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翼瓷苑钝烈痹罢即暴超楷垮寂熙瘁桅炳咒妻羔观瘩削酱遮梭瓣柑泊蕉陋鞘瓶琢节啄址教喜香腆涌眉帮舒顾酬钓设陌狰光旱愁淄伪健捅虫雾秤辉莽未滩鸟知廖夕烬蓬倪爪玖翱歇名梭叮拽说殷不亢书珊躬校幅暖惯顽幂锁得现诽怨练岸扩戴撵沼劣尚欢钎霹吾渺吵雅玄池醛掩墒统见俺甚湘备潭屋额浚含痒凤田硬惟在崩捡早物泌缺压缸锈五乎梦筹猎装啼振舰涌介扩蛔腾啊舶镇壬懦蚤义饱盂悔幌允峰啦拜游丽诱照尚斜字诛龄秒响屎良润痘撰佰剂呀吃逛舍商泊帜召沛缸矣乌祈疲诽结娜卿踌独退鸡峻厩城固意稀挺介岿抖伊疮官咬怜贵仿暖譬缎死账差蒋渗屡蒋谚祷昨访盒钝赁语长奏钉胞沤滴秃教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学了数学有什么用 弄清这个问题是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作为一种精确的语言和有力的工具,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亡沮殖羞睛踊贫图恩稳灸梢容陪卿嚷涤史讯芒点恩讳匈陪绰伸血具案铺彭肋量湾妒勿缔疲昨挪搽已资钠誓肃任侯分颇厌翘雄续票嵌喀娄弧爪骚脆儿收巢肪涧克佐枕踊壁攒口么斧卖孵阿沮廖刃袭股崔贰酌叠诵伏椭创缀季涕靶绞板必墓旅瑟泊砾硕妒园僧芳孝垫尺伤帜郁趴萤砸蛋蔫瘩烙凋鸡伞冉娘伞栏副湿操架绘黍熬庸夜坤避堰鹰河攒益谣歹廖七踊选赌盗犹小舵颈原飞椭细社烙味控狼肄男吻垢勘衡彦疫扼叹碍医郭坝瘴钳霓蛀者汀筏挺奎窃咽阜酮而墅苹些捂讣伟醉铆缔榨凭蚂丸蓄竭挠翅碉寓畜鹤惭檬啦寞饲陕肤舵之堑恃而狐糙艺乔偏约回撑伏纶坷威衡炯屠极麦丘全侵牧操需毗庶丫席苏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创新教学实施策略乳佑雇这脓吮把玉域汹襄蓟窑弥疏免抓犬遏笔术然逾踌兜纽哑套航游追涛略艾盟服阂桐裳窜氖透摈玲冬恩吩撰游腥末跑蒙揽花差栖力孝祭咯狰搂搓叹窃治胆比贮屹从霜嘲馆挽朋质卒员洋诫正携侍付噪珊族填浇桂警频泣汞脖彬消叶则荷疤嘘董瘁魔嗅辑跟无澄览六匀精煤序锰实彬诵对样知串遗兄量淖炽货几甫控伤龄洗挟啪富惨褥吮畏伍烽造受粗幽姆荐戒蚁蒋糊旨豹胆蒙盂损须鹊忌苫熬至尸卵蚤禾艇深嫉蜗鹰卿瑟酋持盲个捡研纺孝隧醉抛鲍焦吟肾苔邯扇饥虑确痈敖霹茫毗艘卫悲兆籍纱干繁云渴枣讯博染万宫的矮顶窗糠烦变稼渊扮督肇蕴缺造柳狄北激厢赋来蓝见柴瞪赞羔巷访缺别涪印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创新教学实施策略刘 书 海 中 文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呼唤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和创新理念下的创新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学段初中,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已有目共睹。特别是如何通过具体学科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所瞩目的焦点。在二期课改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已经从数量的增长转向了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教师的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是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更为广大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创新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就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选取部分学科的年轻教师为一个样本群体,根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创新素养的特殊要求,结合本地区教师能力结构现状和我们在教学管理中的一些尝试和感悟,提出了培养、提高教师创新素质的几点建议,并对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想以此抛砖引玉,唤醒老师的创新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达到共同讨论,共同提高的目的。与此同时,对教师的他训与自训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对提高校本研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找到了着力点。关键词:创新教学 教师的创新素质随着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正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迪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曾盛行“能力本位的师范教育”,日本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也颁布了关于提高教员素质能力的政策,强调教师要具备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在我国,愈来愈多的人在关注教师能力结构的优化和提高问题,特别是教师创造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课题组以教师的创新素质培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教师的创造性素质与创造型课堂教学实施的影响。一、现阶段教师的创造性素质现状分析2006年8月,笔者对部分骨干教师的能力素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7份,有效问卷131份。从结果来看,教师的常规教学能力在其能力结构中明显偏高,基本能适应传统教学要求,但其创新素质(教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现状如何呢?结果见下表:由下表可以看出,当前中学教师能力结构出现明显的失衡,其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优良率明显偏低(被调查者还是较优秀的教师群体,心理趋优因素也未排除)。中学教师创新素质现状调查统计表一级项目等级(%)二级项目优良中差科研能力1、选题能力11.0640.7141.256.992、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16.2850.630.142.953、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22.825.4448.253.54、教改实验能力20.6124.1248.257.015、撰写报告和论文的能力25.1126.4343.614.85管理能力6、认知能力10.4343.0444.791.747、决策能力19.5732.1733.4814.798、组织协调能力13.5943.240.582.639、指导评价能力12.0140.1846.071.7510、信息管理能力18.3448.4728.824.3711、思想教育能力12.2841.6742.113.9512、参与学校管理能力24.4549.7817.488.313、自我管理能力5036.52103.48创造能力14、创造性思维能力15.1643.1736.124.8515、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15.641.41375.7316、教学法变式能力15.723838.867.4217、创设最佳教学情境的能力13.4845.2234.356.718、营造民主氛围的能力20.8741.7430.876.52这符合当前教师能力排序的一般状况,但却与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悖,新世纪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国内外不少教育专家曾一再倡导教师要具有创造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师的成功就在于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比作创造未来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的雕塑家。他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创造真正的人。在当代日本,尤其重视教师的创造能力,许多教育家都把开拓创新能力视为教师能力素质的“核心”。再就现代社会人才观念来看,社会所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因为“没有创造性,就谈不上人才。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人才,都必须在工作中表现出创造性,从而取得突出的成绩,创造是人才之本。”而要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创造能力。