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辣椒果部病害发生原因与防治.doc_第1页
夏秋辣椒果部病害发生原因与防治.doc_第2页
夏秋辣椒果部病害发生原因与防治.doc_第3页
夏秋辣椒果部病害发生原因与防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秋辣椒烂果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作者:袁培祥 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农业局职称高级农艺师 邮编:476100 联系电话秋辣椒在栽培过程中,由于受到大风、强降雨等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影响,烂果现象比较普遍,常常造成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危害十分严重。由于引起辣椒烂果的原因比较多,了解造成烂果的原因,以期达到有效快速的防治目的。1.软腐病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初期在果面上出现水浸状暗绿色斑点,迅速扩展后至整个果实腐烂,具恶臭,最后果实变形,好象在袋子里装满了泥水,俗称 “一兜水”, 病果多数脱落,少数留在枝上失水后干枯呈白色僵果,仅余果皮,中空状似“灯笼”,是夏秋辣椒栽培期间的一种主要病害。病原:(Erwinia aroideae (Towns)Ho11and)称胡萝卜软腐欧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该病为细菌性病害,生育最适温度25-30,最高40,最低2,致死温度50经10分钟,适宜pH5.3-9.3,最适pH7.3。除侵染辣椒外,还可侵染大葱、大蒜、芹菜、胡萝卜、莴苣等多种蔬菜。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通过灌溉水或雨水飞溅使病菌从伤口侵入,田间低洼易涝,钻蛀性害虫多或连阴雨天气多、湿度大易流行。 防治方法 1.实行与非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以上轮作。2.及时清洁田园,尤其要把病果清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3.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田间不要积水。4.化学防治:发病前可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颗粒剂3000倍液或5%氟铃脲乳油2000倍液等杀虫剂,及时防治烟青虫、棉铃虫、甜菜夜蛾等蛀果害虫的危害。(2)发病后可选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防治,7天1次,连喷23次。2.辣椒疫病症状:果实染病多从蒂部开始,初期出现似热水烫伤状、暗绿至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使局部或整个果实腐烂,逐渐失水后成为黑褐色僵果可残留在枝条上,病果干缩不脱落。病斑在天气潮湿时,表面可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除危害果实外,还可危害茎、杈、枝、叶等部位。病原:(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该病菌为辣椒疫霉菌:属于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孢囊梗简单,菌丝状,淡色。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27.655.815.531.6微米。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微米(图2)。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辣椒疫霉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辣椒外还能寄生番茄、茄子和一些瓜类作物。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疫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就可以流行成灾。多雨、潮湿是关键因素,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有利于孢子囊形成、萌发、侵入和菌丝生长;其次是温度,平均温度2628最有利于发病。与茄科或瓜类蔬菜连作发病较重,通风透光性差、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菜地发病亦较重。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防治方法:1.选用早熟避病或抗病品种。2.前茬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耕翻土地。3.加强田间管理。进入高温雨季,要注意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雨季应控制浇水。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和浇灌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 普力克水剂倍液,连续防治23次。此外,于夏季高温雨季亩撒的硫酸铜公斤,后浇水,防效明显。3.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引起的烂果,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圆斑,中央灰褐色,上有稍隆起的同心轮纹,常密生小黑点。潮湿时,病斑表面常溢出红色粘稠物;干燥时,病部干缩成膜状,易破裂露出种子。叶片染病,初为水渍状褪绿斑点,后变为边缘褐色,中部浅灰色的小斑。病原:Colletotrichum capsici (syd.) Butl.和果腐刺盘孢C. phomoides (Sacc.) Chest.,属于半知菌的真菌。分生孢子盘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呈盘状。辣椒刺盘孢的分生孢子盘上长有暗褐色刚毛,具24个横隔膜;分生孢子弯月形,无色,单胞,大小为203136微米(图2)。果腐刺盘孢的分生孢子盘刚毛较少,分生孢子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92946微米。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233,高温高湿有利于此病发生。如平均气温2628,相对湿度大于95%时,最适宜发病和侵染。播种带菌种子便能引起幼苗发病;病菌还能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季发病的初侵染菌源。越冬后长出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溅散、昆虫或淋水而传播,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表皮的伤口侵入。