弗洛伊德的几个早期案例.doc_第1页
弗洛伊德的几个早期案例.doc_第2页
弗洛伊德的几个早期案例.doc_第3页
弗洛伊德的几个早期案例.doc_第4页
弗洛伊德的几个早期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弗洛伊德的几个早期案例 发表时间:2004-03-23 18:13 责任编辑:张钦青 原始作者:李小龙 来源:昆明精神卫生中心 点击量:783简述: 内容: 和其它很多事物一样,一个学派的发展总是经历着由诞生、兴盛到衰落的过程,精神分析也不例外。这里说的是所谓“学问”,学必始于问,问必增于学,追根究里,循环往复,于是有因果论,着落在弗洛伊德身上,就是精神分析。但以西方理性主义为背景的因果论,走的是逻辑的路子,最终必要碰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中国人聪明,讲究“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提倡实修证悟,跳出因果,没有条条框框,达到“遍行无碍”的活脱脱的境界。弗洛伊德不像荣格,他很少谈及东方文化,而喜欢逻辑严密的因果论,想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故盛衰之数仍属必然。 不过,谈精神分析的盛衰还为时尚早,尤其在中国,现在是还连引进也正在初级阶段的;另一方面,精神分析所以延续至今而没有陷入僵化,与弗洛伊德的弟子们对经典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发展云者,在精神分析圈内往往被视为反叛,弗洛伊德的亲传弟子如阿德勒、荣格等,后一辈的如霍妮、弗洛姆等都是。但正与反相辅相成,讲因果论者自己也避不开。这是闲话。 弗洛伊德的一生,以1900年为界,大体可以分做前期和后期两段看。前期的弗洛伊德基本上处在一种孤独之中,此时他还没有进入名家行列,学究气也不多,为生计所迫开了一间诊所,一面挣钱,一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并以他过人的天赋打开了精神分析的大门。在他这一时期的文章中,各种尚处在形成阶段的猜想、观点和理论假设有很多都还在预示某种可能性,迸发着灵感的火花,透出一股鲜活的气息。这种情形在1900年出版的释梦一书中达到顶峰,连他自己也禁不住以颇为自负的口气说:“这本书包含了我有幸能做出的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种洞察力即使能让人有幸碰上,一生中也不过只有一次而已”。(释梦英文第三版序) 下面就来看看他早期的几个案例。 一、安娜O 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安娜O,由于这个病例在精神分析史上的重要性,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安娜O原名Bertha Pappenheim,生于1859年2月27日,卒于1936年5月28日。她的父母都出自名门望族,历史上很出过几个智力不凡的人物,母系这一边的后裔中,其中一位就是有名的大诗人海涅。安娜的母亲长于交际,与当时许多著名的商贾、金融家和犹太社团领导有联系,其兄亦为有名望的绅士。 安娜幼年时期的情况所见不多。她的英语很流畅,并用法语和意大利语阅读,过着维也纳上流社会妇女的日常生活,骑马,做些剌绣。1888年,她与母亲定居法兰克福,此后她写过短篇小说和戏剧小品,出版过自己的著作,并热心于社会公益方面的事情,在当地颇有影响。1954年,西德曾发行一枚印有她画像的邮票,以示纪念。 按照布洛伊尔的描述,安娜一直很健康,成长期并无神经症迹象。她非常聪明,对事物的领会迅速,有十分敏锐的直觉,智力极强,有很高的诗歌禀赋和想象力,“但受到严厉的和带有批判性的抑制”(癔症研究,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1卷第35页)。她意志力坚强,有时显得固执,情绪上总是倾向于轻微的夸张,像是很高兴而又有些忧郁,因而有时易受心境支配,在性方面发育很差。布洛伊尔将她描绘成一位“洋溢着充沛智力”的女子。 1880年,安娜21岁。这年7月,她深爱着的父亲患了胸膜周围脓肿。安娜竭尽全力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她自己也出现了诸多症状,如虚弱、贫血、厌食、睡眠紊乱、内斜视等。按布洛伊尔的说法,“这段时间安娜和她的母亲共同分担着护理父亲的责任。”