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学八卦掌应该怎样练?(之一)作者:玉田八卦掌研究会 作者:张铁生(文章未完待续)-再谈“走圈转掌能出什么样的功夫” 蒙武魂杂志社常学刚先生之约,让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师父白玉才先生所传授的程式八卦掌之特点。细细想来,师父功法并无太多的自我创新,不过是将前辈们传给他的东西,尽自己最大努力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并悉心地向自己的徒弟、徒孙们传授而已。不过,在传统真功面临传承危机的今天,能够做到这一点已是难能可贵。那么,师父所传前辈掌法的特点是什么,八卦掌的基本功法和基本掌法应该怎样练?对于初学者来说,更要弄个明白。 一、前辈功法特点 八卦掌是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兼,以拧旋走转,直步横行为主要练功方式的内功拳术。归纳起来:“意境博大、动静圆活、辗转起伏、绵长不断”是前辈的掌式风格;而“静心为本、松长为宗,要练出粘长多变的劲力”是我师爷王文魁生前所身体力行的练功要义。具体方法:走圈为主,坐功和站桩为辅,此为练“功法”;“单双顺”是掌式的基础,以“八大形”为主的众多掌式套路是掌法的演变,此为练“拳法”。功助拳,拳生功,二者相溶。前辈掌法还有另一个显著特点:传授每个掌式、套路,甚至每招每式,都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一个相同的掌式或套路,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每个阶段的动作不同,练法也不同。从大的方面说,有“定、活、变”三种练法;从小的方面说,每一个掌式动作,在某人当下的训练阶段应该出什么样的力,身心四肢应该达到什么功夫,都有每个阶段相应的动作要求。因此,这里最要紧的是:一招一式都要“到位”。何为“到位”?就是按照本阶段的功法要求把每个动作从起始到终点都一丝不苟做到家。老师告诉你应该怎样练、动作路线和动作协调性、形体内外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每一个细节的体现及前后顺序,你都不能含糊,非“叫真儿”不可。浅、深层次的各种练法都层层到位之后,功夫也就出来了。相同的掌式,在不同的阶段练法上,有时虽然只有微小的变化,其动作难度却相差极远。假如你忽略了它们,真功夫也就擦肩而过,也许一辈子无缘了。因此,动作“到位”就是每一个动作的功法标准。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也不是技击上的死招数,纯为练出传统功夫。 这里举个例子:如“仆腿游身”一式,很多人的练法是在仆步下式之后,侧转身后腿用力一蹬,使身子顺其势往前一悠而起。而王文魁师爷传授的练法,除了仆步应达到一般的标准之外,还要求下式后同一侧之肘窝须能够着下蹲腿之膝盖,并且不可用后腿蹬力起身,而是在高度不变的情况下身子顺着前手伸出的方向不断劲地往前平移,一直到顺着往前平移的一股长长的绵劲儿自动起身为止。前后两种练法表面上差不太多,其功力程度却相差甚远。前者难度不大,后者不得真传就练不出来。至于“凝神、提顶、拧旋”等功法要领以及“翻身、钻身、返身”等掌式要求,其中的奥妙更难以言表。 还有以前曾提到过的“走圈时两脚要里直外扣,里脚直迈落步脚尖不能往圈里瞥,且脚掌平落地面成负重腿后要使重心落在脚心不可往脚外侧歪斜”;更有“程式单换掌在大幅转腰之时,除了腰动之外,两腿要相互夹住不动,两胯也要面向圈线不动”;这样一些看来不大显眼、可有可无的掌式要求,却是你功夫深与浅的试金石,如果没有找到身体中正,腰胯不能相对松开,你就别想做好。即都做不好,我们的传统功夫又从何而来?多少年来,传统八卦掌的许多掌式练法由于动作和身法难度较高,没见谁在比赛场和表演场上使用过。这是因为,如今套路比赛的评分办法与传统八卦掌功法并不完全合拍;赛场上多注重外形的美观与协调,但传统内家拳每个动作内在的功夫深浅与难度高低,在许多时候不能通过裁判评分被相应地反映出来;传统的高难度动作在分数上不一定占有优势,技击内涵也派不上用场;久而久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追求传统功夫的积极性。别说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原始练法,就是知道的人也不去“瞎费劲”了。