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_第1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_第2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_第3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_第4页
庄瑾六语下第五单元复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游峰的扫路人学案 (第一课时)编写人: 钱 荣 编写时间: 4.26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字组成的词语。3、能够给文章初分段落,并写出段意。4、初步了解天游峰的险。学习内容:1.搜集有关天游峰的图片。2. 自读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3.我能写出段意第一段(第 自然段): 第二段(第 自然段): 第三段(第 自然段): 4.思考:从哪些语句看出天游峰的险? 天游峰的扫路人学案 (第二课时)编写人: 钱荣 编写时间: 4.27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够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内容:1 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把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划下来。 2.思考课文哪几句话写扫路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搜集相关的人物、故事,准备课上交流。4.用搜集到的名言赞一赞这些普通劳动者吧。 课题15、天游峰的扫路人主备人 钱荣复备人庄瑾教学目标: 1、大部分同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大部分同学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字组成的词语。3、大部分同学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大部分同学能够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学重点:1、大部分同学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大部分同学学会通过写景、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仔细品味天游峰扫路人那钟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学情分析: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表演、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情,在创造中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间4.26第1 课时总课时数38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启发谈活,揭题设疑 (1)出示祖国风光图片,提问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2)今天,我们跟着一位扫路人去天游峰游历一番。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自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2、 初读课文试给课文分段3、说说“夷”、“傍”、“颇”、“瘦”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1、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2)用钢笔描红。(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2、归纳段意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顶峰时的喜悦。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我”下了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三段(第412自然段):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1、精读课文第一段(第1、2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段。(2)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3)“一根银丝”指的是什么?(4)指导朗读。武夷山天游峰是那么险峻,读出这种险峻来。作者登上顶峰时是多么喜悦,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五、互动探究,完善认知(教师预设的问题、课堂生成的问题)1、精读课文第一、二、七自然段,体会天游峰的高险。2、从“第一险峰”、“九百多级”、“一根银丝”、“抛”、“仿佛要断掉”、“飘飘悠悠”、(好不得意)等词看出天游峰的险峻。3、小结并过渡:作者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下节课,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爬一下天游峰认识这位老人吧。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章武去认识一位普通的老人,这个普通的老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扫路。(板书课题,齐读)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指名读词语,及时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地方。重点指导“颇”“削”“黝”“吁”等字的读音。通过预习,你理解了这里面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指名逐节读课文,及时纠正,提醒文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停顿时间。对于天游峰,你们了解吗?谁来介绍一下?那么在作者笔下,天游峰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巩固迁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看拼音,写词语。Jng shu yu rn z xn hu d( ) ( ) ( ) ( )3、写出下面多音字的拼音,再分别组词。 ( ) ( ) 削 宿 ( ) ( ) 授课时间4.27第 2 课时总课时数39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复习检查,激发动机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看看课文哪几句话写扫路人?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把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划下来。2、思考课文哪几句话写扫路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相关句子后,交流并指导朗读)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1、提问:文章哪几自然段是描写天游峰的?(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2、指名读2、7自然段。3、生交流写扫路人的语段: 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从颇有节奏哗哗哗的声音,可以看出老人身体很健朗。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4、以上语句说明了什么?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一)、与游客对话感受“累”(二)、与老人对话感动“笑”(三)、与作者对话感染心灵(四)、与自己对话感悟生活五、互动探究,完善认知(教师预设的问题、课堂生成的问题)(一)、与游客对话感受“累”1、交流学生划下的第二处。(1)读完这一处的文字,你最想说什么?为什么?(2)点出:四个成语将游人的“累”表现得淋漓尽致。2、引读: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1)读了这两句话,你又想说些什么?(2)这样的工作,你觉得应该由多大年龄的人来做比较合适?40岁行吗?50虽呢?60岁呢?可是这位老人分明已经70岁了!正是他(引读)3、要是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来到我们的面前,你最想问他什么呢?(二)、与老人对话感动“笑”【对话1】1、透过这一处对话,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老人连说了两个“不累”,真的不累吗?那他为什么这样说?