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宋代手工业的工艺性宋代立国3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教授提出宋代时中国进入近世社会的开端。(内藤湖南概括唐宋时代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择(第一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18页)。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同样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蒋天枢,陈寅恪先生文集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影响世界进程的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创造改进或推广使用。在科技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新发明、新技术、新理论被迅速推广到实践领域,推动了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试从各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讨论手工业工艺的新气象。1、 采矿技术的进步。1960年,考古第三期发布了河南鹤壁市古煤矿遗址调查报告,指出此为宋代的古煤矿遗址,其竖井为圆形,直径约为25米,深约46米,巷道4条,总长500米,表明宋代已掌握了开凿深井的技术。采掘的矿区,将煤田分为若干小区,运用“跳格式”的先内后外的方法逐步将煤矿采出来。矿井下的积水先利用井上的轱辘将水提起来,余下的水引入已经采过煤的低洼的地区储藏起来。据文献记载福建路采银矿“每石壁上有黑路,为银脉。随脉凿穴而入,深至数十丈,烛熄照。”,出入采矿。(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开采金矿,金井“深浅邪直不等,或十丈,或二十丈,或三十丈,或五十丈。或直或曲,或横或邪,因其苗脉所向而随之,至于水际而止。”(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十二荆湖北路靖州景物上金井中华书局1992年第2420页)宣和七年(1125年)杨时在一道奏疏中指出“取矿皆穴地而入,有深及五七里处,仅能容身,一遇摧陷,则无遗类已。”(杨时龟山集卷四论时事文渊阁四库全书)宋代广大劳动人民在深坑和矿井中劳动,付出了血的代价,取得了采矿技术的经验积累,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矿石供应。2、 冶炼技术的进步。随着采矿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各类矿石被运到市场上贩售,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也对冶炼提出了要求。宋代冶炼业的重大发展是炼炉和鼓风设备的改进。宋代大量开采煤炭被投入到使用中,但是煤的透气性差,在炼炉中容易形成堵塞,炼炉在形态上炉体开始变小,内部构造发生变化,元代陈椿在熬波图中的图像表示,炉形炉口小,能减少热量损失,上口小而下部炉膛大,更能使炉料顺利进行,避免出现悬料事故。炉子下部吸口,使热量集中有利于烙铁,炉脐上的窍和溜与近代炼炉基本相似。(转印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杜石然,范楚玉等,1982年8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在鼓风设备方面,从记载的文献来看当时已有木风箱的出现。在武经总要中记载的“行炉”,系方形的铁炉与梯形的木风箱相连,下有木架可以抬动。木风箱呈梯形,箱盖板上装有两根推拉杆,并有两个长方形孔,装有向内开的“活门”。(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风箱的出现提高了风量风压,使炉内有更多的氧气,使炉内燃料充分燃烧,提高了炉内的温度。 三、造纸、印刷术的革新。宋代造纸技术在唐末五代的基础上重大改进。宋代造纸原料多种多样,除传统的麻纸外,竹、桑皮、楮、藤、麦茎、苔和稻杆之类。各地区就地取材,皆具地方特色。宣州制作的宣纸,经历千载久负盛名,安徽绩溪的龙须纸在宋剡纸,由拳纸,温州的益蜀纸具有“洁白竖滑”特点,蜀川地区生产的麻纸,有玉屑、屑骨的称号。宋代造纸最大的特点纸幅比前代增大,据文房四谱载:“黔、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丈为幅。”( )金元时期发行纸币,印刷纸币用的是北方的桑皮纸。(金史食货志,卷四十八食货志三)纸币对纸张的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可见造纸技术的进步。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趋于鼎盛。宋初,在成都组织工匠历时12年,雕版13万块,版印全部大藏经,计1076部,5048卷。宋于1132年王永从在湖州刊刻佛藏5400卷,一年之内即告完工,可见刻工众多和技术之熟练。(转印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据梦溪笔谈卷18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不仅在我国,在世界印刷技术史上,也是一件伟大的创举,对当今世界影响深远。4、 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海上贸易发达,与世界许多国家互通有无,美籍学者马润潮把宋代视为“世界伟大海洋贸易史上的第一个时期。”宋代造船技术发展迅速,所造船只具有规模大,安全性高,运行速度快的特点。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栽:“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以整木巨枋制成。”“船十橹,木桅高十丈,头桅高八丈。”(王曾瑜谈宋代造船业,文物1975年第10期)南宋初,在内河中有“长三十六丈,广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的大船。(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2页)对行船的安全性,防水隔层技术的应用大大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在远洋巨型海船中,船舱各舱严格分隔,虽一舱破损,只限于这一舱进水,而不致殃及全船。在另一个为远洋航行提供安全保障的是指南针的发明,在武经总要中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碳火种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此为指南鱼的制作方法,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介绍了人工制作磁针的方法“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指指南。”沈括接着又提到可用“水浮”法,置“指爪及碗上”。(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沈括最推重的是“其法取新钊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指南针发明后,很快运用到航海中,大大降低了风险,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录“惟视星斗前还,若晦暝思则拜指南针,以揆南北。”表明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2) 手工业技术发展的因素分析1、 两宋统治集团崇尚文治,提倡教育,思想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宋太祖立国之初就推行“崇尚文治”政策,对士大夫待之以礼,“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陶宗仪说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确立了“崇文抑武”的大政方针。在这种政治气氛下,知识分子思想空前活跃,参政议政情绪空前高涨,思想文化方面空前繁荣。2、 官营手工业。宋代宫廷消费,国家军队,政府采购规模巨大,官营手工业规模宏大,发展迅速。在制造军器和军需物资方面宋朝设有遍布各州的都作院。北宋仁宗时期最早在陕西诸路、河北西路设置了6个都作院。宋神宗熙宁六年在全国推广,设置了41都作院。(王菱菱宋代都作院设置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官营手工业中都机院是拥有300人的大型作坊,这个作坊,“大率设机五十四,日用挽综之工百六十四,用杼之工百五十四,练染之工十一,纺绎之工百十一”(宋史食货志钱币卷一八零)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级工匠,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3、 新航线的开辟,国际贸易的巨大拉力作用。指南针的使用,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海外贸易的繁荣时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港口设有专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