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doc_第1页
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doc_第2页
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doc_第3页
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健康知识有限,肥胖在我国正逐渐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其本身也是一种疾病状态。国内外研究表明肥胖者因肝硬化、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伤等疾病死亡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 。J。此外,肥胖还是其他许多疾病的原因,尤其和各种成人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本研究在全国14省市中进行大规模人群调查,旨在了解我国目前肥胖超重的流行特征及其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为肥胖的社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象与方法1 对象:在进行房颤现状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全国14个省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广东、江西、天津、内蒙古、陕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和浙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各地检测区内选择人口较集中,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条件较有代表性的居民区、村庄、厂矿等自然人群作为抽样人群.2调查方法和质量控制: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调查方法,统一设计、统一方案。调查包括问卷和体检部分,问卷部分主要包括:一般状况、职业、劳动强度、吸烟、饮酒状况等。体检部分包括:测量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围、腹围、臀围等。(身高的测量采用标准米尺钉在垂直墙上,受检者靠墙脱鞋站立,两眼平视前方,用直角三角板一直角边抵靠墙,另一直角边与头顶相切,在两直角边交点对应的米尺处读数,精确到01 cm;体重测量采用经过校正的弹簧秤,受检者脱去外衣和鞋帽,站于体重计盘中央,待指针停稳后记下读数,精确到01 kg)。测量前对各个地区的调查人员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和考核,调查过程中接受统一质量控制。所有抽样及人群调查在2个月内完成,全部调查表格由专人保管并由专人每日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各地接受过统一标准化培训的录人人员进行数据录入,不同录入员用统一编制的数据库软件录入两遍,以每100份调查表作为一个批文件,进行比较,不一致的字段根据原始表格进行修改,如此复始,直至无误,最后将所有批文件连接,作为完整数据库文件。由牵头单位统一汇总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期间由牵头单位派调查员到部分地区进行监察,保证调查规范化。3诊断标准:(1)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肥胖评价指标采用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 (m )。根据2001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体重指数诊断标准 :BMI185为低体重,185BMI24为正常体重,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2)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使用标准测量方法测出收缩压(SBP)140 mill Hg(1 mill Hg=O133 kPa)或舒张压(DBP)90 mm Hg,或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JNC7标准进行分期,SBP120 mm Hg且DBP160 mm Hg或DBP100 mm Hg为期高血压。4统计学处理:数据库采用Borland De1Fhi 6软件编写,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共调查29 056人,平均身高161 cm土9 cm,平均体重64 kg土11 kg,平均BMI为24 kgm 土3 kgm ;其中男性13 549人,平均身高168 cm土7 cm,平均体重68 kg土11 kg,平均BMI为24 kgm 土3 kgm ;女性15 507人,平均身高156 cm土6 cm,平均体重6O kg土10 kg,平均BMI为24 kgm 土4 kgm 。女性BMI显著高于男性(P=0005)。根据上述标准,14省市总的超重患病率为3893 ,肥胖患病率为1394 。男性超重患病率为4118 ,女性超重患病率为3697 ;男性肥胖患病率为1229 ,女性肥胖患病率为1539,男女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 :8501,P0001),女性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超重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根据2000年全国年龄性别标准人口构成进行标化,14省市总的超重患病率为3717 ,肥胖患病率为1263。男性超重患病率为4O37 ,病率为1235 ;女性超重患病率为3472 ,肥胖患病率为1315 。2不同性别年龄组超重肥胖患病情况(表1):不同年龄组间超重肥胖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62764,P0001;男性不同年龄组间超重肥胖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2622,P0001;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超重肥胖患病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 =57057,P0001。结果显示,肥胖超重患病率在3564岁组间随年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65岁及以上组随年龄增加而呈减少的趋势。在男性,4554岁间超重患病率为最高(4457),5564 岁间肥胖患病率为最高(1360);在女性,5564岁间超重患病率为最高(4010),6574岁间肥胖患病率为最高(1997)。3不同BM1分层的血压水平:按上述超重肥胖诊断标准分层,低体重人群SBP为120 mm Hg-I-21mm Hg,DBP为72 mm Hg 4-11 mm Hg;正常体重人群123 mm Hg-I-19 mm Hg,76 mm Hg10 mm Hg;超重人群131 mm Hg-I-2O mm Hg,81 mm Hg-I-11mm Hg;肥胖人群139 mm Hg-I-21 mm Hg,85 mm Hg-I-12 mm Hg。各组间SBP和DBP差异总体上具有统计学意义(F:76488,P0001;F=97172,P0001),经各组间两两比较,每两组间SBP和DB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表明人群中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随BMI增加而增加。4不同BM1分层与各期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表2,3):不同BM1分层间各期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47225,P0001),人群中I期高血压患病率随BMI增加而显著增加,期高血压患病率也随BMI增加而增加,但体重正常组较低体重组为低。不同BM1分层间高血压总患病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162232,P0001),高血压患病率随人群BMI增加而显著增加。进一步年龄分组分析表明,不同年龄组中随BMI的增加高血压各期及总的患病率均呈现增加趋势(表3)。