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防尘与安全技术教学大纲——完.docx_第1页
矿井通风防尘与安全技术教学大纲——完.docx_第2页
矿井通风防尘与安全技术教学大纲——完.docx_第3页
矿井通风防尘与安全技术教学大纲——完.docx_第4页
矿井通风防尘与安全技术教学大纲——完.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3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3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体育课程教学大纲3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大纲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3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3测量学教学大纲3矿井通风与防尘课程教学大纲3现代矿山企业管理教学大纲3矿山安全生产课程教学大纲3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3 劳动保护管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3采矿概论课程教学大纲3矿山环境工程课程教学大纲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大3科技文献检索367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及制图技能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任务 培养学生具备建筑设备工程图、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识读与绘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CAD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CAD绘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一般平面图绘制度的能力,同时掌握简单的三维图形的绘制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及今后从事工程设计和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并以读图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使学生具有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基本能力,以及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了解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中尺寸标注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尺寸标注的基本方法。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思想素质目标在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奉献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风尚,遵纪守法,有严谨求实,创新开拓的作风。在智育方面:结合21世纪机械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和全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求扎实打好基础,加强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机为主,加强电、信(计算机)、外语三个基础,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较宽的专业知识,增加辅修和选修,鼓励向交叉学科方向的发展,增强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及实践,创新方面的能力。(二)知识目标通过学习, 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工程制图与CAD的绘图基本知识,掌握工程制图与CAD在机械及建筑中的基本绘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CAD绘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一般平面图绘制度的能力,同时掌握简单的三维图形的绘制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及今后从事工程设计和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能力目标 安装工程制图识图部分: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有关规定,了解轴测投影图的画法;了解并贯彻国家制图标准的规定,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绘图仪器,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建筑施工图和建筑设备施工图的图示内容及图示方法和图示特点。掌握专业制;图的有关标准规定和表达方法,掌握识读建筑施工图、建筑设备施工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绘制和识读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具有绘制和识读本专业工程图样的能力。CAD部分:掌握CAD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平面绘图的基本方法;了解三维绘图的简单方法;熟悉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熟练掌握二维平面图的绘制;具有对所有平面图绘制度的能力;具有对三维视图的能力;具有对各种CAD软件的简单使用。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1、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内容、学习方法。2、教学重点: 了解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内容、学习方法。第二章 工程制图的基本规定1、教学内容: 幅面、图线、比例、字体、尺寸标注,制图工具2、教学重点: 掌握制图工具的正确使用,了解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第三章 投影理论基础1、教学内容: 投影及其分类,三视图的形成及其特性,形体的基本视图与特殊视图;点的投影、线的投影、面的投影;平面体的投影,曲面体的投影。