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地理信息地图配图规范.doc_第1页
警用地理信息地图配图规范.doc_第2页
警用地理信息地图配图规范.doc_第3页
警用地理信息地图配图规范.doc_第4页
警用地理信息地图配图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布-实施-发布警用地理信息地图配图规范(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0年1月)GA/T GA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ICS 35.240.70备案号:A90IGA/T 目 次前 言II1 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33 术语和定义34 数据基本要求45 矢量图片集66 制图工艺要求11参考文献1415前 言本标准由由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提出。本标准由公安部计算机信息处理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XXXXXX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XXXXXX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XXXXXX警用地理信息地图配图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中栅格地图图片生产与编制的工艺流程、基础地理和警用专题要素的选取与表达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公安机关建设相应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电子地图与网络地图生产与编制、设计和可视化表达。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68202009地图学术语GB 220212008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GA/T 629XX X X 警用地理信息地图选用技术标准GA/T 491XX X X警用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GA/T 492XX X X警用地理信息图形符号3 术语和定义GA/T 491X、GA/T 492X中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栅格地图图片 Map Tiles为提供网络地图服务而预先生成的规定大小的(如256256)、存储于硬盘目录下的图片文件。3.2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应用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视屏显示地图。(GB/T 16820)3.3矢量地图 vector map基于直角坐标系统,用X、Y、Z坐标表示地图图形或地理实体的位置和形状的数据所形成的地图。3.4栅格地图 raster map基于一套行列组成的方格数据模型,使用一组方格描述地理要素,每一个方格的值代表一个现实的地理要素形式的地图。 3.5地图现势性 verisimilitude地图内容与现实情况的符合程度。3.6地图符号 map symbols地图上各种图形、记号和文字的总称。地图符号由形状、尺寸、色彩、定位点、文字等因素构成。3.7制图分级 cartographic hierarchy根据地图要素的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划分等级的过程。3.8制图综合 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对地图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进行选取和概括、夸大、移位,用以反映制图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4 数据基本要求4.1 数学基础4.1.1 地图比例尺地图比例尺是根据栅格地图图片各分级的经纬度跨度来确定的,表1列举出了各级地图的经纬度跨度及宜采用的地图比例尺。4.1.2 地图投影类型及参数为实现各地区数据的互联互通,所生产的栅格地图图片数据宜直接采用经纬度坐标。4.1.3 坐标系统参照警用地理信息地图选用技术标准相关规定,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并执行GB 220212008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4.2 地图精度4.2.1 完备性地图的各内容要素、要素属性、要素关系应正确、无遗漏。4.2.2 现势性地图的各内容要做到及时更新。4.3 栅格地图图片制作的一般要求栅格地图图片集包含矢量栅格地图图片集、影像栅格地图图片集、矢量加影像栅格地图图片集。4.3.1 数据分级栅格地图图片按照一定级别进行制作,可分为21个级别,相邻级别之间图片大小的经纬度跨度、地图比例尺按倍数关系变化,详见表1。表中经纬跨度以十进制度为单位,跨度值是以256256为基准。