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程.docx_第1页
化工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程.docx_第2页
化工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程.docx_第3页
化工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程.docx_第4页
化工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管理规程起草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质保审核人: 日期:批准人: 日期:分发单位质量保证部 质量检验部 生 产 部 技 术 部 设备动力部 物 流 部 行政人事部 财 务 部 质量体系室 质量运营室 检验管理室 理化检验室 微生物检验室 制 剂 车 间 提 取 车 间 设 备 室 动 力 车 间 档 案 室 1 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及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公司环境保护管理,保证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有序运作。2 适用范围适用于xx有限公司的环境保护管理。3 职责3.1 总经理:负责组织全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员工贯彻执行本规程,对公司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3.2 总经理助理:受总经理委托全面负责公司环境保护工作。3.3 各部门:严格执行落实本制度,并根据制度制定环境保护管理相关制度,负责本部门日常环境保护管理。3.4 行政人事部:负责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参与相关环境保护管理程序、制度的制定。3.5 设备动力部:负责本规程的制定及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跟踪监督。4 定义4.1 环境(Environmental):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4.2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4.3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现象。4.4 三废(the Three Wastes):指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4.5 固体废物(solid waste):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4.6 危险废物(hazardous waste):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4.7 清洁生产(clearer production):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5 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二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席令第七十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主席令第七十二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主席令第五十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八十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28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三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家环保局令第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主席令第三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七十七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家环保局、国家发改委令第1号)提取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5 2008)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 200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 2008)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2004.09.24)环境工程名称术语(HJ2016 2012)集团环保管理制度(B011L0201 00)6 内容6.1 总则6.1.1 环境保护管理方针:宣传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能源,控制和消除污染,促进公司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公司的经济活动能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6.1.2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公司员工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举报。6.2 组织与人员6.2.1 公司成立环保、安全、职业健康综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公司环境保护管理,下设环保、安全、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日常环境保护管理。各部门应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负责本部门日常环境保护管理。6.2.2 公司总经理为环境保护管理第一责任人,由总经理负责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贯彻落实本规程,并对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责任。6.2.3 各部门负责人为所在部门环境保护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该部门环境保护的管理。6.3 环境保护目标管理及责任6.3.1 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环境保护目标管理制度,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逐级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6.3.2 公司根据集团环保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完善管理机构组织架构,设立专(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6.4 环境保护投入保障6.4.1 环境保护费用应根据当年计划专项用于环境保护管理、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和改进企业环境保护条件,不得挪作它用。6.4.2 环境保护费用的使用和支出范围6.4.2.1 排污费;6.4.2.2 环境保护设施、设备投入、维修保养及校验费用;6.4.2.3 环境监测费用;6.4.2.4 一般固体废物处理费用;6.4.2.5 危险废物处置费用;6.4.2.6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费用;6.4.2.7 清洁生产费用;6.4.2.8 环保设施、设备投入、维修保养费用;6.4.2.9 其它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6.4.3 环保投入的预算、提取、支出列入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并单列财务科目。6.5 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管理6.5.1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6.5.2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不得开工建设。6.5.3 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防止和减轻粉尘、噪声、震动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6.5.4 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应当进行监测。6.5.5 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建设地点等发生较大改变时,应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重新报批。6.5.6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6.5.7 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必须跟踪检查。6.6 污染防治6.6.1 污染防治总体要求6.6.1.1 公司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以及噪声振动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6.6.1.2 防治环境污染的设备、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相关领导和当地环保部门的同意。6.6.1.3 公司各部门应当尽量采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工艺,并加强管理,减少“三废”的产生。禁止引进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6.6.1.4 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6.6.1.5 公司各部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及时通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部门和个人,并向相关领导报告;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同时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6.6.1.6 定期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6.6.1.7 公司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定期进行环境监测。6.6.2 水污染防治6.6.2.1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6.6.2.2公司及各部门应当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废水的排放量。6.6.2.3 公司应在取得排污许可证后,方可向水体排放废水,严禁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废水。6.6.2.4 公司应当按照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等情况。