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传播后可频频进行再侵染。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透性差、施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管理粗放引起表面伤口,或因叶斑病落叶多,果实受烈日暴晒等情况,都易于诱发此病害,加重病害的侵染与流行。防治方法:1.选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高产的新品种。2. 清除病残体,田间发现病果随即摘除带出田外销毁。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使辣椒封行后行间不郁蔽,果实不暴露;避免连作,发病严重地区应与瓜类和豆类蔬菜轮作23年;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低湿地种植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以减轻发病。5.化学防治:定植前要搞好土壤消毒,结合翻耕,每667米2喷洒3000倍99%恶霉灵药液50千克,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发病初期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8001000倍或2.5%咪鲜胺乳油1000-20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4.绵腐病症状:果实受害后腐烂,初时产生水浸状斑点,迅速扩展成褐色水浸状大型病斑,严重时病部可延及半个甚至整个果实,失去食用价值,湿度大时,上生大量白霉。最后病果多落地腐烂。病原: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 称瓜果腐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无隔膜,宽3.756.25微米,蔓延于寄主细胞内外;孢囊梗无色,丝状;孢子囊顶生,单胞,卵圆形,大小28.015924.843.5微米;厚垣孢子黄色、单胞、球形,壁厚、平滑;卵孢子球形,直径30微米,雄器1715微米,一般不易见到。寄生疫霉,菌丝生于寄主细胞内或细胞间,直径39微米;孢囊梗长;孢子囊顶生或间生,卵圆形或球形;厚垣孢子黄色球形;藏卵器间生或侧生;卵孢子球形。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由伤口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病菌在1030范围均能很好发育,但适温较高,为2628,田间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夏季遇雨水多或连续阴雨,病害就易发生和蔓延。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果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近地面的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危害。防治方法1.发病重地块要采用高畦,防止灌水或雨后地面积水。2.地面覆地膜或雨季来临前地面敷草。3.密度要适宜,及时、适度摘除植株下部老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4.果实成熟及时采收,尤其是近地面果实要早采收。5.发现病果及时摘除,深埋或烧毁。6.药剂防治可用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500倍液。7天1次,连喷23次。5.黑霉病症状:黑霉病引起的烂果一般先从果顶部发病,也有的从果面开始,初期产生浅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大小1026毫米,病部颜色变浅。果面渐渐收缩,并生有绿黑色霉层。湿度大时,黑霉扩展,有时布满整个病斑,有时病斑融合,形成更大的病斑。病原:DrechsleraellisiiDanguah称埃利德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褐色至暗褐色,铺展,具短绒毛;分生孢子梗直或弯,单生,近顶端偶有分枝,暗褐色平滑,大小30048微米,有的基部膨大至12微米;分生孢子单生,直或弯、棍棒形、梨形至舟形,暗褐色平滑,具假隔膜35个,大小21411218微米。发病原因和传播条件: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多在果实即将成熟或成熟时发病。湿度高时叶片也会发病,病菌腐生性强,借空气、土壤传播。防治方法: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4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天1次,连喷23次。6.日灼病症状:主要发生在果实上,果实被强烈阳光照射后,出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小斑,经阳光晒烤后,果皮变薄,呈白色革质状,日灼斑不断扩大。日灼斑有时破裂,或因腐生病菌感染而长出黑色或粉色霉层,有时软化腐烂。发病原因:日灼病是强光直接照射果实所致,属生理性病害。多发生在朝西南方向的果实上。日灼斑的产生是由于被阳光直射的部位表皮细胞温度增高,导致细胞死亡。防治方法:1.注意合理密植,栽植密度不能过于稀疏,避免植株生长到高温季节仍不能“封垄”,使果实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之下。2.间作,可与高棵植物(如玉米)间作,利用玉米给辣椒遮光,有条件可进行遮阳网覆盖栽培。3.加强肥水管理,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止土壤干旱,促进植株枝叶繁茂。7.脐腐病症状:又称顶腐病,主要危害果实。被害果实通常在花器残余部分及其附近,初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后扩大并转呈黄白色或淡褐色,不定形,横径可达23厘米,甚至扩至半个椒果。患部组织皱缩,表面稍下陷,常伴随弱寄生或腐生真菌的侵染,而呈黑褐色或黑色,内部果肉也可变黑但仍坚实,如遭软腐菌侵染则致果实软腐。病因:该病属于一种生理病害。一般认为是由于缺钙引起,即植株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钙素,加之其移动性较差,果实不能及时得到钙的补充。当果实含钙量低于02时,致使脐部细胞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分能力而发生坏死,并形成脐腐。在多数的情况下土壤中不缺乏钙元素,主要是土壤中氮肥等化学肥料使用过多,使土壤溶液过浓,钙素吸收受到影响。防治方法:1浇足定植水,保证花期及结果初期有足够的水分供应。2选用抗病品种。一般辣椒果皮光滑、果实较尖的品种较抗病。 3.地膜覆盖可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能减少土壤中钙质养分淋失。 4使用遮阳网覆盖,减少植株水分过分的蒸腾,也对防治此病有利。 5采用根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