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在这个阶段裏,就是很强的自我中心,他比较egocentrilism.这个我想是所有父母最头.藉著校园网站的介绍,看看学校的老师,学校的活动,以及学校的新朋友吧!.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教师自我的观念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一、教師自我的觀念很多有經驗的老師,口耳相傳對待新生在學期開始時的教學方式:一定要特別嚴格,用白話來說,無非是指要將學生壓下底,日後就較無秩序上的問題,繼而一切順利。表面看來是一種簡捷實用的方式,但卻不是最好的方法;畢竟學生不是軍隊,新生的年齡尚小,一眛地因害怕而聽從,更易讓學生自我封閉於心靈的象牙塔,學生一旦與老師了無互動,教室成了枯燥的授課場,教師也無從獲得教學樂趣呀;因此,了解學生,剛柔並濟,才是上策。二、改變家長的觀念教師除了擔任教育學生的工作外,另外對於家長的觀念及教育方式,也同樣存有教育的義務,唯有輔助建立家長良好的理念,推動級務才能得心應手。參、開學前準備與應對的策略一、 事先縝密全盤規劃:開學前幾天便得事先計劃,凡事豫則立,如擬訂班級書面通知向家長說明應該注意事項並介紹個人教學理念,同時思考教室內部的規劃、擺設;先行查看學生相關資料,認識學生、家長,並留意特別的資訊。二、主動出擊掌握先機:當拿到學生資料之後,可以先用電話聯繫,向家長學生簡略的介紹自己,通知開學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新教室的方位,並詢問家長子女有何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如此積極主動,讓學生有所心理準備,而且一定能讓家長留下精明幹練好印象。三、運用月暈效應:古言:師嚴而後道尊,以今日的觀點而言,應該要建立現代教師的專業形象,當教師與學生皆能再開學的前幾日就信服您時,往後的教學,應該可以預見阻礙少很多了,即使家長有所狐疑或其他意見,也較易溝通繼而獲得認同。在穿著方面,應該有朝氣;在神情部分,面帶笑容,親切和藹的向家長、學生打聲招呼,展現個人的親和力;面對學生問題或作息安排更應有條不紊,臨危不亂,使學生以及家長得以當場心服。四、讓學生熟悉環境:面對初入國小的小朋友,應該介紹學校的概況以及說明國小與幼稚園之間的不同地方,同時帶領新生參觀校園,認識學校各種場所,尤其是廁所、飲水機、合作社與家長接送區等,學生經常去的地方,以避免開學前幾天家長接不到小孩,甚至忘了教室所在,介紹至遊戲場時,可以使其遊戲一會兒再進教室,建立快樂的印象,不至於有拒學症的現象發生。肆、學期初的班級經營策略一、建立班級常規:老師可以創造一套屬於自己班級的規模,例如:編製口訣控制秩序,如1是注意,2是立正等,常用唸唱歌謠的方式也能達到不錯的效果,不過新生得隨時加強練習默契,盡量以手勢或表情來傳遞訊息,這樣會比言語喊叫更令孩子注意,也能減少喉嚨不適的職業病的發生,畢竟教師一人的音量是難以長久壓倒一個班級學生的聲音。班級常規建立好了之後,學生的學習也才能專注,老師教學就能事半功倍。二、增強原理的運用:新生班級在選幹部的時候,最好是讓孩子都有機會當班長或是其他股長,例如可用每週或每月輪換的方式,來達成換人當當看的效果。每個孩子都是大人的寶貝,都有學習負責的權利與義務,因此最好是人人都能夠當一個長,如從日常工作做起,例如關窗組長或打掃組長,只要負責任,把工作做好,就可以再進一步升任班長等職務,一位同仁落實這個方法,即收到不錯的效果,因而在秩序與整潔方面,幾達垂手而治的地步。三、教學力求生動活潑:學生到學校最重要的事,是能在安全、無威脅性的環境中快樂學習。新生學童在開學的適應期,老師的教學要有變化並且帶些樂趣,才能吸引孩子愛上學,以到學校為樂。教師放學前切勿處罰或怒罵小孩,如能在放學前說個小故事、玩個小遊戲,並教孩子回家要把快樂的事都告訴告訴父母,這一些小改變,將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學童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父母看到孩子上學快樂,自然會對老師產生信任。四、善用輔導室資源:善用輔導室以及資源班的資源,因應特殊學生的需要;小型學校若無輔導人員之編制;則可藉由校長或主任的協助,因為一般班級終場有三十位以上的學生,其中間或有幾位特殊性質或障礙的個案,老師若在學期初把全副心力用之於這些同學上,易因小失大,忽略大部分學生,反而顧此失彼。因此,輔導室或具有此一專長的同仁不失為詢問的良好對象。五、常與家長保持連繫:開學一週內,如果能以電話告知家長,他們的孩子表現很好,很快就能適應新的生活並請家長放心,相信家長莫不眉開眼笑地值誇老師教導有方。日後,老師可以用聯絡簿、電話、約談甚至電子郵件的方式與家長做雙向溝通,可以增進親師合作的空間。伍、教學情境佈置策略-佈置一個安全溫馨的學習環境一、製作公佈欄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讚美,小朋友更需要時時給予鼓勵。因此,在製作公佈欄時,除了讓學生親身參與之外,更可規劃出學習成果展示區,將學生有關美勞、作文、作業簿等優秀作品,適時張貼,更能激勵學生學習意願。此外,一年級學童發展階段大多至形象表徵期,多變化的教室佈置能提供更多的心智刺激,靈活創造力。美觀的教室,會使學生更喜歡上學。二、溫馨櫃設置溫馨櫃,裡面放置針線、牙膏、衛生紙、鏡子、乾淨便衣褲數件,因為部分一年級新生自理能力尚未完全具備,學童在校尿褲子、流鼻血偶爾發生,因此準備此溫馨櫃可備不時之需,而且如家般的感受,能讓學生心情穩定。