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净化加湿系统技术规程》.docx_第1页
《建筑净化加湿系统技术规程》.docx_第2页
《建筑净化加湿系统技术规程》.docx_第3页
《建筑净化加湿系统技术规程》.docx_第4页
《建筑净化加湿系统技术规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 材料与设备(系统可以在这里解释)54.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分类54.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技术要求65、加湿净化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设计85.1加湿模块的设计85.2净化模块的设计95.3新风模块的设计95.4冷暖模块的设计105.5除湿模块的设计105.6电器控制设计10 建筑加湿净化新风设计106.1方案设计116.2室内所需加湿量的计算136.3室内所需新风量的计算146.4水系统设计146.5风系统设计156.6电气设计166.7辅助加热或冷热源选用166.8保温设计166.9结构设计166、施工177.1一般规定177.2系统安装187.3水压试验与冲洗198、系统调试与检测199、 系统验收209.1一般规定209.2分项验收209.3竣工验收2110、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2111、安全与防护2211.1施工安全2211.2设备安全22本规程用词说明23引用标准名录24建筑加湿净化新风一体化工程技术规程261、 总则262、 术语273、 基本规定284、 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选用294.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技术要求296.建筑加湿净化新风一体化设计306.1方案设计307、施工307.1一般规定307.2系统安装317.3水压试验与清洗318、调试与检测319、系统验收319.1一般规定319.2分项验收329.3竣工验收3210、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32441总则1.0.1为规范建筑加湿净化新风一体化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可靠、确保工程质量,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建筑、周围环境及使用功能协调统一,特制订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建筑使用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1.0.3建筑加湿净化新风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中央加湿系统 中央加湿系统是由风机、加湿模块、自动上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送回风系统等组成。具有加湿、除甲醛等溶于水的有害气体、产生负离子、加湿量大、不吸水、无异味、完全一次性蒸发、无水雾、无水滴、对自来水的水质无要求(即无需对自来水进行水质处理)、长期使用无需更换的功能和优点。简称为“润”系统。2.0.2中央恒湿系统 中央恒湿系统是由风机、加湿模块、除湿模块、自动上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送回风系统等组成。具有加湿、除湿、除甲醛等溶于水的有害气体、产生负离子、加湿量大、不吸水、无异味、完全一次性蒸发、无水雾、无水滴、对自来水的水质无要求(即无需对自来水进行水质处理)、长期使用无需更换的功能和优点。简称为“恒”系统。2.0.3中央加湿净化系统 中央加湿净化系统是由风机、加湿模块、净化模块、自动上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送回风系统等组成。具有加湿、除甲醛等溶于水的有害气体、除浮尘、除pm2.5、杀菌、产生负离子、长期使用无需更换的功能。简称为“清”系统。2.0.4中央加湿全净化新风系统中央加湿全净化新风系统是由风机、加湿模块、室内净化模块、新风净化模块、新风换气系统、自动上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送回风系统等组成。具有加湿、除甲醛等溶于水的有害气体、新风换气、排出污浊空气、新风除浮尘pm2.5和杀菌、室内除pm2.5和杀菌(新风和室内同时净化简称全净化)、产生负离子、长期使用无需更换的功能。简称为“舒”系统。2.0.5中央恒湿全净化新风系统 中央恒湿全净化新风系统是由风机、加湿模块、除湿模块、室内净化模块、新风净化模块、新风换气系统、自动上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送回风系统等组成。具有加湿、除甲醛等溶于水的有害气体、新风换气、排出污浊空气、新风除pm2.5和杀菌、室内除pm2.5和杀菌(新风和室内同时净化简称全净化)、产生负离子的功能。简称为“中”系统。2.0.6中央加湿净化新风冷暖系统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冷暖系统是由风机、加湿模块、净化模块、新风模块、冷暖模块、可手动可自动上水系统、可手动可自动排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组成。具有加湿、除甲醛等溶于水的有害气体、新风换气、除pm2.5和杀菌、除浮尘、产生负离子的功能。简称为“馨”系统。2.0.7中央恒温恒湿系统 中央恒温恒湿系统是由风机、加湿模块、除湿模块、室内净化模块、冷暖模块、新风净化模块、新风换气系统、自动上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送回风系统等组成。具有加湿、除甲醛等溶于水的有害气体、新风换气、排出污浊空气、新风除pm2.5和杀菌、室内除pm2.5和杀菌(新风和室内同时净化简称全净化)、产生负离子的功能。简称为“适”系统。2.0.8中央加湿段中央加湿段是由迷宫滚筒式加湿装置、自动上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控制系统组成。用于中央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的加湿装置。具有:加湿量大、不吸水、无异味、完全一次性蒸发、无水雾、无水滴、对自来水的水质无要求(即无需对自来水进行水质处理)的优点。简称为“湿”系统。