殊不知,正是这些社会的、个人的种种原因,使传统功夫正在不觉之中缓缓流失。有人曾抱怨传统武功没有技击作用,其实不能怪前辈功法,全是我们自己的错。 二、内家拳练什么? 以上说的这些功法特点和功夫细节,贯穿于所有的掌式与套路,初学者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还练不好这些“细节”,却不可不知:这里重要的是“认真”二字。那么,八卦掌等内家拳到底练什么样的功夫?再次说说自己的体会。 传统武功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养生,二是技击。如果练八卦掌单是为了今天的套路表演和套路比赛,走圈的用处不大。但是,养生和技击却离不开它。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有兴拜读了武魂杂志2008年第7期邓凯先生的文章“中国传统内家拳揭秘”,文中的主要观点我表示认同,并且感谢作者对于内家拳原理的智慧分析,它使我文章的思路也更为清晰。我也认为,内家拳的共同 特点是:“以修心为主,练后天返先天”。它是通过人后天的心身修炼,达到返回“先天自然、整体的运动协调”之目的。这种“协调”是心与身的交融,任何后天的现代体育运动方式皆不能与之相比。 如果将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协调”,都比作“庞大交响乐队所奏出的和谐之曲”:那么,前者的乐队指挥是与天地相通的“心”(也可说是潜意识层面的“元神”);她通过对“元气”的凝聚,连接寰宇,统摄全身,与身体各个部位作为成员所组成的“乐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千手观音”之能;也就是说,人身体各个关节、筋脉的僵滞和气血阻碍已被较深的功力所相对打通。在这个乐队中,所有的“大提琴、小提琴”,还有其它“吹奏乐器”,都被掌握和操作在“千手观音”的一双双巧手中,大家浑然一体,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牵一枝而百枝摇,演奏出完美无暇的和谐之音,是自然和本能的流露,是自发与精确的反映,地造天成。而后者的乐队指挥只是人类头脑中显意识层面的东西,其乐队成员虽然也是身体四肢的各个部位,但它们都具有相对的“散漫性”和行动滞后性;也就是说,身体的各个部位已被后天生活弄得关节相对僵滞、筋脉相对欠通,没有了先天自然之灵。犹如真实生活里的交响乐团,每人演奏一件乐器,虽然大家都在认真听指挥并尽力使出高超的技艺,也难免有时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此外,在力量、速度、灵活应变等方面:前者以“贯通全身的整劲儿和粘长不断之力”、“恰到好处的变化之快”、“松静致远的轻灵与圆融”等显著特点,也明显区别于后者的后天运动之法。 在这里,前者就是内家拳“心与身”时时刻刻同一而动的“无为”之功,虽然我们(包括本人)现在尚未练出这样的高功夫,但其中道理应该明白,路也要走对。而后者所代表的现代体育运动方式,虽然也有它们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但没有注重“蓄神静气”、“动静一体”、“返回先天之能”等方面的训练,仅是着重强化后天的力量、速度与灵活性,即使训练手段再科学、再先进,等到人年岁大了,也会渐入“强弩之末”的境地。相反,中国内家拳可以做到学到老、练到老,技艺永远在提高。因为,内家拳练的是“巧劲儿”,以小打大,以弱胜强。遗憾的是,在某些方面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功的区别也在这里。如果我们民间的习武人只是用后天练法去练传统功夫,岂非本末倒置? 还记得,我的孩子很小时候,曾有两次头冲下从床上掉下来的经历,每一次都把大人们吓坏了!可谁知,小家伙在落地的一瞬间身子一骨碌就化险为夷,头和身子都没有受伤。可见,孩童的心灵最为清澈见底,而关节、筋肉更为柔软放松,遇到此类危险自会有自然、本能的反应。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磨砺,人身体的先天之能也会伴随杂念横生、关节和筋脉的不断僵滞而逐渐消减。全身各个部位的骨节、关节没有了先天的柔软与圆活;尤其是双膀和腰胯,最易僵滞而且最不易松开,而人体颈椎、脊椎更是最易受伤和生病的部位。与此同时,人体免疫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下降。久而久之,人体筋脉的气血流通相对受阻,必然使健康受到或近或远的极大影响。