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1 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 (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 2)理解本文 “ 主观情 ” 与 “ 客观景 ” 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 “ 形 ” 与 “ 神 ” 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 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 “ 主观情 ” 与 “ 客观景 ” 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 / 21 2、提问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 2 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五幅画面 ,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 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1 刘禹锡的秋词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3 / 21 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 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 “ 故都秋味 ”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 故都 ” 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 “ 北平的秋 ” 而叫 “ 故都的秋 ” 呢 ?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 ,可谓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 ,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 “ 故 ” 有 “ 从前的 ” 、 “ 过去的 ” 的意思。人们对 “ 从前的 ” 、 “ 过去的 ”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 :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 “ 故乡 ”, 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 “ 故人 ” 。从 “ 秋 ” 字可以看出 ,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 ,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 “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 ” ,这故都的秋味。 ”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4 / 21 之切!) 最 后一段: “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三、具体研习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明确:从 3然段。主要是 5 幅画面,第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第段秋蝉残鸣,第 10 段闲 话秋凉,第 11 段清秋佳果。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 “ 清、静、悲凉 ”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 3 11 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 2 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 “ 秋色 ” 和 “ 秋声 ” 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 “ 秋 味 ” 。) 【秋色】 5 / 21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 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板书】 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 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明确:冷色。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 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 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 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年 4 月由上海 迁居杭州, 1936 年 2 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 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6 / 21 生活,并花了许 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 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 7月,郁达夫 “ 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 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 秋 ” 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故都的秋。 “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 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 总想找宁静处 ” 。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 “ 清 ” 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 “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 便息列索 落的下起雨来了 ”“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 。 【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静 【板书】 四、小结 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板7 / 21 书】 五、布置作业: 思考: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 3,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 清、静、悲凉。文章的第 2、 12、 13、 14 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它们 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有何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赏析意象,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分析第 12 段。 【教学过程】 一、朗读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赏析意象 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 常严格的啊,要 “ 在皇城人海之中 ” 、 “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 ” 、 “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 ,是在写 “ 静 ” ;既写 “ 静 ” 同时也写 “ 清 ” ;为什么是 “ 一椽破屋 ”“ 破壁 ” ?这些都说明了这是 “ 故都 ” ,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8 / 21 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 。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 “ 红 ” 的暖 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 ” 体现了 “ 悲凉 ” 。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 雨后话秋有一句, “ 唉,天可真凉了 ” ,作者写“ 了 ” 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明确:目的在于渲染 “ 清、静、悲凉 ” 的气氛。 “ 了 ”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三、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 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 2 和 13 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 “ 秋味 ” ,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 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 “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9 / 21 和 “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 的特点,前者在第 2 自然段,后者在第 13 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 明确: 1 和 14 段,第 1 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 14 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 向往 ” 是在去故都之前, “ 眷恋 ” 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 1 和 14 自然 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难点探讨 第 12 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 “ 深味 ” 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 “ 故都之秋 ”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 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 深味非北方莫属 ” ,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 板书: 故都的秋 10 / 21 郁达夫 庭院静观 清 蓝朵(蓝色) 槐树落蕊 秋草(枯黄)灰沉沉的天(灰色) 以 以 秋蝉残鸣 静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情 景 闲话秋凉 秋声:鸽声、蝉声、风雨声、人声 驭 显 清秋佳果 悲凉 情感:向往、迷恋、孤独 景 情 王蕾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有意识地选择景物,写一首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 11 / 21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五副画面,思考:五副画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句老话 “ 壮士易悲秋 ” ,这 “ 壮士悲秋 ” 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他读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他读到的是时光飞逝 、壮志难酬的悲凉!