2.0.9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 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包含了中央加湿系统、中央恒湿系统、中央加湿净化系统、中央加湿全净化新风系统、中央恒湿全净化新风系统、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冷暖系统、中央恒温恒湿系统、中央加湿段,是它们的总称。2.0.10建筑加湿净化新风一体化 通过与建筑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验收,使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其结合,做到协调统一,保持建筑外观统一和谐。3、基本规定3.0.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满足使用者对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含氧量的要求。3.0.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充分考虑方便施工、安装、维护和用户使用等要求。3.0.3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选型应根据建筑物类型、使用要求、安装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系统的组成设备和部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0.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进行经济、技术比较,符合节能节水、安全可靠、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3.0.5建筑物上使用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物的新风标准;在既有建筑上改造或增设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不应影响建筑的采光、保温、防水、通风等功能。3.0.6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配备水路、电路、风管线等应与建筑物其他管线统筹安排,做到安全、隐蔽、集中布置,便于安装维护。3.0.7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应与建筑结构可靠固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3.0.8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地区,采取防冻、防结霜露、防冰雹、防过热、防雷、抗风雪、抗震等技术措施,确保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安全可靠。3.0.9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换气次数、室外计算参数等技术资料,确保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及节能要求。3.0.10当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包含电气设备时,其电气安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GB4706.1和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加湿器的特殊要求GB4706.48的要求。3.0.11既有建筑改造或增设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应进行建筑结构安全复核。3.0.12安装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与建筑主体结构相连时,其设计使用年限应与主体结构相同。3.0.13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设备选型宜选用材料、性能及外形规格尺寸与建筑协调的标准化、系列化产品。3.0.1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加湿部分宜直接使用自来水。3.0.15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必须有可靠的排污、排水系统。3.0.16当整体建筑采用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时,其设计应纳入建筑工程设计,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验收,与建筑工程同时投入使用。4、 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选用4.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分类4.1.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根据其提供的功能不同分为:“润”系统、“恒”系统、“清”系统、“舒”系统、“中”系统、“馨”系统、“适”系统、“湿”系统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选择配置。4.1.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中的“舒”系统、“中”系统、“馨”系统,根据新风与加湿的结合方式分为:A、 新风经过加热后与加湿装置直接结合;B、 新风无加热时,和加湿不能直接结合,新风和加湿互为独立循环。4.1.3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可以根据其安装形式进行分类,分为卧式吊顶、立式和壁挂三种类型。4.1.4暗装或明装的安装方式。具体如下:(1)按结构形式1 卧式吊顶式,代号为W;2 立式,代号为L;3 壁挂式,代号为B.(2)按安装形式1 明装,代号为M;2 安装,代号为A.(3)按排水方位1 左式:面对机组出风口,供回水管在左侧,代号Z;2 右式:面对机组出风口,供回水管在右侧,代号Y.(4) 按冷热源的供回水方位1 左式:面对机组出风口,供回水管在左侧,代号q;2 右式:面对机组出风口,供回水管在右侧,代号p.(4)按出口静压1 低静压型,代号省略;2 高静压型,代号G.(4)按加湿方式1 超声波式,代号C;2 直接蒸发式,代号Z;3 电热式,代号D;4 光波式,代号G;5 离心式,代号L;6 复合式,代号F;7 迷宫滚筒式,代号M.(5)按控制方式1 自动控制型,代号K;2 远程控制型,代号Y;3 遥控控制型,代号W;4 智能通讯型,代号Z。