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学校文化管理与建设论文.doc_第1页
中国传媒大学学校文化管理与建设论文.doc_第2页
中国传媒大学学校文化管理与建设论文.doc_第3页
中国传媒大学学校文化管理与建设论文.doc_第4页
中国传媒大学学校文化管理与建设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等传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最高学府。学校位于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35万平方米。学校创办历史中国传媒大学(英文名: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缩写:CUC)始建于1954年9月,前身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简称广院)。2004年8月,正值北京广播学院五十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并立志将学校创办成为以传媒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央部署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之一,2011年6月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为立德、敬业、博学、竞先。中国传媒大学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名誉传遍中外。并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媒体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现今,中国传媒大学凭借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独具的优势屹立于全国高校之林。思想精神介绍中传精神表述语之一:创新引领 追求卓越中传精神表述语之二:求真理 传道义 向卓越 济天下中传精神表述语之三:传媒为我扬帆,我为传媒领航(中传精神其他表述:“求是创新,引领传媒”;“真善美新”;“求真、求实、求新、求卓”)大学精神的表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应该让人看到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历史足迹)、文化底蕴(积淀),最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优秀精神品质、最值得肯定的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经验;同时,又要体现它的现实追求(时代特征)、未来愿景和理想;此外,还要遵循大学精神普遍的共性要求。国外大学精神着重倡导独立自由、真理和光明,我国的大学精神更多强调的是爱国奉献以及对“德”和真善美的追求。中传精神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精神,是传媒大学人的精神。作为专门从事传媒教育和研究的高校,要引导我们的师生及校友,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必须具有“传媒人”的精神,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信息传播原则,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传承、传播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主动引领传媒发展方向、引领社会风尚。这是传媒大学精神区别于其它大学精神的关键点,是中传精神的特质。 当前,关于中传精神的凝练培育工作仍在进行。这是一个集思广益、凝聚智慧、逐步深入、达成共识的过程。我们既要抓紧活动的开展、力求快出成果,又要深思熟虑、慎重推出成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沉淀、筛选、精炼、内化等环节和过程,中传精神之花必将香溢校园,并结出累累硕果。教育教学风采在中国传媒大学发展的50年里,不仅仅是为广播电视系统和信息传播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为国内外的传播事业发展培养了众多的优秀骨干。中国传媒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遵循“根植广电系统,依托传媒界,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的思路,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中国传媒大学通过合作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创办新专业、教授讲学、共同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联合制作节目等形式,同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16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传媒机构等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为国际高校影视联合会会员。学校发展多种形式的留学生教育,每年接收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1000余名。师资硬件设施中国传媒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全国广播电视学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校内设有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国际广告研究所、调查统计研究所、IMI市场信息研究所等26个研究所(中心),有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验中心1个。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中心、计算中心、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校园网、有线电视数字传输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以及在国家广播电视光纤干线网基础上建立的现代远程教育网。拥有一批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具有传媒特点的专业实验中心(室)。学校努力建设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藏书103万册,音像资料50余万盒,报刊3000多种,电子报刊8000多种。学校编辑出版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市场观察媒介、市场观察广告主、当代电影、电视艺术等学术刊物。编纂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告作品年鉴、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教授、学者。专任教师847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0%以上。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学校实施“382人才工程”,造就一支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梯队。学院专业发展学校现设新闻传播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媒体管理学院、社科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录音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等3个成教机构。下设新闻学系、传播学系、电视系、编辑学系、广告学系、广告设计系、公共关系系、国际传播系、国际关系学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外语系、经济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艺系、导演表演系、广播电视文学系、摄影系、美术系、播音系、应用语言学系、录音艺术系、录音技术系、动画艺术系、动画技术系、中国文学系、语言文化系、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广播电视工程系、科学艺术系、自动化系、应用数学系、光电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等38个系。全校开设68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点,68个学士专业。另创办一个独立学院南广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本、专科生近11,5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500人。而09年申办的MBA学院是中传为了提高MBA办学水平,营造一流的办学环境而专门设立的二级学院。中传MBA学院将为广大MBA学生打造整合全校教学与实践资源,全面发展的大空间与大平台。MBA学院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要求,在全国首创文化传媒MBA,依托学校管理、广告、新闻传播等优势学科平台,打造特色专业方向,推动中国文化传媒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我国正处于文化传媒业大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既懂专业领域知识,又通晓经营管理的管理人才。中传MBA将充分运用学校的优势资源,联合国际国内名师为全国各行业,尤其是文化传媒产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另外,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为拓展学校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国家对高等信息传播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6月创办的四年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知名校友资料众所周知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更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50年来,为广播影视系统及信息传播业培养输送毕业生近6万人,培训在职人员34万多人次。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支从领导干部到专业人员的骨干队伍,很多人已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翻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家。中国传媒大学50多年的发展,几乎伴随新中国广播电视文艺事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尤其在人文社科方面成绩显著,据校友会统计,该校在播音主持、出版编辑、电视制片、文学评论界共有六十名著名校友,恰恰是新中国广播电视文艺事业六十年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老中青三代结合,更显时代风采。幕后丁文华:198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现任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设计并负责安装彩电中心工程的“播控系统和播出区演播室制作系统”、建立了央视第一套机械手自动播出系统,率先将移动卫星地面站(DSNG)用于各类环境不同地域的直播活动。周毅:198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工科专业,现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工程师。主持人以及媒体人罗京:198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2009年病逝于北京。中国卓越的新闻工作者、优秀的电视主持人,党的十七大代表,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白岩松: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现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新闻频道主持人。李咏:199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现任中央电视台幸运52(该节目目前已取消)、非常6+1、咏乐汇节目主持人。李梓萌:2000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现任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陈鲁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