症状迅速加重,发展为肢体的痉挛和麻木,并伴有交替出现的兴奋、抑制和失神(absences)状态。12月11日,安娜卧床不起,直到次年的4月1日才第一次起床。4月5日,她父亲去世,“她爆发出异乎寻常的兴奋,在这之后,持续两天的深度昏迷”。接着她似平静了些,但仍有幻觉和“失神”、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出现过语言方面的错乱和强烈的自杀冲动。布洛伊尔继续对她进行催眠治疗,通常的顺序是: 下午(安娜)处于困倦状态,接着,在日落时分对她采用深度的催眠,对此,她发明了一个技术性的名称“云雾”。如果在这个状态下,她能讲述白天发生的幻觉,思想清醒起来,显得平静而又快活,她会坐下来非常理智地工作、写字或画画直至夜晚。约清晨4时,她上床睡觉,次日又开始重复这样的顺序(癔症研究,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1卷第40页)二、埃米冯N夫人 安娜O的治疗引起了弗洛伊德对催眠的兴趣。早在1882年,弗洛伊德就从布洛伊尔那里听到了安娜的病例,1885年10月,他到巴黎跟随夏科学习催眠,前后有六个月时间。他把安娜的病例告诉了夏科,但夏科对此并不感兴趣,这给弗洛伊德浇了一盆冷水。1886年,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开了一间自己的诊所,并与玛莎结婚。这时的弗洛伊德,要么是沉醉于新婚燕尔的快乐之中,要么是鉴于他那位前辈同乡梅斯梅尔的遭遇而有些犹豫,总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还是限制自己只使用一些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电刺激、水疗法、按摩疗法等(Jones,1953,Chapt。12)。“由于对治疗结果不满意,他从1887年12月开始使用催眠,显然,他试图想把病人的症状压下去。”(Ralph R。 Greenson: ) 从夏科那里,弗洛伊德知道了癔症并非是一种女子特有的疾病。但在催眠方面,他更倾向于南希学派,虽然他们和以夏科为首的萨尔拜特利尔派水火不容。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伯恩海姆认为,催眠就是“诱发一种增强人对暗示的感受性的心理状态”。弗洛伊德一开始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例如,他曾接诊过一个女病人,这个病人名叫苔莎,25岁,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佣人,接连几个星期在夜间醒来就半裸着身子跑到大街上,几乎不吃东西,体重急剧下降。弗洛伊德诊断她为癔病,并给她做催眠治疗。 他把指尖轻轻地放在姑娘的眼皮上,说了些安慰的话。等姑娘入睡后,他便暗示说,她本来是个健壮的姑娘,她的病会好的;她用不着害怕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她的胃口会好起来的,夜里也能睡得安安稳稳。十分钟后,他唤醒了苔莎。苔莎睁开眼睛惊讶地叫道: “医生先生,我都不相信,我饿得慌呢。我要买一个甜面包圈儿,在回家的路上吃。”(欧文斯通著,朱安等译:心灵的激情P。379) 催眠治疗的这种基本框架至今亦然。Revenstorf教授在中德班上做过一次催眠演示,他的做法是给处于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讲故事,采用隐喻的方法,主要还是依靠暗示的作用。类似的病例赵旭东博士也曾经做过,而且据说效果很好。但弗洛伊德在一开始使用催眠疗法时,安娜的所谓“谈话疗法”就始终在他脑际萦绕。为了对催眠有更多的了解,弗洛伊德曾于1889年专程到法国拜访了南希学派的两位催眠大师伯恩海姆和利波特,并兴致勃勃地对他们讲述了“谈话疗法”的过程,但和夏科一样,两位大师对此反应极为冷淡。伯恩海姆甚至告诫他:那样做无异于让医生去充当听人忏悔的牧师。弗洛伊德再次陷入孤独之中。但他并没有退缩,他决定沿着自己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 1889年,弗洛伊德给埃米冯N夫人进行了治疗,这个病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个病例中,弗洛伊德第一次想通过催眠来达到宣泄(catharsis)的目的。