这时,现代后天的体育运动形式当然也能帮助我们增进健康,但在某些地方有它们的局限性:一是许多运动形式体能消耗大,对体弱、高龄人群或慢性病患者不适宜。二是它们重点培养的还是身体局部的断力、爆发力和灵活性,对于培养人身体的先天协调与轻灵、松开僵滞的关节、培养粘长之力、打通气血、疏通筋脉,与内家拳无法相比。三是它们虽然也提倡精神力量引领体育运动,但在动作过程中与传统武功的“动静一体”在肢体活动中以“凝神静气”来统领和发动肢体动作,不可同日而语。在上述这些地方,中国内家拳的自身特点弥补了现代后天体育运动形式之不足,她们是最为巧妙的“放松”的艺术,中华传统哲学和中医学的道理也就是这些拳术的理论基础。 前辈们曾说:内家拳形式简单易学,不过是将人们不思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的普通动作形式入于规矩之中,达到最终四肢动作不散乱的结果。至此则诸种动作无不合道理,亦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妙用及奥妙不测之神气,而得“中和之道”。这个“中和之道”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所说的“阴阳相合、不偏不倚”之对立统一规律。天地中万事万物皆分阴阳,缺一不可。例如,天为阳地为阴、进为阳退为阴。又如,无内则无外、无黑则无白、无动则无静、无手心则无手背,任何事物皆因阴阳对立而形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阴(静)至极而生阳,阳(动)至极而生阴;两者在运动中寻找着相对之平衡。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说:“色(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不异空,空(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是宇宙规律,万物从道中来,从空中来,无中生有;聚则成物,散则成气。这个“气”字,不仅指空气,它是物质世界的来源,也是人生命的动力:“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阴阳学说之下,传统文化还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用这五种物质各自所特有的气的运动趋势和他们相互间的生克制化规律来解析和认识宇宙万物的生存、发展、变化。在中医学里,又将五行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等五脏;用五行生克制化和相乘相侮来分析、说明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病变的相互影响。而周易八卦和中庸之道更是儒家用以解释万事万物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个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种种变化,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演变;以“中庸”思想让人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在生活实践中时时按“中”的标准去做,追求“公正、适当”,反对极端和“骑墙”,注重事物的平衡与中和。周易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天之乘势,无微而不往;地之承接,万有之“引力”。在宇宙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中,更有其恒古不变的运动规律。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作为万物之灵所应遵循的传统法则就是:“内求松静以合于外,一切顺其自然”。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也是小宇宙。产生于中华民族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实践中的传统武功,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里逐渐地成长、完善起来。 