2、教学重点: 了解投影及其分类,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其特性,了解形体的基本视图,掌握点的投影及其规律,掌握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掌握平面体、曲面体的投影图画法及截交线的作法。第四章 组合体1、教学内容: 组合体的组成方式,投影图的画法、尺寸标注,投影图的识读;平面体表面的展开,可展曲面体表面的展开。2、教学重点: 了解组合体的组成方式,掌握组合体投影图的画法及识读;了解平面体、曲面体展开图的作法。第五章 轴测图1、教学内容: 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正等轴测投影图,正面斜轴测投影图。2、教学重点: 了解轴测投影的作图方法第六章 形体的剖切投影1、教学内容: 剖面图,断面图,形体的简化画法。2、教学重点: 了解剖面图、断面图的画法及分类,了解形体的简化画法。第七章 标准件和常用件1、教学内容: 螺纹,螺纹联接件,齿轮,键及销联接,滚动轴承。2、教学重点: 了解螺纹及螺纹联接件的种类,掌握它们的画法及标注;了解齿轮的种类、参数计,掌握其画法;了解键和销的种类、用途,掌握它们的画法;掌握滚动轴承的种类、代号及画法。第八章 零件图1、教学内容: 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零件图的视图选择,零件图的尺寸标注,零件图上技术要求的注写,零件上常见的工艺结构,看零件图。2、教学重点: 掌握识读和绘制零件图的方法与技能。第九章 装配图1、教学内容: 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装配图的表达方法,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及明细栏,看装配图。2、教学重点: 握识读装配图的方法。CAD部分:第一章 CAD简介1、教学内容: CAD系统组成应用以及CAD的运行环境,CAD的用户界面以及绘图过程。2、教学重点: 了解CAD系统组成,CAD的应用以及CAD的运行环境,掌握CAD的用户界面以及绘图过程。第二章 AutoCAD绘图环境的设置及对象特性设置1、教学内容: CAD绘图环境、单位、图幅的设置,图形文件的管理,点的捕捉设置与操作,显示控制以及对象特性的设置与操作。2、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绘图环境的设置方法,文件管理与保存的技巧,显示控制,图层的设置与应用。第三章 几何图形的绘制1、教学内容: 常用的绘制命令的使用:2、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各种绘制命令的使用方法与技巧.第四章 二维图形的编辑1、教学内容: 选择对象的方法,图形的删除、复制、变换、修改,以及夹点的编辑。2、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各种编辑技巧的方法。第五章 高级绘图和编辑1、教学内容: 多线的绘制与编辑,图案填充,图块的使用以及文本标注的方法。2、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多线编辑,图块的使用的技巧,文本标注的方法与编辑技巧。第六章 工程尺寸标注1、教学内容: 工程尺寸的设置与标注方法,以及尺寸编辑的技巧。2、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工程尺寸的设置与标注和编辑技巧。第七章 输出和打印1、教学内容: 绘图设备的配置与打印设置2、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图形输出的方法。第八章 三维图形绘制1、教学内容: 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的转换,三维面与三维实体的绘制。2、教学重点: 掌握本维面与本维实体的方法与技巧.第九章 三维图形的编辑1、教学内容: 三维图形的操作,三维空间的变换,三维实体的编辑方法与技巧。2、教学重点: 掌握三维实体的编辑方法与技巧.(二)教学建议讲练结合型教学。这种将“教、学、做”融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而在传统教室中较难进行教学的部分课程内容,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后就布置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例如在工艺设计课中老师在讲清了零件的结构之后,就由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去练习,从而使学生快速掌握这部分内容;案例教学法,生产一线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师生互动性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例如对课程组将若干年来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生产典型的零件实例的图纸;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本课程教学中既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述,板书,作业等),也运用现代手段,采用视频,动画等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更运用现场教学手段,采用实物在机床旁操作示范讲授,以帮助学生理解机械零件的结构,对于本课程的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及其他信息量较大而仅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则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做简单的介绍,使学生既能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又能得大量信息,拓宽知识面和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本课程时应结合课程特点增强直观教学,尽量采用模型、实物及多媒体演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们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方法课。是为以后学习专业课和做设计打基础的课程,该课程应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学习。他是后面一切理论课的支柱。六、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总学时: 96 学时。序号教学内容总学时讲课实验(上机、实训)习题课、讨论课课程设计(大作业)1绪论462工程图基本知识10123投影理论基础101644组合体181445轴测图10106工程形体常用表达法6127机械制图121068计算机制图2010109房屋建筑图3310其他工程图33小 计967224七、考核方式本课程为基础必修课,为考试课。