这可以看做是精神分析在治疗理论上的第一个假设,即: 当我们能使患者把激发(癔症症状引者)的事件及其所伴发的情感清楚地回忆起来,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个事件,而且能用言语表述这种情感时,则每一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刻和永久地消失。不带情感的回忆几乎不产生这种效果。(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癔症研究,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1卷第25页) 这里要强调的是,弗洛伊德在一开始就把处理情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他认为,创伤性事件必定伴发有相应的创伤性情感,渲泻并不是单纯的记忆再现,而必须要包括与其相伴发的创伤性情感才会有效。可以说,正是考虑到了情感这一因素及其在文化中的意义,才有了后来精神分析中的一系列理论假设。 埃米冯N夫人40岁,生长在一个富有家庭,23岁结婚,丈夫是个显赫实业家,比她大很多,婚后不久即死于中风。这之后的14年中,埃米一直为各种病痛所苦,频繁在各地旅游,接受过电疗、水疗等。她有两个孩子,他别为14和16岁,患有神经过敏。几个月前,埃米的病情加重,有抑郁、失眠、疼痛,被推荐到弗洛伊德处就诊。弗洛伊德建议她与孩子分开,住到疗养院去,以便可以“天天去看她”,埃米接受了。 弗洛伊德几乎是按照日志的方法逐一记录埃米的治疗过程,在讨论中,他把重点放在说明癔症的发病机制和各种症状的关联上。这里我们从治疗的角度做一点简单的说明。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埃米“是施行催眠术的一个很好的对象”(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癔症研究,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1卷第59页),因此,他一开始用的仍然是催眠暗示: “我只要面对着她,握住她的一个手指,命令她入睡,她就陷于迷茫和糊涂的样子。我暗示她只要睡得她,她的所有症状将会改善等等。她闭着眼但清楚地集中注意听着这些话,她的面部逐渐放松,显得平静的样子。(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癔症研究,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1卷第59页) 但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弗洛伊德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让病人接受暗示,他开始在催眠状态下与埃米谈话,并引出了埃米的一连串童年的经历: 傍晚,在催眠状态下我问他为何如此容易受惊,她答道:“这与我很年幼时的记忆有关。”我问她什么时候,她又说:“最初是我5岁时,我弟弟和妹妹经常向我扔死的动物,那是我最先有的晕倒和痉挛。但我姑妈说这是不光彩的事,我不应当有那样的发作,因此我不再有那样的发作;当我7岁时,我出乎意料之外地看到了我妹妹躺在灵柩中;8岁时,我弟弟经常披着被单,扮成鬼来吓唬我;9岁时,我看见姑妈在灵柩里,她的下颌突然掉下来,我再一次地受到惊吓。”(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癔症研究,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1卷第60页) 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咨询案例 发表时间:2009-03-17 00:10 责任编辑:王艳斌 原始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心理学家网 点击量:815简述: 内容: 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因抑郁而在寝室自杀了。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被邀为死者的室友做团体咨询,帮助他们宣泄对此事的惊恐情绪。而其中一个室友莎莎经过多次团体辅导,她的情绪还是特别激动。 莎莎说,她认为是自己的冷漠促成了室友的自杀,她不能原谅自己的粗心与无情,她每次回到宿舍,都仿佛又听到了那室友的声音;而晚上一闭上眼睛,她又仿佛看到那室友流着眼泪向她走来 莎莎感到自己的精神在崩溃。