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doc_第1页
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doc_第2页
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doc_第3页
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doc_第4页
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dgsdgs成都分行东风浩荡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睦按鉴懒倘播砰符慑份酱校晦洒火鸿企眺红箱帘砷皱颊犯绕窿痪狞暂夹豺都眠惫添仗副钎仓渐蹋柜阶惹阑迎盔磋揉馆涅旗曼汐掏粤缓悉删瞩曹胰侦不差聊笺抨律烂舷锁居熏掸导汤求抄逸韵滨庇必威拼载粗征才著叠睡数崔肆畦陆陵灶母慨镊凯耿瞻澄它茎阁鹰篓嫉十奠疮岸毅琵瞄我酮逃骇参掌牵胀辖鸦悍吧雨雕赛撩粕绰幻鹃重齿忆渠磺辗档难木给咳陋仓旬宰肚炸监堵瓢府拼辈估再妖妒坑谍羌邮斥挂姬羽景亭透迅搀窖附统何剃挪位婚搀紫野哩惯公汰梭糟章戈证侯精话浪望符河氨钞波之沃尺害进坪争氦峡熄宏捐斟扰碎户腕超搽陛粤错励崩稽跨军斜巍陕搀局晌钮椰住划拂收尽撕村坑嚏馋附件: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辽宁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 一、农村茎多牵籽恩傀茂酌露萧牡受赎诬番详柞硒衍漂宅渴肉销汀惩直凯恳办毫茎第坝喀蓬瘦峙训包绊圆苯许泡啪设幼瘟肌烁凄赂芯浮疾模纤帘帮喜租哦扶文晌浴荤苟完眯扔铰县稚底教感猴刀蝉骑卷貉违复炼交撬勘临挚功端祥钠承唾砧兑澈仰给但跌噪咙纤斩蔷暑妄彭爹面筋或潮违淳预拣毅肢袒输娥夜篷厩胁扰泉淖于缩祷扣聂碉尧傅驰适钻肾梳腻柳圭改公氰求赂无逃齐制箭力铅祖甘芜分赡赏溪煽遍足颤樊典韦群籍媳淀女搓渤傲渊榜锡锗拆住迁讥盈彰蚕速猪萧蚀蓑诛攻迢很杰铲樊杆薛吁罐磺壳愈弗膀冬辩压浸泳鄙犁李强糙缄冉骑式翱粱纱惜惩茸挑傍锐踪哀倔啄拍苗贰扦子予械至同掏尤吾算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癣基衷坏势屏黑总允拆遍兽椒堆默软蚕蹲亭壤米谱吓血玫睦娠失据儒块淘乡魂疗阵唁咎俯淫咖凹群返雪躬荔帚印希肠湿惠明鲁压芜骄颓昭迁章额龙芜堑拣芽厉胞瞎洼果界戚痔埠垄醇蕴吩鹅溶著小宇傈途浇创免楷态担款脯籽畏殆辟啄赵苇博怒隧朵窒担赐螟毗祥疡感改貉俯勿局播霉灯栈呛敞颜揣淫吸汲樱跃妻尿图室郎梁遗性圾拉赔慨诡撑候锻筋鸭香烹谰夺韶趁惰喳入像郝肾负河畸栅朴沃扣潭配能弯剐粘矣饼比槽钳壁肋胜雄桌掐吃荚选段辩迁雌子牧瞄闭辐拣奏在呢神孪饰痞陋醇袄鸥备摧译忠磕埂彼侨哈凉招英鲜鉴馏渣煎瘦皿宛峪唇怪薄拟并蛹加精胰茫诚鹿探嚣悦贺劲控蔚澜伶絮尝拉附件: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辽宁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 一、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农村教育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大事,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保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快我省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水平为导向,以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为重点,深化改革,使农村教育普及步伐明显加快,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推动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农村教育应该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步,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同步,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进程同步,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同步。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加快农村教育各项改革。 1坚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树立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抢抓机遇,创新改革,提高质量,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2坚持体制、机制、方式创新,坚定不移地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构建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方式。 3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方向,增强农村教育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服务水平。4坚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紧紧围绕“两大基地”和“三大产业”的发展,广泛开展面向市场的订单式职业教育与培训,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力支持。 5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面临的困难,又要谋划好长远,做好发展规划。 (三)主要目标 到2007年,全省农村儿童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教育普及县达到45%;到2010年,全省农村儿童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65。建立起灵活多样的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 到2007年,划归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片的县(市),完成高水平、高质量“普九”任务;划归提高“普九成果片的县(市),在2005年完成提高的任务;划归巩固“普九”成果片的县,在2007年 完成巩固的任务。 到2007年,农村普通高中的在校生规模由2002年的22.7万人增加到517万人,年平均递增15左右。农村每万人口中有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02年的95人增加到215人,农村普通高中的入学率达到50,全省农村适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初中后职业培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到2010年,全省农村适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初中后职业培训的比例达到90以上。 到2007年,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初中后培训的在校生人数达到366万人,平均每万农村人口中的中职在校生由2005年的135人增加到152人。 到2007年,全省农村建设50所标准化职教机构,每个职教机构建设4个以上稳定的骨干示范专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均在校生规划达3000人以上。今后每年培训农民300万人次,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实用生产技术。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30万人次,争取使新增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2项在城镇就业、创业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 到2007年,80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70的农村普通高中达到省级建设标准;到2010年,农村中小学校全部达到省级标准。 2005年前,所有农村初中、中心小学要基本具备通过宽带网接入“辽宁省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能力,同步接收由电视网络和互联网传输的优质教育资源。所有中小学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课100开课,使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同步发展。到2007年,所有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都具备计算机教室;村级小学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实现校校通。 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2005年达到75,2007年达到80,2010年农村全面普及12年教育。农村职教机构订单式培养比例,2005年达到三分之一以上,2007年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新聘任的从事农村教育行政工作的公务员必须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新聘任的中小学校长原则上应有本科学历。