当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及时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且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使用。6.6.2.5 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管理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6.6.2.6 公司必须保证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对其所排放的废水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6.6.2.7 禁止向公司管网排放或倾倒油类、酸液、碱液、毒性废液及可溶性毒性废渣(如含汞、砷、铬、氰化物等);禁止向公司管网排放、倾倒废渣、生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6.6.2.8 存放可溶性毒性废渣的场所,应当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6.6.2.9生物制药的废水应当经过消毒灭活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可排放。6.6.3 大气污染防治6.6.3.1 排放大气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6.6.3.2大气污染物排放部门应当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6.6.3.3 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超过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必须建设配套脱硫、除尘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除尘的措施,并对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采取控制措施。6.6.3.4 存放煤炭、煤渣、煤灰等物料的场所,必须采取防燃、防尘措施,防止煤炭、煤渣、煤灰等污染大气。6.6.3.5 向大气排放粉尘必须采取除尘措施。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6.6.3.6 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部门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大气污染。6.6.3.7 禁止焚烧废药、废包装材料、橡胶、塑料、落叶、垃圾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或恶臭气体的物质。6.6.4 一般固体废物污染防治6.6.4.1 产生一般固体废物的部门应当采取防治一般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措施,防止或者减少一般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6.6.4.2 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一般固体废物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一般固体废物。6.6.5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6.6.5.1 拆解、利用、处置废弃电器产品,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6.6.5.2 产生危险废物的部门应当采取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危险废物对环境的污染。6.6.5.3 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6.6.5.4 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建立包含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信息的台账。6.6.5.5 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有处理资质的公司处置,不得擅自倾倒、任意堆放。6.6.5.6 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6.6.5.7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部门应当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6.6.6 噪声防治6.6.6.1各部门由于各种活动产生的噪声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6.6.6.2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且保持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的正常使用。6.7 清洁生产6.7.1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有关清洁生产的技术开发,普及清洁生产知识。6.7.2 建立、健全清洁生产审核领导小组,设立常设清洁生产工作小组,持续地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活动理。6.7.3 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清洁生产制度,把清洁生产纳入日常管。6.7.4 各部门应当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情况进行监测,统计相关数据。6.7.5 清洁生产培训由集团或公司组织开展,各部门考核并记录存档。6.8 环境保护设备、设施管理。6.8.1 各部门环境保护设备及设施的使用、维护及日常检修,根据相关规程制度严格执行,并作相关记录。6.8.2 各部门应保证环境保护设备、设施的完好合理有效,加强日常检查及维护并作相关记录。6.9 环境保护会议根据实际情况每季度组织一次集团环境保护会议,会议内容以环境保护为主,具体包括:6.9.1 了解上一阶段公司及各部门环境保护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布置下一阶段环境保护工作和注意事项。6.9.2 学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公约等知识,传达上级部门的有关通知、文件精神。6.9.3 通报违章违纪、先进事迹。6.9.4 会议前各参加会议人员应根据会议通知内容准备相关资料6.10 环境保护培训6.10.1 公司定期开展环保培训,培训考核并记录存档。6.10.2 日常环保培训由公司各部门自行开展,培训考核并记录存档。6.11 监督检查6.11.1 行政人事部及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定期对各部门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方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6.11.2 各部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环保检查,各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导及环保管理人员参与检查,检查出的环保隐患提交有关部门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6.11.3 各部门日常环保检查结果和整改落实情况每月交由环保管理人员保存备案。6.11.4 各部门对查出的隐患应逐项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逐项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对于不能立即整改完成的应有相应的防护方案,并于规定期限内整改完成。6.11.5 凡查出的各类隐患,因没及时整改而造成事故,追究隐患发生部门环保责任人的责任。6.12 应急救援元和应急救援体系6.12.1 建立、健全环境风险应急救援预案及应急救援体系,落实处理突发事故的程序步骤、相关负责人。6.12.2 定期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培训,熟悉应急救援预案以及救援程序。6.12.3 必须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及物资,加强对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及物资的日常检查、维护,保证其合理性、有效性。6.13 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6.13.1 重大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部门及公司负责人报告;部门及公司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和集团相关领导报告。6.13.2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6.13.2.1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6.13.2.2 事故发生公司及部门概况;6.13.2.3 事故的简要经过;6.13.2.4 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6.13.2.5 已经采取的措施及即将采取的行动计划;6.13.2.6 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6.13.3 事故发生后应保护现场,不得破坏、伪造事故现场。不得瞒报,谎报或拖延报告。6.13.4 一切事故应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找出原因,查明责任,确定改进的措施。“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罚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未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6.13.5 事故发生单位必须认真接受调查,积极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事故调查范围包括:6.13.5.1 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6.13.5.2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6.13.5.3 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6.13.5.4 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6.13.5.5 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6.13.6 对一般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应由所在车间或部门提出,报总经理批准。对重大事故,由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经总经理签署意见,根据审批权限报集团领导及上级机关批准。重大责任事故、破坏性事故,需追究刑事责任的,应提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7 相关文件文件名称文件编码厂区环保设施管理规程SMP-EHS-004应急救援管理制度SMP-EHS-024应急物资管理制度SMP-EHS-036危险废物管理制度SMP-EHS-037一般废物管理制度SMP-EHS-038环境保护管理措施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