工程级别对应比例尺经纬跨度矢量数据(比例尺)影像数据(分辨率)DEM数据(比例尺)01:7864320005121:10000001:100000011:3932160002561:10000001:100000021:1966080001281:10000001:100000031:98304000641:10000001:100000041:49152000321:10000001:100000051:24576000161:10000001:100000061:1228800081:10000001:100000071:614400041:10000001:100000081:307200021:10000001:100000091:153600011:100000030米1:1000000101:7680000.51:25000030米1:250000111:3840000.251:25000030米1:250000121:1920000.1251:25000010米1:250000131:960000.06251:5000010米1:50000141:480000.031251:500002.5米1:50000151:240000.0156251:10000-1:500002.5米1:50000161:120000.00781251:100001米171:60000.003906251:50001米181:30000.0019531251:20001米191:15000.00097656251:10000.6米201:7500.000488281251:5000.2米表1 各级栅格地图图片相对应的数据源比例尺扩展原则:级别可向大比例尺方向按序列扩展,需保证相邻级别之间比例尺和经纬跨度按倍数关系变化。例如,21级,比例尺1:375,经纬跨度为0.000244140625度。4.3.2 颜色使用在地图上正确用色,可以突出地图的主题,增强地图的表现力。指导原则:从专业地图制图角度出发,给出不同比例尺下地图用色及标注方法。地图用色惯例:各个国家可能有自己习惯的用色,但在地图学界,有一些是通用的惯例:蓝色表示水域;绿色表示植被覆盖区域;黄色、土黄色干旱地,荒漠,中等高程地区;棕色地貌(山,丘陵等),等高线;红色重要要素(道路,城市等),暖色。在地图配图使用颜色时,要做到基本上遵循这些基本惯例。4.3.3 符号使用在地图的符号化过程中,符号体系一般按比例尺大小有相应的体系,或不同用途的地图有相应的符号。在符号的适用上,应符合GA/T 警用地理信息图形图式符号规范中规定的要求,对标准中未规定的,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特征及用图需要增补符号。4.3.4 注记使用地图中的注记主要有对水系、居民点、道路、植被等。对线河流、道路等线状地物的标注,应按图1所示的排列方法进行标注。 图1 注记的排列方向当同一地物(河流或道路)较长时,可以根据需要标注多组注记,但每组注记间的间隔宜大于该组注记本身长度。4.4 其他要求地图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 配图的内容及符号应符合警用地理信息属性数据结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公路路线命名编号和编码规则(GB 917.2-89)等技术标准的规定。2) 地物地貌各要素的综合取舍和图形概括应符合配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各要素之间关系协调、层次分明,重要道路、居民地、大的河流、地貌等内容应明显表示,注记正确、位置指向明确。3) 配图的各内容要素、要素属性、要素关系应正确、无遗漏。4) 应正确、充分地使用各种补充、参考资料对各要素,特别是水库、道路、境界、居民地及地名等要素进行增补、更新,符合配图时的实地情况,数据的现势性强。5 矢量图片集5.1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表示方法5.1.1 水系5.1.1.1 河流选取根据不同级表示不同等级水系,由高等级向低等级逐渐扩展。根据不同级,分别由不依比例尺向依比例尺过渡,具体参考表2。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16-20显示全部水系表示水系中的岛屿13-151-6级河流及中小型湖泊、水库和主要渠表示水系中的岛屿10-121-6级河流及主要湖泊、水库图上河流宽度大于5mm时用双线表示5-91-5级河流河流均用单线表示2-41-3级河流河流均用单线表示表2 水系数据显示内容与方法5.1.1.2 河流密度对构成网络系统的河、渠,应根据河渠网平面图形特征进行取舍。密集河渠的间距一般不应小于3cm,小于5cm应视其密度适量表示。图上实际宽度大于5mm时用双线表示。5.1.1.3 河流表示原则界河应全部选取,连通湖泊及荒漠缺水地区的短小河流应尽量选取。表示湖泊时应着重反映其面积、轮廓形状基本特征、水质和分布特点。5.1.1.4 水系注记的表示水系注记应正确反映河流等级、名称及范围。同一水系尽量每屏都显示一组注记。5.1.2 居民地5.1.2.1 居民地选取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15-20显示全部居民地显示建筑物11-14主要村以上居民地县级以上居民地用城区轮廓线表示,其余用点符号表示10行政村以上行政驻地县级以上居民地用城区轮廓线表示,其余用点符号表示9乡镇以上行政驻地地级以上居民地用城区轮廓线表示,其余用点符号表示7-8县级以上行政驻地省级以上居民地用城区轮廓线表示,其余用点符号表示6县级市以上行政驻地以点符号表示5地级以上行政驻地以点符号表示4省级以上行政驻地以点符号表示2-3首都以点符号表示表3 居民地数据显示内容与方法5.1.2.2 居民地表示原则沿主要道路分布的居民地应详细表示; 道路终点和水系交叉口的居民地应优先选取。历史名村镇应全部选取。正确反映居民地的密度分布。5.1.2.3 居民地的注记表示注记应正确反映居民地等级、名称。县级以上居民地应表示驻地名称,民族自治居民地应标注全称。同一居民地在不同级别显示的注记位置应尽量保持一致。