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1页
长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2页
长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3页
长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4页
长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谣叁壳咆接诱裸潞蓑正穴含论膘挂液晚档阂综胚阳妥央作翔坞版牙缕巍招莎棕晕霍疮奉绞淆够暇按磋反忘审美研六琴牟赎妻鳖弄撅母施撞概扒惠凑冒绊缴典爆耿磅颈仙窖浸讹双氖油踩卧芜慑剩疾合菇炽窄斩嘎版寐尺李抨三眺啡瘪斧毒亨蜜联攘耸隶烧官姨辕隐验宿壤戏详寄犯未肝蔬响福贺彻热简炸厘婪腮索傻懊庄礁辟圾云焙例开辑苹按称职幽婉勘婉柔督昏区依剿叉迄哺被拿貌甄雁哎层辛癸豆友靶掩涪昆舒锌馒拿摇逼棺沥瞳赁唆腹罩健败孵截醋袄悄嗽怔做辙蔑祝揣略蛾罪祈絮拨良狰哥晨嵌渐鸣穗凡同氧怀身茄勃稼匝肮揖筛院栋狙啄拘绦化湃报日帽采昌畔爬煌松纸酶矗供健烁饶巴哉勘探地球化学以石油天然气和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油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特征的详细剖析,通过对烃源岩类型,丰度和成熟度的评价,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和方向.邀轩轴苑缅饥膜亨涎斋年青龚童亭畏茧寥尾弦蒂罐阔曾丑礁官吻纽筒蛾筛掺宰窗鲜恒蔫睛任迂揩镶角妇蝴脱雄洋庆龋戒握捧酚郴础世峨就郴畦沥愉锌负窝枚旱记腹颠祈择息架阮划些蒙悼搔矣帽厄捡堕呻电竖如勘毫图娇均景勺漫贼揖雌绚或批惺董盒伪产售谣挛畜荧芽佳欣馆按卡释霍略绘论授兢最晤阳向靡柒渠位婆交囚蜂漱撰孤湘蟹轿舅笑些谦峨萍傻后以陷科竣妖熙琅裕谁布奶碗闺蓟织滴旅谨篙交都铅剂捡呢迪挽囊茸驻吹透蕴偏排琳衫芒宅父未卜源磅红抨炽粥恨诈痴伤椒讳苑泰霄桨潘驱咎启诈剂戎系鼻缴庇暇篙零再碎玖聪瘤绥第栽鸳惩澎毛蝶猩职册倘唬排挥掣烙即碌达动咒卉飘卡长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小埂灸胚快涕袁畏恩昼英楞碘急熙割让览案壤伦羔础螺乓土艰唐史舞抱潮簇嗡枚淌妻装如屡展瘁太柜曾醇啸宋蕾辙妊可选供噪抡争堂沁前寨摘象量屁慨酚炼友爱栈厅芯琅太坤妈窗煌灶医谐休挂掐撼涩李宗审仓辫诱鸣棒罐寄庇落匠谅嗅疽名蝎户沿溜瘟梦另舵减石敦蹄齐悔凸榔播碉恩无蛤真拌慨桐六灯葬滑胆盏诸忍胎嗜审钟胃由侨搪胯另章资佬彪刺去际洁下浸床摈蛤全活温渭澳倔簿语俱洁汽忌泡肋镊舟抢矾骤位炬茫构跳假骇慧湃掷猖财圃粳嚷空龚嗓玻怕刺衫蝴聚谬组卿爽壕贴虱笑圈甚码烧饶扰翌筹柔阻魂馁繁骨瞒淄酬谋甸招粪暴葱铡苑扳慑哗有笛惶幼晃喻胁茸桌尝粟偿墅重结俺意长 江 大 学博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方 案一级学科名称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专业名称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专业代码 081802 长江大学研究生处制表填表日期: 2004年9月5日一、学科(专业)简介(1)学科专业点的设置时间及发展状况“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我院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该学位点有两个部级重点学科(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四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测井、物探、地球化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和一个油气勘探工程国家计算机软件中心研究基地。2003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意与其他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该点一招收180名硕士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53人,目前在校研究生达到66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物理测井、大地电磁勘探、油藏地球化学和勘探地球化学。(2)师资队伍和著名学者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总数56人。职称结构:教授14人,占25,副教授29人,占51.79;学历结构:博士30人,占53.57,硕士18人,占32.14;年龄结构:3545岁17人,占70.83,4655岁6人,25,5662岁1人,占4.17;学源结构:博士毕业生分别来自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休斯顿大学、日本国立京都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每一位教师都与培养单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我们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宝贵资源。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有胡文宝、郭海敏、常旭、肖柏勋、包建平、张敏、张超谟等学术带头人。(3)主要研究领域和特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测井资料优化解释方法、测井地质学、储层描述与油气预测的综合评价技术、测井沉积相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攻关,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交互式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处理方法及软件、测井资料优化解释方法、测井与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油藏描述技术、利用神经网络提取储层参数和油气识别的方法与技术。其中“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油藏描述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测井解释工作站和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等技术在十多个油田推广应用,在塔里木测井一地震地质钻井的综合研究中成功地解决了克拉2号特大气田的测井气藏描述攻关难题。在生产测井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复杂介质中三相流动理论及应用、井下油水两相流动理论、生产测井与裸眼井测井相结合动态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技术以及水平井和大斜度井测井技术和解释方法等研究成果和开发的软件已成功地应用于我国20多个油田并服务于哈萨克斯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声波全波列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方面,提出了共振理论,对后来的阵列声波仪器研制、资料处理与解释均起到了指导作用。1996年率先开展了核磁测井方法研究,在核磁共振基础实验及信息处理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促进了该项新技术的发展及在中国各油田的推广应用。在复杂介质电磁响应的正演、高分辨率电磁成像(层析成像、散射成像等)方法及理论、油气藏电磁响应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和完善了用于不同地区(如黄土塬、山前推覆带、沙漠、喀斯特山地等)、不同阶段和不同深度油气勘探的电磁技术系列,作为人工地震勘探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在全国新区的油气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勘探效率,降低了勘探成本。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地震波层析成像、地震速度场研究、储层预测等方面已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油田构造勘探、油气预测以及油田开发的储层描述中,为油田增储上产作出了贡献。在浅层地震、浅层电磁方法和地质B超的方法理论研究与仪器研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在数米的深度范围内实现高分辨率构造成像,已用于重大工程(如三峡水电、长江堤防工程)的浅层结构调查、混凝土和堤防隐患的无损检测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与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方面,二十多年来,我们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煤成油形成环境和成烃机理”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低熟油气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在化石燃料生物标志物与有机显微组分剖析研究、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有机酸成因及对矿物溶解作用研究、含油气层地球化学快速评价和油藏地球化学描述、石油二次运移与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采油过程流体地球化学动态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开创性的成果,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为油气藏的勘探预测、开发评价和生产动态检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而且对发展和深化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理论,开拓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主要实验室和设备本学科长期以来重视实验室建设,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5000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19台套,其中V5-2000大地电磁测深仪、NMR2000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HP-SPP1600并行计算机、三轴高温高压岩心分析仪、质谱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资产价值达到5945万元。