列表4.1.4代号说明序号项目名称含义代号1结构形式卧式吊顶式W2立式L3安装形式壁挂式B4暗装A5明装M6排水方式左式Z7右式Y8冷热源的供回水方式左式Q9右式P10出口静压低静压省略11高静压G12加湿方式超声波C13直接蒸发Z14电热式D15光波式G16离心式L17复合式F18迷宫滚筒式M19控制方式自动控制K20远程控制Y21遥控控制W22智能通讯Z4.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技术要求4.2.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加湿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加湿器GB/T23332的规定。4.2.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冷暖模块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风机盘管机组GB19232的规定。4.2.3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净化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GB21087、空气净化器GB/T18801的规定。4.2.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新风模块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GB21087、住宅新风系统技术导则的规定。4.2.5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应满足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隔声、防水、防护等功能。4.2.6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预埋支架的刚度、强度、防腐蚀性能应满足安全要求,并应与建筑牢固连接。4.2.7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加湿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4.2.8储水槽、水管路管件、泵、阀等与水接触的系统部件,其材质应耐腐蚀、卫生、无毒,其材质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4.2.9使用其他辅助加热装置应根据使用特点、热水量、热源供应、维护管理等因素选择,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4.2.10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水管路中出现结渣或沉淀时不应影响系统的使用。管路和连接件宜采用标准件。管路的保温层应具有合理的厚度,管路的保温制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4272的规定。4.2.11加湿的供水管路,应有泄压阀、减压阀等保证运行和使用安全的装置或技术措施,将供水压力保证在0.2-0.45MPa。4.2.1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中的管件、阀件、水泵、电磁阀、水处理设备应符合相应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2.13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设备外表面应无明显划伤、锈斑和压痕,表面光洁平整,暗装和明装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设备喷涂层均匀,色调一致,无流痕、气泡和剥落。4.2.1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主体设备采用黑色金属加工的零配件除对表面进行热镀锌工艺处理之外,均要进行有效的防锈处理。4.2.15涂装件涂层牢固、外观良好,表面不应有明显的气泡、流痕、漏涂、底漆外露及不应有的皱纹和其他损伤。4.2.16塑料件表面应平整光洁、色泽均匀、耐老化;不得有裂痕、气泡和明显缩孔、变形等缺陷。4.2.17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内应清理干净,箱体内应无杂物。4.2.18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使用的材料不应出现锈蚀和霉变,并鼓励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新材料。4.2.19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主要部位材料按表4.2.19的要求选用。并鼓励使用优于表4.2.19要求的优质材料。部位材料名称基本要求箱体热镀锌钢板符合GB/T2518的技术要求冷轧钢板GB/T11253的规定电镀锌钢板符合GB/T15675的技术要求湿轮铝箔符合GB/T3198相关要求风机热镀锌钢板符合GB/T2518的技术要求铝或铝合金板符合GB/T3880的技术要求电机单相符合GB755相关要求空气过滤器(网)尼龙网、铝合金网等过滤效率、空气阻力等性能好,使用维护方便表4.2.194.2.20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采用冷轧钢板或电镀锌钢板加工面板和零部件,其内外表面要经涂装防锈处理。4.2.2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加湿部件不宜用吸水材料,避免细菌滋生,避免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4.2.2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不得对室内居住环境造成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超声波污染等。4.2.23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噪声要求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GB21087、空气净化器GB/T18801、加湿器GB/T23332和住宅新风系统技术导则中规定的较大值。4.2.2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加湿方式应采用一次完全蒸发方式。4.2.25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加湿后设备和风道中不得出现水滴和水雾。