传统哲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八卦及其由此而演变出来的六十四卦可以用来比拟人身体内外万事万物。对于初学者来说,虽然不必了解过多,却应知道“水有源,木有根”。如果把人的身体与天地自然相比:山川即是人的骨骼和筋肉,森林植被是人的皮毛和肺,河流是血管,道路是经络,风和雨即是人们用以吐故纳新的空气与水。还有,大自然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因此,人生是否健康长寿与自然、社会是否和谐昌盛同出一理。空气、阳光、雨露,滋润大地万物,无微而不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此,我们的“拳谚”上说,“呼吸绵绵(吸弧溜臀),气潜丹田”。呼吸要慢、长、深、匀、细,身架要中正,这就是“风调雨顺,山川稳固”;如果练功时气粗意僵、身偏力滞,那就是“飓风暴雨,山河摇动”,定然伤害身体。丹田是藏“气”之所,“气”为血之帅,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元气充盈则经络、血管就能畅通无阻。否则,丹田元气不足,就会“河流阻塞,道路不通”,使生命各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我们练功,就是要通过各种形体动作达到以形引气、聚气、养气的目的。因此,如同庄稼需要“和风细雨”,万物需要“和谐共存”一样,我们不但要保持拳架“不偏不倚”,还需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合为一体,呼吸就是动作开合”。不然,两者永远是“各行其事”,不但运动中的肢体会“营养不良”,还会气息运行不周,无法达于丹田。 爱因斯坦曾说:“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是一切物质最细微、最微化、最精微的基础形态。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发生转化,所谓“空化为有”。这样,我们除了通过饮食摄取营养之外,还可通过练功获得“气补”。这里的“气”就不仅仅是“氧气”这个简单的涵义。拳论中有“气出百孔”,就像森林植被能够净化空气一样,全身的汗毛眼也能参与“呼吸”。这就是“有吐纳之意,无呼吸之念”:忘掉鼻子呼吸,只有“意念松长、动作开合;百会入、百孔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没有呼吸”而却“吐纳自如”呢?全在一个“松”字。练功之时,动作的收、放、开、合随着意念的松、静、长、远而连绵不断地运行,除了鼻子呼吸之外,也就打开了全身汗毛孔和相应穴位,天下之气随之而入,充而盈之。“松”既是吸也是呼,绵绵长长,周而复始。传统文化讲究:从大处入手、从整体着眼。既然一切“有”皆从“空”中而来,我们练功的目的就是给“空”提供能够转化为“有”的条件:从浅层次的吐故纳新开始,通过一个“松”字吸收“气”的能量,再逐步向高深层次追求。正如前辈所说:“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自然,不至中途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上下相溶,气自和顺”,进而达到“与天地融合、天人合一”的大境界,时时与宇宙能量沟通。当然,我们许多人(包括我本人)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也许最终并没能达到如此高深的功夫,但如今的路标在哪里却应该清楚。 这里,若想求得“松”,必先求得“静”。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脑子最容易理解而身体最难于明白的两个字;真的让身体懂得了它们的真实涵义,也就掌握了拳法入门的钥匙。另外,“松”与“紧”也是一对矛盾,宇宙无限大,“松”是绝对的;而“紧”是相对的、瞬间的。在一定条件和范围之下,“松”到了家,“紧”也就来了。因此,我们内家拳就是一门探究“松”的艺术,一切能量、力量、内气、内劲儿,都是通过若干层次的“松”的功夫,循序渐进地一点点获取而来,所谓:松中求整,松而不散,松透力即出。而“静”又是“松”的起始点,心不静即无定力,身必散乱,力无源头,所谓:心定才神安,神宁气方行。