三、製作標語欄與製作感恩樹牆面或柱子張貼標語,句子要生活化,內容簡單,學生容易記住的生活常規。而感恩樹是將學生的姓名黏貼於樹上,並請學生提供家人合照,藉此了解親子關係。陸、善用家長協助的策略成立班級性質的義工媽媽團體,將班上的家長依照專長、能力分工,消極面可以協助看護學生安全,積極面甚至可以協助我們推動班務、增進學習成效。一、家長的專長傳授,在早自習或社團活動時段,依教師課程規劃,請家長到班級傳授專長。二、協助教師,做好晨間活動,如說故事、閱讀指導、輕鬆體能活動,召開晨會時,也可以幫忙看護學生作息安全。三、班級作校外參觀與校內教學展示時,請義工媽媽協助照顧孩子或是協助班務。四、做好班級義工成員間的聯繫,嘗試促進成員間之交流,使他們彼此熟悉,鼓勵例日舉行班級團體出遊,交流心得,提昇生活樂趣。(林瑞昌,民88)班級活動應加強家長的參與,不但能讓他們深刻體會老師教學的辛勞,更能達成親師同心,歡喜童心(林瑞昌,民88),達到家長愛屋及烏的心理,更具積極的意義!結語以上所論及的策略之間是環環相扣,並非如同文中得以明顯區分出幾項細目,其實如活用教具,使氣氛熱絡、熟悉教材、善用譬喻等,皆已包容為一體,實難分割。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運用之妙,唯乎一心。配合得當,教學應可行雲流水,與家長相處,像是如魚得水,學校行政人員亦相敬如賓,如此一來,教師在教導一年級新生時,方能享受教學之樂,而非成為瑣碎、煩鬧之夢靨。開學的時候,老師的表現,應即時展現個人的專業能力以及高度自信,尤其對於新生一年級的兒童,更需要您的謹慎與用心。在此提出個人對於新生入學開始的幾項經營策略,希望能獲得一些共鳴與迴響,並使教師在於教學運作上能更加流暢熟練。27歲這一個階段最有趣,這個階段大腦的發展是最有趣的,所以你們的孩子比如講了一些話,做了一些事,如果你們可以的話,把它寫下來,或者把它錄下來都好。這樣的事情在他進小學以後就不太會發生,也就是他們的認知發展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比較有邏輯,比較會思考,這些可愛的現象通常就不會發生了。這個階段叫做前運作階段,這個名詞你們可以不用在意,跟前面那個階段比起來有所不同。第一個,他開始會用一些象徵性的符號來運作他的大腦,比較會抽象思考。所謂抽象思考其實最直接的就是,他開始用語言,會講話。語言其實是個抽象的符號。譬如說這個東西很漂亮,“漂亮”是個很抽象的概念。開始會用語言來表達一些意思、想法,這就是02歲孩子和27歲孩子的一個最大的不同。另外一個,就是智力上 “視覺恒久性”概念的發展。這個跟物體的恒久性不一樣。物體的恒久性是東西不在眼前,還是存在。視覺的恒久性是表示,東西的大小、形狀、顏色不會因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不同。我自己有一個經驗,有一次我去燙頭髮,回家我的小孩子看我的時候就大哭,我就一直跟他說,“我是媽媽”,他看了一會兒,發現聲音聽起來是媽媽的,才停止哭。又譬如常常去一個朋友家,每個星期至少去一次,叔叔,阿姨常常看到,為什麼孩子每次都那麼怕生,害羞?第一個,有可能他的個性本身比較害羞,就是不願意在公共場合跟別人打招呼。另外一個就是,如果是比較小的小孩的話,他在認知發展上,還沒有進入視覺上的恒久性時,每次見面,阿姨若是換了髮型,或穿了不一樣的衣服,對他們來説,只要是外觀的東西稍有轉換,他都覺得這不是同一個人。所以你不要假設常常看到的東西,或常常去這個地方,孩子就不會害怕。因爲你常常去的某一個地方去,也許就是陽光不同,或者剛好有個東西稍微做個變動,對你的孩子看起來,每一個這樣的變化,都是一個新的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平常的,理所當然的。但對他來講,這個東西我要先觀察一下,才敢去接觸。這時候我們就要有耐心。你要給他一段緩衝的時間,讓他自己慢慢去調試。他什麼開始想跟這些東西有互動,接觸,不要勉強他。如果你對他講,這裏我們都來過啦,這個我們都看過啦,這個我們都做過啦,對他來講可能還是沒把握,你在旁邊不要心急。不要生氣“我跟你保證沒有關系了,你怎麼還不動”。你的孩子,他的大腦覺得不確定真的可以跟它互動的時候,你就要允許他這樣,允許他有這麼一段時間,整理一下腦袋,不要去催他。這個階段裏還有幾個現象,一個是具體性,就是說他對于物體性的判斷常常受限於直覺,或者看到的東西來影響,它不是一種邏輯的推理。譬如說,常常用一個人的大小來判斷一個人年紀的大小,所以就像我兒子和女兒,他到五歲之前個子都比他妹妹大,我們出去,別人都知道我們有一個哥哥,一個妹妹,等到兒子七歲時,妹妹五歲,跟他一樣高,我帶他出去,踫到的叔叔,阿姨都說是雙胞胎,因為他們覺得兩個人的身材一樣,年齡就會一樣,等到我兒子九歲,女兒七歲的時候,女兒比兒子高半個頭,所以我們出去的時候,就變成姐姐跟弟弟,大人會這樣,小孩子也會這樣。我曾經碰到一個很可愛的女孩子,四歲,有一次我去她家,大家說起“姑姑”,然後她就說“姑姑”是什麼?我就說我是個“姑姑”,我是個“妹妹”,我有哥哥,我哥哥的小孩就要叫我“姑姑”,結果她竟然跟她媽媽說,“媽媽,她那麼老了怎麼還是妹妹?”她就覺得妹妹就應該是小小的,看我那麼大,怎麼可能是妹妹。這樣的童言童語有多麼可愛,就是這個階段才會說這種話。再一個就是片面集中性,他看事物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忽略了另外一面。有一天,我兒子和女兒各吃一碗小藍梅。我兒子一下子就吃完了,我女兒則是一個一個地吃。