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计算方法.9,了解气-固表面吸附的本质及吸附等温线的主要类型,理解Langmuir吸附等温式,BET.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课程代码:1121014007(上)/1121015007(下)学分/总学时:5/90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面向专业:化学(本) 年级:07级应用化学专业制订者:物理化学研究所 修订日期:2008年12月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运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运动普遍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化学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它不仅是化学专业的“四大化学”基础课程之一的理论课,而且也是化工、材料、生物、环境等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单独开课。(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计算方法,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使学生初步具有结合具体条件运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要求物理化学理论研究方法有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量子力学内容在独立开课的结构化学课程中讲述。对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上述四种方法的教学都是基本的,并且后两种方法的教学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因此,本课程以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统计热力学为基础,在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应注意适度反映现代物理化学学科领域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等几个部分。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热力学方法和动力学方法,并要求初步掌握统计热力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以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应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应分清主次,在注意系统性的原则下,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习题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予以重视。讲授时要注意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和标准符号系统的使用。(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5)教学方式:以电子课件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辅以讨论课、习题课等。(6)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如下: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和研究性学习等,占15。2、各单元考试成绩:占45。3、期末考试成绩:占40。4、综合考核成绩:总成绩=平时(15%)+期中(45%)+期末(40%)。(7)学时安排: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90学时。第一学期45学时,第二学期45学时。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如下表。课程教学学时安排表学期章节课程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注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第一学期绪论11一气体不要求二热力学第一定律6118三热力学第二定律71210四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6118五相平衡516六化学平衡516七统计热力学基础516合计353745第二学期七电解质溶液516八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6118九电解与极化作用415十化学动力学基础(一)628十一化学动力学基础(二)516十二界面现象6118十三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314合计352845二、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1推荐教材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参考书(1) 物理化学(第四版),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多媒体CAI物理化学(第四版),傅玉普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 物理化学(上、中、下)(第四版),胡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物理化学,韩德刚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6) Physical Chemistry(7th Ed.), P. W. Atki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7) Physical Chemistry(5th Ed.), Ira N. Levine, McGraw-Hill, 2002.(8) 物理化学导学(复习导引例题解析考研训练)(南大第五版),陈亚芍编,科学出版社,2006.(9) 物理化学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南大第五版),于文静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0) 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高校核心课程学习指导丛书),范崇正,杭瑚,蒋淮渭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11) 高等物理化学(国家理科基地课程建设教材),刘寿长编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12)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化学核心教程立体化教材系列),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2004.二、授课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各章基本要求按深入程度分为“了解”、“理解”(或“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在考核要求上分别对应于“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水平。对带“*”号的章节内容,可按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取舍或作为课外阅读材料。绪论(1学时)基本要求:1、 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目的、内容和范畴。2、 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3、 了解物理化学的发展历史和新趋势。4、 了解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物理化学的研究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教学难点: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0.1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识记)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领会)0.3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识记)0.4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识记)第一章 气体(不要求)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8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体系、环境、状态、功、热量、变化过程等。2、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内能的概念。掌握功与热正负号的取号惯例。理解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的意义。3、掌握状态函数的特性,和都是状态函数。4、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绝热等过程中的、和。5、掌握生成焓、燃烧焓来计算化学反应热。掌握使用赫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6、理解卡诺循环的意义和以及理想气体在几种过程中热、功的计算。