4.2.26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应力求节能,加湿效率不宜低于15ml/h.w.4.2.27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加湿部分必须设有自动排污系统。4.2.28为了节能和节约水资源,在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应直接使用自来水,不宜增加水处理或净化水设备。4.2.29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禁止与空调共用风管。4.2.30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空调共用风口时,要专段使用,不可在风管内混风。4.2.3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排水系统禁止与空调排水系统共用排水管。4.2.3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排水禁止直接排到室外,防止排水管道因冻而堵。4.2.33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后会给维修带来不便,为了减少维修和保养,加湿部分不宜使用需要更换的湿膜。4.2.3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结构应满足下列要求:(1) 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所有钣金件、零配件等应有良好的防锈措施。(2) 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隔热保温材料应具有无毒、无异味、吸湿性小、并符合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粘贴应平整牢固。(3) 凝结水盘应有足够的长度和坡度,确保凝结水排除畅通和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凝露水滴入盘内;(4) 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应在表冷器管路能有效排除管内滞留空气处设置放气阀。加湿部分应用工程塑料或不锈钢等防腐材料制作。5、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设计5.1加湿模块的设计5.1.1加湿方式的选择要满足以下要求:(1) 加湿方式应能满足,吊顶安装时,设备高度小,壁挂和立式安装时,厚度小。能与建筑完美结合。(2) 噪音小。(3) 加湿方式必须实现一次完全直接蒸发,不应出现水雾和水滴。(4) 加湿效能高,应达到13ml/h.w以上。(5) 宜选择直接使用自来水,不再对水质做处理。(6) 加湿装置应减少维修和更换,宜长久免维修保养使用。(7) 不能产生异味。(8) 禁止产生白粉现象。(9) 节能环保,耗电量低。(10) 加湿方式宜有有效的去除甲醛的功能。5.1.2加湿装置应采用不锈和不腐蚀的材料,如工程塑料、不锈钢、铝等。5.1.3加湿进水管路设计需要满足下列要求:1进水量要满足加湿量要求2进水管要选用不宜老化的材料。3进水管电动阀门必须采用常闭型阀门。4进水要有初效过滤,避免自来水中较大颗粒物进入设备。5.1.4储水槽需要满足下列要求:1储水槽至少要有三个水位控制器,实现高水位报警、低水位报警、中水位正常工作。2储水槽要有溢流设计,溢流流量要保证大于进水流量。3储水槽的上水口和排水口要远离,达到有效排污的目的。5.1.5排污泵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内容:(1) 噪音小。(2) 排水量满足要求。(3) 排水泵不怕水垢堵塞。(4) 排水泵带有水泵故障反馈信号。5.1.6要实现自动上水和自动排污水。5.2净化模块的设计5.2.1净化方式的选择要满足以下要求:(1) 风阻小,减少噪音。(2) 易清洗,易更换。(3) 和新风结合时,宜实现新风和室内空气的双重净化。(4) 净化方式要安全。(5) 要选择净化效率高的净化方式。5.2.2净化装置与周围结构要有良好的密封。5.2.3当西北地区风沙比较多,净化模块清洗的频率较高时,可采用立式(落地式)设计,方便清理和维护。5.3新风模块的设计5.3.1当采用热交换器时应考虑由于加湿模块的使用使室内湿度增加,从而造成露点温度的提高应增加冷凝水盘和排水部件。5.3.2当室外温度低于0时,新风模块应增加加热装置对新风进行预热。5.3.3加热装置对新风进行预热至0以上,以防止结冰。5.3.4加热装置应防冻。5.4冷暖模块的设计5.4.1冷暖模块的作用是完成室内空气的温度调节和新风的加热。5.4.2宜采用铜管铝翅片换热器。5.4.3冷暖模块应风阻小,以减小噪音。5.4.4其设计计算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5.5除湿模块的设计5.5.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除湿方式。5.5.2若采用制冷循环除湿方式应采取降噪措施。5.5.3要节能,省电。5.5.4要有通畅的冷凝水排水系统。5.6电器控制设计5.6.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电器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1) 显示系统的工作状态;(2) 显示储水槽的水位;(3) 显示出风相对湿度;(4) 对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按设定程序进行启、停控制。(5) 自动排污水泵按预定程序启动和停止功能。(6) 宜根据温度及用户需要实行分时、定温或变温自动控制。(7) 传感器应能满足其工作位置的温度或湿度。(8) 应设有水位异常、水泵故障报警功能.(9) 新风系统应能检测新风温度。5.6.2风机选用要注意以下要求:(1) 噪音小。(2) 风量大。(3) 电机防水、防潮。(4) 电机使用寿命长。(5) 电机能实现多档变速。6、建筑加湿净化新风一体化设计6.1方案设计6.1.1根据建筑的暖通设备配置情况和业主需求情况进行系统类型的选择。具体如下:(1) 符合以下情况的宜选用“润”系统。1 干燥地区的建筑。2 冬季需要采暖的建筑。3 已有空调(采暖)、新风、净化系统的建筑。4 对湿度有要求的建筑。5 需要除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建筑。6 新装修的建筑。7 采用地板取暖的建筑。(2) 符合以下情况的宜选用“恒”系统。1 干燥和潮湿的地区。2 冬季需要采暖的建筑。3 已有空调(采暖)、新风、净化系统的建筑。4 对湿度要求严格的建筑。(3) 符合以下情况的宜选用“清”系统1 干燥地区的建筑。2 有雾霾的地区。3 采用地暖的建筑。4 有地暖和需装修的建筑。