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测试.doc_第1页
高一语文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测试.doc_第2页
高一语文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测试.doc_第3页
高一语文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测试.doc_第4页
高一语文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测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达标检测试题说明:主观题部分直接在答题纸上作答,考试时间结束只收答题纸。一、基础知识:1.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羽扇纶巾() 还酹江月()樯橹()()舞榭歌台() 金戈铁马()孙仲谋()赢得() 六国互丧( ) 率( )赂( )秦也 思厥( )先祖父 暴( )霜露 奉之弥( )繁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洎( )牧以谗诛革灭殆( )尽胜负之数( ) 或未易量( ) 食之不得下咽( )鼎铛( ) 逦迤( )( ) 锱铢( )( )骊( )山 廊腰缦( )回突兀( )囷囷( )妃嫔媵( )嫱 直栏横槛( ) 雪霁( )辇( )来于秦 剽( )掠 滥( )竽充数2. 文学常识、名句默写:(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 _,_ _,_。(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_,_ _,_。(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 _。(4)_,_,薪不尽,火不灭。(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6)词又称_,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_”或“_”。(7)词的篇幅比较短小,人们习惯上按字数将词分为_、_和_三种。(8)宋词习惯上分为_和_两派,相应的代表词人,前者有_、_等,后者有_、_等。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见不鲜(成语)B.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暴秦之欲无厌C.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D.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不咽也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4. 下列句子,书写正确的一句是()A.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故不在战矣。B.以地侍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尽。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患:祸害B.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患:毛病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6.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一尊还酹江月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存亡之理可谓智力孤危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C.D.8. 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六王毕(完了)蜀山兀(比喻山秃)日益骄固(顽固)B.戍卒叫(呐喊)函谷举(被攻破)直栏横槛(栏杆)C.爱纷奢(奢侈)尽锱铢(极言细微)管弦呕哑(乐曲弹奏的声音)D.四海一(统一)族秦者(秦氏家族)几千万落(座、所)9. 下列短语中“负”与“负栋之柱”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负隅顽抗B.久负盛名C.忘恩负义D.身负重任10.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几世几年,剽掠其人B.瓦缝差参,多于周身之帛缕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11. 与“夫晋,何厌之有”的“夫”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B.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C.夫战,勇气也。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现象,按要求归类正确的一组是()六王毕,四海一骊山北构而西折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A./B./C./D./ 13下列各句没有语序倒置现象的一句是( )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14下列句子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想当年,金戈铁马 B樯橹灰飞烟灭C羽扇纶巾,谈笑间 D气吞万里如虎1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馋诛 杳不知其所之也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1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始于唐,盛于宋。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B六国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C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D阿房官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18. 下列诗句朗诵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19.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最佳的一项是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六国论节选文字,完成2023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D.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可谓智力孤危 B.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暴霜露,斩荆棘2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秦”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B.第二段用比喻论证的手法,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形象地写了假如六国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评论现实做了铺垫。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D. 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文章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时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忧虑。23.翻译下列句子。(6分)(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二)阅读下文,回答2420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 ;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直栏横槛, ;管弦呕哑,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4在划横线处补上原文。25. 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26.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南亩:泛指农田 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呕哑:难听的音乐 独夫:孤单的人; 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楚人:指刘邦; 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 B C D27“谁得而族灭也”中的“得”字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找出与这个“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心得体会 B不得不如此 C你得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D得到好处28.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是指秦人; B相同,都是指宋人;是指宋以后的人; C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29.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30根据文章,回答问题作者总结六国与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从上述行文中,我们可看出作者写赋的用意是什么?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1-34题。 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韩、魏塞秦之冲 冲:冲击 C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蔽 D以阴助其急 阴:暗中3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为作者批评六国的错误做法的一组是(3分)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A B C D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读史引发对六国灭亡的思考,借此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六国灭亡皆因它们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B韩、魏两国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秦国得韩魏则得灭齐楚燕赵之势,齐楚燕赵失韩魏则失保国家之势。 C第三段列举秦国采用范雎、商鞅先收韩魏的策略的史实,说明商鞅等人明天下之势,暗含对齐楚燕赵四国的批评。 D第四段通过比喻论证再次指出:不了解天下大势,没有采取厚韩亲魏的策略是六国相继被秦国吞并的原因。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5分)(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5分)四、古代诗歌鉴赏:3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蜂房水涡, 。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3)舞榭歌台, 。 (4)辘辘远听, 。 (5)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6) , ,人道寄奴曾住。(2009福建卷)(7) ,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8) ,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9)氓中“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句以桑叶来比喻女主人公当时的境况,从而引出后文的情感抒发。这里运用了诗经中常用的 的表现手法。(10)诗人杜牧痛感晚唐统治阶层的腐败奢靡,撰写了许多诗文,其中“ ,用之于泥沙”(阿房宫赋),“ ,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等文句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愤慨,体现了其忧国情怀。3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