初练者应首先做到:将“杯中的水倒空”,放下一切往日的执着、杂念,学会“以一念代万念”之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着熟而渐至懂劲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清净无为之本原)”,逐步向深层次功夫进发。 再说人之三宝“精气神”,贵如“日月星”。根据中医理论:“精”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元素;“气”是维持生命的物质能量;“神”是生命主宰和生命活动的一种体现。三者不可分,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精足气旺,气充神旺,神旺精足。此三者是人先天之本真,初生具备,后天不修,乃所寂灭,本真耗散,百病惧生。而三者之中,“气”是能量,也是“精、神”二者的中间桥梁,因此我们内家拳专门去练“吐纳养气之功”,即所谓“善养浩然之气”;许多中国人也懂得养生须保养自己的“精气神”。正如前文所提到过的,内家拳讲究“心与身“同一而动:“形神合一、动静合一、神气合一”;与西方人只注重身体与精神各个局部独立训练的“后天之法”明显不同。我们就是要通过“凝神静气”的功夫,松长全身的筋骨、松开僵化的关节、舒缓全身的肌肉,给气血流通开阔渠道,使人的心态和体态两方面都能相对正常地运行。与此同时,由于全身尤其是肩、胯的关节在“凝神”之中逐渐松开,日久不但力随气通,且能使其灵活应变,运劲自如,也就增长了内家拳的功力。这就是“神、意、气、力同源”。既然内家拳注重“静心为主,其它为次”,那么,形体动作又怎样去配合呢? 人如果学婴儿之爬行,可将其身体比为一座房屋,脊柱为房梁,两肩、两胯为房柁,四肢有如承担重力之四柱。那么,身体的每一个重力支撑点(包括肢体各个关节),都因“矛盾对立统一”而形成。如房子的立柱,上连屋顶,下撑地面,上下两点之间力的方向相反,互为依托。同样道理:人的四肢不管是支撑身体重量或是出拳、起脚,胳膊和腿的每对关节之间力的传递也是如此。有如大炮在打出炮弹的同时,炮身一定会产生一个后坐力一样,前后两力皆是阴阳对立,互生互存。同时,房梁也要保持正直,就是头、颈椎、脊椎、尾骨要一线贯穿,不可歪斜。否则,房就东倒西歪散了架。还有,内家拳这座特殊的“房子”,结构上应是一个整体,断其一隅不至于倒塌,“牵其一枝而百枝摇动”;也就是说,这是一座会“运动、变化”的“房子”。运动当中,其“神意与身体重心”始终处于独立状态,四肢动作不会影响其自身平衡,对方来力我“吸而化之”,我方去力重心自己掌握,并且渐渐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回应。 人站立的时候,可将其身体看作一个“骨骼架子(衣服架子)”,竖起来的颈椎、脊椎、尾骨连成一体,头颈下面挂满了肩、胯、四肢、五脏和全身筋肉,就像衣服轻轻地、实实地、没有一点人为褶皱地落在衣架上一样。此时,为了增强其承重的力量,颈椎和脊椎的任何两个骨节之间都必须保持“两力支撑”。这样,才能使“骨架”中正,上下一条线,上为天牵着头,下为地拽着脚,悬挂着的任何“零件”皆不可与地心引力相抗衡。如此,五脏六腑皆归了位,就能各司其职,更好地“工作”,身体如何不康健呢?假如此时颈椎或脊椎的某两个骨节之间缺少了支撑(对拉)之力,就会使椎间盘受到挤压,久而久之还会使之受损、变形,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这样竖起的椎骨一定缺少上下中正,因此会使气血受阻而影响力的贯通。这个“同时存在的两个对撑的力“,形式上出于筋肉、韧带的张力,内里却是一股似有似无的精神力量在支配,拳法中应是无处不在:小者是所有的骨节、关节之处,大者是天与地、头与肩、腰与胯、肩与膀、胯与膝等几个最要紧的地方。此中,人与天地同是一体。假如不能在“上拉”的同时,还有一个“下拽的劲儿”,两者未成一统,先后有别,就不能使“松落”之意落于地心,无法做到拳谚所说“顺项提顶,松肩坠肘,实腹畅胸”,更不能使“心火降,肾水升,气贯丹田”。至于“溜臀吸胯,掩裆提肛”两句要诀,没有全身的“顶悬、对撑和松落到家”也是枉然。 内家拳之一的八卦掌不讲究处处使用小的意念,但却应有大的意境。初练时可以想象:天上一根无形的线索吊起头顶百会穴,看住起点顺流而下,哗啦一下,头、颈、肩、身一节节坠下来,身体就能时时刻刻保持中正。此处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头”,看住起点就是要把头“定”住。笔者曾将“顶头悬”比作“千钧坠(从上往下说)”、“千斤顶(从下往上说)”正是为了彰显“头”的“提纲挈领”作用。如果单说头,百会是起点;如说到全身,头是起点。无起点,则无落点。