【对话2】1、老人的话语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语句?2、老人说他离不开、舍不得,仅仅是因为雪花泉的水,清爽的空气吗?3、将这份“热爱”读出来。【对话3】1、在你的心中,这又是个怎样的老人?2、你认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凭什么?(三)、与作者对话感染心灵 你能读懂此时的作者吗?(紧紧抓住的是双手,靠近的却是两颗温暖的心,这就是感染的力量!)(四)、与自己对话感悟生活 课文学到这,对于学习,工作,生活,对于快乐,你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六、矫正反馈,全课小结交流汇报:外貌描写抓住“精瘦”体会老人辛勤劳动;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长期在外劳动,风吹日晒才会褪色抓住“瘦削”“黝黑”体会老人的勤劳。 抓住“慈善”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炯炯有神”说明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很健康。(指导朗读:重点词重读,语气干脆。)抓住“引”“沏”体会热情好客(学生自由发挥)交流汇报语言描写: 1、“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老人“不累,不累”)2、我“终于登上”“好不得意” (老人“不累,不累”)3、游人“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老人“不累,不累”) 七、迁移应用,升华认知1、教师介绍其他相关的故事:峨眉铺路人守林人。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天游峰的扫路人,峨眉铺路人,守林人这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的普通劳动者还有许多许多。他们不顾世俗偏见,对工作勤勤恳恳,对事业执著追求,你还知道哪些普通劳动者的故事?说一个给大家听听。 3、说话练习:用搜集到的名言赞一赞这些普通劳动者吧。(也可以自己创作)板书设计:15、 天游峰的扫路 游客 天游峰:九百多级 望而却步 离 (险 峰) 半途而废 不 扫上山 开 扫路人:每天一级级轻松自在 扫下山 (年过七旬) 自信豁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五课,齐读课题。上节课同学们就课题提了哪两个主要问题? 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峰?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描写段落,读一读。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出示天游峰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瞧,老人来了。(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知道的信息。通过观察,得出对老人的第一印象:勤劳、朴素。请同学们默读三十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划出文中的相关词句,并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读三至十二自然段。交流汇报。学到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搞不懂。“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怎么能“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呢?”小组合作探讨这个问题,再汇报,补充发言。修改文章的结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完这篇课文,了解这样一位老人,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人说,想对作者说,想对自己说。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完后指名读。让我们记住这位对大山有着深深的热爱与依恋,豁达、开朗、自信的老人吧!出示填空练习,指名读,齐读。小结课文内容。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仿照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学习这种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交流评价。巩固迁移1、读一读,再抄写。傍晚 伴随 静寂 气喘吁吁险峰 攀登 慈祥 自由自在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老人 ( )地清扫( )的天游峰 ( )地打量( )的星光 ( )地抓住( )的笑声 ( )地说3、选择关联词语填空。不仅而且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既然就(1)( )这位老人已有70岁了,( )他还在险峻的天游峰扫路。(2)在这里,他( )能呼吸清爽的空气,( )还有花鸟作伴。(3)( )我顺着九百多级石梯上了顶峰,( )心里好不得意。 课后反思:本篇文章是写人的文章,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揣摩语言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体现阅读与表达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我先让学生联系旧知,知道写人的文章一般都会把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作细致描写,告诉学生,要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就必须细细品读文章中对人物的这些描写。在精读的时候,注意作者细致描写的独具匠心。如,同样是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前后两次有所不同,其用意是什么?学生在揣摩语言内涵的时候,也收获了表达上的知识。最大的麦穗学案 (第一课时)编写人: 钱 荣 编写时间: 4.28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苏格拉底的事迹。学习内容:1、搜集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了解苏格拉底的生平和事迹。2、朗读课文:(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多读几遍。(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4)想:课文具体讲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脉络。3、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最大的麦穗学案 (第二课时) 编写人: 钱 荣 编写时间: 5.3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理解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学习内容:1、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想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简单地写一写。 2、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3、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搜集关于机遇的名言。 课题最大的麦穗主备人 钱荣复备人庄瑾教学目标:1、大部分同学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大部分同学理解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重点:大部分同学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教学难点: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学情分析:对“最大的麦穗”三个层次的理解,即:整个麦田中客观存在着一株最大的麦穗摘在手中,后来扔掉的一株最大的麦穗明白“抓住眼前的机遇”的道理,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课文所写的摘麦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间4.28第1 课时总课时数40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1、板书课题。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1、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对苏格拉底的生平和事迹。2、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多读几遍。