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文化的本质和结构(一)、文化的概念1、 古汉语:文治教化,治国之本。2、 现代汉语:一般知识,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3、 考古学: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4、 理论领域 狭义:指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科学等精神财富。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二)、文化的转承演变 1、文化进化 文化的时间转移。 2、文化播化 文化的空间转移。3、文化涵化 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三)、文化的特征 进化性、后天性、共有性、传承性、民族性(四)、文化的基本结构 1、人与外部世界的认识关系 2、人与外部世界的价值关系 3、文化的内在矛盾及其悖论二、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基本形态(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过去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文化 2、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对今天的文化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 3、文化的将来式: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 固此,中国传统文化是连接古代、现代、未来中国的时间之流、生命之流,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二)、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1、客体化的文化形态:历史典籍,文化古迹,文艺作品 2、主体化的文化形态:文化心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在世界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1、 倡导学习西方的文化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改革开放2、 如何使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综合创新(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1、 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动力2、 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化运动所需要的良好秩序提供资源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世纪人类文化(一)、现代社会的三大冲突1、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天人冲突2、人和人之间,社群之间,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人冲突3、个人身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身心冲突(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人类文化建构中的作用1、 中国文化的中和价值观可以化解人们的身心冲突2、 中国文化的中和价值观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冲突3、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可以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一、 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界说 1“文化”的字源学考察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崇高与渺小,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靠文化确立。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看看 “文化”这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1)“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这段文字说明,我们的祖先包牺氏重视观察自然与人类自身,从自然界与人类自身领悟道理,概括为“八卦”来通天地万物之神妙,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情状。这里主要是用“文”来表示动物身上的纹理。另外,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都是指纹理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在这些引申义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2)化:“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主要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3)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强调的是“以人文教化天下百姓”,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西汉以后,“文”与“化”经常一块连用,后来渐渐凝固为一个词。但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说的“文化”一词。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近代(五四前后)在译介西方有关语汇(拉丁文culture)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化”等词,赋予新义,就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文化”一词。不过中国的“文化”一词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而“文明”一词则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而且,文化和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的词,它们的相同之处:二者皆是针对人类群体生活而言。不同之处:文化侧重人内在的精神层面,是由人类群体内部的精神积累而产生,比如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文明则侧重于社会的物质层面,包括生产力、政治制度等等,文明可以向外传播或被人接受,如近代欧美的工业文明。文明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并且有一些具体的特征把它们分为先进或落后,比如说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制度优劣。文化是不能进行比较的,我们无法说那一个文化先进或那一个文化落后,这是特定社会群体内部自发产生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国度性。比如说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你如何区别它们谁更先进2文化的定义。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一词经历了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1)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众多学科探究的对象,实际上发源于近代欧洲。西方语言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但此时的文化主要指栽培、种植的意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涵义。(2)自中世纪起,文化与今日的文化概念相当,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的本义指精神文化,即人文宗教文化,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精神和人文的指向,因此,各国对文化的理解稍有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3)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4)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指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关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义: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自“五四”前后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几乎有260多条,教材上基本采用了冯天瑜先生的说法(教材3页)“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中国文化史断想第17页)”。 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人,客体是指自然。人是指整个人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并与之相对立的自然,也包括人类本身的各种自然属性与生理属性。比如人脑具有自然属性与生理属性。人类运用发达的头脑,在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创造了文化,也改善了人类本身。比如说,一块粘土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类烧制,并且绘上图案,成了彩陶,注入了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劳动技能就成为彩陶文化。又如一个山洞,人类钻进去只是为了遮风避雨,繁衍后代,似乎这个山洞算不上有什么文化味。但一座建筑物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和建筑人员的精心施工,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意境追求通过石头,木头和沙子体现出来了,那么这座建筑物就可称作体现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文化的定义: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人化”是文化的哲学概括,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自然的人化”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其二是人类自身的进步。体质的发展,精神领域的丰富,文化逐步积累导致人类不断进步,文化的积累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逆的。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一)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这一文化领域最简单的分法为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层。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设计建筑物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筑思想。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所以说,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影视先是实体,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把广义的文化它们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大运会上有传统服饰表演,展示的是中国传统物态文化。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它规定了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科举制度也属制度文化层。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一夫多妻均属于制度文化层。新颁布的婚姻法、户籍改革规定也属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如宋代至清代的聘礼,男方给女方送茶,用茶不能移植来寓意一女不嫁二夫。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等。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三是时间上代代相传。好的风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开来,而有些陋风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被逐渐淘汰掉。如开始于宋朝的妇女缠足的习惯,到了近代被彻底改变了。(4)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社会心理是暂时的,有流动性和变化性,如要求、愿望、情绪、风尚。如唐代以肥为美,魏晋时期以清瘦为美,古代诗词中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都反映了某种社会心理。 第二,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比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等,都深刻、持久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二)狭义文化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也称“小文化”。这是本课的重点,观念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有时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我们正在学习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以小文化为主要论述范畴,也就是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领域的文化现象,主要论述文化结构四层次中的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需要强调的是,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研究精神文化现象时,不能忽略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决定作用。在研究有关心态文化的问题时,不能忽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不能把小文化与大文化割裂开来,不能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割裂开来。三、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文化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四)教化功能(五) 凝聚功能(六)调控功能 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一)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是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1中华民族: “中”意思是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由六大部分组成。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三是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哲学,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著作,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当时的人伦关系)。以上六个方面,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彩陶文化算起到现在,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积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2)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3)中国传统文化又是独立性与通融性的统一。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 (1)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批判与摒弃的态度。 (2)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则要善于辩证的扬弃,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的予以继承。 (3)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必须着意继承并大力弘扬。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目的和意义1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完美的人格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需要中国文化的氤氲化育。而且,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的联系,各科知识门类之间互相交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又相辅相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工具,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我们与古人交流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给我们以无穷无尽的美的启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对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国土心生敬意。中国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设,但决不能消失。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建国50多年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走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所以深刻认识和了解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仍然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取得还很不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足够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才能谈得上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是我们认清国情,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工作。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人文教育是什么呢?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年轻一代,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人文教育是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美好未来。因为中国文化概论包含着德育,智育,美育的要素。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继承传统是我们每个人起码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是我们的目的。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历史梳理就是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按时代先后与历史发展的顺序来梳理,对每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殊句式和情景交际(讲义)-2024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新高考)
- 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复习讲义)-2026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福建专用)原卷版
- 上海市杨浦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解析版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专练:单项选择专练100题(含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重点语法过关:现在完成时(含答案)
- 2021年1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法》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配镜专业科普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版铁投劳务分包合同实施标准
- 2025年森林资源培育与承包山林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兼职软件测试人员聘用合同示范
- GB/T 5563-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静液压试验方法
- GB/T 1192-1999农业轮胎
- 人类学-课件精
- DBJ51-T 188-2022 预拌流态固化土工程应用技术标准
-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课件第一章导论
- 2023门球竞赛规则电子版图文并茂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优秀PPT课件
- 大班社会《班级规则我遵守》课件
- 能源概论__第一章能源概述PPT课件
- 小学一年级体育下册教案全册
- PTB220串行数字气压计用户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