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中的“慎独”.doc_第1页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doc_第2页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doc_第3页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doc_第4页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国学111班 汪琦摘要:”大学、中庸中 所强调的“慎独”之道在儒家的后生之中被解释了千百次,但是究其本源,它的本意依然内有改变依旧是强调人们内心的修养。本文旨在究其二字的原本意思和现实意义来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作用,希望人们能够自律,讲求君子人格。关键词: 慎 独 现实意义 在大学中六章“所谓诚其意者”中曾多次提及到“是故君子必慎其独”,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慎独”是被极其重视的,在众多的儒家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提及关于自己对“慎独”的看法。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而近代的国学大家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这些都说明了“慎独”从古至今呢都是被儒家讨论的话题。在大学章句中“诚其意”作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三纲领必须坚守的八条目中的基础之重,而实现它的唯一途径就是“慎独之道”。明代儒家王阳明在回答大学的基本精神时也有大体相似的说明:“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这样看来,大人和小人的区别,并不在于“格物、致知”的“间形骸而分尔我”的知识辨析方面,而在于将“格物”的知性精神与“平天下”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这种内外、知行、个体觉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统一性体现在“大人”身上就是一种儒家理想的政治人格,其关键是“大人”特有的主体意识,即“慎独”。我们并不能只单纯地从政治或思想俩区分大人和小人,但是我们却可以中得出一个事实:“慎独之道”的确是为人处世和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一、穷“慎”的本意 首先, 慎有谨慎,慎重之意,但“谨”与“重”之间还是有微妙差别。先儒多把“慎”训为“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云:“慎,假借为顺。”顺之中又有“重” 的意思,也就说看重乃是顺遂的前提。书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位上关天命,下关民生,要慎重对待,马虎不得。墨子天志中“天之意慎有谨慎,慎重之意,但“谨”与“重”之间还是有微妙差别。孙治让闲诂:“慎与顺同。上下文屡云顺天意。”实际上,“顺天意”乃是“重天意”的结果,即对天意要认真对待。荀子成相:“请布基,慎圣人”,杨倞注:“慎读为顺。”实际上,“慎圣人”就是“重圣人”,或如郝懿行所言是“诚用圣人”,也就是要真心尊重圣人。其次,左传:“慎守其一”和周书:“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中的“慎”与“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释为“持守”(或者“专注”);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和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说明了其中的“慎”都是敬持人的内在性和人性的正直。总结上述对“慎”字的解释,儒家一贯坚持的是君子人格的秉性而非单纯地要求人们去坚守,顺从;而是重视圣人之言,坚守君子人格的原则。二、穷“独”的本意 五行篇的“说”,从丧服制度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也独者,舍体也。”另外还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的说法。明确地把“心”界定为“独”,或者以“心”为“独”。所谓独者说的就是让自己的内心的“未发”而不是单纯地将求身处一个没有外界的影响的空间概念。 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荀子不苟篇中所强调的“独”必须以诚心为基础,为人是强调的天地不言的前提下想要的坚持本分之道。 明儒中则有刘宗周:“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阳明王子)和“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之全书)卷八中庸首章说)都足以说明在古代的儒学家眼中“独”的的意义足够强大,圣贤之人的天命言说都是离不开慎独之道。 三:慎独在古往今来的重要地位 “慎独”来源儒家中的大学中庸。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是故君子必慎其独。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自如见其肺肝然,何意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者是也。”大学中解释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在是否是遵守慎独之道,君子是无需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时刻牵制自己的内心遵守不违心,不违为人处世之道。 古代的君子和小人之分就在与是否坚持了“君子人格”,这是其本质的根本所在而非是对于外在只是的穷格之理。在百家争相想要阐述自己的治国伦理大道是,只有儒家成功的挤进了统治者的眼界之中,最终成为了几千年来在华夏民族中所坚持的正统官方思想。也正是儒家所强调的“慎独”之道起到了作用,而被世人所接受。同时慎独之道大学、,中庸中所处的地位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之学,不仅为人君者要懂得治国之道,为人民者也必须要学会恪守自己,才会有天下平而国治,国治而民足的盛世出现。 当世之学中依然是慎独所需要存在的一个时代。传统的解释多源于朱熹所属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是时代。直接将慎独下达于一个直接在日常伦理层面上的一个自己约束的法则。但是在的当代这个人文情操,思想诚信道德日益败坏的社会,慎独可以担当一个新的角色使命,将本义与传统解说结合起来指导我们的道德修养。我们可以将本义中内心对于儒家仁、义、礼、智、圣这一君子人格德行的专一,改造成对于现实中的完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标准的专一与专注,以此形成一个牢固的内心信念,然后在这个诚于中的内心信念的统摄与驱动下,更好地形于外,这样我们就会不断修正自己在大庭广众下的显性行为,也会更为注重和调整独处时候的隐性行为。当代社会的要求是对慎独之道的一种在层面意义上的新的转换,实现高尚的人格的重塑。 “慎独”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既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可以扮演一个君子的角色,规劝人们保持自己的内心的君子人格;那么在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就更需要慎独之道来辨析古今,古为今用,来了解慎独在现实意义的重要地位,实现对人们的道德修养的规劝作用。 参考书目: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韩非子解老 韩非子左传 礼记正义 孔颖达 中华书局 书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 荀子成相:“请布基,慎圣人”,杨倞注:“慎读为顺。”实际上,“慎圣人”就是“重圣人” 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慎者诚也,诚者,实也,心不笃实则所谓独者不可见。尔雅释诂云:“慎,诚也。”非慎训谨之谓说文:“慎,谨也。”独独,犬相得而斗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