等兒子吃完了,她還剩下大半碗,兒子就過去說,“妹妹,分我吃”。女兒說,“好”。兒子就一把抓了四顆,女兒就說,“嘿,哥哥,不可以,你怎麼可以抓那麽多?”兒子就放回去,然後站在旁邊吃,一次只吃一顆,吃了十幾顆,女兒都沒關係,為什麼?這就是片面集中性。她只集中在,一次只拿一顆,一顆不多。一把則是很多,總數加起來她吃虧多了,但她卻可以接受。所以有時候你在叫小孩子做事情,他一直叫不要不要,你換個角度,他可能就OK了。你要能知道他集中在哪一個點上,和孩子應對時就會容易許多。譬如,有些孩子是很愛吃飯的,有些是很不愛吃飯的。如果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數量而不是面積,對於那種很愛吃飯的,又怕他吃太多的小孩,我會建議你把同樣一個東西,比如說一塊餅乾,切成五、六片,拿給他,愛吃東西的他一看,六個,覺得他吃了很多,很滿意。你要是給他好大一塊,他吃完了還要,為什麼?因爲只吃一個,不夠。可是你給他五、六片的時候,他覺得好多,就會很開心。那種不愛吃的小孩子,你覺得小孩子還小,把它切成小塊小塊的,一塊分成七、八片,他一看就覺得怎麼那麼多,給他一個好大的,然後跟他講,媽媽只給你一個,你看,你只要吃一個就好了。所以善用這個片面集中的特性,看准了孩子是屬於哪一型的,使一點點技巧,跟他互動的時候就會比較輕鬆。還有另一個觀念,叫做非可逆性。意思就是說有些東西雖然改變了它的樣子,但事實上它是可以恢複它的原貌,比如說餅乾,你把它切成四片,合在一起的時候,事實上還是一片餅乾,非可逆性指的是你的孩子覺得東西是沒辦法還原的。當你的孩子還沒有這樣的概念時,他說我想吃這塊餅乾,你覺得這麼大一塊,他會噎到,趕快把它剝成兩半,他馬上大哭說,“我不要吃了,我不要吃了”,你說為什麼?他說那已經不是我的餅乾了。因為他覺得不是原來的了,如果你再用膠帶粘起來,你看就是剛剛那個餅乾啊,沒有變啊,可是對他來講已經破碎了,就是說樣子已經變了,就已經不是他原來東西了,所以他就會跟你鬧。有些孩子他吃的東西,他已經有了概念,桔子是長什麼樣子,如果你每次切一個樣子,哪一天換個樣子切給他,他就不吃,因為那就不是他想象中的東西,他就是沒有辦法轉換這個念頭。你稍微做一個變化,你的孩子是要適應的,他在沒有辦法適應而跟你抗拒的時候,你就要知道這是自然現象,不是故意跟你找渣,也不是固執,不講理。絕對不是,他的腦袋目前就只能做這樣的思考,他是需要協助的,需要你幫他一起度過這個階段。這個階段要怎麼去突破,在日常生活裏,你多給他機會去接觸事物,就會慢慢地增加他認知發展的成熟度。如果你平常很少讓他動手接觸一些想要玩的東西或一些動手機會的話,那麼你就剝奪了他學習的機會。提問:“老師,我兒子胃口很好,那怎麼判斷他會不會吃得太多啊?”答:“是不是體重很不正常地增加?”問:“一般三歲的孩子都是很瘦啊,他現象就像嬰兒一樣,胖呼呼的,好多肉,每次帶他去見朋友,朋友都說,都變胖了,他平時運動量也是蠻大的,在學校戶外活動也是蠻多的。”答:“我覺得這個小孩如果身高也有增加,在醫生的growing chart(成長圖表範圍)裏,應該都沒有問題。”Posted by 陳姝伶 at 7:43 PM 0 comments Thursday, January 10, 2008從認知發展談幼兒管教-錄音整理之三 在這個階段裏,就是很強的自我中心,他比較egocentrilism。這個我想是所有父母最頭大的問題。所謂自我中心就是說他只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裏,甚至于擴散出來的解釋是說他認為你們的想法都跟我一樣,全天下就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我的想法。他們這種自我中心也會表現在解釋事情上。我們以前也問過一些孩子,太陽是做什麼的?很多孩子就說,太陽是給我溫暖的。常常你問他這個東西要做什麼,他都是會說因為要讓我開心啊,因為讓我喝起來不會口渴啊,全部都是以他為中心的。他在認知上會這樣講,在行為上就是覺得什麼東西都是我的。所以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我想玩的時候,我覺得你也會同意,你會讓我玩。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家裏只有一個小孩還發現不了問題,一旦跟朋友的小孩接觸,或者家裏有兩個小孩,就會發現,一天到晚要搶,覺得東西都是我的,甚至有人到你家來玩,你跟你的孩子事先都講好了有朋友來,我們要跟他們分享玩具,要一起玩,他也跟你點頭,答應了,可是人家一進門,每拿一樣東西他就去搶過來,一直在護他的東西,覺得這每樣都是我的,這都是正常現象。這樣的一個階段,我覺得你們最大困擾可能就是在社交的時候。你們會覺得小孩子好像變得很沒有家教,出去又不會分享,還會搶人家的。首先,你要先去掉這個“沒家教”的標簽,不要把它貼在你的孩子身上。然後你們也要去掉一個想法,就是不在乎人家覺不覺得你有沒有家教。三歲的孩子會跟人家搶玩具,其實是要教他,但是他那個行為並不是代表父母沒有教好,也不是代表孩子性格可惡,都不能這樣解釋,你是要趁那個情境去教他,而不是在那個時候生氣。要突破這個自我中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讓他多跟同齡小朋友玩。如果你有把他送去preschool,他跟別人說、學的機會比較多的話,要突破這個自我中心這個想法的機會會比較大。如果一個小孩在家裏給爺爺奶奶帶,平時很少看到同年紀的孩子,那他出去碰到同齡孩子要跟他們玩的時候,他就不知道怎麼跟人家玩,會跟人家搶玩具的話,你們就要多包容你們的孩子,因為要突破自我中心,就是一定跟同年紀的孩子相處,而且如果有爭吵的情況,就更好。