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魏晋至隋唐,1.政治:(1)南北朝时期:三省制;九品中正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2)唐朝: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科举制与监察制度;唐太宗*。 2.经济:(1)魏晋时期农耕技术(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土地制度(均田制)。(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进步与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4)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纲解读】,3.思想:(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2)唐代的“三教合一”。 4.科技文化:(1)唐代火药的应用。(2)南北朝农书齐民要术。(3)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主干排查 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机构的演变,(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2.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1)监察制度 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2)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a.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b.盛行:魏晋南北朝。,地方割据,皇帝,皇帝,c.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隋唐时期:科举制 a.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b.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c.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d.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_;促进_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社会基础,官僚体制,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_,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高转筒车,曲辕犁,均田制,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过程,(3)意义: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3.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青瓷和白瓷。,4.商业,(2)“市”的发展: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地方“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缂丝,丝绸之路,(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考点三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_”局面。,2.科技,三教合一,雕版印刷术,金刚经,(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3)农学: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_,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4)数学:南朝宋、齐之际的_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 000年之久。 (5)天文学:唐代_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齐民要术,祖冲之,僧一行,3.文化,(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浪漫主义,凝重与沉郁,王羲之,草书,规范法度,顾恺之,4.梨园春秋: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考点四 选修部分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历史背景,2.改革内容,3.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3)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制度:发展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2)法律:修订颁行唐律,重视法制建设。 (3)经济: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奠定了唐初经济逐步复苏的基础。 (4)选官:发展隋代的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5)民族政策开明。 (6)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7)个人品德:从谏如流,克制自励。,唐太宗执政时期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调整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巧学妙拨 漫画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实质,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皇权得以加强。,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运转,以图证史 察举制选官标准: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明朝、清朝时成为对举人的雅称。,图解历史 选官制度的演变,图说历史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取仕,为广大庶族地主、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易错易误 牛耕不是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事件是曲辕犁的发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易错易误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这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归纳总结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儒学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动摇。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重生自己,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知识拓展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图解识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特别提醒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知识拓展 唐太宗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2)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也间接影响了欧洲的文化发展。,主题一 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事” 汉至唐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史料三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1.史料一为后人历史评论类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汉至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由史料“重用内朝”得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由“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由“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得出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2.史料二为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由史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的职能。,3.史料三为历史文献史料。史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说明了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答案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答案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唐代宰相名称不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皇权加强,削弱了相权。,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伴随相权的逐步衰落和君权的逐渐强化而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了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主题二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任能”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史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史料一为后世历史文献,主要反映了科举制相对汉晋时期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通过概括“前此选举”的弊端,认识科举制的进步性。 2.史料二为后人史学评论性史料,注意史料中省略号对史料分层的作用。史料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促进人才的流动、客观公平、激励人才等借鉴价值。,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根据史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答案 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3.根据以上史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主题三 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史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史料三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史料四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扬州散记,1.史料一为古人游记类史料。史料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导致农耕经济发展一度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 2.史料二为古代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了唐朝商业交易具有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等特点。 3.史料三主要说明唐代市坊分开,商业经营上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然采取“抑商”政策。 4.史料四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交通便利。,1.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答案 (1)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2)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2.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答案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史论归纳 1.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高考题组 考法1 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唐代科举制的特点、作用 【考题1】 (2016课标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 D,考法2 从联系的角度考查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考题2】 (2014课标全国,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 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对佛、道思想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答案 C,考法3 运用图文创设情境,考查古代文字的演变 【考题3】 (2016课标全国,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 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流行状况,故C项错误;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模拟题组 1.(2017山东德州模拟)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的局面,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被破坏 B.专制皇权的强大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专业农产品集市摊位租赁经营合同
- 2025年度汽车抵押融资平台服务协议
- 2025版国际贸易保险合同范本下载
- 分布式光伏与建筑一体化2025年市场推广挑战与技术突破创新路径研究报告
- 2025版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碧桂园物业用房施工与物业服务质量保证合同
- 2025年农业循环经济菜园大棚承包与资源利用合同
- 2025年度婚纱摄影作品居间代理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租赁合同样本(含特殊条款定制服务)
- 2025电梯品牌代理商授权与区域市场管理合同范本
- 2024云南师范大学辅导员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广省中考作文《走到田野去》写作指导及范文
- 2025年山东省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慢阻肺非肺部手术麻醉管理策略
- 一例ICD置入患者的护理查房
- 2025至2030年中国露点传感器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 护理术中配合操作规范
- 孩子改姓改名协议书
- 膜结构车棚安装合同协议
- 建筑垃圾清运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河南航空港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