5 新装修的建筑。6 冬季需要采暖的建筑。7 对湿度和洁净度都有要求的建筑。8 需要除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建筑。(4)符合以下情况的宜选用“舒”系统1 干燥地区的建筑。2 有雾霾的地区。3 采用地暖的建筑。4 新装修的建筑。5 有地暖和新装修的建筑。6 冬季已经采暖的建筑。7 对湿度和洁净度都有要求的建筑。8 需要除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建筑。9 对新风有需求的建筑。10 已有暖气或空调,但对湿度、洁净度、新风有要求的建筑。(5)符合以下情况的宜选用“馨”系统1 干燥地区的建筑。2 有雾霾的地区。3 新装修的建筑。4 冬季需要采暖的建筑。5 对湿度和洁净度都有要求的建筑。6 需要除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建筑。7 对新风有需求的建筑。8 对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新风有要求的所有建筑(6)符合以下情况的宜选用“中”系统1 夏天有除湿要求和冬天有加湿要求的建筑。2 要求恒湿的建筑。3 对湿度、洁净度和新风都有要求的建筑。4 对新风有需求的建筑。5 对于冬季需要采暖的海边建筑和南部潮湿地区冬季供暖的建筑。6 需要对新风和室内空气都净化的建筑。(7) 符合以下情况的宜选用“适”系统1 夏天有除湿要求和冬天有加湿要求的建筑。2 要求恒湿的建筑。3 要求恒温的建筑4 对温度、湿度、都有严格要求的建筑。5 对于冬季需要采暖的海边建筑和南部潮湿地区冬季供暖的建筑。6.1.2设备型号的选择;(1) 根据面积不同选择不同的型号。(2) 根据区域的人数不同。(3) 根据温湿度要求不同。(4) 根据空气洁净度要求不同。(5) 根据噪声要求不同。6.1.3设备位置的确定:(1) 中央加湿净化舒适系统设备位置确定:1 对于家庭来说,宜设在过道、卫生间、厨房的吊顶内(设在过道时,可以采用可拆卸的回风口,尺寸大小要符合设备维修的要求,既起到回风的作用又起到检修口的作用。若设在卫生间或厨房,需要将设置回风管将回风口引到无异味和油烟的地方,设备下方要留检修口)。2 对于办公楼来说,根据面积,供排水位置,气流组织均匀布置。(2) 带新风的中央加湿净化舒适系统设备位置确定:如有设备间宜设在设备间,没有设备间宜设在方便取新风的且对噪音要求不高的区域,比如厨房、厕所、过道、阳台。(3) 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冷暖系统设备位置确定:1 如有吊顶采用安装于吊顶内,每个房间为独立系统,根据面积可一台或多台。2 如采用明装落地式,要放在取新风方便的位置,每个房间为独立系统,根据面积可一台或多台。6.1.4总规划设计时,应将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作为建筑元素加以组合设计,并满足下列要求:1. 出风避免近距离直接吹人员、家具、装饰、灯具等阻碍气流组织的人和物。2. 建筑加湿净化新风一体化方案设计时宜采用新风、加湿(除湿)、净化、冷暖一体化设备。3. 合理布置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在建筑中的位置,满足建筑舒适性,不得对人居环境造成污染和对其他设备设施造成损坏。4. 应考虑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相关附属设备、设施、部件的预留检修、更换面积空间。5. 合理布置风口、设备、用水部位、控制系统的位置,缩短管线长度。6.1.5选择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特点、负荷变化情况、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参数、空气污染水平以及设备价格,能源预期价格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设计形式。(2) 新风量、设备加湿量、洁净空气量、出口全压选用时以不小于设计值为原则,根据房间具体的用途、面积、内部人员数量确定。(3) 不同气候区域应考虑不同气候类型的影响,参考当地气象参数。6.1.6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空间区域宜分别设计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1) 温湿度基数和温湿度波动范围不同。(2) 空气洁净度标准要求不同。(3) 噪声要求标准不同。(4) 房间内含有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区域。6.1.7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与功能、使用要求、环境条件等结合国家有关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政策、方针,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在设计中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6.1.8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取新风和加湿的组合方式:新风和加湿直接组合、新风和加湿各自独立循环、两种方式结合使用等。6.1.9设计中,应设有设备、管道及配件所必需的安装、操作和维修的空间。6.1.10设计应考虑施工、调试及验收的要求。当设计对施工、调试及验收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时加以说明。6.2室内所需加湿量的计算6.2.1室内所需加湿量的计算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民用建筑设计标准JGJ26及相关专业标准确定,并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6.2.2工艺性空间室内设计相对湿度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确定,并符合相关规定。6.2.3室内所需加湿量的计算W=Q*(do-dM)*k式中:W所需加湿量Q-处理的空气量(m3/h) 或进入房间的新风量或每小时换气次数*空间体积-空气密度(kg/m)do-室内要求相对湿度的含湿量 dM-加湿前空气含湿量 k-保险系数,根据情况选择,一般取1-1.3.5.1.4加湿量应根据设计计算的加湿量、房间通风换气次数和净化要求对比设备的特性曲线或变工况加湿量表等技术性能进行设备选型。6.3室内所需新风量的计算6.3.1室内所需新风量的计算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民用建筑设计标准JGJ26及相关专业标准确定,并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6.3.2房间内的新风量Lx的确定不应小于下列二项风量中的最大值,且不应小于总风量的10%。