為什麼呢?我們通常都會在旁邊覺得很不安,平常他們能夠很和氣的玩的話當然很好,可是我們去搶人家的或者人家搶我們的玩具,這兩種情況可能都不是很好,都不是很快樂的時光。一方面我們很尷尬,一方面又很心疼,看我們的孩子被搶,哭成那樣也很心疼,我們去搶人家又覺得很過意不去,這兩個情況都是教你們的孩子的最寶貴的時光。在這個時刻我們要教孩子,那怎麼教呢?就是你要介入。你的孩子年紀越小,我們要介入的情況就越多。年齡大一點,四、五歲以後,語言可以表達得非常流利的話,你可以在旁邊看著,讓他們自己去處理,讓他們把彼此的想法、感受,跟對方講清楚。Posted by 陳姝伶 at 8:01 PM 0 comments Monday, December 17, 2007下棋 兒子七歲時,有 一陣子迷上下西洋棋。那時,我剛好在玩具店打折時,買了一副西洋棋,憑著小時候記憶中的經驗陪他玩。西洋棋的一些基本規則,兒子一下子就學會,只因是新手,再加上媽媽畢竟年長了三十多歲,兒子屢戰屢敗,常常眼淚汪汪,有時甚至大哭:又輸了!哭歸哭,但他仍每天要求我陪他玩,甚至一天下了兩、三盤。先生下班回來,聽說孩子又哭了,很心疼,暗示我要故意輸他幾次,免得孩子失去信心,對西洋棋失去興趣。因為兒子四歲時,我們教他玩五子棋。一開始為了提高他的興趣,五盤棋總是贏二輸三,或是贏三輸二,有輸有贏,兒子果真歡喜,每天纏著我或先生陪他玩,進步神速,後來,我這啟 蒙 老師都不是他的對手。可是到了下西洋棋的時候,實在是自己棋藝太差,想要不著痕跡地輸他,都不太可能 ,而且兒子也說:你故意給我吃,我也不要。他有他自己的自尊心,加上他已經七歲了,我希望他可以慢慢學習去承受失敗與克服挫折。所以當他哭的時候,我沒有說:輸了就輸了,有什麼好哭的!只是在玩而已。而是鼓勵他: 輸了,才有機會進步。然後陪他上圖書館,借了一些有關西洋棋的書,母子兩人一同研究,很開心地把書中的一些 符號弄懂。自此以後,兒子每次在書中學到一招半式,就來找我試試。又輸了!卻從中領會書裡的招式是死板的,要活用的是自己的頭腦。先生則採用他自己的方式,陪孩子下棋,一面分析每一著棋會生的變化,教兒子不只注意自己的佈局,也注意到對方的用心和攻勢,效果非凡。如此幾個月以後,我又成了兒子的手下敗將。在兒子的學習過程中,除了學會下西洋棋,無形中,他更學會很多寶貴的東西。如起手無回;下錯了棋子,不能反悔。自己犯的錯,要勇敢地去面對和承擔,而且犯了錯,並不是件嚴重的事情,重要的是想辦法去補救它 。從最有威力的皇后被吃掉,不一定會輸,他體會到團隊力量(騎士,主教、小卒等的結合)遠勝於個體(皇后)。最重要的是他領略到學任何東西,只要天天練習,就可以慢慢進步。當然這些附帶結果,兒子自己並不十分清楚。下棋對他而言,就是和爸爸、媽媽或妹妹一起玩的樂事。我呢?也不在意他能了解多少那些道理。因為這段下棋的時光,是全家一起同樂的寶貴歲月,我們都很珍惜。Posted by 陳姝伶 at 3:13 PM 0 comments 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吃飯,皇帝大(之一) 孩子年幼的時候,吃飯問題往往是父母最困擾的問題之一。我常被問到的有:孩子只吃白飯、水餃皮、包子皮,其他都不吃怎麼辦?孩子偏食,只吃肉不吃菜(或只吃菜不吃肉)可以嗎?只喝牛奶,不吃其他的東西怎麼辦?孩子一頓飯吃了好久,要不要限定時間?要不要餵飯?可不可以邊吃邊看電視?什麼時候要注意孩子吃飯的禮貌?問問題的媽媽往往一臉憂心忡忡,就是擔心孩子營養不夠長不大。愈操心,自己的焦慮就愈強,無形中把壓力加在孩子身上都不自覺,飯廳成了戰場,吃飯成了母子間的拉鋸戰。套用一位媽媽的話:日子過得好辛苦!改變孩子偏食習慣的方法心理學上有所謂的敏感期,是指最容易進行學習的一段期間。到二歲是對食物的敏感期。孩子從六個月接觸固體食物以後,一直在探討自己的口味,所以做父母的在這階段多提供他嚐試各種食物的機會,可以幫忙子女未來在對食物的選擇上較具彈性,才可能避免對食物的偏執。許多媽媽因爲擔心孩子吃太少,因而只煮孩子喜歡吃的食物,殊不知改變孩子偏食習慣的方法,就是要讓孩子有機會品嚐各式各樣的食物。孩子一開始會抗拒,可以鼓勵,不要勉強。有位媽媽提供一個妙方。每次煮飯時,有 一兩 道菜是孩子喜歡的, 一兩 道菜是孩子没吃過的,在孩子肚子餓的時候,先上没吃過的菜,孩子會比較肯去試,有時嚐了覺得不錯,就多了一項願意吃的東西。不過,提醒一下自己有偏食習慣的父母,如果你要求孩子吃你自己都不喜歡但營養的東西,孩子不吃,請不要生氣。因爲你沒有做好的示範。在一場小兒科醫師的演講裡,聽到了幾個想法和大家分享:一、 孩子一歲以後胃口自然會減少,不必強迫他吃,不然有可能會長成超胖娃娃。二、 孩子的身體知道自己的需要,他愛吃什麽就讓他吃(不健康的零食除外),食物均衡的考量先放下。三、 孩子吃的少,先別焦急,注意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每天精神奕奕,加上有定期身體檢查,就不必擔心。希望這些看法可以舒緩父母們的擔憂。Saturday, December 8, 2007吃飯,皇帝大(之二) 吃多少才算夠有位媽媽描述她在家和不到二歲孩子奮戰的情形:吃飯時間不肯吃,過不久又叫餓。怕他正餐吃不下,吃飯前一小時他肚子餓了,也不敢給他吃東西。但餓著了他,真正吃飯時又吃不多,真不知如何是好?我告訴她,幼兒肚子餓的時間,和我們大人是不同的。嬰兒期,三、四個小時喝一次奶,吃了固體食物之後,仍會延續少量多餐的習慣,這是很正常的情形。至於育兒書上提到定時定量,是為了配合大人的作息時間,不一定是孩子的需求。少量多餐最終會發展成三餐的模式,只是需要給孩子一點時間去調適。這也是為什麽學校會有點心時間。