为了准确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总评成绩可按下式给出:总评成绩=平时成绩(上课情况占5%、大作业习题内容完成情况占 5%、平时作业占10%)期末考试成绩80%。八、教材及参考书 书 名 :工程图学简明教程 书 号 :9787562918172 主 编 :张佑林 王成刚 赵奇平 主 审 :董国耀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刘朝儒、彭福荫、高政一 编: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陈东升、谢有才、叶时勇 编:机械工程制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3、罗卓书主编:AutoCAD 2004中文版培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九、大纲适用范围 本大纲实用于大专类所有专业。编写人:张惠芬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职业技术学院非电类工科各专业教学中必修的一门重要的知识拓宽技术基础课程,属于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程。 (二)本课程的任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研究电的规律和电子技术及应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综合素质。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情况,获得一定的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熟悉在工程应用中涉及到的电气、电子系统的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有所理解和掌握,初步掌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思想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珠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综合素质。(二)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和计算的基本方法,认识交流电路的基本特性和分析法,认识电动机及其控制的常规线路,认识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安全使用电气设备的一般规律。(三)能力目标掌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第1章 电路分析基础1、教学内容: 熟悉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了解电气设备额定值及电路工作状态;建立电路模型和集中参数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理想电路元件与实际元器件的区别;牢固掌握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理解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概念及特点;熟悉电源模型与实际电源的对应关系及电源模型之间的等效互换方法;掌握电能与电功率概念的不同点。理解电流的热效应,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在实际工程中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的内容及其扩展应用;掌握应用两个定律分析复杂电路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电压、电流参考正方向在电路分析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电压、电流实际方向的联系;了解叠加定律和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的步骤和适用场合,并能应用它们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2、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实验、实践环节,懂得严格遵守电工操作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实验室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实验操作的初步技能;具有使用电路实验台、万用表的技能;具有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技能,具有在实验中查找实验误差原因的能力;具有自己拟定实验步骤,以验证KCL、KVL定律的能力。第2章 正弦交流电路1、教学内容: 了解正弦交流稳态电路的分析在电工电子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单一元件上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功率关系,理解即时元件、动态元件的区别和由来;了解正弦量的几种表示方法;了解功率及功率因数,效率等概念;掌握正弦量的三要素、相位差、有效值的概念;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的概念;理解正弦量的基本概念;熟悉相量与正弦量的对应关系,了解相量的代数表示法和极坐标表示法,熟练掌握两种表示法的应用场合及其互换;理解相量法在正弦交流电路分析中带来的方便,掌握运用相量法分析和计算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方法。2、教学重点: 具有对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及参数的测量技能;具有日光灯电路连接技能及提高功率因数方法的技能。第3章 三相交流电路1、教学内容: 了解三相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了解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供电体制,理解三相四线制的优越性;理解中线的作用;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和不对称三相电路的简单分析方法;理解线电压、相电压,线电流、相电流的关系;掌握三相负载电路的连接方法;熟悉三相功率的计算;了解发配电的基本过程;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了解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和常见的安全用电措施,了解触电急救的常识。