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知识补充材料 一、手卫生 1、何谓卫生手消毒? 答: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2、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先洗手,后消毒。(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二、标准预防 1、医务人员防护原则? 答: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标准预防包括以下内容: 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接触有明显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答:手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手的清洁与消毒应当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3、医务人员的防护?答: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工作时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认真执行手卫生。(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注意事项: 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可连续应用。接触疑似患者,隔离衣或防护服应在接触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4)三级防护:适用于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 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4、何谓医务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5、发生HIV及HBV暴露时的处理? 抗-HIV阳性请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决定是否用药若需用药,尽量在1小时内服用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报所在地区疾病控制部门。 被HBV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g、5g、5g(按0、1、6月间隔)6、安全注射包括哪些内容?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害;注射产生的废弃物对他人无害。三、病原微生物送检、多重耐药菌 1、病原微生物标本检测的意义? 答: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护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病原的检出是确诊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依据,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管理,提高检出率,对合理规范应用抗生素具有积极重要作用。 2、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相关要求有哪些? 答:院内感染病例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应 7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 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 80%。 3、何为多重耐药菌(MDR)? 答: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4、MR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5、VRE:耐万古霉素球菌。 6、常见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7、发现多重耐药菌应采取哪些措施? 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应立即通知科室和院感科,科室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杜绝暴发流行。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患者应立即报告院感科。院感科接到报告后到病区进行核实,并督导防控措施落实情况。8、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强化全员培训,人人知晓,落实到位。 患者宜单间安置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禁止与留置管、开放伤口、免疫力低下者同室。 及时上报、及时登记、标识明显(床头、病历、一览表)。 限制人员,减少出入。 严格执行手卫生,全员手卫生(医师、护士、实习、进修、保洁、家属等),执行率100%。 加强清洁管理和开窗通风,仪器设备宜专用、专人诊治、诊疗护理安排在最后。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病人产生的生活废物按医疗废物处置。 3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认真做好终末处置。 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预防、控制措施?(一)预防措施 1、宣传教育: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对MRSA感染危害性的重视,在医务人员中开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减少因抗菌药物过量使用及用药时间过长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控制。 2、控制传染源:尽量避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人员进入重症监护病房。 3、切断传播途径:MRSA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通过医务人员手或污染物品接触易感者而导致感染,MRSA分布在空气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导致呼吸系统感染。科室要加强对使用后换药碗的管理,正确处置医疗垃圾,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控制交叉感染。 4、重点人群监控:MRSA感染的高危人群是新生儿、早产儿、老年患者、重患者以及抵抗力低下人群,应加强对以上人群的重点监控。 5、做好入院筛查:对可能携带MRSA的病人入院后48h内要接受常规的MRSA调查,用湿棉签在鼻前庭及喉部采取标本,如报告为阳性,还要从肛周、直肠、开放性伤口及血管导管插入处采取标本,呼吸道感染者要采集痰标本,留置导尿管者要采集尿标本进培养。 (二)感染控制 1、标本筛选与报告:临床科室提高对MRSA的重视程度,对长期应用高档广谱抗菌药物及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严密观察,发现感染迹象立即留取相应标本进行培养。微生物室检出MRSA菌株后及时通知科室及院内感染科,科室内做好控制措施。2、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发现的MRSA菌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来源、传播途径及扩散范围,指导科室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扩散。必要时对病人、医务人员、物体表面、空气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寻找MRSA感染源或定植携带者。3、严密隔离:科室对确定为MRSA定植或感染的病人应立即实行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床边悬挂隔离标记;做好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宣教,接触病人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落实手卫生,接触病人前后应严格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每一位感染病人配备一套专用查体用具(叩诊锤、听诊器、手电筒、血压计袖带),每日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感染病人房间应设置医疗垃圾简,在该房间产生的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不得带出,不得在房间外二次污染;为MRSA感染病人换药时,建议使用一次性换药碗、钳,用后袋口扎紧焚烧处理,如使用可复用的医疗器械,用后立即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并标注,供应室集中处置;每日卫生清扫人员最后清洁该房间,并按照要求严格防护,清扫后严格洗手;隔离房间使用的清洁用具如拖把、抹布等要专用,置于房间固定位置。