7、理解从微观角度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体系与环境、状态与各种过程、功与热、可逆与不可逆、状态函数与途经函数、热力学平衡状态、热容、内能U、焓H的基本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式及本质。3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绝热等过程中的、和。4、恒压热效应与恒容热效应及相互间的关系。5、应用标准摩尔生成焓、燃烧焓计算反应焓。6、赫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卡诺循环。2、焦耳汤姆生效应。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观说明。教学难点:可逆过程的理解、各种过程(可逆与不可逆)的途经函数、及状态函数的变化值、的计算。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1.1 热力学概论(识记)1.2 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1.3 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领会)1.4 焓(识记)1.5 热容(识记)1.6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应用)1.7 实际气体(领会)1.8 热化学(领会)1.9 赫斯定律(应用)1.10 几种热效应(领会)1.11 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应用)1.12 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领会)1.1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观说明(领会)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以及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2、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循环的联系,理解熵增加原理和克劳修斯不等式的重要性,掌握熵函数导出过程的逻辑性。3、掌握热力学函数的定义,理解其物理意义。4、理解在特殊条件下的物理意义,如何利用它来判别变化的方向和平衡条件。5、掌握一些简单过程中、和的计算,以及如何利用范霍夫等温式来判别化学变化的方向。6、掌握运用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和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进行有关计算。7、了解熵的统计意义。8、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内容,了解规定熵的意义、计算及应用。9、初步了解熵、熵产生等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2、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本质。3、赫姆霍兹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的定义。4、熵判据、赫姆霍兹自由能判据、吉布斯自由能判据。5、理想气体的PVT变化过程、相变过程、化学变化过程的、的计算。6、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可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7、克拉贝龙方程与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及其应用。8、偏摩尔量与化学势。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熵()的导出思路、逻辑关系,熵的统计意义。2、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3、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教学难点:1、理想气体的变化过程、相变过程、化学变化过程的、的计算。2、麦可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3、偏摩尔量与化学势及其应用。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2.1 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领会)2.2 热力学第二定律(领会)2.3 卡诺定理(领会)2.4 熵的概念(领会)2.5 克劳修斯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领会)2.6 熵变的计算(应用)2.7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领会)2.8 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领会)2.9 变化的方向和平衡条件(应用)2.10 G的计算示例(领会)2.11 几个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应用)2.12 单组分体系的两相平衡热力学对单组分体系的应用(应用)2.13 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领会)2.14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领会)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8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法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偏摩尔量和化学势两个概念的重要意义。3、了解理想溶液的定义和通性。5、 掌握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两者的区别与联系。6、 理解吉布斯-杜亥姆公式、杜亥姆-马居耳公式的意义。5、了解逸度和活度的概念。6、掌握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方式;了解化学势标准态的物理意义。7、了解理想溶液、稀溶液和实际溶液三者的区别。8、掌握稀溶液依数性公式及其计算,理解分配定律。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及其应用。2、理想溶液的定义、通性。3、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表示法、标准态、气体逸度的定义及逸度系数的求法。4、(非)理想溶液、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表示法、标准态、活度的定义及活度系数的计算。5、稀溶液依数性公式。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2、理想溶液和稀溶液的微观说明3、分配定律。教学难点:1、混合气体、(非)理想溶液、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表示法、标准态、的定义及逸度系数、活度系数的计算。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4.1 引言(识记)4.2 溶液组成的表示法(识记)4.3 多组分体系中物质的偏摩尔量和化学势(领会)4.4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应用)4.5 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应用)4.6 理想溶液的定义、通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领会)4.7 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领会)4.8 *理想溶液和稀溶液的微观说明(领会)4.9 稀溶液的依数性(应用)4.10 吉布斯杜亥姆公式和杜亥姆马居耳公式(领会)4.11 非理想溶液(领会)4.12 分配定律溶质在两互不相溶液相中的分配(领会)第五章 相平衡(6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的意义。2、理解相律的推导过程,并掌握其在相图中的应用。3、掌握单组分体系的相图;掌握杠杆规则在相图中的应用。4、掌握根据步冷曲线绘出简单的相图,或根据相图绘出步冷曲线。5、掌握分析双液系的p-x和T-x图;了解蒸馏和精馏的基本原理。6、掌握简单低共熔物相图,了解二组分固-液相图的绘制及其应用。7、了解三组分体系相图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相律及其应用。2、二组分生成理想与非理想溶液的PX相图及TX相图及其应用。3、二组分生成简单的低共熔混合物、生成稳定与不稳定的化合物、生成固熔体的相图及其应用。4、杠杆规则在相图中的应用。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单组分体系的相图。2、蒸馏与精镏的基本原理。3、由步冷曲线绘制简单相图的基本方法。4、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不讲)教学难点:1、相律及其应用。2、二组分生成简单的低共熔混合物、生成稳定与不稳定的化合物、生成固熔体的相图及其应用。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5.1 引言(识记)5.2 多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识记)5.3 相律(应用)5.4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领会)5.5 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应用)5.6 *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识记)5.7 *二级相变(领会)第六章 化学平衡(6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的推导及其使用。