(1) 该空调系统补偿局部排风、全面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或负压所需的新风量之总和,由下式计算:LxLpLz(m/h)式中 : Lp局部和全面排风量之和(m/h) Lz该系统各房间室内保持正压或负压所需的风量之和(m/h)(2) 保证每个房间满足卫生要求需要的新风量。在人员停留时间较长的公共建筑房间,每人所需新风量为30-40m/h.人。在人员比较拥挤而只短暂停留的公共建筑房间,每人所需新风量为10-15m/h.人。居住建筑设计最小换气次数人均居住面积Fp每小时换气次数Fp100.7010Fp200.6020Fp500.50Fp500.45(3) 最小新风量Lx=MAX(L1,L2,L3)式中: L1为局部排风、全面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或负压所需的新风量之和。 L2为满足卫生要求需要的新风量。 L3为总风量的10%,0.1L.6.4水系统设计6.4.1与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配合的给水排水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6.4.2作为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给水水源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6.4.3用水部位水的压力必须符合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要求的正常运行的压力,必要时供水用水部位应设置水泵或减压装置。6.4.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冷凝水管道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6.4.5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排水管必须单独布置,不宜与空调冷凝水管等其他排水管共用。6.4.6保证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取水点压力应与系统的工作压力相匹配。6.4.7系统的供水管路和排水管路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采用新风热交换的中央加湿净化舒适系统中应设有通畅的冷凝水排放措施。(2) 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应设置排污管道,应保证自动排出的污水顺利排出至间接排水点。(3)在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中需要排出污水和冷凝水处应设置采取间接排水方式的排水设施,不可直接排入生活污水管道。(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排水管主干管应有不小于3的坡度坡向水流方向。分支管有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水流方向,不应有反坡。(5)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排水管严禁直接排到室外,防止排水管冻堵。(6)排水管宜采用塑料管或热镀锌钢管;当环境湿度较大,而自来水水温较低时(低于环境露点温度)供水管和排水管都要做保温,防止出现冷凝水。(7)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排水管主干管宜比分支管低5cm,不得小于3cm。(9)系统供水、排水应减小管道阻力且长度合理。(10)含有冷暖模块的系统中,管路的坡度应满足冷热源的循环要求。(11)新风加热装置或冷暖模块管路中,应在系统适当位置上设有排气阀,当采用水为传热工质时应采取自动排气阀,当采用其他传热工质时宜使用手动排气阀。(12)当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多台或多层并联时,每台或每层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水进出口,应设阀门。(13)系统水路管道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进行设计,强制循环系统供热管道应根据所需热量,确定流量后进行设计。6.5风系统设计6.5.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风管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6.5.2风管的截面尺寸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4的有关规定执行。6.5.3风管材料、配件及柔性接头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6.5.4风口及回风管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风口不能直接吹人。(2) 下送风时,宜采用散流器。(3) 侧送风时应用送风角度调节不能直吹人(4) 对于住宅来说,如果采用下出风方式,宜采用散流器,要留有足够的安装、维护空间(5) 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应设回风管。暗装设备要设检修口,保证足够的维修空间。(6) 送风应送到各个区域,条件允许时,宜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6.5.5采用散流器送风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 风口布置应合理,风口中心与侧墙的距离不宜小于1m。(2) 采用平送风方式时,贴附射流区无阻挡物。6.5.6送风口的面积应适应最大风量的需要,必要时设导流叶片。6.5.7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允许风速和噪音标准等确定。6.5.8回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在房间较污浊空气区域的上方(相对于本房间来说)。(2)、宜设在送风口对角及较远处。(3)、房间空气流动性相对较差区域的上方。6.6电气设计6.6.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电气设计应满足系统用电负荷和运行安全要求。6.6.