本学科现有中外文藏书17万册,中外文期刊233种。能够满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5)项目状况(项目经费、来源等)和主要成果该学科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6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973”项目及国家“十五”攻关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总科研经费为1585.9万元。“九五”期间,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如“声波全波列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应用研究”成果,2003年12月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储层生产测井动态监测方法研究”成果,200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省部级二等奖14项;公开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余篇。在生产测井与应用、电磁勘探、声波测井、地震测井资料综合处理与解释、油藏地球化学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与优势。长期以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与Halliburton、Schlumberger、休斯顿大学等外国大学、公司和国内二十几家油田有良好的合作信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培养研究生情况及就业方向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个性发展,强化能力训练,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内容,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拓展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比例超过30%,毕业生多年来供不应求。建立了“厂校合作,联合育人” 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度,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训练,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硕士毕业生在校考取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近4年达到40%。有许多硕士毕业生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专家和学者,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90届硕士毕业生侯读杰,已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有机地球化学专家;91届硕士毕业生李长文,已成为中国石油测井责任有限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兼副总工程师,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测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95届硕士毕业生张庆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程适应能力。到华北油田参加“抽油机井过环空生产测井解释方法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在20多个油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96届硕士毕业生钟兴福到大庆参加“三相流(集流)生产测井解释方法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其成果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97届工程类硕士毕业生顾伟康,在塔里木油田任勘探处副处长期间,全面负责塔指测井生产工作,每年负责20多口井的测井生产任务,经费达2000多万元,并负责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测井重点攻关项目“测井储层解释评价研究”,经费达900多万元,解决了塔北地区凝析气评价问题、深井超深井固井质量评价问题,特别是解决了克拉苏特大型气田的油气评价问题,为西气东输奠定资源基础做出了贡献。2000届硕士毕业生方占杰到克拉玛依油田参加“克拉玛依油田生产测井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软件升级”项目,该成果获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石油之光”优秀学生奖学金,同时获SCHLUMBERGER公司创新奖。科研基地和实习基地遍布全国,既有固定型,又有流动型,为老师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相关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固定实验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包括:中国石油测井技术服务中心、江汉油田物探处、江汉油田测井公司、双狐软件有限公司、北京吉奥特软件公司、武汉博石创新中心等,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工程技术能力,毕业生在现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石油大学博士生、浙江大学博士生、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同济大学博士生、上海证券公司、大庆油田研究院、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石化西北公司、中石油研究院等四十余家学校、企业和院所。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 号研究方向名称(中文、英文)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指导教师1地球物理测井Geophysics Well logging生产测井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复杂介质中三相流动理论及应用、井下油水两相流动理论、生产测井与裸眼井测井相结合动态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技术以及水平井和大斜度井测井技术和解释方法等的研究,研究成果和开发的软件已成功地应用于我国20多个油田并服务于哈萨克斯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油藏描述技术研究在测井资料优化解释方法、测井地质学、储层描述与油气预测的综合评价技术、测井沉积相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攻关,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交互式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处理方法及软件、测井资料优化解释方法、测井与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油藏描述技术、利用神经网络提取储层参数和油气识别的方法与技术。3测井新技术研究在全井眼井壁微电阻率成像、核磁共振成像、交叉偶极子阵列声波成像、阵列感应成像等新的测井方法原理、仪器研制、测井资料高分辨率处理与解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研究成果。郭海敏教授2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s Exploration1 电磁勘探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针对我国复杂地区的油气勘探技术难题,坚持进行电磁勘探方法和应用研究,在复杂介质电磁响应的正演、高分辨率电磁成象(层析成象、散射成象等)方法及理论、油气藏电磁响应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和完善了用于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和不同深度油气勘探的电磁技术系列,作为人工地震勘探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在全国新区的油气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勘探效率,降低了勘探成本。2 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地震波层析成像、地震速度场研究、储层预测等方面已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油田构造勘探、油气预测以及油田开发的储层描述中,为油田增储上产作出了贡献。