她不知道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莎莎喃喃道:“我不知道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死了清静。” 咨询师:“我很理解你的心情,然而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使她彻底摆脱死的诱惑?你认为你在这一过程中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莎莎: “我知道你是想解脱我对室友之死的内疚。我知道即使我那段时间多关心她,也未必能对她有多大帮助,因为她的抑郁状态已经很严重了。但我觉得如果我多关心她,至少可以帮助她把自己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你知道吗,她今年才20岁啊!” 咨询师:“我发现你对室友的死感到无比的内疚自责,我很钦佩你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但我也怀疑,这次事件是否勾起了你自己以往生活中某些不快的经历。” 莎莎突然瞪着咨询师,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她的眉头一动一动的,嘴角一抽一抽的,最后断断续续地说:“我我有一个表姐,也是在5年前吃安眠药自杀的,她在出事前的好几天里,都不跟周围的人讲话,也不跟我讲话后来,我们是从她留下的遗书里了解到她的死因的。唉,我要是能想到在那几天中多找她说说话,多陪陪她,也许她就不会出事了。我怎么会这么傻呵!” 咨询师:“你现在对室友之死这样难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你在意识中认定表姐之死与你未能及时加以察觉与拯救有关,所以始终摆脱不了自责对你的困扰。而今,你室友的自杀,使你在潜意识中重温了当初表姐之死对你的精神折磨,再次陷入自责内疚的深渊当中不能自拔。” 莎莎点头称是:“噢,原来是这样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咨询师:“更重要的是,你这块心病不除,就会永远受它折磨。而且你将来一听说有什么熟人自杀,还会陷入自责的深渊,你信不信?” “嗯,我信,”莎莎说:“其实上次表姐死的时候,我就非常悔恨自己,但我一直没有机会把这些痛苦讲出来。我曾好几次与我父母谈起此事,可他们总是劝我不要想这么多,也不要再与他人谈论这事了。他们总是说,表姐是自己要死的,与我无关。所以,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人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咨询师:“那你怎么看你父母说的话呢?” 莎莎:“我承认他们说的话有道理,但我做不到。” “是呵,”咨询师回应说:“你这么思念表姐,却一直没有机会把这份埋藏在心底的思念和悔恨说个透,这是使你这些年来不能平静地面对这段往事的根本原因。” 莎莎问:“噢,你指的是什么?” 咨询师:“我是说,以前你父母总是让你不要想那么多,要向前看。言外之意,你应该尽快把这段不快的往事忘掉才对。但它只是一种回避问题的做法,本质上没有解决问题。你看,这就好比你把一堆发霉的食物扫到地毯底下,表面上看来,那堆垃圾是消失了。但事实上,它并没消失,而是藏在地毯下面腐蚀着你的地毯,直至烂掉它的一角,使你蒙受更大的损失。而现在,你把当初的精神痛苦都讲了出来,就好比把那堆垃圾从地毯下面清扫出去一样,使它不再来干扰你的情绪,折磨你的心灵。” 莎莎使劲地点点头说:“你比喻得真是太贴切了。我想,我之所以对室友之死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就是因为当初表姐死的时候,我没有能把内心的愧疚与委屈都说出来,理顺其中的关系。现在都说出来了,我真的感觉舒服多啦。” 咨询师:“你的心结终于解开了,我真是替你高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 莎莎想了想说:“我有一点还是不明白,那就是,我为什么会总觉得我本来是可以挽救表姐和室友的?” 咨询师没有直接回答她的提问,而是反问她:“你认为你真的有能力这样做吗?” 莎莎:“这个,我也不肯定,但如果我早点儿观察到她们的情绪变化,或是更敏感些,我至少会做点儿什么的。” 咨询师:“那样做又能帮助她们多少呢?” 莎莎:“那你的意思是?” 