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著典作选读大纲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doc_第1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著典作选读大纲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doc_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著典作选读大纲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doc_第3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著典作选读大纲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doc_第4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著典作选读大纲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大纲篇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 韩震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见面,就我们课题组的工作以及研究成果给大家做一个汇报、交流。我们从2010年接到这个任务,就开始紧张的工作。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感觉压力非常大。好在我们有一个阵容强大的专家队伍,有了这些专家,在中央宣传部马工程办以及咱们社科司的指导下,才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个课题组实际是选择了全国一些著名大学的有关重要专家们组成了一个科研组,成员有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编译局,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同志。下面先就编写的过程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们一开始也是学习文件,学习中央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调整的有关意见。学习文件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思想的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到底为什么要做,朝什么目标做,怎样做,这样才清楚怎么样工作。我们在学习文件的基础上,又消化了试点单位的意见。因为在我们接受任务之前,教育部社科司已经安排了四所大学作为试点进行各自的探索,对这些试点没有规定任何内容。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是选什么内容,各个学校是根据自己的安排去尝试。我们消化了四所学校,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试点经验。一个是开设了哪些内容,另一个是讲授的方法。在试点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他们都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报告。课题组对这些试点单位的经验进行消化,进行学习。在这个基础上,课题组先后开过几次会议讨论编写的原则,以便确立原著选择篇目。讨论编写原则实际上就在这个过程当中。这门课的一个现实是学时数减少,面对的对象是博士生,因而要符合博士生的特点。再一个它本身的内涵,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既然是经典著作,就有一个应该选哪些的问题。课题组先讨论编写的原则,然后把篇目确立下来,上报工程办。工程办有了反馈意见后,课题组才开始分工撰写初稿。初稿撰写出来之后,数易其稿,十几次修改,专家也是反反复复地审阅,提意见。我先后参加过三个马工程的课题组,马工程实际上跟自己平常做研究,写文章不一样。自己写文章可以有自己的风格,有些方面自己看起来非常好,但是实际上从一个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有问题的。经过反复的打磨,从不同视角地去审视,本身的学术性和政治准确性都得到锤炼,确实是起了很好的作用。另外,作为一名学者,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学到很多东西。这个大纲由于时间紧,尽管经过反复修改,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在使用过程或实践当中也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建设这门课程。我认为,一门课程的真正实现,实际上在于讲授这门课的教师。即使编写教材水平不是太高,如果教师水平高的话,这门课仍然会取得很好的成果。反过来,就不敢说了。在历史上大家知道,康德是非常著名的哲学家。但是他在讲课的时候,使用的是别人的教材。编写教材的人没有成为康德这样的大家,但是康德却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所以,我希望各位也能成为著名的大学者。在整个编写的过程当中,以下这些专家给予我们很大指导:原武汉大学的校长、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院长顾海良教授;原中央编译局局长顾锦屏老师;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庄福龄教授、侯惠勤教授、杨金海研究员、杨瑞森司长和钟哲明教授多次参加审议并提出重要修改意见。这个工作不是一次,因为每个重要的环节都要请这些专家审议,而且他们提的意见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具有专业的精神。还有徐司长和陈矛处长在这个过程中也给予很多指导,另外中宣部工程办的张磊副局长,在结构篇章上都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们是这样理解这门课程的性质的。实际上,该课程就是主要选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代表性原著,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和教师讲授,帮助博士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我们把“研读”经典著作放在前头?一个重要的考虑即它是原著选读,在没有读的情况下,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讲授。