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相关研究.doc_第1页
高中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相关研究.doc_第2页
高中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相关研究.doc_第3页
高中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相关研究.doc_第4页
高中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相关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相关研究 武义一中 郑玉群 内容摘要:本研究以64名教师和33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SCL-90症状自测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了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及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结果表明:(1)躯体化、强迫症、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是当前高中教师最主要的心理障碍;(2)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相关;(3)不同科目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班主任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程度更高。关健词 :高中教师 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 相关 1、 问题提出 素质教育的卓越立基于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创新教育价值理念呼唤着现代教师教育素质的创新。由于受传统职业观的影响,人们片面地把教师的专门学科的学术素养视为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而忽视了对现代教师通识性的教育文化素养的开拓,特别是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独特的心理素养的探讨,使教师素养研究徘徊在“伦理化”(片面强调职业道德规范)和“学科化”(片面强调专门学科学术素养)的误区,使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近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快、形势很好,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近两年,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开始了重视与关注,也看到了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针对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特别是关于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程度的研究还是处于起始阶段。影响高中学生心理的因素很多,按系统论的观点,人们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它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这种相互作用便构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动态空间系统。高中生心理正是在这些交互作用的动态空间系统中发展起来的。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态空间系统主要有心理生理系统、心理环境系统、心理心理系统、心理活动系统。其中心理环境系统包括宏观的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心理等)、微观的环境(家庭、社区、学校等)和心理环境。高中学生直接面临高考的压力,除短暂而有限的寒暑假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微观环境之一的学校中度过的。所以,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关注的今天,同时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两者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理论背景 2.1 心理健康的含义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他认为,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的拓展,人对心灵的提升却停滞了;人们在智力方面收获过剩,心灵方面却沦丧殆尽。精神生活中的深度不安折磨着现代社会中最敏感的人:苦闷、焦灼、孤独、冷漠几十年过去了,荣格的担心成为了现实。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加剧,许多人不堪重负,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抑郁症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纪病”。还有更多的人,虽然表面看来一切正常,但内心也在默默忍受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同样,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率先提出新的健康概念: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 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着对心理卫生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而提出来的,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机能健全理论”,费洛姆的“新人型理论”奥尔波特的“成熟者”理论都从不同方面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探索。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派对心理健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其实,对他们的界定加以提升和概括,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具备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精神上保持着与社会和自身的和谐状态,在行为上一方面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2.2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研究现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阶段是整个人生十分关键的时期,是青少年向青年转化的前期,这个阶段,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发展日渐成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变。再加上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背负着家庭、老师的厚望,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那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及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衡量标准可以概括为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意志品质,适度地反应、统一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等。据上海某中学抽样对150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75%的学生自诉很疲劳,39%的学生每到考前就会焦虑不安等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赵国秋等对3000名大中学生进行统一测查,结果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中初中、高中、大学的百分比分别为13.76%,18.79%,25.39%,说明心理问题产生高中段多于初中段,年级越高心理问题越多。在对高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进行归纳过程中,除其他因素外我们不得不关注的就是与学生相夕相处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研究现状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处,教师是为人师表之人。我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爱生如子”的古训流传至今。可是近年来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师德事件”: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六年级班主任将学生王某的头按石墙上,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左面颊上刺个“贼”字,并涂以红墨水,企图让他留下“永久” 的记忆,原因是他偷拿了同学的10元钱!