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他读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二 新知学习 (一)理清思路 12 / 21 1 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从哪个角度写故都的秋? 答案提示:秋味 2 故都的秋味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啊,能让作者不辞劳苦从千里之外赶回北平呢?在第一 自然段中找找,找到后把它画下来。 答案提示: “ 北国的秋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 “ 清 静 悲凉 ” 在第一段中有总括全文的作用,也就是本文的文眼,在下面的段落里,作者无论写什么,都应该在秋味中渗透着清、静、悲凉。 3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答案提示: 3 11 段 4 在 3 11 段中,描绘了五幅图画,请大家给每幅图画拟个四个字的标题,要抓住核心内容。 幻灯片展示:五副画面:小院秋色,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答案不拘泥于以上五种,言之有理,突出特征的都可以。) (二)深入赏析画面 1 这五幅图画都是围绕着 “ 清 静 悲凉 ” 作者又是如何借景抒发 “ 清 静 悲凉 ” 的呢? 13 / 21 先来鉴赏第一幅画面 “ 小院秋色 ” 。幻灯片展示: “ 小院秋色 ” 的图 (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可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朗读呢?大家看看第二段和最后一段,愿意用生命去换得故都的秋,真是生命诚可贵,秋日价更高啊!所以应该带着赞美和热爱的情感朗读。写景叙事常常追求 “ 绘声绘色,声色并茂 ” 可以从 声音和色彩两方面去鉴赏。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 2)教师补充总结: 听见的是:飞声 而不是叫声,极细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说明当时的环境的寂静。 动作:静静地坐在小院里, 数着一丝一丝的日光,怎么数的?太阳光从茂密的枝叶上泻了下来,日光少,却很细致很用心在数, “ 细数 ” 和 “ 静对 ” 透露了清闲和惬意的心态。 作者借景抒情,选择最能体现 清、静的景物。 ( 3)在 “ 小院秋色 ” 中有 “ 悲凉 ” 吗? “ 租人家一椽破屋 ” , “ 站在破壁腰中 ” ,这些都是衰败的景物 ,不美啊!可是作者却觉得美的不一般。若要给秋草涂上色彩,应该是枯黄的, “ 尖细且长 ” 的秋草必定是瘦弱的、病态的,生命即将走向结束。符合清、静、悲凉的意境。 ( 4)在 “ 小院秋色 ” 中,作者借景抒情,所有的景14 / 21 物都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在第三段中还有几组画面:“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 。这些画面中景物的选择是否也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同桌之间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在南国,每年到 了秋天,作者就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芦花是灰白的,给人死寂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 枫叶荻花秋瑟瑟 ” 就是相同的悲凉。 ” 钓鱼台的柳影 ” ,把柳影改成柳条好吗?我们学过的写杨柳的诗词有哪些啊?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 迎来春光先到来,浅黄清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 ” 柳条无论是下垂的还是飘拂的,都是明艳的,袅娜的,会给人以情趣,而柳影则是灰暗的。和本文的意境相符合。 “ 潭柘寺的钟声 ” ,改为 “ 香客 ” 可以吗 ? 我们 立刻想起了张继的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伴钟声到客船。 ” 幽静的秋天景色,意境清远。真是异曲同工啊! 15 / 21 虫子、蝉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多是忧愁凄惨的象征。柳永在雨霖铃中就用 “ 寒蝉凄切 ” 来营造清冷凄惨的离别氛围。秋天的虫唱,给人生命衰微的意味,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2 学生朗读 “ 小院秋色 ” 。 配秋日私语音乐 3 还有四幅画面,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赏析。注意:图片要对应出来。 4 赏析 “ 秋槐落蕊 ” 图 幻灯片展示: “ 秋 槐落蕊 ”图 作者抓住了触觉和视觉来写。 2 ( 1)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心境的宁静。 ( 2) 落蕊是什么颜色的啊? 白色, 白色是冷色调,落蕊白中带着黄。 古人说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 ,郁达夫看着着满地的落蕊,不仅仅想到的是自然之秋,还想到了人生之秋,年华将逝,青春不再,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悲凉。 5 赏析 “ 秋蝉残声 ” 图 幻灯片展示: “ 秋蝉残声 ”16 / 21 图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愁的象征。在故都连衰弱的蝉声,足见当时的?一个残字也意味着蝉的生命快到了尽头,什么感觉又油然而生啊?悲凉。 6 赏析 “ 秋雨话凉 ” 图 幻灯片展示: “ 秋雨话凉 ”图 辛弃疾有词曰: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天气转凉了, 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7 赏析 “ 秋日胜果 ” 图 幻灯片展示: “ 秋日胜果 ” 图 秋果淡绿微黄,显出清秋的色彩。 (三)体会情感 清、静既是客观景物的特点,又是内心感受,而悲凉则更多是内心感受。郁达夫为什么不写明艳之色,繁闹之景呢?先来齐读下面的名家名句。 幻灯片展示: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李白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对于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这主要是由他们所17 / 21 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决定的。郁达夫三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 “ 清、静、悲凉 ” 的色彩便不难理解。本文写于 1934 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人生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真是 “ 而今识尽愁滋味 ” 不写不休。故都的秋其实在作者的心中,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 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幻灯片展示: 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三 练习反馈 独特的个性,特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郁达夫对秋的特别感受,白居易眼中的晚秋又是何种风采呢?大家一起来朗读这首晚秋闲居。 幻灯片展示: 晚秋闲居 白居易 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 我们能 “ 读 ” 出作者在闲适中还透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18 / 21 教师点拨:鉴 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通过意象把握情感。 白居易怀才不遇,吟出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的千古名句。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梧桐这个意象多传达忧愁哀怨的情感。例如以前学习过的 “ 寂寞梧桐庭院锁清秋 ” ,将来会学习到的李清照的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四 拓展延伸 “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 。作者写故都的秋却不忘江南的秋,在第二段和第十三段中,作者说江南之秋 “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 。 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秋味之浓,也只有在故都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才看的饱,尝的透,赏玩到十足。作者在小院秋色中还忍不住要感叹“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朵,自然而然就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工业无人机巡检应用场景与成本效益报告
- 2025-2030工业废水处理膜技术应用场景拓展与运营成本控制研究报告
- 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生物试卷 含答案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标准化建设与行业应用报告
- 开放实验课申请书
- 消毒者申请书
- 同意新生儿入户申请书
- 公司印章鉴定申请书
- 申请书贫困生补助幼儿
- 志愿提干申请书
- 《矩阵论》研究生教学课件
-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版)
- 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 陈明伤寒论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陈明
- 简明新疆地方史赵阳
- 基础观感验收自评报告
- 班级管理(第3版)教学课件汇总全套电子教案(完整版)
-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报告
- T∕ACSC 02-2022 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 《医古文》教学大纲
- 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