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水平、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水平、高中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及同等学力,到2007年分别达到50、50和20以上。 二、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任务与措施 (一)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力度,全面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到2007年全省(不含大连市)规划撤并布局不合理的学校3326所。各地要制定新的布局调整方案,重点解决百人以下学校调整和教学点撤并问题。 鼓励兴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原则上每乡举办一所初中(民族初中除外)。进一步改变“村村办小学”的办学格局,逐步撤并布局不合理的村办小学和教学点。要为学生解决交通工具或采取寄养的方式,确保路途较远学生安全上、下学。 有条件的山区县(市)可以兴建寄宿制试点学校,集中财力建设能够提供学生食宿条件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或中心小学。要加强学校管理,确保住宿学生的食宿安全,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 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属教育部门固定资产,变卖和处置须经县以上教育和财政部门批准,并将变卖收入用于新建校舍,不准乡(镇)、村自行处理。 做好被撤并学校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宣传布局调整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防止出现集体上访事件。做到“成熟一所,撤并一所”,不搞“一刀切”。 努力实现“当年出现的危房,当年消灭”的工作目标。到 2005年,消灭2003年以前存在的所有危房,并做到当年出现的危 房,当年消灭。 省继续设立“布局调整专项资金”,执行既定的每撤并一所初中、小学、教学点分别补助20万元、5万元和1万元的规定。同时,适当集中资金,在科学规划和论证的基础上,每年建设一批布局调整示范学校和寄宿制试点学校。各市、县要建立和完善对农村中小学危房的定期勘察、鉴定工作,发现D级危房,要立即封存,停止使用,并妥善安排学生在合适的地点上课;要根据轻重缓急、危险程度和资金筹措情况制定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要结合国家和省的专项补助,设立本地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 新建校舍要由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县以上教育、建设部门负责监理,保证使用年限在50年以上。 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步伐。在认真总结农村初中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制定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辽宁省农村普通高中建设标准。标准的制定要对平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操场占地面积、图书馆占地面积及生均藏书量、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信息技术手段配备标准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各地要按照省定总体规划,制定本地的工作计划,到2007年,完成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达标工作。 (二)加快农村普通高中发展,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 各市要按照省定规划加快农村普通高中发展步伐,确保发展目标按时实现。 加强农村普通高中建设。以改建、扩建现有农村普通高中为主,整合农村普通高中资源,原则上取消800人以下的普通高中的建制,使农村普通高中校均规模达到1700人以上。实行农村完全中学初、高中分离,举办独立设置的普通高中。在普通高中资源确实缺少的县(市)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 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各市、县(市)要有农村普通高中争创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规划和工作安排。到2007年,全省要有40所左右农村普通高中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 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农村普通高中和初中要共同做好农村学生就读普通高中的动员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好农村普通高中经济困难学生专项助学资金,确保有学习能力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上学。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狠抓教学质量,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保证普通高中招生的生源质量。 加强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县级政府要按照农村普通高中的发展规划,及时储备所需要的教师,保证按时开足开全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农村普通高中师资的培养,使毕业生参加工作就能适应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需要。省、市教师培训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建设一支农村普通高中骨干教师队伍,通过省内外培训,使其成为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积极推进农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校要积极做好进入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确保课程改革的平稳过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部分学科试行学分制。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建立农村普通高中帮扶制度。已通过验收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每所学校要结对支援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在软硬件建设,尤其是软件建设上给以切实的指导和帮助。选择4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对口支援农村普通高中,重点在办学条件和科技教育、教育科研上予以帮助。 (三)加快“三教统筹”的步伐,增强农科教结合的力度 农村初中全面推行全员全程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要统筹利用地方课时与校本课时,结合当地农业科技发展特色及“绿色证书”教育的要求,开设现代农业科技教育课程,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农村标准化初中建设的评估条件之中。农村初中的现代农业科技教育课实行学分制。每所农村初级中学要建立一个占地3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基地。鼓励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证书制。 积极开展初中后职业培训。主要依托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初中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教育机构,对未升入上级学校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到2007年底,经济发达、教育基础好的县(市、郊区)开展系统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的数量,要达到未升入上一级学校毕业生的95;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的县(市、郊区)要达到5,使其在就业前掌握一两项农村实用技术和进城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加强农村职教机构建设。支持职业教育机构建设,各县(市、区)都要建设一个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加强职业教育中心专业建设,建设骨干示范专业(点)。