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电气设计系统中应有剩余电流保护、接地和断电等安全措施。6.6.3系统应设有供电回路,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保护动作电流值不小于30mA。6.7辅助加热或冷热源选用6.7.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冷暖系统需要有辅助加热或冷热源供应,以实现新风加热或调解房间温度功能。6.7.2辅助加热或冷热源的使用位置,应根据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冷暖系统的类型确定。6.7.3辅助加热或冷热源的供应调节方式,应满足用户对房间的不同需求。6.7.4供应辅助加热或冷热源的方式应根据当地普遍使用的方式及常规能源的价格、对环境的影响,使用的方便性以及节能等多项因素,做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6.8保温设计6.8.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冷暖系统的管路应做保温,保温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和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执行。6.8.2当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供排水管、冷凝水管、风管表面可能产生冷凝水且对使用房间有可能造成影响时,以上管道应采取防结露措施。6.8.3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冷暖系统的管路保温层材料应能承受系统的最高温度。6.8.4保温层外侧应设有防潮层和外保护层。6.8.5外保护层的材料化学性能应稳定、耐候性好、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安装方便、外表整齐美观6.9结构设计6.9.1建筑的主体结构或结构构件,应能承受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传递的自重、风、冰雪、地震等荷载和作用,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6.9.2与建筑一体化的结构设计应根据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尺寸和荷载要求设计相应预埋件,预留孔洞或其他连接件。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6.9.3填充墙不应直接作为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支撑结构。6.9.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与主体结构采用后加锚栓连接时,其构造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规定。7、施工7.1一般规定7.1.1施工前应具备的条件:(1) 设计文件齐备,且已审批通过;(2)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已经批准。(3) 施工场地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4) 现场水电、场地、道路等条件能满足施工要求。(5) 现场具备施工工序要求。7.1.2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安装应单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应包括与主体结构施工、水电安装、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相关工种的协调配合方案,对建筑物成品、设备半成品和成品的安全保护措施,施工人员和设备安装安全措施等内容。7.1.3施工图变更须经原设计单位认可,涉及到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使用效果和节能效果时,须经原施工图设计单位审查并获得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的认可。7.1.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安装不得破坏建筑物的主体结构、防水层和附属设施。7.1.5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对设计文件进行交底会审,形成书面文字记录,并由与会各方签字确认。7.1.6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所有设备配件及主要原材料应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应有性能检测报告。7.1.7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7.1.8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工程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 岗位责任制(2) 技术管理责任制(3) 质量管理责任制(4) 工程质量分析例会制7.1.9施工现场应建立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及技术交底执行情况检查制度;(2) 所有设备及配件材料进场时应做进场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3) 各分项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分项完成后应进行检验。(4) 相关各分项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所有分项工段中的隐蔽部分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未经检验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下一分项。7.1.10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施工人员和质量验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工程施工和质量管理应具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7.2系统安装7.2.