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课与实际钢琴授课的实在意义.doc_第1页
欣赏课与实际钢琴授课的实在意义.doc_第2页
欣赏课与实际钢琴授课的实在意义.doc_第3页
欣赏课与实际钢琴授课的实在意义.doc_第4页
欣赏课与实际钢琴授课的实在意义.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音色音色,指声音的感官特性、声音的特质。在这里即指相同乐器音色的音质差异,也指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同样的音量和音调上不同的音色,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听觉感受。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演奏家所奏出的音色也各具特色。不同的作曲家所忠于的音色也不尽相同。印象派鼻祖德彪西的作品意境朦胧和飘渺;而格里格深受挪威民族音乐的熏陶,其音色也具有挪威民族风味;海顿为交响乐之父,其钢琴奏鸣曲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交响音色。对于管弦乐队而言,音色的需求则是更强,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音色。弦乐组连奏音色连绵悠长,整体统一融合,音乐如流水般优美、优雅;而顿奏则能演绎出动力十足、节奏分明的音乐形象。木管组整体音色融洽度远不如弦乐组,但也因此体现了每种乐器与众不同的特性,长笛宛转悠扬,如鸟儿般的歌唱;双簧管中高音区音色充满哀怨、宁静;大管则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纵观整个管弦乐队,给人气势磅礴、辉煌明亮、充满力量的乐器非铜管组莫属,尤其适合演奏进行曲等。打击乐组以及色彩性乐器则更具独立性,定音鼓是制造紧张气氛和舒缓音乐的能手;三角铁属于高频乐器,音色给人一种空气感、空透感和光泽感。同样,其实对于管弦乐队而言,同一种乐器在不同音区的音色也各有特色。音乐欣赏时应仔细聆听这些变化,培养对音色的敏感度。1.2 结构布局对作品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于钢琴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对音乐作品清晰的曲式结构概念,清晰划分出乐句、乐段等可以有效地解决练习或演奏中遗忘乐谱的问题。 笔者在欣赏培尔金特组曲时发现不同版本对于乐曲顺序的安排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培尔金特是依据音乐情绪发展而编排的,并且每一个部分都做到结构明确、音乐形象鲜明、感染力丰富。笔者将以第三乐章为重点对象展开详细的曲式结构分析,以帮助更好的把握作品结构。乐曲为ABA三段式曲式。 再现部分运用了减缩再现的作曲技法,结尾有较长的尾声用来描述朝景渐渐归去的景象。 音乐流露出自然气息,婉转而优美。呈示段A 分为两个不规则的乐句a和a1。a,a1又可以分为8+8+4和4+7的次级曲式结构。主题(图2)由长笛和双簧管先后陈述一次,接而又把这部分组成一个整体高八度重复一次。中段B主要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制造气氛。分为b和b1两个乐句,分别为8、10小节。接着有一个长度为6小节的连接,乐曲渐渐过渡到再现段。A为主调E大调的缩减再现。在乐曲的结尾有长度为20小节的尾声,制造出朝景渐渐没入的音画。2、第二乐章奥赛之死:复二部曲式AB第二乐章采用对比性复二部曲式AB写成,描写的是培尔金特的母亲奥赛的离去,音乐低沉充满哀伤。颇有葬礼进行曲的意味。3、第三乐章阿尼特拉舞曲: 三段式ABA描写阿拉伯酋长女儿舞蹈的场景,旋律跳荡而轻快,富有东方风味,采用玛祖卡舞曲体裁。乐曲为有再现的三段式曲式,中段复杂化,自身具有三部性的特点。中部与再现部共同重复一次,仅仅在结束处略有变化。引子(1-6):氛围两个部分,前两小节以静止的和弦形式出现,起到引子中又套小引子的作用,后四小节为引子主题,这一引子主题在音乐发展中不断被变奏、强化。引子主题在上方声部三度叠加的形式,形成四度级进上行后又下行的拱形结构,低音部主和弦持续,这一结构含有了主和弦和省略导音的属七和弦,最后导音出现使属七和弦完整,引出A乐段。这一部分的和声因低音的主持续而形成双和声层。A乐段及变奏(7-38):为两个对比乐句构成的8+8方整性结构,重复一次,转调乐段。前乐句a从主调开始,第11小节转入属小调- e小调;音乐材料在中间俱都的分割,使得前乐句又可以细分为4+4的两个对称的乐节。前乐节上方声部是合、分、分结构,旋律先级进后跳进,第9小节是前2小节分裂后的三度模进,前乐节中间声部是引子主题的变奏;后乐节又可分成2+2的两个乐汇,每个乐汇的材料仍然以三度模进的方式发展后乐句b以新材料写成,也可以分为两个乐节。前乐节上下声部八度叠加,以三个音符组成发展动机,反复自由模进。模进时三音动机后两个音符的音程逐步扩大;后乐节采用了前乐句a的材料,四度模进作为开始,沿用了后乐句开始处八度叠加的材料发展方式,完全终止收拢与e小调。整个A乐段重复一次,以对置的方式进入B乐段。B乐段(38-84):有ccddee六个乐句组成的三个部分(8+8+7+7+8+8),每个部分有两个对称的乐句。第一部分(38-54):包含8+8两个对称、平行乐句,从主调开始。第一乐句c可以分成两个乐节。前乐节是以引子材料的倒影方式呈示,和弦式织体,低音属持续;后乐节以四音列音组方式呈示,又以八度叠加的方式重复一次,二度模进后,以侵入终止的形式引出平行乐句,并使调性转入主调的下属小调d小调,构成开放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54-68):包含7+7两个对称、平行的缩减乐句。前乐句d是一个缩减结构,前一部分采用引子材料,后一部分采用A部分材料,可以看做引子与A段a乐句综合后的缩减;平行引出的后乐句转入同主音小调d,这两个乐句形成中部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的调性和音乐材料相对应,也是四度模进关系。第三部分(68-84):包含8+8两个对称、平行乐句。前乐句e基本采用了A乐段第一乐句a的材料;后乐句在平行变奏中简化了卡农手法,为再现部的呈示进行了8小节的属准备。A乐段再现(84-107):主要变化在于a乐句的再现。