如果爸媽仍不放心或不方便,堅持三餐原則,那麽孩子肚子餓了,還是先給一些簡單的食物,如水果填一下肚子吧!否則餓過頭了,孩子食慾也會減低。每一個孩子的胃口都不同,孩子吃得下的量就是足夠的量。有些媽媽看到朋友家同年齡的孩子每餐都吃一碗,也就餵自己的孩子每餐一碗飯。孩子有時吃得完,吃不完時硬塞也没用,弄得母子都很折騰。定量的說法,我不太認同,可以知道孩子大概能吃多少,但不是每一次都要相同。將心比心,我們自己也有胃口不好的時候,為什麽卻要求孩子每頓飯都要胃口相同呢?更何況,那一碗可能本來就超出孩子的飯量,每天為了孩子吃不下焦急、生氣,不是很划不來嗎?孩子如果本來就不愛吃東西,一上桌,看到那麽一大碗飯等著他,想必壓力重重,再好吃的東西也吃不下。所以家有小胃口的孩子,請給少量的飯菜,讓孩子可以吃完,藉由成就感,激發他吃東西的興趣。想提高孩子的胃口,有人會去找開胃秘方。許多媽媽都分享了經驗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參與食物的準備過程。有的讓孩子剝豆子、有的炒菜、有的烤麵包、有的下水餃、滿足了孩子喜歡模仿媽媽的心理,也讓孩子有了自己也可有所貢獻的成就感,孩子吃得開心,胃口自然大開。一餐不吃,不會傷身體兒子五歲時,有一天我們從兒童博物舘回到家已經五點了,煮好晚餐,兩個孩子一上餐桌,異口同聲說:吃不下。吃不下就下去。真的可以不吃嗎?當然,你們的肚子你們最清楚,不餓就不需要吃。兩人很開心的下去玩。三歲的女兒有點不放心,回來問我:今天晚上不吃,明天早上可以吃,對不對?看她一副認真的表情,忍不住逗她:明天的事,明天才知道啊!我怎麽知道你明天餓不餓。可是,我現在不餓,明天會餓啊!明天可以吃早餐對不對?不忍心再折磨她不要擔心,明天會有早餐的。女兒這才放心的走開。孩子一餐不吃是不會傷了身體的。我發現在吃飯這件事上,若能尊重孩子,他們在飯桌上的配合度也會相對的提高。Posted by 陳姝伶 at 9:16 AM 0 comments Monday, December 10, 2007吃飯,皇帝大(之三) 有媽媽問說:孩子一頓飯吃好久,一開電視,十五分鐘就吃完了,這麽做好不好?我的意見是否定的。這樣不僅會養成孩子看電視的習慣,孩子不知所食,還會錯過對食物味道的認知機會,而最可惜的是,你没能在這一段時間和孩子好好的互動。然而,如果媽媽仍然想不開,每天為了三餐和孩子掙扎(在意孩子吃不吃、吃多少、吃什麼),傷了親子和氣,那麽就看電視吧!希望看電視只是短期的折衷做法。談到吃飯的禮儀,幼兒階段要不要有所要求,可以要求到什麽程度,有各種説法,育兒書上也一定有許多的建議,在採用意見時,爸媽應該把握幾個要領:一、禮儀或規矩的介紹,應多鼓勵,而不是強迫和責駡。二、注重禮儀或規矩的結果,孩子變得不愛吃飯,就要反省,是不是操之過急或方法不對。三、想清楚,幼兒階段,高高興興吃飯,以及為了禮儀氣呼呼的吃飯,孰重孰輕?台灣俗語:吃飯,皇帝大,我們的文化裡對吃飯的看重可想而知。每次聽到媽媽們談到爲了吃飯弄得母子失和或夫妻反目時,就很感慨。想起小時候,五個兄弟姐妹吃飯時熱鬧哄哄的,很快樂。現代家庭人口少,只有一個小孩的家庭,更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殊不知你殷切關注的眼神,常是孩子吃不下的壓力。我常告訴父母們,孩子不愛吃飯的情況上學以後會好轉(有同伴一起吃,活動量也加大)。青春期更是可怕,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肚子好餓!漫畫裡更誇張,形容他們可以一次吃掉半個冰箱,所以不要為現在的吃飯問題擔心。不過以父母的角色而言,我個人認爲吃飯這件事要在意的應該是:一、營造一個快樂吃飯的情境,這將會是日後親子溝通的好時刻。二、提供嘗試各種食物和分辨味道的機會,如讓孩子吃蘋果、葡萄、草莓,去感受不同的甜味。三、教導孩子愛物惜物的觀念,培養不浪費的好習慣。四、教孩子健康的飲食觀念,了解食物的取捨對身體的影響和重要。我家兩個孩子不偏食、不浪費,吃飯也成了想法交流的快樂時光,就是應用這些觀念的結果。記者李文儀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天公布九十六至一百一十一學年度的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指出國小新生數自九十三學年起產生大幅度負成長,而由於龍年出生的新生已在去年、今年全部入學,明年起小一新生人數更將一路溜滑梯大幅下降,明年小一新生預估只有廿四萬三千多人,較今年的減幅高達十二,一百零二年就將跌破二十萬,預估將僅剩十九萬九千多人。1、 培養學童入小學基本能力,如指導做作業、習作和考試的方式減少其入學後適應上之困難。2、培養教室規則之養成,如聽抄聯絡簿、收拾書包、交作業和排路隊以增加就學情境之適應。3、讓即將入小學前就讀幼稚園之自閉症學童提早適應小學之作息及普通班老師之上課方式。如英語、音樂、美勞、體育、校外教學等。4、在快樂的氣氛下聽鈴聲上課並清楚上課流程及配合團體指令,一起上課學會看黑板,並且聽指令和同學一起同步操作和遵守教室規則,使其在位子上安坐、目視老師並舉手表達需求。課程結束後安排結業式,使小朋友有練習上台的機會,增加自信心。5、針對自閉症學童的特質加入社交技巧與感覺統合的課程,以期增近社會互動的功能。(二)時間:教室上課-97年7月07日97年8月22日,每週5次,每次3小時,AM09:00-12:00。 (三)方式:1、國小教室:(1)團體訓練:模擬小學班級情境,採取小班制每班6-10名兒童,利用有趣的教學活動幫助兒童建立小學的教室規則及學習習慣。由目前普通班低年級之教師授課,內容以國語、數學、生活課等小學一年級之主科為主,逐步讓學童適應小學教師之教學。