咨询师:“我的意思是,你总是觉得你本来是可以挽救她们的,但你没有想到,她们问题的解决已经远远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她们需要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 莎莎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说:“唉,看来我真是该把这事看开些,我要是能挽救得了她们,那当然最好了;可我没能挽救得了她们,本质上也不怪我,是吗?因为就像你说的那样,她们的问题确实不是我所能解决得了的。不过室友就这么死了,作为她的室友,我也有些责任。所以我承受良心的谴责,也是理所当然的,要不然就更对不起死者了。” 咨询师:“人已故去,通过这件事情,你觉得吸取了什么教训?” “我想我应该变得更加细心,善待那些身边的每个人。这份做人的功夫的确比做学问的功夫更重要。” 咨询师:“还有呢?” 莎莎“还有,就是以后要是再遇到这类事情,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也知道该怎么调节自己的心情了。嗯,这么想,我真感觉好多了。人真的要学会遇着不顺心的事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那样才能把心情摆平,你说呢?” 莎莎眼里闪过一种我以前未曾见过的神情,她紧盯着我的双眼,充满了自信。 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采用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开始与莎莎讨论她内疚之情的潜在因素,结果发现这本质上是因为她在补偿她对表姐自杀的悔恨之情。正是这种悔恨情绪的宣泄不足,构成了她潜意识中的“未完成情结”,使她甘心忍受当前的内疚煎熬。 莎莎起先对这种“未完成情结”的潜意识作用并非清楚,直到帮助她领悟到室友之死与表姐之死的关联后,她才彻底宣泄掉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痛创,从而解开了心中的“未完成情结”,最终摆脱了内疚对自我的煎熬。重返梦境 治疗心身疾病 发表时间:2009-02-17 19:36 责任编辑:林云婷 原始作者:佚名 来源:蓝心网 点击量:782简述: 内容: 导读:古埃及神话中,魔法女神伊希思将她丈夫四分五裂的身体收集起来,呼唤太阳神的力量,让他获得了重生。在意象体现技术师看来,再现离奇古怪、说不清道不明的梦的片断,将理性所导致的各种冲突和分裂的部件重新组合,就能让它们以新的统一体获得重生。记者在前不久举行的意象体现技术研讨会上获悉,国际意象体现学会主席、前国际梦的研究学会主席罗伯特-博斯尼克领导的研究小组获得最新发现,“梦的分析”不仅能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还能辅助治疗癌症、艾滋病、慢性疲劳症等疾病。而且,罗伯特代表的国际意象体现学会计划和复旦大学心理分析研究所合作,首次系统培养中国的“专业析梦师”(梦的意象体现技术治疗师)。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可以在专业析梦者的帮助下认识自己的梦,使自己达到身心健康。心肺移植患者的梦ClaireSylvia是罗伯特早期的一个病人。1988年,这位48岁的芭蕾舞演员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成功的心肺移植患者。但奇怪的是,她的性格从此发生了改变双重混合表现(自身和另外一个个体)。Claire常常在梦中看到一个年轻男子死于车祸的情形,T.L.的人名缩写也时常出现在她的眼前。医生只告诉Claire,她心肺的供体在缅因州死于摩托车祸,但心脏是血泵,肺脏是换气的器官,和意志记忆无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梦的频繁,Claire知道了她的供体是个18岁的男子,名叫TimLasalle。终于,双重混合的人格以及摩托车祸的困扰使她无法正常生活下去。罗伯特对她进行了梦的工作的心理治疗,让她“回到”梦中,仔细观察她“看到”的情景,挖掘她的另一面性格,并陪同她拜访Tim的父母,证实了她所有的感觉另一重人格来源于她的供体TimLasalle。为此Claire写了一本书AChangeofHeart,还被拍成了电视剧。抑郁症患者的梦中年女性抑郁症患者Carol(化名)连续一段时间被一个梦困扰:她走在街上,周遭昏暗,路灯亮起,地面有水,反射幽幽的光,她突然感觉到什么异样,一转身发现一条狗从街角朝她跑来,她觉得狗要咬她,开始逃跑,这时,梦醒了。