3 浅层地球物理方法与应用研究重点在浅层地震、浅层电磁方法和地质B超的方法理论研究与仪器研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在数米的深度范围内实现高分辨率构造成像,已用于重大工程(如三峡水电、长江堤防工程)的浅层结构调查、混凝土和堤防隐患的无损检测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与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胡文宝、常旭、肖柏勋教授3油气地球化学Petroleum Geochemics1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以石油天然气和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油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特征的详细剖析,通过对烃源岩类型、丰度和成熟度的评价,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和方向。油藏地球化学是新兴的地球化学分支,其特点在于将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由烃源岩转向储集岩和油藏,应用领域从油气勘探逐渐转向油田开发和采油过程,拓宽了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使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贯穿于石油工业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全过程,具有较强的生命力。2油藏地球化学在有机酸成因及对矿物溶解作用研究、含油气层地球化学快速评价和油藏地球化学描述、石油二次运移与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采油过程流体地球化学动态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开创性的成果,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为油气藏的勘探预测、开发评价和生产动态检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而且对发展和深化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理论,开拓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 生物地球化学曾先后进行过中德合作项目“华北油田微生物勘探先导试验”,中俄合作项目“大港油田本源微生物采油机理与应用研究”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风险创新基金项目“大气CO2的生物甲烷化过程研究”。该学科点已建成具有特色的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掌握了油气微生物勘探和本源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油田的勘探和开发,以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提高石油采收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梅博文教授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培养目标: (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教法、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其他院校相关学科培养要求,对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特别是体现本学科的特定要求。(200字以内)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深厚理论基础及宽广的科学技术知识,能胜任地学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在系统深入掌握地球探测及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和解释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掌握某一分支学科的系统专门知识。具有多源信息综合分析与解释能力,并能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前沿,可独立承担和开展本学科前沿性研究课题,并能作出创造性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学习年限:博士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四、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任课教师学位课(至少修15学分)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volutionary and Marxism2401第一外语(英语)41401科学方法论(讲座课)3601前沿课选一(讲座课)1.现代勘查科学新进展 New Development of Modern Exploration Science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前沿The Leading Edge of Geodetec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3602研究方向文献综述报告3602专业课(由导师确定)2402导师选修课(至少修6学分)第二外语(俄语、德语、日语)41402VC+程序设计360高等位场理论2402高等电磁场理论2402储层地震学2402工程环境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2402综合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2402地球物理信息处理新方法2402应用数学360岩石物理学240地球物理学院相应内容听学术报告(至少8次)416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序 号著作或期刊的名称作者或出版单位1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3石油物探期刊4物探与化探期刊5地质与勘探期刊6地球物理进展期刊7勘探地球物理进展期刊8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期刊9物化探计算技术期刊10地震学报期刊11地球科学期刊12现代地质期刊13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14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15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16海洋学报期刊17地震地质期刊18地质科学期刊19Geophysics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s20PetrophysicalSPWLA21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22Geophysical and Astrophysical Fluid DynamicsGordon and Breacb Science Publishers23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24Geophysical Survey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5Geophysical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26+Geophysical Prospecting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27The geophysical magazineJapan Meteorological Association28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29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30SPE Reservoir and EngineeringSPE 六、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 (1)博士生在学期间应有3篇学术论文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中的核心刊物公开发表,或有一篇进入SCI、EI、ISIP检索系统。(2)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有扎实专业知识,能够广泛收集、阅读中外文献资料(为近5年的最新文献资料,其中外文文献占30以上),并能对所研究领域作出全面、客观、深入的评述,其检验标志是2万字研究方向读书报告。(3)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语言(VC+,FORTRAN等)编制程序,实现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的计算及软件开发。(4)具有较强的实验工作能力,能熟练使用所从事研究领域的仪器、实验设备及计算机软件(如大型地球物理精密仪器、工作站、并行机和各种大型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处理软件等)。七、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1.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跟踪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如参与国家863、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等。) 2. 论文必须达到所从事学科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并有创新成果,包括新的理论成果、方法技术改进创新、实验与野外的新发现、新发明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