(2)親職教育:輔導老師與家長藉每次之課後討論,使家長了解學童上課情形,以利作雙向的溝通。每半個月舉行一次專家座談,並利用學童上課時安排過來人家長經驗方享,期使每位家長對學童入小學之各種情形更為了解而能及早做好各項準備。(3)戶外教學:7週中將辦理二次互外教學活動,學習類化及共享親子同樂。(四)預期效益:1、學童能夠了解基本教室規則及團體規範。2、學童具有進入小學之各項基本能力。3、學童能夠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及教室環境。4、學童能夠適應普通班教師之教學。5、家長能夠做好學童入小學前之各項準備。國小新生母親親職壓力之探討蔡淑英嘉義大學家庭研究所研究生第一章 緒論這幾年每當新學期開始,都會討論到新生人數逐漸下降的問題,這是因為現在兩、三個,或一個甚至是沒有孩子的家庭佔了大多數,根據內政部(2006)統計,嬰兒之生育胎次主要為第1- 2胎,合占88.6。因此每位孩子在家庭中個個都是寶貝。從小無微不至的照顧之下,父母對孩子有許多的關愛和期待。在孩子漸漸長大後,要入小學可說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根據盧美貴(1993)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國小新生入學對剛進入小學的兒童、家長和老師都會有許多的困擾。如國小新生兒童有功課壓力、老師擔心教學不夠生動活潑,而家長也可能因子女入小學而造成生活改變。對於小一新生的家長而言,孩子上小學了,更代表一種新的責任、新的負擔。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學習如何勝任小學生的身分。相應的家長也須配合孩子,調整家長的角色並考慮接踵而來的問題像:如何協助孩子適應新的生活?如何陪著孩子養成好的學習態度與方法?如何引領孩子建立新的常規和時間的調整?等等與孩子進入小學的問題。總之家長們挖空心思就是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也擔心孩子是否有適應不良的問題,因此新生父母容易產生許多焦慮感、壓力,其中又以母親與幼兒的關係比較親密,所以更容易表現出身心的不安。有許多的媽媽總是會非常緊張地問老師老師,我的孩子在學校表現的如何?;老師我的孩子的程度如何?會不會跟不上別人呢?或者說老師,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我怕自己不會教;我覺得現在孩子很難教,我都不曉得他在想什麼!;我的孩子很難溝通,跟他講話都講不聽等難題。另外除了孩子本身教養問題外,又加上現在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有許多家長不清楚多元評量和創新教材的教法,因而讓他們更加感到壓力沉重。而且為了讓孩子比別人更具競爭力,憂心孩子的將來,因此如何讓孩子才藝才能比較出色等等家長面臨的煩惱,種種問題就形成了他們的壓力。 由於壓力是一種感受,所以當母親感覺到其可用的資源,不足以處理有關母親角色的改變及其需求時,此時她所知覺到的感受,即為親職壓力(Mulsow, Caldera, Pursley, Reifman, & Huston, 2002)。而目前對於母親的親職壓力近年來受到注意,有許多學者加以研究,表示此議題受到重視,如有:林寶玉,2003;游淑芬,1993;任文香,1995;洪榮正,2004;陳玲婉,2005;許學政,2005等人。第二章 國小新生的特質及其與母親的關係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成長環境,孩子在其中學習生活技能、培養生活習慣、建立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依附等,家庭和孩子間,由此建立起密不可分的關係。許多關於家庭的研究,常會引用英國著名的曼徹斯特調查報告(1967)所言:關於教育成就的主要因素在於家庭環境之內,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幾乎兩倍於社區和學校兩項因素的總和(引自朱珊妮,2002)。郭靜晃(2005)也同樣談到家庭是培育個人成長的一個重要媒介,其對於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也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得知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主要在於人格發展、情感托付以及社會化的建立。而孩子進入學校是否能適應良好,是每個新生父母最關心的事情,尤其是負責打點孩子日常生活的母親,更是將孩子入學視為大事。因此在本章中先介紹學齡期孩子的身心、認知和認知的發展,再討論由於新生學童適應生活的現況,並且對於國小新生兒童的適應與母親之間的相關研究做說明。壹、國小學齡兒童的發展階段特徵 入小學階段屬於學齡期,學齡兒童的年齡是六到十二歲。Philip 與 Barbara Newman(1993)指出學齡期是親子關係、同伴友誼,以及參與有意義的人際交往等方面,能夠為兒童提供他們以後應付青少年期的挑戰所需要的社會技能的時期。