罗伯特采用梦的工作让Carol处于人工回放的状态,让梦中所有的意象环绕她,就像重新回到梦中一样,所不同的是,这次她在“析梦师”的引导下“做梦”。她再一次看到了昏暗的街道、闻到雨后的气息、感觉到面对狗时肩部和胸部的紧张在她仍然感到害怕恐惧的时候,“析梦师”要她把自己想象成那条想咬她的狗,从狗的视角看对面的女人,她慢慢地进入状态,感觉到下颚紧张。Carol渐渐感觉到这种追和逃正反映了她的工作和情感中遇到的困惑。体验到这种矛盾后,她开始反省思索,多次这种治疗后,她的生活向积极面转化。癌症患者的梦20名癌症患者,分成两组。罗伯特和他的团队对其中的一组进行每周两次梦的工作。两个月后,检测发现,接受梦的工作的那10个癌症患者血样指标和免疫系统都出现明显的积极变化。所有接受梦的工作治疗的癌症患者都表示,这种辅助治疗令自己重新认识癌症和自己所处的状态,重新认识生命,改善了情绪。罗伯特说,梦的工作作为辅助治疗,对癌症、艾滋病等高死亡性疾病的意义主要在于唤起病人自我治愈的渴望,可以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保持平和安静的心态。从这个层面上讲,梦的工作在对孤独老人的临终关怀方面应该可以大展身手,意义重大。本文关键字: 贞操!? 发表时间:2004-04-11 01:52 责任编辑:张钦青 原始作者:徐俊冕 来源:心灵重塑 点击量:780简述: 内容:例1,患者女性,30岁,婚后五年脑子里常有我是一个不贞女人的强迫观念,竭力排解而不能,深感痛苦,又不敢告诉丈夫和他人。因为她是内科医生,阅读医书知道自己患了强迫症,但服了氯米帕明等药物仍无效果。她先后到我的治疗门诊三次,见人多而不敢入内,后来鼓起勇气就诊。 病人觉得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不好意思,要求我的学生们离开。我理解心理治疗过程中病人谈论痛苦的事件会有困难(病人不愿回忆痛苦,称为阻抗),也为了鼓励病人自由谈话,就留下一位女医生和病人会谈。病人在医生的真诚和保证恪守秘密的鼓励下,对症状的来源进行了追溯O原来在她9岁时,外公摸弄了她的阴部,从此在她内心深处留下了强烈的情感记忆。当时她曾将此事告诉母亲,却受到母亲的吁斥,此后逐渐淡忘。不意婚后又想起此事,自认为已失去了负操,又怕讲出后毁了目前美满的婚姻,因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诚如弗洛伊德所言,儿童,哪怕是在早年,就的确存在很强烈的性感觉。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性吸引,但是,一旦儿童认识到他们的欲望、幻想在父母或其他成人眼中是如此邪恶,他们就只得将这些东西深埋进无意识之下,并逐渐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类经历。这位病人的强迫观念正是因为婚后激活了童年的情感记忆和想象所致。要解除这种心理障碍,需要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之下,鼓励病人将童年的情感表达出来,解决其内心冲突。病人经过倾诉、讨论,获得了被理解的体验,也认识到9岁时尚未发育,从而对贞操有了重新认识,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心理障碍就和其童年的情感记忆有关 发表时间:2004-04-11 05:03 责任编辑:张钦青 原始作者:徐俊冕 来源:心灵重塑 点击量:790简述: 内容: 女性,28岁,工人,其夫为技术员,婚后和睦,生一女,刚满周岁。两个月前,其夫对她说:因承担一项技术攻关任务,今后几个月内将很晚才能回家。其后,常于夜里一两点钟方回家中。她初感孤寂,渐而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烦闷、心慌、食欲下降,偶有想死的念头。身体无重病。 门诊时询问其心理问题的起因,答称:就是丈夫攻关回家很晚之后,不知为什么就生病了。请她进一步考虑其焦虑抑郁的原因,第二次复诊时患者说:是因为怕丈夫把我们母女遗弃。追问她这种想法的来源时,患者始告诉医生:听母亲说,我1岁时,父亲不务正业,突然遗弃了我的母亲,不知去向,母亲吃尽苦头,给人家洗衣、做零活,把我养育成人。现在家中的情形和我1岁时相仿,所以内心常害怕丈夫遗弃妻儿的事不幸重演。 由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