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doc_第1页
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doc_第2页
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doc_第3页
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doc_第4页
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一、“十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总结回顾(一)“十五”农业综合开发情况“十五”期间,宿迁市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坚持围绕农业产业化这条主线,以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突出农业主导产业,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优质稻米、特色蔬菜、林木花卉),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主要措施,通过项目区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五年奋斗,项目区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很大成就,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投资计划执行情况20012005年,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投资51953.82万元,占“十五”计划(75253.4万元)69%。其中:完成中央财政投资15685.236万元,占计划(27871.1万元)56.28%;完成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6819.744万元,占计划(33445.9万元)50.29%;自筹和银行贷款完成19448.84万元,占计划(13935.5万元)的139.56%。2、任务计划执行情况“十五”期间,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土地治理面积80万亩,占计划(118.6万亩)的67.45%;扶持多种经营和产业化龙头加工项目25个,占计划(35个)的71.43%。(二)“十五”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成效“十五”以来,宿迁市按照农业综合开发五年计划,围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林木花卉三大主导产业,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推动我市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1、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农业综合开发,全市土地治理项目投入资金2888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3653万元,改造中低产田80万亩。累计开挖疏浚渠道1052公里,维修和新建电站195座,建筑农田配套建筑物13812座,防渗渠750.4公里、农村道路312.5公里。防护林5.6万亩,改良土壤29万亩;建仓库4131平方米,晒场9832平方米。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灌得上、排得出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据统计项目区新增改善灌溉面积68万亩、改善排涝面积74万亩,农民新增纯收入25600万元。与此同时,项目区建成了一大批优质稻米、特色蔬菜、花卉苗木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2、坚持扶大扶强扶优,强化龙头带动能力,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了动力。宿迁市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中,按照省局要求坚持按产业化经营思路实施农业开发,各类项目围绕项目县(区)发展优势农产品为主线安排,将其整合组成互为推动,互为促进的有机结合体。开发的重点是发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林木花卉。土地治理要为这三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要为这三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强后劲,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科技项目要为这三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训农民,推广优质品种和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龙头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由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泗洪县蟹园米业有限公司由年加工不足3万吨,发展到年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带动发展优质稻米基地20多万亩,该企业已经打响的“蟹园”牌食用大米,畅销长江南北、每斤卖到了近3元。宿豫区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经开发扶持在市开发区东区易地重建,扩建的出口蔬菜加工生产线,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了产品质量标准,新增加0.2万吨出口产品生产能力,新增利润300多万元,带动种植农户4700户,新增用工180人,成为宿豫区的大兴、陆集、皂河等乡镇特色蔬菜基地发展的龙头。3、着力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挥了支撑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实施中,宿迁市非常注重增加科技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达1500多万元以上,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引进、推广优良品种、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新技术50多项,各项目县(区)分别建设了优质稻米、优质花卉苗木、特色蔬菜示范基地。宿豫区玖久集团充分发挥项目科技费用的作用,拿出40多万元推广方格簇养蚕新技术,使张蚕单位产量从70斤增加到90斤,单价从每斤7元提高到10元,这不仅保证了企业生产所需蚕茧的数量和质量,也使蚕农每年增收100多万元。2004年全市在项目区推广了水稻插秧机403台,增加机播面积4万多亩,节省农本300多万元,每亩增产5-8%。所采取的这些科技措施提高了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了农业开发效益,项目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比非项目区高5-1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5%以上。4、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的实施,通过对土地的综合治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改善了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促进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农民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平均高出300元以上,有的高达700元以上。农业综合开发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关心农民、支持农民建设小康生活的愿望,被项目区农民称颂为“民心”工程。(三)“十五”农业综合开发主要经验与教训1、主要经验(1)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民殷切期盼的利民之举。宿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直都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和县(区)委、政府都把农业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市、县(区)资金配套到位。市县(区)的主要领导对农业综合开发中重要问题的解决经常作出指示和要求,分管领导直接协调处理具体问题,带领开发、财政的有关人员查看工程进度、质量,过问资金到位等情况,切实解决了很多关键难点问题。市、县(区)开发、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定期交流、通报、会办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实施中,我市始终把农民作为开发的主体予以高度重视,运用各种途径和宣传手段向农民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方针、政策,调动项目区农民自愿、自主参与农业开发的积极性。按照国农办、苏农开、苏财农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示办法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透明度,切实落实农民愿意办,自己要办的精神。把好事办好,办到农民的心坎里。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开发部门密切配合,农民积极参与,形成了强大合力,使宿迁市在“十五”期间顺利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全部建设任务。