所以说,这门课可能更多的是帮助博士生自己阅读学习,教师的讲授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门课如果能引导博士生更多地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觉得这门课就成功了。不是说我们讲了这18个学时,而是这18个学时可能引起更多的学生数以百计小时的阅读,夜以继日的阅读,这门课才是成功的。激发了博士生的学习兴趣,读原著的兴趣,这门课就成功了。通过这个帮助博士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不是为学原著而学原著,而是学了原著能够对社会、对时代、对现实具有理论穿透力,这样才能激发起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兴趣。如果学原著仅仅变成几个词语,在那里钻牛角尖,没有对社会和现实的洞察力,这种学习的兴趣也不会持续。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既然是原著选读,这个读是它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当然,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作者本身,即经典作家他们的学术素养非常高,他们的理论水平非常高,他们的很多词语,很多概念,很多理论,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引导,有可能是理解不了。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处的时代,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哲学、按照西方学术界的语言,他们当时的语境是跟我们现在的语境完全不一样的。在另一种语境下的语言、概念、理论换到另一种语境下,怎么去理解,这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加以引导,否则的话,可能也会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当然,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咱们的翻译应该说是翻译界的最高水平,但是翻译过来的东西再加上语境的不同以后,理解就必然出现一些困难。因此,确实需要老师先行一步,也就是说提前阅读,而且有更多的阅读,这样才能帮助博士生阅读。我认为,经过我们这门课,能够激发中国的一批非常有思想,具有中国最高学历,最高学位的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产生强烈兴趣的话,我觉得我们这门课就获得成功了。这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刚才杨司长已经做了解释,它只有一个学分,只有18个学时。如何发挥这门课的功能?因此,这门课的功夫是在这门课之外,但是它的魅力能不能带到课程的外头,在这18个课时之外学生愿意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看在座的各位老师了,而且主要还不是看我们编写者,就是看在座各位老师的理论水平、理论视野和人格魅力。我们在编写过程当中,大家反复讨论了在什么指导思想下来编写这本大纲。对大家的讨论我做了一个概括,我觉得我们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一、着眼于“精”和“管用”。因为这门课只有一个学分,18个课时,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理解?我们是着眼于精和管用,就是小平的话,要精要管用。因为博士生实际上也是非常忙的,大家知道博士生不光他自己有自己的学业兴趣,导师会给他安排这样那样的任务,所以他也非常忙。如果我们不管什么内容,都塞给他,给他布置过多了以后,有时候他干脆就应付了,所以我们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原著,对博士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开始我们还想更少,但是在征求意见过程当中,大家还是希望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既然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图,在成体系和精选之间要有一个平衡,这是第一方面。二、着眼于方法论的启示。既然是博士生,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是基本成型了的。他既有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有独立判断的强烈意识,这是他的优点。但是也会给我们教学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着眼于方法论的启示,帮助他们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里面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比如他具有批判意识,尤其现在80后、90后,以后慢慢会00后,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是非常强的。这本身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方法的,这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如批判意识,无论是现实批判还是理论批判,而且这也是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他有一些批判意识,没必要完全对立起来,把它纳入到我们这个范畴之内,有一个技巧的问题。我是50后喽了,我记得小的时候看一个政治笑话,到现在我印象依然非常深。这个笑话是讲什么呢?说一个苏联公民和一个美国公民碰在一块,都说自己的国家好。美国公民就说我们民主、自由,我们是自由国家。苏联公民就说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你们民主是虚假的。美国公民说咱们比一比吧,好,那怎么比?美国公民说我可以到白宫面前高声喊,说尼克松你的越南战争政策是错误的,我反对,我可以自由地喊。苏联公民就哈哈笑,不屑一顾地说,你在外头瞎喊什么,我可以进入克里姆林宫到勃烈日涅夫的办公室,敲着他的桌子说,美国总统的政策是错误的,我反对。我一说这个,大家就笑了,实际上苏联的失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恰恰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失去了自我批判和现实批判的能力。