人身体的某个局部正是全身的一个缩影。“头”中正之后,颈椎、脊椎连成一线,节节松沉贯通,松腰敛臀托起小腹,尾闾也中正,自然溜臀、吸胯、提肛,再加上舌柢上腭,接通了任督二脉的气路,前辈所说“吸地气于涌泉,降天之清气于百会、劳宫,皆归丹田”,意将至矣。当然,这是一个从有意念到无意念的过程,要渐渐从“有为”做到“无为”。而所有这一切,何为动力?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松”字。松静相生,静极而动。功夫到了一定阶段,练功时就不用什么意念了,一举一动自然符合拳理。 内家拳先得内气,后得内劲儿。所谓得内气,就是通过练功将后天之气补充先天之耗损,使丹田气相对充盈,强化其运行,使血脉通畅,祛除百病。若是健身,得内气足矣。若想各方面(包括技击)获得更大的成就,则功夫还要进一层:松沉(松落)的功夫要练到家,把“返力”练出来。何为“返力”?就是“对立统一的那股松长的劲儿”松落到家之后,物极必反,阴阳转化,自动出来的一股“真劲儿”。此时,这一点点儿“真劲儿”能带动起所有的肢体动作,功夫到了这个“换劲儿”的阶段,内劲也该一点点上身了。所谓“内劲儿”不是肌肉紧崩出来的,它是一种松而不散的整劲儿、粘长不断的活劲儿、刚柔相济的变劲儿;完全是一个“松”字练到家的结果。所谓“到家”就是没完没了,永不断劲儿。走圈、站桩时绵绵长长;打拳时也如此:前一个式子做到家,后一个式子才会自动出来。 从肢体结构来说,“松长之意”松开了相关部位关节的筋肉、韧带,强化了“对立统一”,“炮弹射出炮身不动”,使对撑的两骨节间隙拉长,久练久熟,逐渐缓解了原先因后天劳损所形成的筋脉错位、粘连以及肌肉僵滞、气血不通、活动障碍;同时也缓解了原先因关节筋肉僵滞、骨节之间相对错位而导致的“力传递”受阻之状态,使练功者在出拳、出脚时胳膊或腿的每一对关节的连接都是“对立、直线”,力出无限,没有弯路和阻碍。“静心和松沉”即是这股“或绵长或刚勇”劲儿的源头。换句话说,“静心松透力出”:练意不练气和力,功夫皆由松静出,松开全身的关节、筋肉,以形引气达丹田,如前辈所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使经络、血脉畅通,凝神静气,松而不散,久而久之其“真劲儿”自出矣。到此,距离我师爷王文魁先生“拈长多变的劲力”也就不远了。前辈还教导我们:“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笔者认为,以上这些皆是内家拳之精神所在。初学者应该明白这些拳法道理,却不可急于求成,只有日积月累、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才能成功。 总而言之,内家拳以修练心性、涵养德行为宗旨,溶养生蓄能、防身技击为一体,练后天补返先天,松静为源,以形引气,遵循“中和之道、阴阳转换、对立统一”,头领精神,身意中正,对撑天地,肢挂于体,气以直养,力以绵长,开关节松膀胯,神安气聚力到。它与中医理论同源,用中华传统哲理完全可以解释清楚,但在现阶段仅仅用现代科学简单的“力学、惯性”概念,还不能把内家拳“变化莫测、连绵不断”的内劲儿说明白,因为人不是机器。更何况“气与经络”到底是什么,还有待科学进一步的发展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祖先文化在某些地方真的处于领先的地位。我想,中西文化之间的不断理解、认同和取长补短,也许就是将来解决所有未知问题的出路所在。初学八卦掌应该怎样练?(之三)-再谈“走圈转掌能出什么样的功夫” 三、中国内家拳与“西洋兄弟”之比较 曾有人问:传统武功是否耗时间、长功慢呢?其实也不然,我们练功如果拿出世界冠军邓亚萍练乒乓球的一半劲头来,难道不能得个全国冠军吗?拳友们都有体会:对于业余练功来说,许多人确实是时间少、条件差、未得真传,因此打“持久战”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年轻人如果求得明师,练功得法,并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就一定会又快又好地练出功夫,中华传统武功不但不比任何体育运动形式长功慢,其拳理功法反而更显得科学、合理。 