四川内江市某班主任命令全班学生集体下跪,原因是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不肯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在诸如此类的事件中,有的教师确实是师德问题,但有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其实很热爱,对自己的学生其实也很热爱,对工作其实很负责,他们有时会咬牙切齿、凶神恶煞地对待学生,但他们内心体验到的却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其实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不良。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教师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之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与痛苦,尤其是在目前形势下,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学生不听话,工作超负荷,待遇不高,家长和领导的期望却越来越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化解,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会以“零存整取”的形式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这种不良情绪向何处排遗?避强欺弱是人的本能,人们便选择了相对而言的弱势群体学生。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1/3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研究显示:有78%的教师感受到心理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况。至少有6%-8%的美国教师有着不同程度不良适应。在美国,相当比例的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并认为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他们将不会再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在我国,上海市较早对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查,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大讨论。上海市在1994年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上海市97所小学的3055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达到中等以上的严重程度的占12%,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占2%。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采用SCL-90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由于教师每天接触学生为主,教师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和部分成人受教育者,教师的劳动手段具有特殊性,教师主体的人格是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妨碍他们心理的发展水平,并且透过对学生的心理的无形影响,给整个社会,给周围的人不良的心理影响。所以,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尤显重要。 3、 研究程序 31 研究假设 1、以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分别以各年级各科目任课教师为自变量;比较不同年级的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 2、研究高中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相关关系。 3、将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比较,从而研究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和特点。 32 研究对象 对武义高中段的8个班级学生和相应的64位教师施测,收回有效问卷教师64份学生336份。 33 研究工具与材料 本研究采用的材料是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该量表可对被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鉴别。SCL-90共计90题,从感觉、思维、情绪 、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SCL-90共包含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个因子有几个题目。SCL-90采用5级评分制:无该症状反应的评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4分表示偏重,5分为严重。 34 实施及数据统计 本研究安排被测的教师和学生到电子计算机室进入 “上海心理热线心理测试”(S)网站进行心理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复制后提交。并将这些数据用SPSS10.0数据软件及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表1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各年级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检测 因素 总本 高一 高二 高三 T1-2 T1-3 T2-3 总症状 1.550.58 1.600.60 1.450.57 1.560.56 4.381* 1.207 -3.456*躯体化 1.340.53 1.380.53 1.290.55 1.360.52 2.655* 0.539 -2.222*强 迫 1.960.46 2.020.67 1.860.62 2.010.62 4.012* 0.223 -4.067*人际关系 1.940.69 1.960.71 1.880.69 1.980.69 4.176* 0.134 -4.294*抑郁 2.180.68 2.170.71 1.800.64 2.090.63 4.258* 2.158 -2.398*焦虑 1.550.62 1.620.67 1.450.61 1.570.58 4.354* 81.325 -3.439*恐怖 1.560.36 1.640.64 1.460.62 1.560.62 4.880* 2.154* -2.945*敌对性 1.650.63 1.690.63 1.540.65 1.700.62 3.134* -0.636 -3.930*偏执 1.340.56 1.420.64 1.250.50 1.470.56 4.871* 2.217* -3.046*精神病性 1.400.54 1.430.57 1.330.55 1.470.56 2.817* -0.925 -3.868* 从表1的数据结果中看出,总体上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属于正常水平,但在“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关系敏感”“偏执”因子上偏高。从各年级看,高一和高三学生在“强迫症状”达到了中等程度。各年龄相比,高一和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高二学生低,结果表现出九个因子的症状都与高二学生非常显著的差异,且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子的得分低于高一和高三学生的得分。高一和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抑郁”、“敌对性”、“恐怖”三个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表现为高一学生的程度比高三的状况高。 42 被测高中教师内部各因子的人数比例(N=64) 表2等级 正常 轻微 中等 较重因子 N % N % N % N %躯体化 43 67.2 16 25 4 6.25 1 1.56强迫症状 35 54.7 24 37.5 5 7.81 0 0忧郁 42 65.62 17 26.56 4 6.25 1 1.56人际关系敏感 41 64.06 20 31.25 3 4.7 0 0焦虑 44 68.75 16 25 3 4.7 1 1.56敌对 44 68.75 14 23.1 4 6.25 2 3.13恐怖 52 81.25 11 17.5 1 1.56 0 0偏执 45 70.31 16 25 3 4.7 0 0精神病性 52 81.25 11 17.5 1 1.56 0 0其他 51 79.7 10 15.6 3 4.7 0 0 SCL-90量表临床应用的检出标准是至少一个因子分大于等于2。检出率所反映的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程度。本研究得出的样本的检出率为45.31%(N=29),其中至少有一个因子分大于等于3的被试占总人数的17.5%(N=11),至少一个因子大于等于4的被试占总人数的3.13%(N=2),没有一个被试的某一因子分为5。从上面数据看出,高中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轻微症状。轻度心理问题前3项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中度心理问题症状前3项分别强迫症状、躯体化、忧郁和敌对;严重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敌对、躯体化、忧郁、焦虑。 43 高中教师总样本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表3因子 常模 总样本 Z X+SD X+SD 躯体化 1.37+0.48 1.89+0.66 23.54强迫症状 1.62+0.58 2.03+0.64 18.80人际关系敏感 1.65+0.61 1.85+0.61 10.42抑郁 1.50+0.59 1.85+0.64 15.80焦虑 1.39+0.43 1.69+0.60 18.56敌对 1.46+0.55 1.68+0.72 28.30恐怖 1.23+0.41 1.46+0.50 15.07偏执 1.43+0.57 1.71+0.62 13.12精神病性 1.29+0.42 1.56+0.49 16.91总分 129.96+38.76 145.75+45 18.76阳性项目数 24.92+18.41 36.26+20.18 24.68阳性症状均分 2.08+0.59 2.31+0.45 17.15 通过上表把高中教师的各项因子分国内常模进行比较,通过z检验,发现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5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常模。