如果他有自我修正、自我批判的能力,既然是现实,就不是理想的,因为马克思说自己的理论,即是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我们要学会把年轻人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能纳入到我们体制内也好,我们思想理论体系之内也好,关键是帮助他们,让他们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我们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方式来对待尤其是博士生阶段的学生,我觉得这是给我们课程提出的一个高难度的要求。三、着眼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合博士生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从中央到教育部,这些年来一直试图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过去大家批评说“上下一般粗”,我觉得现在这种批评有的时候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经常有些人一说就说你们教科书,小学的跟大学的差不多,因为我也参与过中小学政治课一些研究工作,实际上现在这个课程标准,层次性非常强。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特别强调生活意义,它的生活基础,它的现实性,它的层次性。目前是,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步步高,步步深的理念已经非常清楚,而且为了减少重复,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课题组,袁部长亲自任组长。就是要从小学到博士一体化,看哪些内容应该在哪个阶段来解决,尽可能避免重复、交叉。具体到这门课,什么是适合博士生的方式呢?博士生他本身是个什么层次的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攻读最高层次学位的学生,而且思想意识相对来说已经形成了,独立意识特别强,理性分析能力特别强。至少,在所有类型的学生中是相对最强的一批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去进行思想理论政治教育,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和我们教高中不一样,教初中不一样,也和我们教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都是不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也是中央关于研究生思想理论课设置意见所强调的。一是导向性,就是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尽管我们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但是我们仍然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选择,来阅读,来寻找新的启示。另一方面,要贴近博士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这样才能产生导向性,如果你给他讲的都是他不关心的事,那就不可能起作用。说到这里,其中有一篇的选择就考虑了这个缘故,这就是第一篇即手稿,课题组专家都认为应该选入,但是在征求意见过程当中,仍然有些同志认为没必要选。最后还是入选了。因为不赞成入选的同志主要认为它是早期著作,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我们认为,尽管它是早期著作,还不是完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现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大家对以人为本的问题是非常关注的,如果这个早期著作我们不去加以正确地引导和阅读,很多学生自己也会去阅读。在没有指导下的阅读和我们主动介入的阅读,我觉得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贴近博士生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就是为了贴近,而且也是贴近目前的社会实践,尽管这不是成熟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但是它提出的问题仍然具有时代性,具有现实性,仍然具有启发性。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我们就必须介入,如果我们不介入,别人也会介入,这就是我们为了导向性,选择的一个例子。二是层次性。要依据博士生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年轻人一般来说,具有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显著特点。而且他们一般都是强调自己的学术性,他们研究的问题也要求学术的前沿性,比如博士论文要求和硕士论文要求显然是不一样的,带过博士的都知道,没有新意叫博士论文吗?既然这样,我们就要以学术的权威性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很多青年学生们往往对思想理论课有误解。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反而是我们过去课时太多了,或者我们“轰炸”的太多了,有时候就像孩子厌烦妈妈的唠叨一样,妈妈是最亲密的,但是这孩子又躲着妈妈。有时候确实有这个问题,而且如果我们给他的都是一些一听就懂,现实性特别强的内容,除了各种学习材料的重复之外,除了平常宣传的轰炸之外,我们再唠叨,他确实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怎么办?我们就要以学术的权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在座的大家都是专家,我个人有这种体会,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对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确实起作用,甚至包括我们研究过程中的表述语言,理论框架。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大理论家,很多西方大思想家、大哲学家说马克思主义是不能超越的,在它这个理论体系方面,在它的思想高度方面,是不可超越的。我们恰恰就要恢复它的学术思想性、思想高度,它的学术高度,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所以,我们在选择过程当中,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后来因为那个题目,原来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应该选一些具有现实性的领导人的讲话。我们课题组的大多数同志认为最好不选,比如说小平同志讲话,江总书记讲话,胡总书记讲话,这些讲话都很重要。