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89单元练习.doc_第1页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89单元练习.doc_第2页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89单元练习.doc_第3页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89单元练习.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习题编号003 高二历史选修练习(三) 班级 姓名 编写人:李阿妮 审核人:李文景一、选择题:(将答案写在题号前面)1、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日本武士日益贫穷,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武士仍是幕府坚实的统治基础2、驻日参赞黄遵宪作樱花歌曰“一朝轮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描写的是发生在19世纪中期A“黑船事件” B“武装倒幕” C“废藩置县” D“修约运动”3、下列关于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前者包括后者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二者斗争矛头都直指幕府统治二者是孤立的两个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A B C D4、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5、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改定律例,裁撤冗员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裁汰旧军A B C D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7、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8、结合图片回答,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 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二 材料分析题:(8分)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这样预测:“自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停滞不前”?俄国是怎样改变这一局面的?(4分)材料二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2)材料二中“转变”的实质是什么?俄国的“转变”有何局限?(4分)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材料二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社会形势有何共同之处?(2分)材料三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2)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4分)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3) 材料四对戊戌变法的失败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国情与国际环境不同”的?(6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中国全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2分)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4、阅读下列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8分)【注意:此题的中(2)(3)问为选做题】材料一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材料二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材料三 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请回答:(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指什么?图片中暗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影响是什么?(3分)(2)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一场“现代化”运动?(提示从改革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3分)(3)材料三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2分)高二历史选修练习(三)答案DABCD DAC1、(1)理解:农奴制盛行,工业发展落后。改变: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2)实质: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1)共同点: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国门被迫打开,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分)(2)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3)国情: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2)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3)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4、(1)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维新运动兴起(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3)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高二历史选修练习(三)答案DABCD DAC1、(1)理解:农奴制盛行,工业发展落后。改变: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2)实质: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1)共同点: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国门被迫打开,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分)(2)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3)国情: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2)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3)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4、(1)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维新运动兴起(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3)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高二历史选修练习(三)答案DABCD DAC1、(1)理解:农奴制盛行,工业发展落后。改变: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2)实质: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1)共同点: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国门被迫打开,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分)(2)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3)国情: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2)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3)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4、(1)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维新运动兴起(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3)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高二历史选修练习(三)答案DABCD DAC1、(1)理解:农奴制盛行,工业发展落后。改变: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2)实质: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1)共同点: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国门被迫打开,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分)(2)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3)国情: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