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施工、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4的规定,并符合设计要求。7.2.2在结构层上现场施工的基座应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牢固。7.2.3基座的表面应平整,基础标高应在同一水平高度上,高度允许误差应为10mm,基座中心距允许误差应为10mm。7.2.4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在室内的固定点应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牢固。7.2.5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施工时埋入,预埋件的位置应准确,并满足设计要求。预埋件的节点应做好相关处理并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7.2.6预埋件在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安装前应采取防腐措施,并妥善保护。7.2.7支架应按设计位置要求安装并可靠固定。7.2.8支架安装时,应选择有利于排水的方式安装;当影响排水时,应采取合理的排水、防水措施,确保排水通畅。7.2.9当采取焊接钢结构支架时,焊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规定。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矫正,焊接完毕后应做防腐处理。防腐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和建筑防腐蚀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24的规定。7.2.10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所有部件应与建筑主体结构或支架牢靠固定,防止滑脱。7.2.11给排水、风管道的连接应采取符合设计要求的连接方式,且应密封可靠,无泄漏,无扭曲变形。与主机的连接件,应便于拆卸和更换。7.2.12嵌入建筑的系统部件与四周应做好防水措施。7.2.13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的给排水管路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冷凝水管道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施工规范GB50738的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以上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按设计要求或国家标准规定的间距安装管道支架或吊架。2. 管道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3. 辅助加热或冷热源供应管道的最低处应安装泄水装置,最高点宜设排气阀或排气管;7.2.14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和接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按设计要求或厂家推荐方式安装,温度传感器控制精度0.5,湿度传感器控制精度2%;2. 传感器的接线应牢固可靠,接触良好。3. 接线盒与套管之间的传感器屏蔽线应做防护处理。7.2.15供水阀处应加装初效过滤器,阀前应加装增压或减压装置,保证供水压力在0.2-0.45MPa。7.2.16容易发生故障的附件两端应采用可拆卸连接,以便维修更换。7.2.17在系统管路通过混凝土板和墙壁时,应根据房屋结构合理安排管路,正确选择穿墙位置,并加装穿墙套管。7.2.18系统保温应在水压试验和灌水试验合格后进行,保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185的规定。7.2.19电气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气设备安装、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的规定。2. 电缆线路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的规定。3. 所有电气设备和与电气设备相连接的金属部件应做接地处理。电气接地装置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的规定。7.2.20风管与部件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的规定和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按设计要求或国家标准制作风管、风阀、风口、部件、配件等。2. 应按设计要求或国家标制作风管支吊架。3. 应按设计要求或国家标准规定的间距安装管道支架或吊架。4. 应按设计要求或国家标准规定安装风管与部件。7.3水压试验与冲洗7.3.1中央加湿净化新风舒适系统安装完毕后,在设备和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冬季水压测试,宜在环境气温高于2时进行。当环境温度低于0进行水压试验时,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7.3.2承压管路系统和设备应做水压试验,实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非承压管路系统和设备应做灌水试验。当设计未注明时,水压试验和灌水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260的相关规定执行。7.3.3系统水压试验合格后,应对系统进行冲洗直至排出的水不浑浊为止。8、系统调试与检测8.0.1系统安装完毕投入使用前,应进行系统调试。8.0.2系统调试应包括设备单机或部件调试和系统调试。8.0.3部件调试包括水泵、阀门、电磁阀、电气及自动控制设备、集中控制设备等调试。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1. 检查水泵运行是否正常,无异常震动和声响、电机电流和功率不超过额定值,温度在正常范围内;2. 检查电磁阀的安装方向,测试时电磁阀应开启正常,动作灵活,密封严密。3. 温度、湿度、水位、排水时间等控制面板应显示正常,动作准确。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