而且,作为总体指标的高中教师群体的平均的阳性项目数36.26经检验,其与国内常模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见表3。 44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 表4 R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地理 G1A 13* 15* 03 06 04 02 07 10 G1B 06 01 19 03 15* 16* 08 07 G2A 10 08 14* 11 06 07 04 01 G2B 13* 06 05 07 08 04 08 05 G3A 11 13* 07 / / 01 03 15* G3B 20* 08 17* 15 19 07 / /注: *P0.05 *P0.01 为班主任 由表4可见,G1A、G2B、G3B班的学生心理健康与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G1A、G3班的学生心理健康与数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显着相关;G2A、G3B班的学生心理健康与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G1B班学生心理健康与化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 G1B班学生心理健康与政治教师心理健康显著相关;G3A班学生心理健康与地理教师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以上统计显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G1A、G1B、G3A、G3B)。 5、讨论 5.1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表明,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检出率高达45.31%,为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时下多以因子分大于3为标准,本研究的这个检出率为17.5%,这个检出率是较高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五个方面特别集中,说明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确实低于国内普遍人群,高中教师存在着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还表明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教师低,尤其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个因子上呈显著差异。也许因为性格上的差异,再加上女教师更多要兼顾家庭和事业,所以承受着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最为显著的是在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极其显著地低于非班主任。这可能是因为班主任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承受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升学压力,肩上的担子更重,工作时间更长,工作强度更大,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自然就更严重。 5.2 不同年级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结果中看出,总体上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属于正常水平。各年级相比较而言,高一和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高二低,结果表现出多个因子的症状都与高二学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且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子的得分低于高一和高三学生的得分。这是由于高二学生的所面临的困境和烦恼更少一些,他们既适应了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暂时又没有很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心里显得比较轻松,因而心理健康就比较明显地高于高一和高三的学生。具体地说,在“强迫症”上高一、高三学生明显比高二学生高,而且在“抑郁”“恐惧”因子上高一学生的程度比高三学生的状况高。这是由于高一学生刚经历了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转变,面临着学习和生活上新的挑战,面临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要求,和新的学习方式与能力给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优秀学生比一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本研究中高三一个班级是实验班(成绩相对比一般班级优秀)。数据显示,这个班级学生的“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班级。这可能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优秀学生更重视学习成绩,期望值更高,而忽略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相关。 53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 经过相关研究,一方面,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相关性。这可能与这些学科的学科特点、课时数有关。例如,语文学科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心理教育性,而且课时数较多,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所以相关性较高。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影响还与教师本人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格修养、教育教学手段直接相关。一般意义上讲,教师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和情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就会对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数据统计显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前面已提到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方面,但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学生每天都感受的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这一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班主任。从教育方式上看,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是否尊重、民主,要求是否得当,管的范围是否适度,压力是否适当,谈话方式是否恰当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班主任自身的言行无形中也会“传染”“熏陶”着学生。研究中还发现学习成绩较优秀的班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性更高。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关,这对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5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课题研究尚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本研究抽取的样本以重点高中为主,重点高中与其他普通高中学生状况不同,面临的压力、相应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可能影响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所代表的普遍性。两者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抽取了各年级的两个样本,如果能扩大样本量也许统计结果会更明确。第二,本研究虽然统计得出了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程度,但影响的路径没有深入地研究。今后研究的方向。今后要着重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模式和教师心理影响学生心理的路径,从而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高中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低于其他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相关性,相关性较显著的是语文、英语、数学科目。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性更显著。 62 建议 1 、教师要关注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中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