學齡期也是Freud精神分析學者所指的潛伏期(六到十二歲),注意力轉向學校的課堂與遊戲中,對各種活動都很有興趣,對性別非常敏感,是同性相吸階段,男女生皆把自己侷限於同性團體中(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以認知發展學派來說Piaget 與 Inhelder(1969)提出,大約在六或七歲時,一種全新的思維形式便產生了,也就是所謂的具體運算思維(concreteoperational thought)。當兒童透過運用與具體運算思維相連繫的邏輯原理而採納了新的問題解決方法時,他們就會把這些原則遷移到他們對友誼以及自我評價的思考中(Philip 與 Barbara Newman, 1993)。以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來看國小學齡的兒童需具備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達到勤奮的人生發展任務。孩子需探索周遭的環境並學習一些基本技巧與成就,與友伴之間做社會比較,也在努力後體會成功滋味,然而如果屢次受挫會沮喪自卑,教師與友伴就成為重要社會代理人(蔡春美等人,2001)。 此外,從家庭生命週期來看學齡兒童,根據Duvell的劃分方式,是以最大子女生長過程及教育過程來做為階段的分期(引自王以仁,2000),共分為八個階段:一、 一、新婚夫妻二、 二、養育孩子的家庭三、 三、學前年齡孩子的家庭四、 四、小學年齡孩子的家庭五、 五、中學年齡青少年的家庭六、 六、孩子均已成年且離家的家庭七、 七、中年父母的家庭八、 八、老年的家庭 藍采風(1982)認為每一階段有其特有的需求與任務,完成每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才能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否則家庭會受到明顯的影響甚至瓦解而影響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在這八個階段中,國小學齡的兒童從初入學到青春期前是人生建立自信,培養勤勉習慣的黃金階段,及家庭生命週期當中,6歲到青春期這短短的數年是父母教養子女的黃金關鍵時刻。我們可知在孩子這麼重要的國小發展期,父母所擔負的親職叫養是相當重要也很沉重的。貳、國小新生學校適應問題 Ladd 和Price於1987認為學校適應通常發生在個人接受不同的教學型態或跨越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引自何家儀,2003)。例如:目前國內的幼稚園和小學就是兩個很不同的教育階段,它們在物質環境:學校規模、遊戲場所、桌椅大小和排列、教室的規劃等,與社會環境:上課時間與週數、老師角色、師生比例、老師的班級經營方式、親師的互動等上有所不同,因此容易引發適應的需求。在國小新生入學後,總會發現班上有幾個小朋友在學校生活方面適應不良, 深入了解其不適應的原因,有的兒童是過動兒童,因為個人特質因素使他在常規適應方面出現問題,有的兒童是來自特殊家庭者,是家庭背景的因素影響了他的學校適應,有的兒童是因為換了新環境、新老師和新的同學,因為學校因素而使得他對於進小學就讀心存恐懼,凡此種種原因都會使國小一年級新生在學校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因此會影響到許多家長和小朋友對於進入小學一年級就讀是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所以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一直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徐慕蓮(1987)指出,父母對剛上小學的子女,在期望與要求會提高,此階段的子女逐漸被要求學習獨立自主,自己處理生活週遭的一些事物,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連惠君(2000)認為此時期的父母如果能以關懷代替嚴厲、回應代替控制、鼓勵代替命命的教養方式,將有助於子女在學校課業表現及智力上的發展。另外在這階段的孩子逐漸有了社交生活,鄭麗娟(2004)指出孩子開始以學校為中心,並慢慢拓展自己的生活圈與社交圈,在意學校的表現與師長、同儕的人際關係。 綜合上面的觀點,新生入學之後會面臨與幼稚園不同的環境和生活,另外還有老師和同儕的相處,需要去做調適,而且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也會因為上國小了而有所不同,這些改變除了小一的新生本身要調適,相對的父母也會隨之重新調整適應。 參、國小新生的適應與母親的相關研究一、 一、徐慕蓮(1987)的研究指出國小新生其父母管教態度較積極,較能給孩子支持鼓勵者,其子女較能遵守常規、和同學互助分享、學業成就也有較好的表現。二、 二、張介貞(1987)研究發現有學齡子女的職業婦女比無子女或有學前子女者生活改變量較大。三、 三、蔡淑美(2003)的研究雖指出父母的生活變化和生活適應不受新生子女變項(性別、手足數、出生序)的影響,不過研究中也發現受試者認為新生子女入小學一年級後生活作息、生活壓力及親職角色等都起了變化。四、 四、鄭麗娟(2004)對於長子女入學的父母做訪問,父母的心情感受是憂喜參半加壓力:父母憂心多,擔心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喜於孩子的成長,媽媽們覺得壓力很大。綜合來看,此階段孩子需要母親協助適應學校生活,而母親有責任感,想幫助孩子能成功的進入小學,能融入適應小一的學校生活,因此當子女入學後會做一些變化,母親自然會產生壓力。