但是,平时我们的宣传和学习已经很多了,再加上这些讲话一个是重复,再一个它具有现实的这种直接性,现实的直接性对博士生来说,平常他就能接触到,你再给他搞一遍,他认为在学术上层次上对他没有帮助。不仅是重复,而且因为我们这些领导人他是直接针对问题的,有一种明显的直接性。一听就懂。对博士而言,可能就需要难懂一点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强调有效性,要紧密联系博士生思想实际和学校特色。搞了这个框架,我们在前面说到,实际上既然只有一个学分,18个课时,实际上各个学校没必要平均用力。完全可以根据这个大纲,有些篇章在这个学校可能对博士生更有吸引力,可能某些篇章的作用更明显。因为学校的性质是有差异的,有综合性大学,有师范类院校,有工科的,有医学类的,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合理选择和安排课程内容。而且如果有偏重,有重点,可能讲出来的效果更好,为什么?他可以更深入,他讲授能够更深入,而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激发兴趣,而关键是激发学生他自己的阅读兴趣。 课程设置的设想和理念,第一就是基于博士生的特点,思想导向要步步高。在这个层次上,过去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有一门课就是经典著作选读,但是还是经典著作选读,现在放在博士生阶段应该步步高。这个步步高怎么体现?就是站位要高,他的理论高度,理论要求要更高。第二就是以学术性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做到步步深。在所有政治课体系当中,这门课我认为是学术性最高的。它的学术性,可能是起魅力治所在,尽管它是选修课。必修课非常重要,因为必修课是让所有的博士生都应该了解当前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角度来看当今世界,来看我们目前这个世界。但是,从学术性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这门课学术性应该是最高的,我们恰恰就是以他的学术性来提高这个课程的吸引力,因为它是选修课。也就是学了这门课,博士生他的理论水平能得到提高,他的思想深度可以加深,他的理论境界可以提升,甚至博士生他的论文写作水平都可以提高。我觉得就得有这种意识,这门课才有吸引力。第三,尽管是经典著作选读,但是我们还是关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文本与阐释之间的呼应。比如说帝国主义论,当时也有的同志提出不同意见,这还选不选,我们觉得还是要选。因为帝国主义尽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毕竟还是帝国主义,而且之间还是有联系性的,它仍然具有现实性。我们写了它的时代背景,也提到了它的现实价值。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知道理论是可以穿透社会问题的,而且要学会这种理论穿透力。为什么有些文章写得好,有些文章写得不那么好,写的好的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是一体的。而有些文章就是从概念到概念,他没有学会理论的穿透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所写的东西都在他们的时代有所指的,我们关键是通过他的所指,看到当时的问题,领悟和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要学会用他们的理论方法来看待现在的问题。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文本与阐释之间的呼应。第四点是关注学术前沿,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包括它的文本研究,也是在不断深化,不断前行的。我们不能用多年前的,因为已经有了新发现,我们还是用原来我们学到的东西来看待这个问题,包括一些文本也是有一些新的发现。因此,要提倡严肃的文本分析,尽管我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我们仍然要提倡严肃的文本分析。要提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一致,这样才能关注方法论的启示,甚至可以引导一些讨论,引导一些思考。不要怕不同意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说这就是他学到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的革命辩证法。包括有些人说现在这个社会跟以前不一样了,马克思也说过,一切都是运动变化的,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基于历史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成不变的东西那是“先验的”理论模式。我们很多问题没有超出马克思最基本的一些观点,但是我们往往自己把它与现实变化给对立起来了。与时具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品格。所以,我觉得要关注学术前沿,这样能够提高这门课程的吸引力。我们最初在讨论篇目的时候,做了一个小小的民主实验,让每个专家列10个篇目。意见都比较一致的,我们就选。最初我们用这种方式,然后在大家投票的基础上,搞了最初的篇目。最初设定的这些篇目都在现在的大纲里。但有些就不一样了,比如费尔巴哈论。有一位年轻学者认为费尔巴哈论可以不讲了,但是后来又加上了。因为这篇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就是论粮食税。后来交到工程办以后,工程办认为干部读本里有论粮食税,从学生这个角度应该换另一个,于是换成了论我国革命。最初,我们一致的意见是要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定要区别开来。因此,我们没有选有关内容。但是,还是选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后来因为课程内容而放弃了。有关领导和专家意识到,如果将毛泽东的著作列入,那么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有了一个交集,牵扯到如何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交叉以及是否还选择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著作的问题。后来工程办考虑,确定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完全避免了重复性。名称上,改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主要是避免与其他几门政治理论课的重复。既然是经典,就应该是有比较长时间的沉淀。