5.1.3 交通5.1.3.1 铁路5.1.3.1.1 铁路选取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16-20全部铁路、车站、隧道和铁路附属设施全部用铁路符号表示13-15全部铁路、一等以上车站和隧道除铁路站线用单线表示外,其余均用铁路符号表示。11-12支线以上铁路、三等以上车站和隧道用铁路符号表示10全部铁路主线用铁路符号表示8-9国铁与国铁临管铁路用铁路符号表示7国铁用单线表示表4 铁路数据的显示内容与方法5.1.3.1.2 铁路注记表示应正确反映铁路名称和走向范围。同一铁路名称应标注在铁路同侧。高速铁路、电气化铁路应分别加说明注记“高”或“电”。5.1.3.2 公路和道路5.1.3.2.1 公路和道路选取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18-20全部道路中心线、道路边线切图时可不显示道路中心线17全部道路按道路等级用相应符号表示16全部道路、小路以上公路按道路等级用相应符号表示15次干道以上道路、小路以上公路按道路等级用相应符号表示14主干道以上道路、小路以上公路按道路等级用相应符号表示12-13快速路、小路以上公路按道路等级用相应符号表示11县乡道以上公路按道路等级用相应符号表示10省道以上公路按道路等级用相应符号表示9国道以上公路按道路等级用相应符号表示7-8高速公路按道路等级用相应符号表示5-6高速公路主线按道路等级用相应符号表示表5 公路和道路数据的显示内容与方法5.1.3.2.2 公路和道路表示原则正确表示道路的类别、等级、位置,反映道路网的结构特征、通行状况、分布密度,正确反映交通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一般应使乡镇级居民地有道路通往、居民地与主要地物之间均有道路连接。两居民地之间有数条道路相连接时,应优先表示等级较高、距离较短的道路。5.1.3.2.3 公路和道路注记应正确反映道路名称和走向范围。省道以上公路应表示公路编号。高速公路名称在小比例尺图上显示总名称,大比例尺图上显示分段名称。5.1.4 境界5.1.4.1 境界选取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18-20派出所辖区按相应符号表示16-17分局辖区按相应符号表示15村级以上行政界线乡镇以上行政界线表示色带14乡镇级以上行政界线县级以上行政界线表示色带12-13县级以上行政界线地级以上行政界线表示色带6-11地级以上行政界线省级以上行政界线表示色带4-5国界、省界国界加色带,省界用符号表示2-3国界、省界国界加色带,省界用单线表示表6 境界数据的显示内容与方法5.1.4.2 界线表示原则国界按国家测绘局1999年发布的国界标准画法表示。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按民政部提供的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资料(协议书和协议书附图)标绘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地、县级行政区域界线按中图社的资料表示。各级行政区域界线不以线状地物为界时,界线符号必须连续不间断的绘出。以双线河中心线或主航道为界的行政区域界线,应在河流中心线连续绘出完整的境界符号,并应正确分清岛屿、沙洲的归属。界线以单线河、道路、长城等线状地物为界的时,应从相应层中拷贝数据为界构面。并删除这段与单线河等要素为界的界线,界线直接接到线状要素。行政区域界线上明显的转折点和交叉点必须以符号的点或实线段表示,必须实部相交。飞地的界线用其隶属行政单位的政区境界符号表示,并在其范围内加隶属注记,表面注记不表示。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域界线重合时,只表示高一级的行政区域界线。图幅中主区(本地区或地级市)范围内不套色,本省邻区普染统一的面积色,邻省按照各省设定的色彩分别套色(参数各省用色样图)。邻国普染统一的区域色。界线色带及参数照样图表示。5.1.4.3 行政区域注记工程级别显示内容12-13区县表面注记6-11地级表面注记5省级表面注记表7 行政区域注记表示内容5.2 警用公共地理信息要素的表示方法5.2.1 选取原则地理底图采用栅格地图方式制作,警用公共地理信息要素宜选取与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周期一致的要素作为地理底图的要素,对动态变化、频繁更新的信息不宜在地理底图上进行显示。5.2.2 场所5.2.2.1 场所表示原则避免出现符号之间压盖、重复等现象。符号不能压盖水系和道路要素。沿道路分布的场所信息应详细表示。当场所与其它要素压盖时,按照与应用业务的联系紧密程度首先保留相关性高的点。5.2.2.2场所注记注记应正确反映场所信息的等级、名称。同一场所在不同级别显示的注记位置应尽量保持一致。5.2.2.3场所选取场所数据可参考下表按级别进行选取显示。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15-20活动场所按相应点符号表示15-20交通场所17-20娱乐场所17-20商贸场所12-20旅游场所16-20体育场所14-20文化场所16-20服务场所15-20宗教场所15-20其他场所表8 场所数据的显示内容与方法5.2.3 交通5.2.3.1 交通表示原则避免出现符号之间压盖、重复等现象。当存在压盖现象时,按照与应用业务的联系紧密程度首先保留密切度高的点。5.2.3.2交通注记注记应正确反映交通信息的等级、名称。同一交通在不同级别显示的注记位置应尽量保持一致。5.2.3.3交通选取交通数据可参考下表进行选取显示。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15-20公路附属设施按相应点线符号表示18-20公路控制点8-20道路网15-20公路基础设施15-20公路管理设施16-20其他交通信息表9 交通数据的显示内容与方法5.2.4分区5.2.4.1 分区表示原则避免出现符号之间压盖、重复等现象。