4、消毒处理措施:(1)污染表面的消毒:重点消毒的部位是床头柜、窗台、窗帘、门把手、厕所、空调、生活用具及医疗仪器等,这些部位均可用1000mgL有效氯溶液或过氧乙酸擦拭消毒,易腐蚀的物品表面可用2%戊二醛擦拭消毒,必要时可用消毒剂擦拭地面、墙壁和天花扳。病室墙面、角落等处,可用过氧化氢原液角落喷洒消毒;隔离病房用后的织物如床单、窗帘等,套黄色垃圾袋,洗衣房处置。 (2) MRSA感染患者的病房内空气中往往存在污染细菌,病室每天通风换气2次,每次小少于30min;可配备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用于有人环境的持续消毒。 (3)医务人员的消毒:MRSA对乙醇、含乙醇氯已定敏感,常规消毒手方法均可获得很好的消毒效果,可用75乙醇溶液擦拭消毒。鼻咽部粘膜预防性消毒,使用含有效碘的碘伏乳剂涂抹鼻咽部可有效杀灭MRSA,密切接触MRSA患者的医护人员在其离开隔离区时,采用0.15碘伏常规消毒鼻腔,生理盐水漱口的办法进行有效预防。 (4)感染患者被服的消毒:MRSA感染患者用过的被服需作消毒处理,污染严重的应装入双层防渗漏的医疗垃圾袋内作焚烧处理;或设明显标志再送洗衣房按感染性衣物进行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进行处理;床垫等可用床单位臭氧消毒机消毒。 5、MRSA定植的处理:抑制或消除MRSA携带有助于控制MRSA扩散,不论身体任何部位发现有MRSA都应给予全身性清除MRSA处理,如鼻前庭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涂擦;身体局部可使用氯己定清洗;皮肤溃疡处、肛周及新生儿脐部等,局部使用聚维酮碘喷雾剂或莫匹罗星软膏涂擦;活动的义齿取下后要放在氯己定溶液中浸泡。若喉部、痰、尿或直肠标本中培养出MRSA,则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口服米诺环素、Co-SMZ、利福平或夫西地酸治疗。 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MRSA感染病人定期做感染部位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病情发展;MRSA抗菌作用不依赖于药物浓度,而是依赖于作用叫间,护士在给药过程中要按规定时间给药,同时认真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向医师汇报,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缩短用药时间。 7、对曾与隔离病人同室过的病人进行可疑部位的跟踪培养,排除潜伏期感染,避免该菌在其它病室的传播。(三)解除隔离标准:3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认真做好终末处置。10、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VRE感染控制措施 1、对感染或定植菌的患者实行单间隔离,或将同类患者隔离于同一房间,床边悬挂隔离标记; 2、每一位感染病人配备一套专用查体用具(叩诊锤、听诊器、手电筒、血压计袖带),每日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3、工作人员接触感染或定植患者后要加强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4、每天严格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 5、对患者执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帽子、口罩等防护用品; 6、感染病人房间应设置医疗垃圾筒,在该房间产生的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不得带出,不得在房间外二次污染; 7、VRE感染患者产生的生活及医疗废物应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有效封口,袋外加注特殊感染警示标示,与医疗废物暂存处专职人员专项交接; 8、为MRSA感染病人换药时,建议使用一次性换药碗、钳,用后袋口扎紧焚烧处理,如使用可复用的医疗器械,用后立即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并标注,供应室集中处置; 9、每日卫生清扫人员最后清洁该房间,并按照要求严格防护,清扫后严格洗手;隔离房间使用的清洁用具如拖把、抹布等要专用,置于房问固定位置。 10、携带VRE的医生不得进行手术间,直至检测转为阴性。 (二)VRE感染的预防 1、合理掌握万古霉素使用适应证:在医院内应用万古霉素己确证是VRE产生和引起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因此,应严格掌握万古霉素和相关糖肽类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 2、由于VRE感染的发现和控制都需要所有医务人员高度警惕和高标准的操作方法,因此,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VRE的认识,掌握基本的防控知识是必要的。 3、提高临床微生物室在检测、报告和控制VRE感染中的作用:临床微生物检验室是预防VRE感染在医院流行的第一道防线,及时、准确地鉴定和测定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能力,对诊断VRE定植和感染,避免问题复杂化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当VRE的定植或感染只发生在一个病房的某个患者时,要将VRE从医院彻底根除是很容易实现的,但如果VRE感染已在一个病房发展成局部性流行或己扩散到了其它病房或社会时,要根除它就变得困难且费用又高。因此必须尽最大努力减少以至消除VRE在患者之间的传播。四、三导管管理1、三导管包括哪些? 三导管包括深静脉置管、导尿管、气管插管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措施? 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置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4、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有颜色一面向外,金属条朝上,向下拉水波纹找过下巴,双手沿鼻翼两侧捏紧鼻夹塑型。五、医院感染暴发1、什么是医院内感染?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医院发现哪些情况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医院发生哪些情形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六、含氯消毒剂应用及配比?地面、物体表面、车辆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病人血液及排泄物污染者用1000 mgL-2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配置方法: 如需要每升500mg的含氯消毒剂1000 ml配比如下: 应取有效率含量为1.1%1.5%的含氯消毒剂原液45ml+ 955ml水。 七、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废物如何管理?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药物性、化学性五类。 暂存时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处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必须在可控范围内;医疗废物不得超过天。 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级会计实务试题及答案
- 肿瘤靶向药管理办法
- 社会团体管理办法
- pdca企业管理办法
- 老旧散小区管理办法
- 箱包厂管理办法规定
- 规范监狱资产管理办法
- 贸易交通走廊管理办法
- 不良事件资料管理办法
- 自动化物料管理办法
- 2025秋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大学英语四级高频词汇1500+六级高频词汇1500
- 公墓施工组织设计
- 油气集输管线管道工程征地外协管理方案
- 《智慧农业》的ppt完整版
- 小升初英语学习方法指导PPT
- CT图像伪影及处理
- 住宅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举例
- GB∕T 40753-2021 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ISO 28000实施指南
- 测井曲线综合解释(课堂PPT)
- 贮水花盆案例总结-2015天津中心修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