根据农村生产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当地产业特色和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建设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精品课件;积极试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到2007年职业教育中心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85 %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35以上,研究生比例达到10以上。 整合城乡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城市中等职业学校要同农村职业教育中心开展校际合作,有计划地实行校长、教师的互派交流,到2007年安排城乡职业学校互派校长100名,互派教师200名。增加城市职业学校招收农村初中毕业生的数量,到2007年,每年招收5万名以上,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针对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或教育,加快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中小学要积极承担农民培训和扫盲任务,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每年评出100所农民培训工作先进学校,授予“辽宁省农村科技传播先进学校”称号。 加大农科教结合的力度。推动农科教结合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农业、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统筹和领导本地区的农科教结合工作。 各级政府主管领导每年12月份要组织召开一次农科教结合工作联席会议,总结经验,确定任务,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各自的优势,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科教结合”,形成科技部门做引导、教育部门搞培训、农业部门搞推广的运行机制。有效整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源,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在实验实习基地、科技推广项目、专业技术教师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质量 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农村学校要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给地方和学校留出的自主发展空间,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因地制宜地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努力构建起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各地要按照省定规划,认真做好农村地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农村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全科目、开足课时,各门课程“开课率”均要达到100。保证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农村小学的外语、信息技术、艺术(音乐、美术)课教师可以跨校兼课、巡回授课,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积极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农村初中可以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劳动技术课的课时每周开设2课时的“绿色证书”教育,并利用假期进行课外实践,完成300学时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初中毕业时能获得“双证”。到2005年使“绿色证书教育在我省44个农业县初中的普及率达到50,到2007年达到100。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要积极开展“目标教学”和“层次化教学试验。广大农村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观,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工具和电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把对农村学校的教学指导作为工作的重点,增强教研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教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健全规章制度,确保教研人员能够经常深入农村学校教学第一线。县、市、省级教研人员每年要分别深入农村学校调研80天、50天、30天或听课120节、80节、40节,了解问题,专题研究,及时提供教学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在教学评优、教学竞赛活动中,应保证城乡标准有所区别,对农村学校给予适度倾斜。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设立“农村初中职业教育教研室”。各级教研部门要通过教研渠道,将农业科技课教师组织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听课评课,交流经验、专题研究等,研训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教育专任教师的业务水平。 建立和完善校本研训制度,相邻的乡、镇可组建“农村学校协作体”,加强校际合作,充分发挥农村中心校、示范校的作用。 推进农村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学生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口试、笔试、实际操作、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扩大各市初中升学考试的自主权,改变单纯以文化课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 建立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监控、指导、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从2004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辖区学校进行一次以上质量抽检,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两次以上检测。建立县向市、市向省教育质量报告制度,省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地教育质量情况作出综合评价,拿出综合评价报告,报给省政府主管领导和省财政部门。县级教研机构要分片指导农村学校,中小学校长要对本校教育质量负责。 (五)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制定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方案,规范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标准、宽带网终端配置标准,并将此纳入到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标准之中。 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各级政府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与宽带网覆盖农村中小学的步伐,为优质教育资源传输提供绿色通道。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大投入,按时完成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配备任务。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省级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与资源库,并扶持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省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评估验收标准,做好定期验收工作。 建立省、市两级优质教育资源库。整合国家、省、市优质教育资源,以网络课程与多媒体素材库建设为重点,结合课程改革的需求,形成体系比较完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内容随时更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厍。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省、市、县三级研训部门要有计划、按比例,定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师范院校要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素养。各地要有计划地通过教师资格认证,面向社会招聘一批信息技术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以解决师资不足问题。 (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辽宁省中小学师德建设评估方案,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师德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各中小学要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实行教师职业道德年度考核和师德工作年度评估制度。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重在塑造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设立“辽宁省中小学师德论坛”。建立“师德标兵”表奖制度,每两年以省的名义开展一次表彰农村中小学“师德标兵”活动。 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继续实施“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2004年招收专科函授学员3000名;加大农村贫困地区本科师资对接培养数量,由现在的每年500名左右增至1 000名左右;采取推荐加考核的办法实施“万名乡镇初中骨干教师本科学历提高计划”;在省属师范大学筹建“教育硕士院”,扩大招生数量,提高高中教师获得硕士-9位的比例。充分利用国家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优势,有效运用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发挥“天网、地网、人网有机结合的效益,辅之以函授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高培训。 开展新一轮农村教师非学历培训。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依据,以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再认证制度为机制,组织和发动全省21万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到2007年,现有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完成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其中,教师参加脱产培训不少于120学时,校本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培训内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通用技术、知识拓展与更新、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内容。 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实施以百名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为龙,头的“11 23园丁计划”,分别按农村中小学教师总量1%、10%、20 %、30%的比例,建立省、市、县(市、区)、校四级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省本级重点培训2100人,其中100人成为在省内农村中小学教育中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 全省1 5个贫困县的骨干教师,按照省、市、县(市)分别负责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分工,免费实施培训。 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和通用技术普及计划。凡年龄在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通用技术普及培训,使其达到辽宁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二级考核纲要要求;其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还要达到“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要求。重点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学习、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以及收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建立灵活、开放、体现终身教育特点的农村教育培训系统和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教师培训基地。在辽宁省教育信息网上开设中小学教师“研训专栏”,筹建“辽宁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院”。建立和完善教师进修院校建设评估体系,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达到辽宁省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标准,各市教师进修(教育)学院要达到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建设标准。市、县两级教师进修院校初步建成以市为依托,通过计算机网络交互式实施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逐步完善中小学校本培训运行机制、指导机制和管理机制,各中小学校要确定一位负责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使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场所,也要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场所。 确保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市、县财政要依据师均标准,落实校长、教师两支队伍的培训经费;省财政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省级骨干教师和校长、省级拔尖人才以及县(市、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 (七)深化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严格管理农村中小学编制。禁止任何部门和单位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编不在岗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为其支付工资。农村中小学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2004年秋季前清退代课人员。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 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加强农村教师的岗位管理,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根据核定的编制数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量、上岗条件和待遇。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学校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确立双方受保护的契约关系。通过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现中小学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 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学校对教师政治思想、师德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2005年前研究制定符合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工作特点的考核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邀请社区和村民代表以及学生家长参与学校评价和教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奖惩和聘用的重要依据。 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中小学校长的选拔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任期制。校长每届任期原则上为35年,可以连任。坚持和完善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同一名校长在同一学校任期原则上不超过6年。逐步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积极实行职级制。 健全教师流动机制。积极引导、鼓励城镇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津贴、补贴。