(2)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发挥综合效果在实施“十五”计划过程中,宿迁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项目建设要发挥当地资源比较优势,把推动农业产业化作为主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林木花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将各类项目组合成互为推动,互为促进的有机结合体,集中、连续投入,充分发挥农业开发的综合效果。(3)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准备和实施管理工作,打好开发的主动仗抓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决定农业开发项目效果如何的关键环节之一。宿迁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中,首先重视项目库的建设,做到按照各个产业发展规划,经常性的更新项目库内容。在项目立项上,在履行项目公示程序后,市级组织水利、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专家进行实地评审后,确认符合基本条件的项目才准予上报省级评审,做到立项准确。在项目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前后,市级立即组织领导各项目县(区)按照规定开展工程招标、投标、实施、监理、报帐等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去操作,确保项目的实施要扎实可靠,落实到位。2、主要教训(1)要有一支素质高、功能齐备的队伍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是国家支农的长远大计,其管理机构不论是单线还是复线,有一支素质高、具备基本功能的队伍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条件。我们体会到,国家和省级对农业开发的管理越发规范和严格,专业要求越发精严和宽广,而比较之下现有的开发队伍不论从素质上,还是从功能齐备上看都显得十分单薄。特别是市、县级开发部门管理队伍中人手少、专业人员缺乏,基本上处在忙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农业开发队伍要适当加强专业力量,提高整体素质,是提高开发工作的重要因素。(2)尽管“十五”期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开发,但与原计划相比,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在“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完成开发任务和投资计划还不到“十五”计划的70%。(3)科技支撑农业综合开发,以科技为动力增加农业效益的思路体现不明显,与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现实与长远要求不相适应。二、“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宿迁市农业发展总体形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1、主流形势的估计在党中央“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两个趋向”以及“多予少取”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全省支持宿迁方针的推动下,宿迁市当前农业发展形势是良好的。农民种粮致富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空前高涨。2004年粮食大丰收,全年粮食单产和总产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秋粮总产增幅105.6%,创造了罕有的历史记录;粮食的增收带来全市农民的增收,全市农民因种粮可增收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7元,与上年相比递增9.6%,高出全国2.8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在持续走高。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0个,其中市级38个,省级11个,国家级1个,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36%。通过龙头带动,全市建成了10个以优质稻米、特色蔬菜、林木花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和10大经济产业带,1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27.56万亩,比上年增加2.63万亩,带动农户40多万户,基地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3.4亿多元,同比净增1.4亿元。农民种植物的种类和品质进一步优化,粮经比已调整到60:40之间。全市已建成独具特色的保护地蔬菜、林、油间套“双油”连作,优质稻米,小麦、蚕桑、水产等6个百万亩以上规模的种养基地。其中60万亩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区、50万亩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区、200万亩中筋小麦优势产业区,利用稻、麦秸杆种植食用菌3亿平方尺,花卉苗木面积已达40多万亩,成为江苏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花木生产区。全市农业标准化水平提高较快,无公害农产品已达236个,基地面积达到336个393万亩,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0万千瓦。拖拉机及配套机械17.3万台,有中型拖拉机5436台,小型拖拉机16.8万台,大中型联合收割机3482台,插秧机403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项目区农业生产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田灌溉率、科技贡献率比非项目区分别增加21个和10个百分点,达到86%、58%,粮食单产亩增长36%。2、面临的主要问题(1)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目前已经实现的指标与小康目标差距甚远,宿迁市农业人口381.34万人,占人口数73.7%,农民靠在人平一亩多耕地上致富非常艰难。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在减少农民,而这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办到的。(2)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全市现有耕地675万亩,经过多年改造仍有294万亩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43.6%)。农田水利投入严重不足,全市9万多座配套建筑物不同程度老化、损坏占21%左右;2800座泵站中,有350座已运行三、四十年,带病运行;防渗渠道仅占渠道总长的3%,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渠系水利用率低,大多数土渠都只在0.4-0.5,有的甚至更低,跑漏现象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阻碍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3)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有效途径之一,而我市农业产业化经多年努力,得到了很快发展,但仍属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辐射拉动力弱;基地规模化程度低、名优产品少、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未牢固建立。(4)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服务体系脱节、缺位;农村劳力素质高的进城打工,种田的大多是文化低、技术差的老人和妇女,不适应科学种田的要求。新品种、新技术、农民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二)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为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发挥历史性的作用。宿迁市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综合开发,抓住开发重点,培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是要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完成土地治理面积220万亩,切实把项目区改造成灌排通畅,建筑物配套,耕作方便的高标准农田。新增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36768万公斤,新增产值390785万元;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把龙头企业建设与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及其它措施有机的整合形成合力,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全市重点支持龙头企业60个,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205.12万亩;三是切实做好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以及培训农民等工作。建设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6个,新增农机总动力13500千瓦。三、“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国家农业开发联席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质稻米、特色蔬菜、林木花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二)基本原则1、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定不移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坚持按产业化经营思路实施农业开发。