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评论文提高语文课堂设疑的艺术性作者单位:阜阳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作者姓名:王海滨 提高语文课堂设疑的艺术性阜阳市二职高 王海滨摘要:如何上好语文课堂教学是众多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汉语言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语文教学不同其他学科教学,它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善于设疑的能力,只有提高设疑的艺术,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设疑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从当前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来看,问题教学法已渐渐得到了逐步的推广,尤其是九年义务阶段最为有效。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于是老师们又把此方法提高到探讨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固然好,但学生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善学、好问、肯专。然,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成绩并不是很好,文化底子差、厌学情绪重的学生,如果采用此法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是不佳的。我认为,在教学中,不妨继续沿用设疑式教学法。当然,设疑也要讲究艺术,巧妙的设疑,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疑得法,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设疑不当,不仅影响教学进程,还会堵塞学生的思维。面对语文课堂,课堂设疑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设计和实施语文课堂设疑的艺术是当代我们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一、结合对象,浅显易答,启迪思维。课堂设疑是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疑时特别讲究对象问题,浅显易答,逐步启迪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人的沉痛哀思。二、留意细节信息,拓展学生思维。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教学设疑中,如果教师忽略了某一个问题的细节,有可能会导致这节课教学的失败。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的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疑题或学生回答设疑时,一定要留意细节、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教学内蒙访古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散文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1、你了解成吉思汗这个人吗?他与我们看过的哪一部电视剧有联系?他与内蒙古有什么关系?当时我国边关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引入问题)2、“一段最古的长城”赵长城,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是谁?为什么要修长城?3、“赵长城”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赵长城”地址选在大青山南麓?此后,他又做了什么一件事?作者是怎样评价他的?理由何在?4、“修长城”和“胡服骑射”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吗?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5、王昭君为国家、 民族做了什么事?她在人民的心目中是怎样的?当我刚把问题摆出来以后,一名学生马上站了起来,滔滔不绝地谈了射雕英雄传里边有关成吉思汗的故事情节,并且还假定了如果当时成吉思汗在欧洲的红河岸边筑起一道长城的话,那么,中国的版图和历史将会改写。接下来,许多学生也纷纷谈了自己对王昭君出塞的看法,尽管有些问题离题较远或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但对学生带有创意性的细节思维,我都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引导。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细节信息,延伸疏导, 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这正是设疑中的细节问题引导艺术。三、选准角度,变中求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回答,得到的答案也有所不同,这是语文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疑时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老舍的我的母亲,我先让每个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母亲,然后谈谈你是从那个角度来说的;之后,我又让学生读课文,接着又进一步的分析老舍的母亲是怎样影响孩子的;最后才来指导学生从分析这位母亲的性格、行为、气质等。通过这样的问题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印象,同时也顺利地完成了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四、分解问题,化难为易,深题浅问。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课堂教学设疑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设疑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长沙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抒情与下阕回首往昔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1)上阕描绘的景是什么地方的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这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什么联系?(2)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来过度到对往昔同伴的回忆? (3)作者回首往昔,目的是什么? (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五、巧问,曲折生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设疑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设疑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也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设疑,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设疑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六、精问,激趣创境。课堂设疑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当教师在运用问题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教给学生设疑的技巧,鼓励学生主动设疑,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有缺陷或问题,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设疑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设疑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活动模式,它既可以是教师把综合研究学生实际、教材内容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具有一定策略与艺术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有序而又机动的发问,也可以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问。它能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学生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