2、教学重点: 具有正确连接三相负载电路的技能;具有测量三相电路各种电压、电流的技能;通过到电厂或变电所的参观,具有熟悉发配电基本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安全用电的基本应变能力。第4章 磁路与变压器1、教学内容: 了解铁芯线圈磁路中几个基本物理量的概念;了解铁磁性材料的磁性能、分类及用途;理解磁路欧姆定律和主磁通原理,掌握运用它们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了解变压器的基本结构组成;理解其变压、变流、变阻抗工作原理及其变比;了解仪用互感器、自耦调压器和电焊变压器的特殊点;熟悉它们的应用场合;理解这些特殊变压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2、教学重点: 具有使用和调节单相和三相自耦调压器的能力;具有识别电力变压器、仪用互感器、电焊变压器的能力。第5章 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1、教学内容: 熟悉单相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理解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其机电转换过程及其铭牌数据、额定值;理解和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特性和机械特性,并能运用这两个特性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了解常用的控制和保护用高、低压电器工作原理,熟悉它们的保护和控制作用及其应用场合;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调速和制动的控制原理,熟悉控制过程及其方法;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单相连续运转和正反转控制电路的控制原理及其操作方法。2、教学重点: 具有电气控制线路图的读图技能,具有正确识别各种控制和保护电器图符号和文字符号的能力;掌握基本电工工具的作用方法,并具有根据电气控制线路图正确连接电动机控制电路的能力;掌握熔断器的选择和更换方法,具有查找控制线路简单故障的初步能力。第6章 半导体及其常用器件1、教学内容: 了解本征半导体、P型和N型半导体的特征;熟悉PN结的生成,掌握其单向导电性;了解二极管的类型及其应用范围,熟悉特殊二极管的正常工作区域及其功能;理解双极型三极管的电流控制原理及三种工作状态,熟悉单极性单极型的基本结构组成及电压控制原理。2、教学重点: 具有识别二极管、三极管外形和型号的能力;具有应用指针式万用表判别二极管和三极管的性能好坏及极性判别的技能。第7章 基本放大电路1、教学内容: 理解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掌握分压式偏置的共发射极电压放大器电路的静态、动态分析过程;理解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特征及其适用场合;了解“零漂”的概念及差动放大电路抑制“零漂”的作用;了解甲类、乙类和甲乙类功放电路的特点,熟悉“交越失真”现象及消除方法;熟悉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了解放大电路中负反馈的基本类型;初步掌握对基本放大电路反馈形式的判别方法。2、教学重点: 具有使用常用信号发生器、二踪示波器及电子毫伏表调节分压式偏置的单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能力;具有识别放大电路饱和失真、截止失真的能力;通过示波器观察放大电路同时出现上、下削波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此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通过实验环节,具有对放大电路进行动态指标估算的能力。第8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1、教学内容: 了解集成运放的基本概念;熟悉两个重要结论“虚短”和“虚断”,并能运用两个重要结论分析线性集成运放电路;掌握集成运放线性应用电路的分析方法;熟悉集成运放非线性应用电路的特点,理解非线性应用只有“虚断”结论成立不再能运用“虚短”结论;掌握理想集成运放的4个条件。2、教学重点: 认识集成运放芯片,并具有应用集成运放CF741正确连接反相比例运算和同相比例运算实验电路的能力;具有消除实验故障的初步能力。第9章 组合逻辑电路1、教学内容: 掌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不同点及其各自的特点;了解和熟悉二极管及晶体管的开关特性;理解基本门电路、复合门电路的组成及功能;熟悉它们的逻辑图符号;掌握TTL集成电路中OC门和三态门的功能和应用;熟悉常用的计数制和码制及其它们之间的转换方法;掌握逻辑代数的化简法和卡诺图化简法;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编码、译码的概念及其应用;熟悉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等常用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组成及功能。2、教学重点:具有认识各种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芯片及其管脚功能排列情况的能力;初步掌握阅读和分析简单逻辑电子线路图的一般能力;具有初步正确使用数字电路实验系统的能力,并学会简单的测试元件功能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对编码、译码显示电路进行正确连接和实验的能力。 第10章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1、教学内容: 了解电平触发方式的基本RS触发器、同步RS触发器,边沿触发方式的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和T触发器的逻辑功能;熟悉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最大区别;理解和掌握各种触发器功能的4种描述方法;熟悉各种进制计数器的组成及其分析方法;理解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和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区别;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步骤和方法;了解数码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的组成及功能;理解移位寄存器的分析方法并熟悉其应用;了解555定时电路的结构组成及其应用。2、教学重点: 具有对集成触发器芯片进行功能测试的能力;具有应用D触发器或JK触发器构成各种进制计数器和寄存器电路的能力;具有应用集成计数器芯片构成任意进制计数器的能力;掌握异步归零法和同步归零法;具有应用集成寄存器观察二进制数乘法、除法运算和移位寄存功能的能力。