2、了解均相和多相反应的平衡常数表示式有什么不同。3、理解的意义,如何由估计反应的可能性。4、掌握、和间的关系。5、了解平衡常数与温度、压力的关系和惰性气体对平衡组成的影响,并掌握其计算方法。6、掌握用标准热力学函数的表值计算平衡常数。7、了解同时平衡、反应耦合、近似计算的处理方法。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化学反应的等温式。2、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示式。3、平衡常数的测定、平衡转化率的计算。4、温度、压力和惰性气体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及计算。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各种不同的经验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2、由标准热力学函数的表值计算平衡常数。3、同时平衡、反应的偶合、近似计算。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2、平衡常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复相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3、平衡混合物组成计算。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6.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化学反应的亲和势(领会)6.2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应用)6.3 平衡常数的表示式(识记)6.4 复相化学平衡(领会)6.5 平衡常数的测定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应用)6.6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应用)6.7 *用配分函数计算和反应的平衡常数(应用)6.8 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领会)6.9 同时平衡(应用)6.10 反应的耦合(领会)6.11 *近似计算(应用)6.12 *生物能力学简介(识记)第七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6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最概然分布。2、了解为什么可以用最概然分布的微观状态数代替整个体系的微观状态数。3、掌握配分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物理意义。4、掌握定位体系与非定位体系的热力学函数的差别。5、掌握平动、转动、振动等配分函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定位与非定位体系的最概然分布玻尔兹曼公式。2、双原子分子的平动、转动、振动、电子和原子核配分函数的计算。3、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4、非定位体系的平动、转动、振动对热力学函数(特别是U、Cv、S)的贡献。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统计体系的分类及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定。2、简并度的概念。3、配分函数的定义、分离。教学难点:1、双原子分子的平动、转动、振动、电子和原子核配分函数的计算。2、非定位体系的平动、转动、振动对热力学函数(特别是U、Cv、S)的贡献。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3.1 概论(识记)3.2 玻兹曼统计(领会)3.3 *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和费米-狄拉克统计(领会)3.4 配分函数(领会)3.5 各配分函数的求法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应用)3.6 *晶体的热容问题3.7 分子的全配分函数(领会)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6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迁移数的意义及其测量方法。2、理解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与溶液浓度的关系。3、掌握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4、理解迁移数与摩尔电导率、离子迁移率之间的关系。5、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意义及其计算方法,掌握离子强度的计算。6、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的德拜-休克尔离子互吸理论和德拜-休克尔-昂萨格电导理论,掌握离子氛、弛豫效应、电泳效应等概念,掌握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的使用。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关系及电导测定的运用。2、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的意义及计算。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离子迁移数的定义、测定方法及计算。2、离子独立移动定律。3、离子强度。4、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教学难点:1、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的意义及计算。2、离子迁移数的计算。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7.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识记)7.2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领会)7.3 电导(应用)7.4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领会)第九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8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电动势与的关系。掌握电极电势的一套符号惯例。2、掌握标准电极电势表的应用。3、对所给的电池,要求掌握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并能计算其电动势。4、能根据简单的化学反应来设计电池。5、理解温度对电动势的影响,掌握和的计算。6、理解电动势产生的机理,掌握电动势测定的一些应用。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可逆电池的条件。2、可逆电动势与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3、电池反应、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4、电池反应的热力学函数的计算。5、电动势测定的应用。6、由化学反应来设计原电池。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可逆电极的种类及电极反应。2、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及测定方法。3、浓差电池。教学难点:1、电动势测定的应用。2、由化学反应设计原电池。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8.1 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领会)8.2 电动势的测定(领会)8.3 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动势的取号(识记)8.4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应用)8.5 电动势产生的机理(领会)8.6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领会)8.7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公式(应用)8.8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应用)8.9 *生物电化学(识记)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5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分解电压的概念。2、理解各类极化作用产生的机理。3、了解超电势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测定方法。4、理解电解池、原电池不同电极极化曲线的变化规律。5、了解氢超电势的定量规律及理论解释。6、掌握计算简单的金属析出和金属离子分离问题。7、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和各种防腐的方法。8、了解化学电源的类型及应用。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超电势的概念。2、析出电势、分解电压的计算。3、电解时离子析出的先后次序、金属离子的分离。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极化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2、金属腐蚀的原因和各种防腐方法。教学难点:析出电势、分解电压的计算。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9.1分解电压(领会)9.2极化作用(领会)9.3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应用)9.