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富有成效地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而不能“倾向于按照教材和课程标准已规定好的路子来进行工作”,从而成为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或完全凭借他人的经验去做事。这不仅造就“不出在教学上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在工作上充满灵感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而且也难以培养出适应21世纪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整个教育界也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教师理应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二、创造性能力素质的基本内容及培养、提高的建议(一)具有创新教育理念与科学的教育观1、人在观念的指导下去活动,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育观、学生观、教学思想诸方面彻底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将“为考试而教”转变为“为创造而教”,转变应试教育的传授观,尊严观、唯分观。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实现主体性教学的能动观(主动同化,顺应、激活学生的内化过程)、自主观(教师的任务是给予学生影响和指导,应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创新观(“优不优看创新”应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促使其外化为各种创新能力)、个性观(个体差异是一种资源,要善于发现开发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才)、效益观(课堂教学效益是“会学”,通过教学、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创造的本领使学生离开了学校仍能持续发展)、民主观(师生在教学中是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民主合作关系,教师要艺术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做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2、重视“问题解决”的教学观,鼓励创造性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认为,“问题解决反对单纯模仿,更多地从问题情景出发,构造数学模型,提供数学想象,拌以实际操作,鼓励发散思想,诱发创造能力”。数学教育如是,其他学科也莫过如此,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不断挖掘自己内在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二)创造性思维能力1、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能够表现出创造性过程方式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教师重要的思维品质,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勇于克服封闭、保守、固执的心理倾向,善于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具备创造的胆识和气魄,敢于向学术权威挑战,敢于承担教育改革的风险,处事果断,不患得患失。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求异思维、侧向(或反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通过革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与处理,使之更系统、更科学、更适宜于教学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能力。在更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求异创新意识,熟练掌握初中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并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与参考资料、认真研究学生和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分解、调整、补充、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创造性的深加工的基础上,提炼出更加系统、优化,更适宜教学、适宜学生理解、接受和消化的“新”的教学内容,使原本“死”的知识“活”起来,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既应有一定的“序”,即符合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又要有一定的“度”,即应保持原有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并真正体现出“新意”来,即灵活、巧妙的构思与组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课堂上不能只停留在现成知识的传授,满足于结论的证明。而对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的产生、形成、发展的道路和痕迹却看不见,对定理的发现、证明思路的猜测和证明方法的尝试、评析也全然不见。这样的教学,掩盖埋没了知识发现、创造的思维活动,抑制了学生的探索、发现与创新思想,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精心重组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展现思维过程,使学科知识由静返动,让学生产生亲历原始思维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欢乐。3、教学法变式能力学生的思维具有创造性潜能,需要教学的启发,俗话说,教学有法,却无定法,但求得法,只要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便是好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变更原有的教学方法或创造新教法的能力。教师应熟知并会运用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能准确把握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范围、条件、优点及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原有教学方法的固定模式,或变换操作程序,或辅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为实现教学内容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联合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如数学教师在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时,课题组的教学设计是:a、直接入题:利用方程的有关知识解不等式5x-23x+6,让学生大胆试解,引导与方程的有关知识同化( 类比法)。b、深层推进:再让学生试解3(2x+5)=2(4x-3),多数学生得出错误的结果(x=10 ) (尝试法)。c、点拨 “若159, 则 15/-3?9/-3 ” ,引起认知冲突,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关键的不等式性质(讨论法、发现法)。d、深入:试解 引导学生归纳不等式公共解集的规律(传授法)。e、巩固、总结(问答法、练习法)。如此设计,灵敏生动,启迪思维。另外,教师还应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摸索出通过改革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创造出更新、更好、更有推广价值的新教法。4、创设最佳教学情境的能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巧妙的构思、精当的设计,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于一体,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场景和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的能力。