第11章 存储器1、教学内容: 了解存储器的分类及各类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场合;了解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对存储器性能的影响;掌握半导体存储器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电路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各部分功能;了解RAM的静态存储单元与动态存储单元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了解集成RAM芯片的引脚作用及功能扩展方法;了解各种可编程逻辑器件ROM的结构组成及其特点;熟悉其存储单元的实现方法。2、教学重点: 具有对随机存取存储器集成电路引脚作用的认识能力和对其进行功能测试的实验能力;具有正确连接实验线路的能力及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能力。第12章 数/模和模/数转换器1、教学内容: 理解D/A转换器的基本概念,熟悉D/A转换器的转换特性及其转换公式,了解权电阻求和网络和R-2R倒T型电阻网络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常用的D/A集成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理解A/D转换器的基本概念,熟悉A/D转换原理及其特点,了解集成芯片ADC0809功能;掌握应用采样定理分析ADC的方法。2、教学重点: 具有认识集成芯片A/D转换器管脚功能和D/A转换器管脚功能的能力;具有测试集成芯片A/D转换器和D/A转换器功能的能力,掌握正确连接实验线路的技能。 (二)实验、实训、实习内容1、实验项目: 实验设备和常用仪器、仪表认识(必须);基尔霍夫定律的的验证(必须);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验证;日光灯电路的连接及功率因数的提高(必须);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的研究;变压器参数测定及绕组极性判别;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降压起动实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单向连续运转控制电路实验(必须);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必须);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研究(必须);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实验(必须);组合逻辑门电路的功能测试(必须);编码器、译码器及数码显示电路实验;计数器及其应用;555定时器及其应用。2、实验要求: 学会直读式仪表和电路实验台等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电阻、电压和电流的测试技能;能够自拟实验步骤,验证电路定律;熟悉日光灯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及线路连接的初步技能;具有根据电气控制线路图正确连接电动机控制电路的能力;掌握熔断器的选择和更换方法,具有查找控制线路简单故障的初步能力;通过实验认识和掌握二极管、三极管极性的判别及好坏鉴定方法,具有连接和调试单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能力,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外部特性及使用方法;掌握对集成芯片功能测试的方法,了解集成芯片的外形、管脚排列及其外部电路连接方法;学会测试555定时电路及用它构成施密特触发器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实验课以提高学生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为目标,为创新教育打下基础。设计性实验学生课前进行设计和参数选择,并进行计算,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实验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应该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之后开设,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是:(1)具有复数运算能力,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2)具有物理学电磁学基础。宜在各个相应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安排在第一学期组织教学。六、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总学时: 108 学时。序号教 学 内 容总学时讲课实验习题讨论1电路分析基础6422正弦交流电路10823三相交流电路12844磁路与变压器8625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12846半导体及其常用器件8627基本放大电路141048集成运算放大器6429组合逻辑电路1612410时序逻辑电路64211存储器4412数/模和模/数转换器66合计1088028七、考核方式本课程应该以闭卷考试方式考查学生成绩。平时成绩可占30%比例,其中实验成绩应占15%比例。八、教材及参考书主教材:电工电子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 曾令琴 李 伟主编参考书: 电工学简明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曾煌主编 电工电子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汪临伟 廖 芳主编九、大纲适用范围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的高职高专工程学科非电专业。完成全课程的教学指导时数为72学时(包括实验学时),学时安排不足时可适当减少后边章节和内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本课主要是作为学院国地资源系采矿专业的地质知识必修基础课。(二)、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掌握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地质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大纲所订内容为学生学习本课程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堂讲授、课程作业、等教学环节和学生自学、讨论、辅导答疑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利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科研实践,介绍我国和国外有关新理论、新技术及本学科的发展动向,以开阔学生思路。