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论文).doc_第1页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论文).doc_第2页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论文).doc_第3页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探索和实践以焦作师专为例张刚 苏爱民 常超 张志刚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我校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存在形式单一、载体固化、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并在工作实践中对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载体、内容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有益尝试,为提升组织生活质量,增强组织生活的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增强组织生活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借鉴。关键词:学生党支部;党建;组织生活模式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正常和有效开展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模式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基层党组织生活存在内容单薄、形式单调、途径单一的现象,我们必须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组织生活教育形式,抓好组织生活这一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增强组织活力,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基层党组织真正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现状分析(一)学生党支部领导体制不尽合理近年来,高校学生党支部大多沿用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或辅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另配一到两名辅导员教师的方法。目前,许多高校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很多本身就是兼任,专职辅导员一般按照师生比1:200的标准配备,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和辅导员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党支部面临前所未有的早期培养、党员发展和入党后教育培养的工作压力,虽然我校聘请了离退休党员教师兼职基层党建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党员发展指导工作),但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务,重发展、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二)学生党支部规模较大,不便于教育管理伴随高校扩招和对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重视,在校大学生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学生党支部由原来10多人的规模,扩大到目前的5060人,在毕业前夕最多时甚至达到80人左右的规模,较大学生规模学院的学生党支部甚至多达3个,学生党员总人数在毕业前夕甚至达到200人左右。如此庞大的基层党组织,需要基层党务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由于成员难以集中,不能实现学习教育的全覆盖,学生党支部很难开展有效的组织生活,也不利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三)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单一、形式上缺乏创新多年来,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党内文件、党和政府会议报告和讲话,或者聆听专家专题讲座,参观革命历史纪念地,参加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中多数学生党员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学习和被动参与的状态,很少引起主动思考和讨论;日常党组织生活中很少对照党员标准和自身党性修养,结合自身实际展开深入学习和讨论,组织生活和时事政治学习联系在一起。因此,党建工作中通过组织生活对学生入党后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停留在较低水平,其原因和党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党员被动接受教育、缺乏主动性有关,传统的党组织生活形式缺乏创新。(四)学生党支部存在重视发展忽视教育培养的倾向在党员发展问题上,我校一直强调严把质量关,不断规范党员培养、考察、发展各个环节的工作,实行党员发展公示制度,严把入党关口。发展党员成为学生支部的中心工作,组织生活有被党员发展工作取代的倾向;学生入党后的教育培养和学生支部的组织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党支部书记年轻化现象明显,在组织生活中,缺乏对党员进行教育培养的经验,也缺乏教育培养的感召力。院系党总支领导班子对学生支部组织生活的直接参与程度,也因党员队伍扩大、基层党组织数量增加以及繁杂的行政事务而大大降低。(五)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给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较大困难目前,我校实行2+1的教育模式,在三年级学生中采用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给学生党支部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如:“同学不同班”、学生实习地分散尤其自主实习学生占多数等客观困难,导致无法开展常规的党组织生活,学生党支部的特色、传统不能延续,学生党员之间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缺乏交流等现象。二、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采取的方法和途径(一)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理论学习、活动开展和实践载体一是创新理论学习平台。在学院网站上开辟了党建工作专栏,内容包括党务知识,理论学习,组织建设,时事政治等内容,并且实时更新,把党和国家新的一些方针政策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时事信息及时发布到党建专栏,方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随时随地开展理论学习。二是创新活动和实践平台。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以学生党支部QQ群、学生党小组QQ群、QQ微博、飞信等形式开展网上互动交流的党组织生活,在组织形式上将学生支部建立在网上,改变了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单一、枯燥、缺少专业背景支撑的尴尬局面,其中党员教师的加入,使得学生党组织生活向多样性方向发展。加强了同专业教师与学生党员、学生党员之间、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间思想和学习的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新老党员间的“传、帮、带”作用。(二)以“微型党课”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学生党支部积极尝试“微型党课”这一新模式,让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小的事例或实践来阐述、宣讲大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启迪并产生共鸣。学生党支部通过微型党课,充分挖掘现有学生党员教育资源,提倡党员人人上讲台,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党员善于学习、争当表率的积极性,并引导和吸引广大团员青年通过观摩和聆听学生自己的党课,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党建带团建”的新型思想教育载体,使之继承传统党课的主要元素,又充满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开展“微型党课”活动,变“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为“学生党员人人上讲台、同学之间人人赶先进”,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热情,初步形成了人人要求进步,人人追赶先进,人人争做模范的良好局面。