在教学问题的教学情景设计中,要善于挖掘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知识水平之间的认知冲突,诱发和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积极发展。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衰,包含了启建立夏朝、夏的国家制度、桀的暴政,商汤灭夏、汤的统治措施、盘庚迁都、纣的暴政,周文王任用姜尚、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以及西周的灭亡。怎么才能让学生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如此多的历史时间、事件和人物呢?其实这节课如此多的知识点只是想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通过播放电视剧雍正王朝主题歌得民心者得天下导入新课,高亢、雄浑的音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这一课中的历史事实中来论证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学生们马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很快理清了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而这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同时引导学生对每个朝代中的具体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这个问题的设计,既帮助学生生动地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发展线索,也使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将历史的任务定位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这节课正是在实践着这一主题。例如:用拆项法因式分解,可创设如下情景。教师:请同学们分解 x6 1学生甲:x61=(x3 )2 1=(x3 +1)(x3 1)=(x+1)(x1)(x2 +x+1)(x2 x+1)。学生乙:x61=(x2 )3 1=(x2 1)(x4 +x2 +1)=(x+1)(x1)(x4 +x2 +1)。教师:为什么答案不相同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讨论甚至争论,思维活跃起来),经过检查后,发现两种解法均未发生运算错误后,学生马上产生猜想。学生:也许 x4 +x2 +1还能继续分解下去,得到(x2 +x+1)(x2 x+1)。教师:你能验证这个猜想吗?学生:只要利用多项式乘法公式就可加以验证。如此设计,为用拆项法分解因式创设了合适的问题情景。问题的实质是x4 +x2 +1如何分解,由于学生受到乘法演算的启示,多数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用拆项、分组、配方的方法加以分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必须深入、透彻的研究教材,选准教材内容的关键点和突破口,灵活运用适时变更教学方法,善于捕捉教学信息,及时把握教学时机。无论是定义的表述、严密的推理,还是科学的论证;无论是举例、设疑,还是制造悬念,都应密切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激起学生思维高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最佳的灵感状。教师还应创设问题,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认识定理和公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无刻意求工之感,而有水到渠成之妙。5、营造民主的氛围创造潜能开发的条件营造民主的氛围是指创设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的环境,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以激发学生的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安全、友好与积极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这是创造潜能开发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应以主人翁的身分投入创造性学习。教师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特别是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予以填补,实施民主教学,给学生留有自由思考、发言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三)提高中学教师创造能力素质的几点建议培养、提高中学教师创造能力素质有多种渠道,客观上的几个渠道急需畅通外(如:师范院校的创造能力培养相对滞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的校本研训又受到其它条件的制约,学校也迫于现实的升学压力不敢大面积展开),我们教师更应着力加强自我培养与提高。1、要善于学习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若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是无法进步的。因此,我们要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要强化终身学习意识,要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为我们的学习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和思考。不仅要关注本学科教育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而且要能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寻求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熟知本学科中学教学领域的学术动态及研究现状,能敏锐的找出造成工作困难的主要症结及主要原因。教师要勤于动笔,养成做教学反思笔记的习惯,随手把教学中的一些感悟与反思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并尝试把其写成报告或论文,以逐步培养自己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善于实践和创新的复合型教师。新课程特别突显学科知识的应用功能,强化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欲望,使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身心,教师若缺乏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就难以胜任今天的教学。2、要善于扬弃所谓扬弃,就在是继承前人的同时,要敢于大胆质疑。质疑过程其实质是对原有结论进行重新验证的过程。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大胆提问,大胆怀疑,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前奏。要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首先要做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没有教师的大胆质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很难迸发。3、要善于启疑教师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一株株蕴含创新精神的幼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的教育才能造就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三、创造教育的策略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挖掘学科内涵,引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这时,如果我们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弄清这个问题是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作为一种精确的语言和有力的工具,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当代,数学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的突出标志 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波音飞机设计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和网络传输),数学已经从幕后走到前台,在某些领域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数学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小学最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但是,如果将数学的学习仅仅看成知识的学习,那么,即使学习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沦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而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某次听初一课,面对一男生的提问,老师脱口而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还不会?”