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思想素质目标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解释各种自然地质构造,加强学生对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二)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地壳、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图等地质学基础知识,了解并部分掌握矿床、水文地质、地质勘探和矿山地质工作等基本知识。四、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绪 论1、教学内容: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知识1、教学内容: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和特征;地壳均衡概念;地壳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形态、大小、表面形态;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物理性质;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风化作用概念及类型和特征;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剥蚀作用的类型和特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2、教学重点: 地壳的基本结构和物理性质;内、外力地质作用及相互关系。3、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层圈的确定方法;内、外力地质作用的表现方式。 第二章 矿物1、教学内容: 矿物的形态:单体和集合体的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矿物分类和鉴定 2、教学重点: 摩氏硬度;矿物的肉眼鉴定;常见金属矿物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物的识别;常见非属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等矿物的识别。3、教学难点: 石英同方解石用肉眼的区别鉴定;黄铁矿与黄铜矿的区别与鉴定;闪锌矿与方铅矿的区别鉴定。第三章 岩石1、教学内容: 火成岩:一般特征,分类及肉眼鉴定命名;沉积岩:结构:碎屑、泥质、结晶、胶状及生物;构造:层状、块状、鲕状;分类命名:火山碎屑类、正常碎屑、类粘土类、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变质岩:一般特征,分类及肉眼鉴定命名。2、教学重点: 岩石的成因及其成因分类。3、教学难点: 三大岩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岩石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岩石学的研究方法。第四章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1、教学内容: 确定方法;地质年代表;我国地史概述。2、教学重点: 地质年代表。3、教学难点: 各种地层接触关系含义。第五章 地质构造1、教学内容: 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构造运动的规律、地震作用(概念、成因类型、地震地质作用、地震带的分布);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力学分析:五种变形方式,应变椭球体;褶皱构造:特征及分类;断裂构造:节理、断层。2、教学重点: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识别标志和研究方法;沉积岩层顶底面的识别标志及其应用;断层的识别3、教学难点:确定二套岩层是否为不整合关系,研究区是否需要一定的面积?为什么;岩石变形是否一定都经历弹性、塑性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为什么;褶皱是塑性变形,断层是脆性变形,二者为何可以同时出现。第六章 地形地质图及阅读1、教学内容:地形图简介;地形地质图的用途;地形地质图的填绘;地形地质图的读图;各种构造在地形图上的表现2、教学重点:“V”字形法则原理及其应用;地形地质图的认识和读解。第七章 矿床概述1、教学内容: 掌握矿床学基本概念,掌握矿床、矿体、矿石、围岩、母岩、矿石的品位与品级等基本概念;掌握矿床成因类型的划分,成因类型、工业类型及勘探类型的联系与区别;矿床学基本概念;矿床、矿体、矿石、围岩、母岩、矿石的品位与品级等基本概念;矿床成因类型的划分;矿床的成因类型、工业类型及勘探类型的联系与区别;矿床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第八章 矿床各论1、教学内容: 掌握常见的矿床成因分类体系;掌握各类矿床的基本概念、成矿条件及工业意义等;矿床基本概念、矿床特点、工业意义;成矿地质条件;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典型矿床实例剖析 (成矿地质背景、矿床与矿体特征、矿石组成与结构构造等);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2、教学重点: 矿床学基本概念;矿床、矿体、矿石、围岩、母岩、矿石的品位与品级等基本概念;常见的矿床成因分类体系,各类矿床的基本概念、成矿条件及工业意义等;床成因类型的划分;成因类型、工业类型及勘探类型的联系与区别。第九章 矿山水文地质工作1、教学内容: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孔隙、裂隙、岩溶溶洞;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温度、颜色、密度;主要化学成分、PH值、硬度、总矿化度;表示法及评价;地下水的分类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矿区水文地质图概念读图;地下不涌水量预测和防治;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层流、紊流;达西定律。