再现时,通过模进的手法进行了4小节的结构扩充,形成三个乐节构成的4+4+4结构乐段。B乐句的再现基本是原样再现。中部与再现部原样重复一次,重复时结尾处增加的2小节主和弦与开始处的属和弦相呼应,使和声更富有总体的逻辑性联系,结束更为稳定。4、第四乐章在妖王宫中:变奏曲式运用主题材料的不断演变写成。主题的不断演变似的主题形象得到深化,深入人心。描写女妖不断的折磨和威胁培尔金特,音乐层次不断加厚,乐曲速度和力度逐渐加快和增强,使音乐充满紧张感、急促感,音乐形象不断趋向于急促、紧张之态势。 2.3 音响(配器) 朝景,纵观整曲大概可以把配器(音响布局)分为三个部分,即呈示部陈述乐曲主题,先由木管组陈述,随后旋律转入弦乐组;中段在木管组和铜管组的伴奏下,弦乐组分层演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形成弦乐群以烘托气氛。再现段木管组演奏主题,一连串十六分音符的弦乐群为其伴奏。乐曲一开始,运用一只长笛(Flauti)演奏全曲的五声音阶式主题旋律,犹如黎明中的太阳慢慢升起,一天之计在于晨,精彩生活就拉开序幕。(见图4),接着双簧管以悠扬婉转的音色在中音区低八度重复主题旋律。而后长笛和双簧管合为一体高三度重复前8小节主题旋律。紧接着长笛、双簧管交替演奏,其他木管组乐器和弦乐组则在重拍重音演奏,定音鼓弱起开始滚奏,为引出后面以弦乐组演奏的主题一起做了铺垫,音乐情绪自然,这时,木管组与圆号一起作和声层,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同度重叠与中提琴、大提琴一起构成三重八度演奏主题, 通过对音响或者说配器的欣赏和分析,学生对于音乐欣赏的程度会进入一个较高的层次。3 音乐欣赏对钢琴教学作用的体现3.1 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将音乐内涵表现于钢琴教学中在对作曲家的生平经历、作品创作背景以及诸多音乐层面进行了清晰的分析和了解之后,也就做到了较高层次的音乐欣赏。这对教师的钢琴教学乃至整个音乐教学以及学生的钢琴学习都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应该如何把从音乐欣赏中体会到的意境表现于钢琴教学中呢?注重音色,避免机械化技能训练音乐总是受之于耳,是以人耳为媒介进行传递的,是听觉的艺术活动。钢琴音乐也是如此,钢琴演奏绝不是娴熟的机械运动,所谓技术、技巧总是应当服务于音响,要把握住技术永远处在音乐的次级地位,只有用心去演奏才能打动听众的心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注重学生对于钢琴音色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钢琴音色的分离化意识。熟悉各个音区各种力度的音色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踏板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同时,在音色方面,不应该被忽略的是踏板的应用。除了准确掌握踏板踩下与放掉的时间以外, 运用时还可分为急速踏板和缓慢踏板,1/2踏板、1/4踏板等等。另外, 运用左踏板, 可制造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尤其适合演奏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音乐作品。钢琴音乐管弦化、配器化在钢琴教学中,可适当的把钢琴整个音域与管弦乐队各种乐器相对应,由于学生对于音乐欣赏中配器层面的把握,使得做到这一点成为可能。赵晓生先生也曾提出: 钢琴音乐要管弦化、配器化、交响化。钢琴音乐的最大弱点是其乐器的单一音色性质, 而且其声音一旦发出只能渐弱、衰退、消失, 难以持续, 难以连贯, 难以歌唱。这就尤其需要在钢琴演奏中具有强烈的配器意识。想象、追求、赋予钢琴声音以各种不同乐器的音色, 实行配器。 引自于丹-浅析音乐欣赏对钢琴教学的作用M.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146期2008.3.2音乐欣赏对钢琴教学作用的具体体现增强对钢琴音色的把握程度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对于钢琴音色的变化多端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和体会。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在钢琴演奏中更加注重音色的变化,使钢琴音色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质,进而根据自身对于乐曲的体会选择较为合适的音色表现乐曲内涵。例如在演奏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作品时,学生首先对作曲家德彪西有基本的背景和创作特色了解,从而运用飘渺的、朦胧的音色来演奏乐曲;再如上面分析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晨景,在对该乐曲有了较高层次的欣赏之后,学生对于乐曲曲风的把握程度也随之增强,潜意识的运用柔和的、歌唱的、优美的音色感觉来演绎作品。有效解决乐谱的遗忘问题通过笔者粗略的调查和统计发现,很多学生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忘谱问题,一遍遍的练习,机械化的重复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通病。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所弹奏乐曲的曲式结构并不清晰明了。结构乃乐曲之框架,了解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就会在头脑中产生这个乐曲的整体框架,使学生获得乐句、乐段等要素的基本概念,了解音乐作品发展的过程,做到对整个作品心中有数,做到不会遗忘乐谱。在上面,笔者用很大篇幅讲解阿尼特拉舞曲的曲式结构,其用意就在于此。阿尼特拉舞曲是有再现的三段式曲式ABA,中段复杂化,自身具有三部性的特点。中部与再现部共同重复一次,仅仅在结束处略有变化。因此,把握了这首乐曲的结构布局,可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