第三章 親職壓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當我們遇到壓力困難時,第一個想到依靠的地方總是我們的家庭,家是我們的避風港,受到家的保護和支持之下,我們就是能多一份勇於逆境的勇氣,不過家庭中不可能永遠是風平浪靜,許多繁雜的家務,夫妻關係、婆媳關係或親子關係等錯綜複雜的問題,生活的壓力對個人有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適量的壓力有益於個人的表現,但如果壓力超過中度量會造成潛伏的危害。 由於壓力種類與來源隨人類社會生活之變遷而改變,就現在而言,以在家庭婚姻生活中最為顯著(任文香,1995)。而對於母親來說每日接觸最頻繁的人事物就是家人和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雜事,難免在忙碌之中逐漸累積壓力。貳、親職壓力的理論Hill 與Rodgers 認為,家庭從一階段轉至另一階段之特殊改變也會產生壓力(引自Klein & White, 1996)。因此家庭中若有孩子要進入國小一年級,在生活作息上也會跟著有所變動或調整,例如有小一新生只讀半天會遇到接送的問題,或家課寫作的指導的問題等,而對於負責孩子大部份事務的母親來說面對孩子上國小一年級,生活也會連帶受到影響,這些親職的責任對母親而延可能會形成壓力,因此接下來將討論親職壓力的內涵與對於母親的影響一、親職壓力的內涵 Abidin(1990)認為親職壓力(parenting stress)是指父母在扮演親職角色時,在親子系統裡受到父母個人的特質,親子互動,子女特質及家庭情境因素的影響所感受到的壓力。洪榮正(2004)認為親職壓力是父母在對於父母角色行使或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因親子不同之特質或其他外在文化社會規範等情境因素,造成父母自責、焦慮與困難,自覺未能善盡父母之職責,所造成的內心感受。而陳婉玲(2005)談到親職壓力是認為父母親在履行父母角色時,因父母親個人的因素如個人特質、成長背景;孩子的因素如孩子氣質、年齡、健康狀況;夫妻的關係如情緒上的支持、親職角色分擔;及外在支持系統如親友網絡、社會資源等的阻礙,而產生焦慮、挫折、自責等心理感受。二、親職壓力的模式 (一)Abidin 的親職壓力模式(長型)親職壓力的產生係因為兒童的特質因素及父母對這些特質主觀覺知、理解(perception)及父母的特質因素所產生的結果(翁毓秀,1998)。Abidin根據多年臨床經驗,並參考許多學者的相關研究,於1976年提出了親職壓力模式(parenting stress model)(引自任文香,1995)。 Abidin當時研究的對象為三個月到十歲孩童的父母親。Abidin認為親子系統中的壓力源(stressor),主要來自兩大領域:1. 1. 兒童領域(Child Domain):是指孩子擁有某些特質,讓父母感到擔憂、困擾或精疲力竭;另外,在親子互動中父母對孩子行為表現的評價,也會影響父母的壓力感受。Abidin認為,兒童領域的壓力源主要來自六個方面,其中前四項與兒童本身的氣質特徵有關,後兩項與自己的父母之間的親子互動有關:適應性、過動分心、要求、情緒、可接納性、對父母的增強。2. 2. 父母領域(Parent Domain):指父母在履行親職角色時,父母自身的一些人格特質,以及某些情境因素,會影響父母對壓力的感受。Abidin認為,父母領域的壓力源主要來自七個方面,其中前三項與父母之特質有關,後四項與履行父母角色之情境有關:抑鬱、勝任感、對孩子的依附、角色限制、社交孤離、夫妻關係、父母的健康狀況。 除了父母領域與兒童領域的壓力源外,當有重大生活壓力事件發生時,如法律糾紛、工作升遷、失業、懷孕、離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安全包车协议书
- 女性自我保护协议书
- 委托代购股权协议书
- 天水智慧城市协议书
- 复合工厂转让协议书
- 学校代课带炊协议书
- 基金设立合伙协议书
- 夫妻双方分红协议书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诊断性考试模拟英语 含解析
- 再生胶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四川公安厅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笔试真题
- 网站联盟广告专题报告
- 广东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
- 从实践中学习医疗人文关怀的案例分享
- 2025年上半年重庆合川区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平安人寿代理合同协议
- 2025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数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 贵州烟草专卖局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5年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诵读材料-13晨读材料
- 书画素养测试题及答案
- 钢琴艺术培训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