现在的内容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11篇,这11篇有马克思的,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还有他们两个人的书信,还有两篇列宁的,这是基本的内容。基本的框架:一、写作背景。把任何理论问题放到它的理论出现的原因和背景当中去考察,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而且了解当时的背景,才更容易去理解著作的内容。因为背景是理解内容的最主要的语境。而且如果清晰地理解了写作背景,就知道这个著作写作的原因,它的主要所指。二、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以概括的方式来分析,这篇著作它有几层意思,从几个层面去展开它的理论分析。大家可以看到每一段开头的黑体字就是主题句。每个主题句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层次。以概括的方式,把这篇著作的结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来阅读,帮助学生了解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这篇著作。三、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既然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引导性就要讲明这篇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中它的历史地位是什么。这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解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有意义。在思想形成当中,它在哪个方面做了贡献,在理论的什么方面做了贡献,解决了什么历史问题、什么现实问题,这是它的地位和价值。当代价值更值得关注。这部分主要阐述了这篇著作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它的时代性、现实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当然,我们是从更具有普遍的角度去概括这些方面,去分出层次来。教学弹性,一方面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可以重点选一些篇目重点进行,其他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另一方面,在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的分析上,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包括自己学科的特点,在哪些方面可能有更深一步的挖掘,更深入的一些挖掘。四、延伸阅读。在延伸阅读中列出了一些跟这篇著作有关的,也非常重要的篇目。如果学生愿意继续在这方面进一步研究,再去看列出的篇目,就可以完整理解这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策略,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没办法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有的著作都列在这里,但是我们通过延伸阅读的方式,实现他们思想的完整化。同时也是一个方便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五、思考题。原著选读篇目中涉及到哲学、经济、政治各个方面的内容,那么思考题应该更具有开放性。不是说把大家的脑子框在这些思考题当中,而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去分析更多的问题。所以这个思考题不是把大家限制到这儿,实际是给大家一个启示,可以这样提问题。如果学生学会了提问题,恰恰是学了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掌握了理论和方法以后,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对待各种问题,提出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最后讲一下我们自己在编写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一是篇目的选择如何兼顾系统与重点。现在课时减少了,要求反而提高了。这门课的学术性,在所有这五门课当中,应该是最高的,对理论素养的要求也是最高的。但是如何兼顾它的系统与重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舍弃了与相关课程重复的部分,比如说新民主主义论。我们以延伸阅读的方式作为补充,用延伸阅读构成一个格式塔一个完整的理论图景。二就是文本分析如何能既体现权威性,又体现教学的自主性。因为文本是已经完成的东西,它的形式和内容是已经固化了的东西,可以进行新的解读,它的解读一旦脱离开它原来那种语境,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不同的解读之间并不具有平等的权威性,这是两个概念。每一篇大家可能有不同理解,但是从道理上来说,不是所有的解读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如果都具有平等价值的话,这个文本本身就是个问题。博士生具有独立思考的特点,另外在创新型国家作为一个战略提出来的情况下,我们培养创新性人才,确实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培养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重复,只会鹦鹉学舌,缺少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门课,我们不要按照简单按原理的方式去讲,而是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要关注它的问题,要关注它的方法,它的方法是什么呢?实际就是一个现实批判,对当时解决问题的一种批判力,一种分析能力,这就是问题意识。我们不要把它变成仅仅是文本,变成纯粹的知识这个层面,关键是掌握立场观点方法。所以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可以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我们的力量,因为马克思主义恰恰就是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必要的素质,不要把这个对立起来,我觉得这门课就可以做好。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而且通过延伸阅读和思考,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