(三)以团学活动为载体,在团组织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推进党的后备军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落实“党建带团建”工作,将团学活动作为主要载体,学生党员与团支部结对,结合学校及社会热点,在学校、社会范围广泛开展富有成效的团日活动。这种党团共建的新模式不仅让学生党员发挥了模范作用,为党员展现自身价值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锻炼了学生党员本身的策划、管理、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传”、“帮”、“带”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团员青年中的执政基础,取得了党团双赢的效果。 (四)创新党员服务机制,构建结对帮扶工作网络在原有结对帮扶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结合点,构建学生党员结对帮扶工作网络,分别是“一管一”、“一对一”、“一帮一”。 “一管一”是指推行“学生党员带班班主任制”。指派一名由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选拔产生的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的带班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和新生适应性学习、生活的引导工作;“一对一”是指开展“学生党员进寝室”活动,由高年级党员负责联系一个新生寝室,深入寝室与新生进行交流,为新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关心新生的衣、食、住、行,解答新生的疑问,解决新生的困难,并认真做好走访记录,及时反馈他们的心声,为新生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提供了新生的第一手资料,为新生各班班委组建、贫困生认定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信息。 “一帮一”是指同班或同专业中,学生党员负责联系一个重点帮扶对象(主要为厌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贫困生),通过借助同学习、同生活的便利条件,更好的帮助、督促、关心帮扶对象,为帮助其摆脱学习、生活、心理困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也为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第一时间提供帮扶对象的近况信息。(五)在学生实习、实训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临时党小组 与学生党员实习、实训单位的党组织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在离校实习和已经参加工作进入见习期的准毕业生党员中建立临时党小组,主动听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的思想汇报,及时掌握这毕业学生党员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帮助学生党员排解实习、实训中出现的思想困惑及困难,增强自信心,提高就业率,有效地弥补了应届毕业生党员就业前教育上的真空。实习返校后,通过优秀毕业生党员表彰座谈会、毕业生党员与在校学生经验交流会、优秀毕业生党员风采展示等主题活动,将优秀毕业生党员大学期间的心得和感悟传递给低年级党员,同时建立有效的互动,作为优秀党员毕业后继续关注母校、讨论工作、提出建议的重要途径,搭建优秀党员品质和精神得以展示、传承、发扬的良好平台。 (六)拓展学生党支部党组织生活的功能把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延伸到社会中,让学生党员充分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利用重大节日、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等,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如在寒暑假期间,以专业优势组建“技能服务团队”,深入社区,为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群众提供专业服务等;组建“爱心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党员在社会服务中展示风采,把学习理论知识与服务社会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党员的热情,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开展组织生活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结合专长,服务社会。通过组织生活的载体创新、形式创新、活动创新、内容创新,丰富了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参考文献1唐梅.高校基层支部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2周东斌,等.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3孙正林.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J.高校理论战线,2010.(3)4高建广,等. 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钱瑞荣.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若干思考J.常熟高专学报,2003.(6)6刁元斌.构建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初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4)7蒋莲凤.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意义、问题与改进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 (2)8袁正希.试析高校先进党支部的创建及作用发挥机制的建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7)Organize life mode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 Party branch Under the new situationZhang Gang,Su Aimin,Chang Chao,Zhang Zhigang(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 Jiaozuo, Henan, China. 454000)Abstract:The organization life of the college primary organ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not noly an effective carrier to strengthen college CPC build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course, it can be described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upervis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this paper, taking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 for an illustr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xisting form, carrier, content of the the regular a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 CPC primary branch. And in practice, the author does some tries beneficial attempt to improve the mode, carrier and content of the regular activ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summary of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is useful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life of the student primary Party branc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