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识记)9.5化学电源(识记)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8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等容反应速率的表示法及基元反应、反应级数等等基本概念。2、掌握零级、一级、二级反应速率公式的各种特征,并掌握由实验数据确定简单反应级数的方法。对三级反应只作一般了解。3、掌握对峙、平行、连串三种复杂反应的各自特点与动力学规律,并能写出相应的反应速率与浓度关系的微分式。4、掌握温度、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理解阿仑尼乌斯经验式中Ea、A两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并掌握其计算方法。5、掌握链反应的特点,掌握应用稳态近似、平衡假设等近似处理的方法。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积分式、反应的特征。2、反应级数的确定。3、三种典型复杂反应的特点及简单的反应速率方程。4、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5、链反应的特点和复杂反应的近似处理方法。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反应速率的表示法。2、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的概念。教学难点:1、反应级数的确定。2、典型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3、由反应机理写出速率方程的表达式。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10.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识记)10.2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领会)10.3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领会)10.4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应用)10.5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领会)10.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仑尼乌斯经验式(应用)10.7 活化能Ea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领会)10.8 链反应(领会)10.9 拟定反应历程的一般方法(领会)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6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碰撞、过渡态和单分子反应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概念。2、初步掌握一些简单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的计算。3、了解分子反应动态学的常用实验方法及研究的理论意义。4、理解溶液中反应的特点以及溶剂、原盐效应、扩散过程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5、了解快速反应所常用的测试方法,掌握弛豫法的基本原理。6、理解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掌握量子产率的计算,了解分子的能态,了解光化反应的动力学特点,了解光化平衡及温度对光化反应的影响,了解感光反应和化学发光。7、了解催化剂的作用特点以及常见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点。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和单分子反应理论。2、由速率理论计算简单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指前因子、活化能。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溶液中反应的特点和溶济对反应的影响。2、光化学反应的特点及量子产率的计算。3、催化反应的特点及常见催化反应的类型。教学难点:由速率理论计算简单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指前因子、活化能。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11.1 碰撞理论(领会)11.2 过渡态理论(领会)11.3 *单分子反应理论(领会)11.4 *分子反应动态学(识记)11.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识记)11.6 快速反应的测试(领会)11.7 光化学反应(领会)11.8 *催化反应动力学(识记)第十三章 表面物理化学(8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表面张力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掌握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2、理解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及与曲率半径的关系,掌握使用杨-拉普拉斯公式。3、理解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与平面相比有何不同,掌握Kelvin公式的使用,了解常见亚稳现象。4、理解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的表示形式及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并掌握简单的应用计算。5、了解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的定向排列现象,了解不溶性表面膜及表面压的概念。6、理解液-液、液-固界面的铺展与润湿作用的热力学,理解粘附功、浸湿功和铺展系数的概念,掌握接触角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8、了解表面活性物质的特点、分类及其重要应用,掌握临界胶束浓度(CMC)、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的物理意义。9、了解气-固表面吸附的本质及吸附等温线的主要类型,理解Langmuir吸附等温式、BET公式等常用气-固吸附公式的物理模型,并掌握其应用。10、了解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区别,了解吸附热的概念。11、了解吸附和解吸的速率方程式。了解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的一般特点和机制。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表面张力的概念。2、凯尔文公式与各种过饱和现象。3、溶液的表面吸附、吸附量的计算。4、固体表面的吸附、吸附量、固体比表面的计算。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与毛细管现象。2、界面的润湿和铺展。3、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和作用。4、气固表面催化反应的速率。教学难点:1、用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对各种界面现象的解释。2、气固表面催化反应的速率。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12.1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领会)12.2 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应用)12.3 液体界面的性质(领会)12.4 不溶性表面膜(领会)12.5 液-固界面现象(应用)12.6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识记)12.7 固体表面的吸附(应用)12.8 *吸附速率吸附和解吸速率方程式(识记)12.9 *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识记)第十四章 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4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征,掌握憎液溶胶胶团的结构特点,了解溶胶的制备与纯化方法。2、理解胶体分散体系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及有关应用。3、了解胶体在稳定性方面的特点及关于胶体稳定性的DLVO理论,了解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掌握判断电解质的聚沉能力。4、了解乳状液的种类、乳化剂的作用以及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掌握大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异同点,了解聚电解质的唐南平衡。6、理解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描述方法及其测定方法。7、了解天然大分子和凝胶的特点。教学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溶胶的光学、电学、动力性质。2、溶胶稳定存在的原因。3、溶胶的胶团结构表示式。4、电解质对溶胶稳定和聚沉的影响。5、胶体稳定性的DLVO理论。6、唐南平衡。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