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项目等均要围绕本县区优势农产品产业为主线来安排,将各类项目组成互为推动、互为促进的有机结合体,形成合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3、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提供条件,各县区要对已经确定的优势产业区集中投入、连续投入。4、坚持集中资金,集中连片,实行规模开发。要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统筹规划,各县区要做好乡镇集中连片,充分发挥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规模效益和长期效益。5、坚持效益优先、择优立项。项目选择要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指标,坚持效益第一,择优立项。6、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贡献率,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抓好在项目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民培训和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四、“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一)主要目标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大力扶持优质稻米、特色蔬菜、林木花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强化优势产业产、加、销各个环节。一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使项目区农田基本达到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标准,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是坚持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对与优势产业相关的加工、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并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共同体,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三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项目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生态战略和品牌战略。(二)主要任务1、总体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计划土地治理面积219.56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19.56万亩,建成优质稻米生产基地180.48万亩,特色蔬菜生产基地18.11万亩,其他优势产业面积6.53万亩。扶持科技示范项目6个(其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个);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60个,其中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24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36个,扶持产业化加工企业52家,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2个,建设经济林基地3万亩,蔬菜基地5.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2万亩,其他农产品种植基地1万亩。2、分项目类型(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62.98万亩,扶持科技示范项目5个,其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个;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50个,其中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24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26个,扶持产业化加工企业46家,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2个,建设花卉苗木等生产基地2万亩。(2)世行三期项目计划改造中低产田26.33万亩。(3)黄河故道开发项目计划改造中低产田23.33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0个,扶持产业化加工企业6家,建设经济林基地3万亩,蔬菜基地5.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0.2万亩。(4)丘陵山区开发项目计划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7万亩。3、分年度开发任务(1)2006年全市计划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7.98万亩,扶持科技示范项目2个(其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3个,其中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8个,扶持产业化加工企业10家,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1个,建设花卉苗木等生产基地2万亩。(2)2007年全市计划改造中低产田面积 42.96万亩,扶持科技示范项目1个(其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3个,其中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8个,扶持产业化加工企业12家,建设经济林果生产基地3万亩。(3)2008年全市计划改造中低产田面积45.73万亩,扶持科技示范项目1个(其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2个,其中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7个,扶持产业化加工企业10家,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1个,建设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5万亩。(4)2009年全市计划改造中低产田面积45.4万亩,扶持科技示范项目1个(其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1个,其中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6个,扶持产业化加工企业10家,建设花卉苗木基地0.1万亩。(5)2010年全市计划改造中低产田面积47.5万亩,扶持科技示范项目1个(其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1个,其中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4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7个,扶持产业化加工企业10家,建设花卉苗木基地 0.1万亩。五、“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重点区域布局(一)总体区域布局坚持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围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林木花卉三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5个10万亩以上高标准规模开发项目区。优质稻米产业以泗洪县为重点,建设基地面积44万亩,其他县区建设面积分别为:沭阳40万亩、泗阳30万亩、宿城27万亩、宿豫30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6个。特色蔬菜产业以宿豫区为重点,建设基地面积为15万亩,其他县区建设面积分别为:泗阳2万亩、泗洪2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2个。林木花卉产业以沭阳县为重点,建设基地面积为5万亩,其他县区建设面积分别为:泗洪3万亩、宿城2万亩、宿豫3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5个。(二)重点区域布局1、泗洪县西南岗农业开发项目区该项目区以魏营、上塘、车门、瑶沟等4个乡镇为核心区,建设15-20万亩集中连片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重点扶持绿宝米业、蟹园米业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稻米加工企业,建设优质稻米科技示范园区,引进、推广、示范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加强项目区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水稻种植技术水平。