(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4)练习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正确、流利) (5)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具体讲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脉络。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 1、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正音,学生评论读得怎样。 (2)说词语的意思,不懂的提出来,质疑。 (3)交流分段情况。2、小组读课文,初步交流收获。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精读课文第一段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3、指导读这一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板书)最大的麦穗,就是讲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把自己最喜欢的或感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听,要求读得正确通顺。引导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想法: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老的故事,值得庆幸的是,两千多年以后,王老师和大家又读到了这个故事。王老师很想先听听你读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后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提问,因时间关系,限提4个问题,并将问题归类提要式地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这些问题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读书、思考、讨论,教师的指导等。)其实,把课文读懂,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巩固迁移1、看拼音,写词语。Dng du cng lo yo hung ( ) ( ) ( )Zhu qi mi lng cho xio( ) ( ) ( )2、在括号里填上加点词语的近义词。(1)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2)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授课时间5.3第 2 课时总课时数41教学过程复备栏一、优化组织,引导探究1、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一番研究。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阅读交流预设: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交流: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出示最后一段: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B指名读。C说体会。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三、 迁移运用,升华认知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16、最大的麦穗追求 应该是 最大的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复习导入,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学们,假如弟子们摘到了一株麦穗但不是最大的一株,你可以原谅他们吗?但弟子们现在是两手空空地去见苏格拉底的,你觉得可以原谅吗?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觉得在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的想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多媒体出示弟子摘麦穗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哪。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同学们,苏格拉底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是为了让弟子们去摘到那个最大的麦穗吗?你觉得苏格拉底让弟子摘麦穗的目的是什么?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巩固迁移1、阅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完成练习。(1)这段话中“最大的一穗”是指 (2)“颗粒饱满的麦穗”是指 (3)“眼前的一穗”是指 2、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课后反思: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苏格拉底让他的弟子去麦地里寻找最大的麦穗,最终因弟子们都想找到更大的麦穗而错失良机.双手空空.从中感悟:抓住眼前才是最现实的.我在教学时采用让学生三读课文:一读课文,说苏格拉底是怎么要求的,为什么强调不能回头?对怎么要求的学生们意见一致.但为什么强调不能回头.争论较大,最后统一认识:因为苏格拉底把人生比作大麦地,人生当然不可能让你重新活一次,所以不能回头;二读讨论弟子们的表现,着重讨论错失良机如梦初醒以及小麦穗的嘲笑.及冒号、分号的作用;三读畅谈体会,重点说对苏格拉底的话的见解。山谷中的谜底学案 (第一课时)编写人: 钱 荣 编写时间: 5.6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内容:1. 自读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2.我能写出段意第一段(第 自然段): 第二段(第 自然段): 第三段(第 自然段): 山谷中的谜底学案 (第二课时)编写人: 钱 荣 编写时间: 5.7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够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学习内容:1.朗读课文,思考: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3.“对于外界的压力,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课题山谷中的谜底主备人 钱荣复备人庄瑾教学目标:1、大部分同学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大部分同能够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3、大部分同学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大部分同学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大部分同学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学情分析:课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分类,优等生应重点指导他们的自学方法,对中间的学生应加大监管力度,对后进学生应做到指导到位,检查到位,尤其要做到课堂后练习巩固。在学法指导中仍然强调借助工具书掌握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间5.6第1 课时总课时数42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二、质疑交流(预习效果检测)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正音,记忆。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三、互动探究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那几则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2.组织交流,讨论: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四、精讲点拨 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板书“谜”字。学生猜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手指)简介谜语的组成: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这节课,咱们还要猜一个谜,是一个“山谷中的谜”。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看清字形。找一找“山谷中的谜”和“谜底“分别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巩固迁移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再读一读。魁北克( ) 女贞( ) 帐篷( )2、选词填空。