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时培养的做人的态度.doc_第1页
当记者时培养的做人的态度.doc_第2页
当记者时培养的做人的态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记者时培养的做人的态度、做事的方法是最大的财富。好记者一般都有好人品。可以不说真话、但坚决不说假话的职业要求往往让记者具有率真的性格,因而可以交到一些真心的朋友。记者的优势突出表现在沟通能力上。因为工作的关系,记者必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必须察言观色、想尽各种办法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在沟通中发现新闻点,在沟通中创造新闻点。记者从来都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关照社会的,具有是非判断、价值取舍的能力,在思辨的工夫上比较突出。这一切,都是记者从事新行当的有利条件。新闻职业责任与职业道德记者在日常采访过程中,会遇到职业责任与道德看似相互冲突的情况,特别是采访一些不幸事件,必须从两难中做出选择的情况下,要记者在日常采访过程中,会遇到职业责任与道德看似相互冲突的情况,特别是采访一些不幸事件,必须从两难中做出选择的情况下,要想成功地完成采访任务,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如何准确把握采访时机、推进采访深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能简单化。了解分析情况、设身处地为被采访者着想是采访不幸事件的前提条件。比如要采访一个孩子刚刚到水库游泳不幸溺水身亡的母亲,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面对悲痛欲绝的母亲,记者的每句问话都像一把刀,刺向心正在滴血的母亲,好像每一句问话都是多余的。 可见,要想完成采访任务,就要事先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问题要少而精,要把握好度,要适可而止。也可以考虑不一定非要采访当事者的母亲,只要拍下她和亲属泣不成声的场面,然后去采访周围的知情人,编辑制作时配上出事地点的水面的空镜头,同样会产生很强的冲击力。 被采访者是否愿意接受采访、主动配合采访是采访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采访前,详细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是记者到达现场后最终选定采访对象的前提;针对被采访者可能出现的情绪变化随时调整提问方式和深度,则是在采访前必须要预见到的;让被采访者了解采访目的,消除敌意,感受到采访者的真诚,则是决定采访能否成功的最后一关。 举个例子,有一次记者采访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孩子考上大学,家里却无钱供应,已过不惑之年的父亲面对摄像机一再掩饰自己的难处,表示他借钱也要供孩子完成学业。面对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为了让这个寒门学子早日筹足学费,记者没有给这位父亲留面子,直接追问他:听说你家已负债很多,亲戚朋友早已借遍,如果没人再借钱给你怎么办?他说:那就贷款吧。记者又问:“听说没有担保的贷款程序很复杂,如果孩子开学时间到了,你贷不下款来怎么办?一段沉默后,这位中年汉子再也顾不了自己的脸面,眼泪夺眶而出,泣不成声地说:那就真的没有法子了,我没有本事啊,连自己的孩子也供不起.节目播出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捐款踊跃。有关方面迅速反应,为这名上不起大学的孩子解决了首期学费。 对于记者来说,道德永远高于职业责任。同行们常常说,灾难面前更容易拍出好作品。但这并不是说记者在采访时就可以只从节目的角度出发,而放弃道德标准,不必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感受,那样做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是记者,但首先是有良知的公民,如果面对落水者,有人正在抢救,我们可以只行使记者的职责,拍下那感人的瞬间完成作为一名记者的使命。可如果那一刻没有你的帮助,落水者就有可能失去生命,任何一名记者都应放弃可能获奖的作品下水去救人,职业道德永远高于职业责任。 专家视点记者转行是新闻人力资源领域的老话题,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人才的流动成为大势所趋,记者的转行早已不是稀奇事;同时又是新话题,不同时期的记者转行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对记者转行规律的把握,学术界特别是新闻学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记者为什么要转行?记者转行的优势有哪些?记者转行是不是会愈演愈烈?记者转行对新闻媒体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近日,笔者就此采访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林如鹏副教授。记者转行只是个案不是趋势转行为记者带来新契机林如鹏认为造成记者转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多记者转行后,收入成倍甚至十数倍地增长,摇身一变成为中产阶层。经济上的诱惑是记者转行的主要原因。为数不少的知名记者在新的事业上取得了不俗成绩,这是事实。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记者转行,就一定能够赢得新事业的成功,因为很多偶然性的因素也会发生作用;即便以前是知名记者、王牌记者,一旦脱离了媒体环境,不见得一定能够顺风顺水。林如鹏指出新闻采访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体力、脑力、心理的高强度挑战也是很多记者转行的原因。特别是每年都有大批新生力量进入媒体,形成了对老记者的巨大压力,客观上加速了老记者的转行。记者转行有资本新闻职业带来的较好的人脉资源是记者成功变脸的重要优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与方方面面的官员、形形色色的企事业单位结成良好的关系,以此为网络组成的组织资源、社会资源将为记者的蓄势待发打下良好的铺垫。记者优良的综合素质也是优势。在工作中,记者的为人处事态度、方法、技巧得到全面的打磨,随机应变的社会交际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再加上敢于吃苦、善打硬仗,记者转行后的适应能力确实胜人一筹。转行不会蔚然成风林如鹏认为,对记者转行的现象不宜做简单的是非判断,就目前情况来看,记者转行只可能是点上的个案,不会形成面上的趋势。一方面,中国记者从来都是“上有组织可靠,下有群众可依”,上级组织和广大群众都对记者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值,记者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不算低,这个大环境决定了记者职业还是能够留下人才的。另一方面,随着新闻体制的改革,记者应该是大有可为的,应该是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鼓与呼的,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记者转行也不太可能轰轰烈烈。本报记者蒯威记者手记除了记者,我还能干什么?有人戏言:“爱一个人,让他当记者;恨一个人,也让他当记者。”言下之意是,记者可以感受到天堂的极乐,也可品味到炼狱苦楚。从事记者工作几年来,最大的职业体会就是八个字:人来人往,行色匆匆。何解?人员流动大,每天都在寻找人生的下一个驿站。不是么?前几个月还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摇身一变成为某知名楼盘的策划经理;记者招待会上那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公关经理,定眼一看,原是以前那不修边幅脏话满口的同行。陈岗说他当记者时常问自己:“不干记者,我还能干什么?”其实,相信身边的记者朋友每天躺在床上的时候,也会这样问自己。总不能到四五十岁还背着摄像机冲锋陷阵,拿起笔匕首挑灯夜战?总不能每个人都能成为刘长乐瞿优远?因此,大家开始不安了,开始躁动了,在繁忙的工作后,还不忘拷问一下自己:“不干记者,我还能干什么?”的确,作为一个记者,除了能写一两篇还算对得起观众的文章外,很多人很难再从自己的身上看出任何的优点和天赋。创业嘛,没钱!做职业经理人嘛,不够格!好像干什么都不是干什么都不成。近年来,一些企业老板看重记者宽广的人脉网络、敏锐的思维、独到的洞察力,他们开始高薪笼络记者,一些主流媒体的名记老记顿时成为“香饽饽”。于是,一些记者也开始乐观起来:不干记者,我还能干很多很多!我不是抨击记者们的不安本分或浮躁心理,而是想告诉大家:其实,如果你有料,摆在你面前的机会还是很多很多。你大可像王志纲那样做个腰缠万贯的点子大王,也可像海岩那样做个出色的作家,更可像上面提到二君那样做策划经理、公关经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各行各业的人才流动是件好事;从记者自身的角度来看,转行是个职业生涯再规划问题,是自己对自己的挑战。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从事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最终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工作。一个成功的转行,可以实现个人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