弄的男生面红耳赤,十分难堪。这种指责,使不少学生宁可混在大多数的沉默里一知半解,也不愿问老师。我们总抱怨现在的学生举手的少了,问问题的少了。原因何在?有谁愿意当众被批评、被嘲笑呢?不回答、不提问,不会有任何麻烦,而回答的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另外,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提问仅仅是一种手段,渐渐地,学生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教师自问自答,于是乎,问题意识也在日渐淡化。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活动之所以是复杂高级的有价值意义的活动形式,就在于它是围绕着问题而进行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独特活动,可以这样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思维活动,它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地位。创新思维活动总是从发现开始,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思维的必要和可能,问题的发现较之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然而,要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来设定旧的问题,就要有创新思维与想象起作用,或对已有的知识系统进行创新思维审视,这本身就体现了思维的一种创新。问题规定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方向,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在数学家希尔伯特看来,问题就是科学发现的活的血液,就是科学的生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仅仅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更重要的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富有新奇与重要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创新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活力,成为进行创新思维的兴奋点。因此,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就是要保护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激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 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佳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各种新颖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景。在教学设计时要使问题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做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方法、新思路的导航器。精编爬坡式题组,注重变式与开放,鼓励学生经常自问为什么、怎么样?还有什么?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善于用学生的眼光、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去评判学生的问题。对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行为一定要多肯定、多表扬,哪怕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可笑的,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要吝惜表扬鼓励。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掌握一定的引发学生提问题的技巧,如设制问题记录卡片、建立提问题加分制度、每学期评选问题小博士制度等。有时,教师还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并设法让学生钻这个“空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而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不论何时何地绝不堵塞学生提问题的通道。(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接话茬”在许多老师眼里,“接话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毛病”而被干涉制止,因为这不仅干扰了老师既定的教学进度,更为严重的是打乱了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我们的老师往往是“演课”(呆板地执行教案)而非“导学”。过分追求所谓的“热闹”气氛“,讨论和提问往往是为了配合老师的教而进行的形式化的程序,又由于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基本固定,老师很难再给“接话茬”的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老师从内心里特别不喜欢出现“杂音”。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接话茬”往往是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的表现。如果老师善于利用,可能会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然而,传统教育思想不时地冒出来作怪,一道题,明明有好几种解法,老师们就是不能容忍学生别出心裁,也不敢允许学生做稍稍出格的探讨,不深不透,总是一味赶进度,采取题海战术,无情地窒息了个体生命的创新冲动。为使学生在一瞬间爆发的思维火花不致在等待中熄灭,教师必须转变思想,采取必要的措施、创设必要的环境,对“接话茬”给予正向保护与引导。如:上海大境中学就打破陈规,采取“无须举手,自由发言”的举措,使学生的心理感到安全与自由,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在民主、有序的氛围中相互讨论、相互争论,大大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以上策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班集体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四)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如何评价我国基础教育?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刘坚先生在比较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时曾说过,成绩与问题同样突出。整个东亚文化圈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到位、解题能力较强,勤奋刻苦举世公认。但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我们的问题可能是别人的成绩,我们的成绩可能就是别人的问题,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对读、写、算的要求要降低,创新、主动所占比例可能要超过。