(1) 承担 承受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 ),在( )不了的情况下,学会先弯曲一下。王教授( )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研究工作。(2) 揭示 揭开这一奇异景观是个谜,许多人不知所以然。( )这一谜底的是两位旅行者。“滴水穿石”的现象向人们( )了一个道理: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会达到目的。授课时间5.7第 2 课时总课时数43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出课文大意。二、互动探究 1、说说自己在复习的时候,又产生了哪些问题?众人交流自己的理解。 2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三、精讲点拨(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第一、第二段。1.板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2.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板书:加拿大、魁北克。3.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要求:自读1、2两段,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4.组织交流:谜:谜底:(出示句子)“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松、柏、杨、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曲、反弹)5.指导朗读:指名朗读,想象,概括。板书:弯曲、反弹把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 6.组织辩论:师: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我们也再来把第三段读一读,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学习第三段1.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第一遍:带提示语。第二遍:去掉提示语。第三遍: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可以提出来。2.引导体会写“启示”的一段话,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出示小黑板:对于外界的压力,但。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对于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举例子)谁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这句话的道理?这段话的道理也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老话来概括:“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试说名言,学习第四节:齐读最后一节,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也来说两句名言:“弯曲不是而是”(“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利用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奥道理,而且,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深刻的哲理。)五、矫正反馈(保证10分钟)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而是_。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而是_。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而是_。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而是_。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而是_。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而是_。这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教师相机用简笔画画出这个山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把山谷中的奇异景观在图上示意出来。指导看图复述“山谷中的谜”。山谷中有个什么“谜”呢?它的谜底又是什么呢?回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真正的谜底就藏在这句话中,建议同学们用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语句的方法去找一找。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山谷中的大雪吧,课文中有所描述吗?用边读边在脑海中画画的方式读一读第3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把出现在你眼前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再读第3自然段的前三句话,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山谷中所独有的雪景吧!这句话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仔细地圈一圈,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雪松的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出示两位旅行者的对话,引导学生读好这段对话。如果说雪松面对外界的压力是雪花,是狂风,是最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么我们每个人面对外界的压力可能是什么呢?巩固迁移、 写出和“少顷”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至少3个) 、 指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 )A 表示注释 B 表示转折 C 表示声音延长 D 表示语意未尽 E表示意思递进、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在文中特定的含义。、外界压力: ;、正面抗争: ; 、弯曲一下: ; 、反弹: 4、请搜集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直奔重点,让学生扣住“谜”去探讨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是一个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在合作讨论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巡视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并注意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雨之大,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课题练习5主备人 钱荣复备人庄瑾教学目标:1、 大部分学生学会关注生活。2、 大部分学生能够熟读并积累成语。3、 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钢笔字。4、 大部分同学了解辩论的一般知识,初步学会辩论。教学重点:诵读成语,丰富文化知识教学难点: 了解辩论的一般知识,初步学会辩论。学情分析:“语文与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比较接近,学生学习起来应该比较容易“小小辩论会”如果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效果估计不太理想,如果课前能够加以准备,课上老师加以精心指导,相信有部分学生应该有这份才能。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间5.8第1 课时总课时数44教学过程复备栏一、 语文与生活1、 教学第一部分(1) 创设情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商店,我们周围有许多的超市,同学们知道超市带给我们哪些便利吗?(2)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超市名,并说说这些商店的经营范围和特点。(3) 引导讨论:在你搜集的招牌中,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的,哪些让人过目不忘,最能吸引顾客?2、 教学第二部分(1) 学生读题,明白皇甫东开的是超市。(2) 学生试着起店名,交流,评议,修改。(3) 指名说,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