2、宿豫区陆塘河流域农业开发项目区该区域以大兴、丁嘴、陆集、新庄、保安等乡镇为核心区,逐步建设10-15万亩集中连片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对和顺、罐头食品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建设特色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引进、推广、示范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实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特色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3、沭阳县东南片农业开发项目区该区域以沭城、塘沟、马厂、沂涛、胡集为核心区,建设15-20万亩集中连片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多维利康、高墟米业等企业,推广优质籼稻新品种和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4、沭阳县西北片农业开发项目区该区域以扎下、贤官、庙头、潼阳、茆圩为核心区,建设10万亩集中连片花卉苗木生产基地,重点扶持新花木大世界、概念木业、大江木业、苏北花卉盆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花卉苗木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示范、推广花卉苗木新品种和林木加工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林木花卉产业的产品档次。5、宿城区南片农业开发项目区该区域以龙河、埠子、陈集、屠园、仓集、中扬为核心区,建设10-15万亩集中连片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华盛米业、龙珠米业旭峰粮贸等稻米加工企业,建设优质稻米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示范和推广水稻新品种和栽培技术。6、泗阳县西北片农业开发项目区该区域以穿城、张家圩、王集、爱园、庄圩等乡镇为核心区,建设10-15万亩集中连片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重点扶持源盛米业等企业,引进、示范和推广水稻新品种和栽培技术。7、黄河故道农业开发项目区该区域涉及宿豫、宿城和泗阳等3个县(区)的18个乡镇,建设面积32万亩,扶持丰程渡、宏德木业、继林木业等龙头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经济林果和蔬菜产业,建立经济林果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示范和推广果树新品种和栽培技术。六、“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一)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总投资19.1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6.27亿元,省级财政配套5.76亿元,市级财政配套0.46亿元,县级财政配套0.2亿元,农民及企业自筹资金6.11亿元,银行贷款0.47亿元。(二)分项目类型投资估算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总投资14.2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4.53亿元,省级财政配套4.11亿元,市级财政配套0.29亿元,县级财政配套0.13亿元,农民及企业自筹资金4.67亿元,银行贷款0.47亿元。2、世行三期项目规划总投资1.2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0.58亿元,省级财政配套0.39亿元,市级财政配套0.06亿元,县级财政配套0.01亿元,农民自筹资金0.34亿元。3、黄河故道开发项目规划总投资3.0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1.06亿元,省级财政配套0.99亿元,市级财政配套0.06亿元,县级财政配套0.01亿元,农民及企业自筹资金0.95亿元。4、丘陵山区开发项目规划总投资3614万元,其中省级财政配套1807万元,市级财政配套452万元,县级财政配套452万元,农民自筹资金904万元。5、省级科技示范项目规划总投资259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10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883万元,市级财政配套7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45万元,农民自筹资金645万元。七、2006年度实施计划(一)项目区概况宿迁市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涉及沭阳、泗洪、泗阳、宿豫、宿城等5个县(区)、40个乡镇,项目区总人口33.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3万人,农村劳动力13.53万人。项目区总面积56.6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8.79万亩。(二)开发任务全市计划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7.98万亩,扶持科技示范项目2个(其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3个,其中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8个,扶持产业化加工企业10家,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1个,建设花卉苗木等生产基地2万亩。(三)投资估算1、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全市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总投资33105.23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11155.95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0206.16万元,市级财政配套876.5万元,县级财政配套393.22万元,农民及企业自筹资金10073.41万元,银行贷款400万元。2、分项目类型投资估算(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投资20927.3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7035.84万元,省级财政配套6256.54万元,市级财政配套494.37万元,县级财政配套285万元,农民及企业自筹资金6455.57万元,银行贷款400万元。(2)世行三期项目:计划投资3752.6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1371.83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155.18万元,市级财政配套181.62万元,县级财政配套34.89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009.13万元。(3)黄河故道开发项目:计划投资7655.46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2618.28万元,省级财政配套2457.6万元,市级财政配套140.67万元,县级财政配套20万元,农民及企业自筹资金2418.91万元。(4)丘陵山区开发项目:计划投资426.8万元,其中省级财政配套213.33万元,市级财政配套53.34万元,县级财政配套53.33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06.8万元。(5)省级科技示范项目:计划投资343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13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23.5万元,市级财政配套6.5万元,农民自筹资金83万元。八、“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预期效益(一)经济效益根据测算,全市“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完成后,土地治理项目区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409万公斤,油料54万公斤,肉类21.2万公斤,蔬菜1128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00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产业化经营项目新增产值35.07亿元,新增税收1.6亿元。(二)社会效益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可解决农民生活上的难题,如通电、通路、通水等。项目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38.23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85.48万亩。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将增加就业机会1.22万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三)生态效益农业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灌溉面积的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气候。林网面积的增加,可提高林木覆盖率3.22个百分点,同时项目区推广使用秸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秸杆氨化养畜技术,减轻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特别是一批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九、“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保障措施(一)强化领导,搞好协调,齐心协力抓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支持农业、关心农民的重要措施,全市各级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将农业开发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考核主要内容之一,重点进行督查、督办。各级政府成立农业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