2、教学重点: 地下水的基本分类、潜水、承压水的基本特征、地下水埋藏条件的表示方法;地下水的基本化学特征,地下水的化学成因类型,矿化度3、教学难点: 为什么粘土的孔隙度很大而给水度和透水性反而小;潜水、承压水的基本特特性;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基本特点第十章 矿产勘查与矿山地质工作1、教学内容: 矿产勘查学的性质、任务与研究方法;矿产勘查的基本原则及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矿山地质作;矿产勘查技术手段的类型;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勘探工程间距的确定;勘探工程设计与施工;勘查工程网度影响因素;确定方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原始地质编录和矿产取样;槽、井、钻、坑编录;矿产地质调查资料综合及研究;综合地质图件的阅读和运用;储量计算的基本概念;工业指标:矿石质量指标和矿床开采技术指标;边界线种类;圈定边界的方法;储量计算参数的测定与计算,特高品位的处理;储量计算的传统方法及现代方法;矿山地质工作生产勘探;矿山地质管理工作;矿产勘查资料的评审及应用。2、教学重点: 矿体基本形态类型;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勘探工程设计与施工;矿产质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矿产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矿产取样;矿产取样的种类、采样方法、样品加工、鉴定、分析、测试、试验;学会取样结果的整理及研究;储量边界线的种类和圈定方法,储量计算图纸(勘探剖面图,中段平面图,矿体垂直纵投影图,矿体水平纵投影图,矿体底板等高线图);储量计算参数的测定与计算(面积、厚度、品位等参数)。3、教学难点: 为什么近几年钻探工程发展很快;简述勘探工程的质量同储量质量的关系;国标GB/T177661999储量分级同1990年的储量分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生产勘探的实际意义。五、本课程同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涉及平面和立体几何,无机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变学等学科知识。它为后继有关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并为今后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了解和部分解决有关的地质问题服务。六、教学时数分配课程总学时64学时序号教学内容总时讲课实验(上机、实训)习题、讨论课程设计(大作业)1 地质学基础知识201282 矿床12123矿床水文地质14144矿产勘查与矿山地质工作141465 多媒体综合讲解44小计645014七、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八、教材及参考书主教材徐九华、谢玉玲、李建平、李克庆地质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4版参考书1、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1985年2、普通地质学徐成彦、赵不亿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年3、赖旭龙、金振民,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4、矿产勘查学,李守义、 叶松青 ,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九、大纲适用范围本大纲适应于地质专业方向,采矿专业,钻探与地址专业,测绘专业学生。测量学教学大纲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测量学是非测量专业的基础性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二) 本课程的任务测量学培养采矿、地质、工民建等专业的学生在自己专业的测量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测量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行本专业的测量工作和学习其他测量技能、从事其它测量工作奠定基础。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具有一定的本专业测量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 仪器设备 1比较熟练地掌握普通水准仪、经纬仪和钢尺等常用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2了解测距仪、全站仪和GPS等现代测量仪器的功用。(二)基本理论 1比较熟练的掌握距离、角度、高差等三项测量工作的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2掌握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于误差分析;3熟悉测量基本理论和技能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工程施工等工作中的应用。(三)其他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还应具有如下外展能力:1了解测量学科新技术、新仪器的发展动向及应用,以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2了解并观察社会发展,能自觉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在以下三方面达到一定的目标:(一) 思想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起到一定的辅助和补充作用。应促进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本职工作,并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思想素质的形成。(二) 知识目标: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水准仪及其高差、高程测量,经纬仪及其角度测量,钢尺及其距离测量的方法;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导线测量及其计算方法;地形图的测绘及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线路工程测量、隧道工程测量、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井下施工测量及变形观测等工程测量的方法。(三)能力目标能正确使用水准仪测量高差或高程;能正确使用经纬仪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并能用经纬仪、水准仪测设点位;能正确按照测量规范要求记录和计算测量成果;能对建筑工程、线路工程、隧道工程等的变形观测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对测距仪或全站仪在测量中的应用有所了解。