讨 论本研究利用我国14省市房颤现状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J,根据2001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体重指数诊断标准 J,分析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及上述超重肥胖诊断标准,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总患病率为4990 ,已基本接近欧美国家同期的患病率水平(约为50 60 ,其调查人群为1874岁) J,粗略估计我国3O8O岁间人群超重和肥胖患者约3亿(其中超重者约23亿,肥胖者约08亿),数量相当庞大,开展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本次研究结果提示超重肥胖患病情况与性别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女性超重肥胖患病率整体高于男性(与既往研究相同 圳),但男性超重患病率高于女性;标化后的男女超重患病率均与2000年墨西哥全国性普查结果 (男性413 ,女性363)接近,但男女肥胖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墨西哥的调查结果(男性194 ,女性29O);人群中表1 我国14省市不同年龄性别组超重肥胖者患病情况(人数)表2 不同BM1分层与各期高血压患病率关系人数()表3 不同年龄组BM1分层与各期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人数()5564岁间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高峰,女性超重肥胖的患病高峰年龄均较男性偏大。资料表明_l “J,WHO现行的超重肥胖诊断标准(25BMI130为肥胖 )主要是依据肥胖对高加索人的健康危险制定的,亚洲人更倾向于腹部肥胖或内脏性肥胖,在BMI较低时罹患相关疾病的危险陛就会增加。既往研究资料中有些学者也采用WHO推荐的亚太地区标准(25BMI127为肥胖)进行分析研究,但该诊断标准的制定亦未包括我国人群的数据。2001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了更适宜于我国成年人的超重肥胖体重指数诊断标准(24BMI128为肥胖),目前认为该标准对于国人各项健康危险因素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最为适宜_4 J。本研究采用这一标准进行分析,以求客观全面反映我国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为社区防治提供指导。国内外研究表明肥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J,有学者认为在高血压发生机制中BMI水平是较为重要的因素 。本研究在全国较大范围内调查分析了肥胖超重与成年人常见心血管系统慢性疾病高血压患病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提示,随着成年人体重增加,I、期高血压患病率均显著增加,其中肥胖组高血压总患病率已超过半数(5206);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绝对值亦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表明控制体重对预防高血压将具有重要恿义。本研究协作单位及主要相关负责人:天津港口医院(王宝仁、陈乐明、李洁);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巴特尔、赵兴胜、杨维英);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申作宏、孙长青、乌丽娜);山西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张亮清、武小梅);阳曲县人民医院(张海洋);山西龙城高血压研究所(王荣花、张小红、王芳);河北武安新兴铸管医院(陈德华、郭英梅、李增玉);郑州大学第二附院神经外科(苏芳忠牛光明);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一矿医院(秦玉瀚、韩进成、李树平);丽水市中心医院(周永强、王苏英、李珊);湖北宜昌国营第403医院(徐鹏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运海、黄清、王若云);德阳市疾病控制中心(吴陈、王安兵);绵竹市疾病控制中心(岳树君);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李字明、唐兴荣、伍方红);江西南昌334医院(傅善磊、刘莲祥、鞠国平);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郭涛、蔡红雁);宝鸡市人民医院(马伟民、李军);陕西宝电医院职工医院(姜建军)参考文献l Byrnes MC,McDaniel MD,Moore MB,et a1The effect of obesityon outcomes among injured patientsJ Trauma,2005,58:232-2372 SanchezCastilo CP,VelasquezMonroy 0 ,LaraEsqueda A,et a1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creases in a society with abdominalobesity:results of the Mexican National Health Survey 2000 PublicHealth Nutr,2005,8:536o3 Ferreira 1 sk ,van Meehelen W ,et a1 Development offatness,fitness, an d lifestyle from adolescence to the age of 36years:determinant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young adults:theAmsterdam growth an d health longitudinal study Arch lntem Med,20o5165:42-484 Coorpo rative Metaan alysis Group of China Obesity Task ForcePredictive values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to riskfactors of related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 Chin JEpidemio120o2,23:510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5 Zhou ZQ,Hu DY,Chen J,et a1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atrialfibrillation in China Chin J lntem Med20o443:497-494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97-4946 MacDonaid SM,Reeder BAChen Yet a1Obesity in Canada:adeseriptire analysis Canadian Heart Health Surveys ResearchGroupCMAJ1997157:S3-97 Wu YF,Zhou BF。Tao SQ,et a1Prevalence of overweiSat andobesity in Chinese middleaged populations:current status and trendof developmentChin J Epidemilo1200223:lll5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lll58 Xu FYin XM,Zhang M,et a1 Family average income and bodymass index above the healthy weight range among urban and ruralresidents in regional Mainland ChinaPublic Health Nutr,2005,8:47-519 Wang WJ,Wang KA,Li TL,et a1A study on the 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 of obe sity in Chinese adultsChin J Epidemi o1200l,22:129132王文娟,王克安,李天麟,等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29一l3210 Kanazawa M ,Yoshiike N,OsakaTet a1Criteria an d classificationof obesity in Japan an d AsiaOceania Asia Pac J Clin Nutr,2002,ll:$732一s7371l G】l TP Cardiovascular risk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from anutrition and metabolic point of view:abdomi nal obe sityAsia Pac JClin Nutr200l,10:85-8912 W orld Health Organ ization Obe sity preventing an d man aging theglobal epidem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