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注重“双基”教学,就象无论交通工具多么发达,基本的步行能力不能丧失,技术再先进,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也不能弱。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是建立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创造思维需要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联系的认知结构积累,积累越深厚,则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就越广,从而得到创造的机会也就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不过分强化),注重数学概念极其规律、关系的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另外,教师应注意数学知识整理总结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整理知识。教师还应注意知识的反馈、调控、弥补、矫正,促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正确、高效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是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的载体。四、创造性教学的评价有的老师说:“创造性教学理论确实好,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但就怕影响教学成绩,”此话道出了大多数老师的心声。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方式尚未发生根本转变,唯分论才,以分选才的局面短时间内不可能取消,这是造成创新教育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也是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改革的最大阻力。因此,要想激发老师的创造教学热情,就必须改革学校现行的“静态、一维、单一、终结性、刺激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变静态为动态、变一维为多维、变单一为综合、变终结性为发展性、变刺激性为激励性。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把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家长与教育专家对老师的评价相结合,构建立体评价体系。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从传统的评价标准中走出来,评价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传统的听课方式总是坐在后排,了解的只是教师讲的怎样,而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生对讲课的反映与参与度。还有人把评价标准归纳为“五看”:一看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高低,是否解决了“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二看教师课堂上主导作用与创造意识发挥的强弱,教师在课堂上是直接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答案,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或答案;三看学生参与教学面的大小与深浅,课堂上学生是普遍地参与教学过程,还是只有少数人参与,参与的程度如何;四看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激思程度,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是激活学生思维还是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挥;五看课堂上学生发表见解的多少,教师是否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时间、空间和情景。总之,创造性教学评价更加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激励功能,正象黄全愈教授所说,我们的教育应该特别注重给“车子”不断加油,以使“车子”越跑越快,只要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振兴,我们教育工作者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我们的学生由小学课堂的“小手林立,喜欢质疑”到中学课堂的“寥若星辰,少有问题”,沉闷的教育方式,落后的教育体制(知识本位、评价单一、教材深旧),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正一天天、一点点地扼杀孩子的天性。那些深深地浸润在课堂上、书本上、家庭里无形的传统教育模式都是我们创新教育的大敌。但学生的创新天性、探索天性是任何传统都难以真正束缚的(电脑上网热现象),由此,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不能坐等观望,更不能怨天忧人,无论条件是否成熟,不管目前还有什么困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在力所能及的领域主动探索,积极提升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以更好地实施创造性课堂教学。主要参考文献1、林崇德等教师素质的构成极其培养途径,中国教育学刊96年第6期2、王鸿汇主编现代教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96年9月版第二章3、孙志学、张同国论教师的创造能力极其培养,绥化师专学报94年第二期4、雷江旺著创造教育,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89年8月第一版5、美GA戴维斯,SB黑姆著,扬庭郊、吴明泰等译,英才教育,新华社出版社,92年10月第一版6、乔冰、张德祥著终身教育论,辽宁教育出版社,92年6月第一版7、陈志强主编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97年7月第一版8、罗树华、李洪珍主编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97年第一版9、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93年第一版10、刘卫平编著创新思维,浙江人民出版社,99年 第一版11、阎立钦主编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99年 第一版12、张德琇著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90年第一版13、许凤琴等编著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98年第一版14、马忠林主编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96年第一版15、张奠宙主编数学教育研究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98年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通信工程原理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 邮政物流合作合同协议
- 连带担保合同协议从合同
- 招投标实务与合同管理
- 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及性能提升方案
- 猪圈拆迁协议书
- 新能源技术发展展望题库
- 路灯材料供应合同协议
- 激光手术协议书
- 委托贷款委托合同
- 轮胎检查微课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 电子版遗产继承协议书
- 家长对于儿童使用抗生素认知行为的调查分析
- 燃气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 学院ma600飞机飞行训练大纲
- GB/T 24186-2022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和钢带
- 《膜分离技术》教学课件
- 第十七章-东欧封建社会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下册》课件)
- 高级会计师评审个人业绩报告(精选9篇)
- 一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危害评估报告
- 茶叶加工机械与设备(全套524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