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第1章 绪论1、教学内容: 测量学的任务及其在各工程中的作用;地面点位的确定;测量工作概述;掌握地球形状的概念及参考椭球体元素;掌握水准面、大地水准面的概念及高斯平面直角系概念;掌握现在所使用的坐标系、高程系;了解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范围。2、教学重点: 参考椭球体元素;水准面、大地水准面及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现在我们云锡公司所使用的坐标系、高程系。第2章 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1、教学内容: 距离测量;直线定向;掌握钢尺的使用方法;掌握钢尺量距的方法及计算方法;掌握视距测量原理及其平距、高程的计算方法;掌握直线定向的概念,要特别注意使学生能将直线定向与直线定线区别开来;掌握同一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与象限角的换算方法。 2、 教学重点: 钢尺量距及其计算方法;视距测量及其平距、高差的计算方法;直线定向的概念;方位角与象限角的换算第3章 水准测量1、教学内容: 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水准仪的使用;水准测量的外业;水准测量的内业;数字水准仪简介;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包括高差、高程计算;掌握微倾式水准仪的构造与使用方法,水准尺的构造与读法;掌握数字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掌握水准测量方法 ;掌握水准测量误差的分析方法;掌握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2、教学重点: 水准仪的使用及水准测量方法;水准测量误差分析方法;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第4章 经纬仪测量1、教学内容: 水平角测量原理;DJ6级光学经纬仪;水平角观测;竖直角观测;三角高程测量;视距测量;全站仪简介;掌握角度测量原理;掌握经纬仪的构造与使用方法;掌握角度测量方法,主要是测回法、全园方向法的测量方法;掌握角度测量的误差分析方法;掌握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2、教学重点: 经纬仪的使用方法;竖直角的测量方法及水平角的测量方法;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 第5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1、教学内容: 衡量精度的指标;误差传播定律;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掌握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其分类; 掌握偶然误差的特性;掌握评定精度的几个指标:中误差、极限误差;掌握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方法;掌握不同精度观测值的平差方法。 2、教学重点: 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中误差的计算方法;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第6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1、教学内容: 经纬仪导线测量;经纬仪导线计算;交会法和小三角测量;高程控制测量;GPS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掌握控制测量的概念;掌握地方坐标系与坐标系统的转换方法;掌握平面控制测量方法;掌握高程控制测量方法 ;2、教学重点: 地方坐标系与坐标系的转换方法;掌握平面控制测量方法。特别要会进行导线测量的坐标计算;掌握高程控制测量方法。第7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教学内容: 貌与等高线;常规测图方法;数字化测图技术简介;航空摄影测量简介;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常用符号;熟悉地形图的分幅编号方法;掌握传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方法;初步了解数字化测图方法;(因有专门后续课程进行学习,故只要求初步了解)2、教学重点: 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第8章 地形图的读法和应用1、教学内容: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掌握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掌握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2、教学重点: 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第9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1、教学内容: 水平距离、水平角度和设计高程的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方法;设计坡度线的测设方法;掌握水平距离、水平角度和设计高程的测设方法;掌握点的平面位置测设方法。2、教学重点: 掌握水平距离、水平角度和设计高程的测设方法; 第10章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1、教学内容: 工业厂房施工测量;高层建筑施工测量;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掌握工民建的测量工作内容;了解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方法。2、教学重点: 工民建的测量工作内容; 第11章 铁路与公路工程测量1、教学内容: 铁路初测中的测量工作;定线测量;曲线测设;线路纵横断面图的测绘;铁路施工测量;公路施工测量;桥梁测量;掌握铁路和公路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线路纵横地面图的测绘方法;2、教学重点: 公路与铁路测量的基本知识; 第12章 管道工程测量1、教学内容: 管道中线测量;管道纵横断面图的测绘;管道施工测量;管道竣工测量;掌握管道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管道纵横地面图的测绘方法。2、教学重点: 管道测量的基本知识。 第13章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1、教学内容: 勘探工程测量;地质剖面测量;地质填图测量;掌握勘探线、勘探网的测设方法;掌握地质剖面测量的方法;熟悉掌握地质填图测量的方法。2、教学重点: 勘探线、勘探网的测设方法;地质剖面测量的方法。 第14章 井下测量1、教学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