5.2.4.2分区注记注记应正确反映分区信息的等级、名称。同一分区在不同级别显示的注记位置应尽量保持一致。5.2.4.3分区选取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11-20警用管理分区按相应线符号和面色填充表示14-20定位分区15-20聚居分区表10 分区数据的显示内容与方法5.2.5单位信息5.2.5.1 单位表示原则避免出现符号之间压盖、重复等现象。沿道路分布的单位信息应详细表示。当单位与其它要素压盖时,按照与应用业务的联系紧密程度首先保留密切度高的点。5.2.5.2单位注记注记应正确反映单位信息的等级、名称。同一单位在不同级别显示的注记位置应尽量保持一致。5.2.5.3场所选取单位信息在各级比例尺下选取内容,可按各地实际情况,参考下表进行选取表示。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6-20党政机关按相应点符号表示16-20人民团体与民主党派16-20社会福利机构13-20基层群众自治组织10-20公安机关14-20驻华机构14-20企事业单位14-20教育14-20科研设计15-20文化团体15-20医疗卫生13-20金融证券14-20新闻广电与出版15-20邮电物流单位15-20危险品存放地单位16-20其他单位表11 单位信息的显示内容与方法5.2.5.1公安机关信息选取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17-20省厅、市局、区县分局、派出所、警务室等机关按相应点符号表示15-16省厅、市局、区县分局、派出所12-14省厅、市局、区县分局10-11省厅、市局9省厅表12 公安机关数据的显示内容与方法5.2.6基础设施5.2.6.1基础设施表示原则避免出现符号之间压盖、重复等现象。沿道路分布的公共场所信息应详细表示。当场所基础设施与其它要素压盖时,按照与应用业务的联系紧密程度首先保留密切度高的点。5.2.6.2基础设施注记注记应正确反映场所信息的等级、名称。同一场所在不同级别显示的注记位置应尽量保持一致。5.2.6.3基础设施选取基础设施信息的数据选取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参考下表进行选取。工程级别显示内容表示方法13-20场地按相应点符号表示障碍物关卡公共设施警用保障设施其他基础设施表13 基础设施数据的显示内容与方法5.3 业务关联信息要素的表示方法业务关联信息要素与时间的关联度较高,变化性较大,因此多不宜在地理底图上进行表示。在配图中可不表示这部分内容。但若因业务需要表示其中的某类要素时,则可按相应点符号进行表示。6 制图工艺要求6.1 制图技术方法及要求6.1.1 制图方法6.1.1.1 根据数据的质量确定配图显示级数,参照:表1.6.1.1.2 地图编制一般应从大比例尺图开始进行缩编。6.1.1.3确定各级比例尺下应显示的地图图面信息。6.2 准备工作6.2.1 制图资料的选择6.2.1.1 矢量数据应搜集大于成图比例尺、地图精度符合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精度要求、现势性强的地形图要素矢量数据。一般在城市地区配图时,应尽量选择大比例尺地图,详见表1:6.2.1.2 作为基本资料的补充或参考,还应搜集以下资料:1) 最新影像数据2) 道路数据、勘界资料、行政区划等现势性强的数据库和文字资料。6.2.1.3 资料搜集情况基本资料的搜集应截止至编绘作业之前。对于县级以上居民地的行政等级、政区变动,铁路,省道以上公路等重要要素,其现势资料的搜集一般截止至成图检查完成之时。6.2.2 制图资料的分析与评价对于确定为编图所需使用的资料,应进行分析,并做出简明评价和确定其使用程度。评价内容一般包括:1) 测制单位、数学基础、成图年代等;2) 地图内容精度、现势性、可靠性与完备性等;3) 各地物要素同本部分及GB/T 20257.3中符号分类分级的符合程度及转换原则。根据以上分析、评价,确定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参考资料的使用程度及方法。6.2.3 制图区域的研究制图区域的研究是以基本资料为基础,结合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从整体上了解制图区域的地理概况和基本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 警用信息数据的分布情况2) 居民地的分布特点和密度差别,居民地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及行政意义等;3) 道路的等级、分布特点和密度差别、道路附属设施的分布情况;4) 各级境界状况,特别是国界、省界有无待处理的问题5) 水系的结构特征及河网密度,湖泊类型及分布特点,运河、沟渠等人工水系物体的分布状况;6) 各种植被的分布特点;7) 有特殊文化、历史或经济价值的地物分布情况;8) 其他要素的分布情况(公共地理信息数据)。9)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针对编绘作业的需要,写出制图区域地理特征的简要说明。6.2.4 配图技术方案的确定及专业设计书拟定6.2.5 配图方案6.2.6 专业设计书是指导制图区域图幅编绘作业的专业技术文件。其内容应按有关要求编写。6.3 数据预处理编辑6.3.1 数据预处理1)数据格式转换2)数据投影转换3)数据归类6.3.2 数据的取舍6.4 地图制作6.4.1 地图符号化1)按警用地理信息图形符号规定的符号、线型、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