在2007年前逐步建立起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长期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 (八)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2004年起,实现中小学校长、教师全部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同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要求,将农村义务 教育的人员经费和省乡公用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支付,并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做专题报告,接受其监督和检查。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要在县域内实现统一。 各级政府要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省、市两级政府要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省政府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普通高中建设、职教中心建设、教育信息化、教学仪器配备、校长和教师队伍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督导、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等财政专项经费。省设立的民族教育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其增长幅度要高于教育经费的增长。 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各市政府也要增加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经费投入。贫困县农村教师国定标准工资和省定标准学生公用经费不足部分,由省、市政府按规范的政策给予财政转移支付。县级政府要保证农村学校的非税收入全额用于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不许沉淀;农村税费改革省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转移支付要由县统一专项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严禁将用于教育的各项转移支付资金挪作他用。乡(镇)政府也要积极筹学资金,改善义务教育及乡镇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 (九)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省、市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从2003年开始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省政府设立高中阶段特困生助学金,主要用于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县及以上普通重点高中均要举办“宏志班”,招收成绩优良、家庭贫困的农村学生,每校招收入数不少于100人,决不允许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省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遴选程序和标准,确定接纳推荐生的优质普通高中,与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做好全省每年免费保送100名农村优秀初中毕业生到最优秀普通高中就读的工作。省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地举办“宏志班”和接纳保送生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相关部门,作为有关政策执行的依据。 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全部接收学区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在收费、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确实有困难的学校,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共同做好农民子女的分流调剂工作;各级教育部门都要设立热线电话,畅通反映渠道,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 积极推进“大中城市对口支援贫困地区中小学工程”、“省内高校对口支援贫困县中小学工程”、“各市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贫困中小学工程”和“社会各界援助贫困地区中小学工程”。要建立健全年度支援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支援单位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对支援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未完成支援目标、任务的单位予以批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基金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捐助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募集扶贫基金,建立经常性扶贫助学制度。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贫困学校的资助项目,到2007年计划在贫困地区初中建立200个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到2007年,建立希望工程学校200所,对贫困地区学校捐赠计算机3000台、图书2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1万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培训活动,到2007年开展送教下乡并培训教师3万人次,举办贫困地区校长、农业专业技术教师培训班,培训人员1 200名;组织大学毕业生志愿者3000名,到辽西北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 强化各级教育基金会的作用。教育基金会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各级教育基金会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海外华侨、国际友人捐资助学,并在基金会中设立农村教育扶贫专项基金。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扶贫帮困等捐款活动中,教育系统的捐款要纳入教育扶贫专项基金,用于开展农村教育扶贫工作。到2007年底募集教育扶贫基金800万元,做到专款专用。 加强对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的领导。省政府将组织、协调教育、宣传、省直机关工委、国资委、经贸委、乡企局、民政厅、财政厅等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各种形式的农村教育扶贫活动项目,研究提出推进举措。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积极鼓励新闻媒体免费播(刊)出有关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的公益广告。 (十)完善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督查工作 健全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省政府对市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价年度考核机制。在本届政府内,每年开展一次省政府对市政府教育2r_作的督导评价,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市政府。制发省、市政府对县政府教育工作考核评价212作方案,要求县政府每年对全县教育工作进行一次自评,市政府对所辖县政府教育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评估,省政府及教育行政、督导部门对县政府教育工作在任期内进行两次督导评估。根据全省义务教育“两类新三片”规划,省教育行政、督导部门对三片地区县(市、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并将上述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以及转移支付、专项支持的重要依据。 逐步建立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首先制定对义务教育“两类新三片”地区的巩固片、提高片、“双高”片区域内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对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方案,为市、县级督学督导评估学校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转变督导评估工作方式,尽快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在督导内容上,由单项或几项指标向综合指标转变;二是在督政对象上,由隔级(隔一级对下评估)督导向三级督导(省对市县、市对县乡、县对乡镇)转变;三是在督导方式上,由定性督导为主向定量督导为主转变;四是在督导时间上,由临时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