拿西洋拳法与中国内家拳来比较:前者只是一种运动形式,后者却是一种练功方法;前者是“健身”,后者是“养生”;前者练的是肌肉的收放之力,后者练的是神意的无限松长;前者有动无静,后者动静相兼;前者练拳“气浮于上”,后者练拳“气贯丹田”;前者心火过刚太燥,后者心安气自和顺;前者身步移动蹦蹦跳跳,后者步随身换重心平稳;前者练拳极易用力过度而伤身,后者练功讲求“顺其自然”而无害;前者训练过强过硬、好勇斗狠,后者追求“放下心来、心无挂碍”;前者以训练肌肉有力骨骼强壮为主,后者以静心培补元气内外兼修为要;前者训练力量加速度但只是身体局部之力,后者追求巧力与变化并都是全身整体之为;前者出拳力仅在臂肘膀腰未与地面时时贯穿,后者发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前者出拳打到尽头方可回收,后者出手打停随意应变自如;前者出拳更快更强更准,后者出手小打大弱胜强;前者出拳多为断劲儿势大力猛且连续击打拳拳紧逼,后者出手前后之劲儿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前者刚之愈刚,后者刚中寓柔;前者练拳“努气努力”不为过,后者练功“意在精神不在气”;前者训练高强度高消耗,后者练功补神聚气蓄能;前者训练重在挖掘人体潜力,后者练功重在提高人体能量;前者练拳“气血上涌”,后者练功“心平气和”;前者训练“拼尽全力”,后者练功“松中求整”;前者注重“短快狠”,后者注重“拈长变”:前者追“勇猛”,后者求“中和”;前者瞬间出重拳往往牵动身体重心,后者时时发劲力平稳来自“对立统一”;前者出拳一个“硬”字让你倒地不起,后者出手一个“随”字让你“欲走不能”;前者训练重在强化力量速度,后者练功重在顺应“阴阳变换”;前者年老体弱的“望而生畏”,后者男女养生者“老少咸宜”. 前者练“力”,后者练“神”;前者练“体”,后者修“心”;前者筋肉越练越紧,后者肌肉松缓若一;前者千斤之力臂中求,后者全身力集某一点;前者练“奋勇持强”,后者练“自然松静”;前者蹦蹦跳跳难免重心上浮与地面少“联系”,后者返劲轻盈全凭“对立统一”与地面无压力;前者说生命在于“运动”,后者讲生命在于“平衡”;前者体能训练消耗大,后者练功蓄能成一体;前者年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9 Section A 3a-3c 说课稿2025-2026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册同步教学(人教版)
- 第7课 设置动画效果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六年级上册-长春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我爱我家 第10课《爱心伴我长大》说课稿 鄂教版
- 13 万里一线牵 (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 《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 第6课 奔向光明-亮度传感器的应用和条件控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粤教清华版九年级下册-粤教清华版
- 2025年幼儿发展与健康知识考试题库
- 金融市场概述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财经类-财经商贸大类
- 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Module 6 Unit 3 说课稿 2025-2026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2024年南昌市公安局招聘省级留置看护辅警考试真题
- 基于视觉的靶场爆轰破片测试方法研究
- 卫生院服务基层行3.5.3 手卫生管理
- 2025年环境工程专业知识测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图书管理员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外卖餐饮培训课件
- 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全文
- 燃气电气火灾培训课件
- 对外经贸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2025年云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 上海海事大学工程热力学英文课件chapter1 Basicconception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