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母应摒弃的十个“教育细节”细节之11 “听话”教育 一位家长曾这样对心理医生说:“我的孩子特别听话,很懂事,守规矩从不惹事,对人有礼貌,做事比较认真,回家后能把老师教的东西告诉我们。可是,我们却发现这个孩子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兴趣不大,总喜欢做我们为他安排好的事。他对没有玩过的玩具,没有见过的事和没有接触过的人总是躲躲闪闪的。即使别人把他的玩具抢走了,他也只是站在那儿眼睁睁看着不知该怎么办我很担心他将来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几千年来我们的耳边都充斥着:“孩子,乖,听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话”的声音。我们接受着这样的“教育”,也用这种“教育”教育孩子。殊不知,“听话教育”实际上是害孩子,这位家长的苦恼可以反映出这一点。 为什么家长要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进行“听话教育”呢?归根到底,孩子的本性是不“听话”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天性活泼,向往自由,对一切都感到新奇,谁愿意一天到晚被人安排来安排去呢?他们的想法虽然有些幼稚,可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做法虽然令人好笑,可那毕竟代表了他们的行动自如。可能父母觉得孩子对他们有依赖性是件好事,但父母却不知道自己正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懂得用头脑而且怯懦的人,这类孩子在长大后也难有作为。“听话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孩子,充其量是一种“奴性教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家长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做这做那,看长者的脸色行事,长大后怎么会不习惯于惟书、惟上呢? 孩子不是机器人,需要父母给他安上电脑,随着父母的设计程序去活动。他本身就有自己用不着父母设计的思维,他的语言和行为是要自己大脑独立自主支配的。如果父母事事都要干预,就抑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父母要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孩子,就不要时时都迫使孩子“听话”。如果孩子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也就失去了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墨守成规、唯唯诺诺、不求上进、缺乏创新意识,就不难理解了。 细节提示 1、鼓励孩子凡事自己大胆做决定。 2、对于孩子“不听话”的事情,要听听他们“不听话”的理由。 3、给孩子创造发展的空间,允许他毁坏玩具、满足他的好奇心。细节之12 “棍棒”教育 2004年11月18日,8名四川南部县初一女生因不满父母的“棍棒”教育集体离家出走。据这些女孩反映,平日在家都有被父母动辄打骂的经历。玲玲和小雨的母亲最爱打孩子的头和脸部。她们不愿也不敢与父母沟通。有什么心里话,也只是和几个要好的同学讲。因而,这次下半学期考试后,当有人提出考得不好回家要挨打后,8个孩子不约而同选择了离家出走。 “棍棒教育”引发恶果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了,然而很多父母还是无法从思想上根本摒弃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们对待孩子的过错似乎除了棍棒别无他法,这样随之而来的不良后果也永远难以消除。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也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有些孩子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可见棍棒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即便有效也是暂时的,只能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等到棍棒的威胁一解除,原来的坏行为很快就会复发。从棍棒教育中,孩子们学到的除了粗鲁的待人方式和粗暴的言语外,就是在当权者(家长)不在时如何投机取巧来逃避挨打而已。他们根本就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无法改正错误,更谈不上学习更好的行为。而且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他们自卑、胆小、孤独、撒谎、情绪压抑等不正常的性格。可以说,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作为父母,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永远摒弃这种教育方式。棍棒下绝对开不出鲜花来,更培养不出健康的人格。细节提示 家长控制情绪三法 1、多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体谅对方。 2、在怒火上升时多调节自己的情绪,屏气深呼吸。 3、在有动手打孩子的冲动时,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一缓。 细节之13 “攀比”教育 “我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开完家长会后。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成绩他们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呆在家里了,我讨厌任何人。为什么他们都不能了解我呢”这是北京朝阳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小飞和记者聊天时说起的一段话。 “攀比教育”是现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方式,很多家长都喜欢像小飞的父母一样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如果自己的孩子生得俊俏,学习又好,又很会说话,自然父母脸上也光彩。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便觉得处处不顺眼,不给孩子一口好气。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有时可以使孩子有学习的榜样,如果父母引导得法,可能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大多时候会让孩子产生类似小飞这样的逆反心理。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一旦自己的孩子犯了错或者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就会说:“你看谁家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而你又“怎么怎么样”。家长这样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目的是激励起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让他向别人的孩子学习,而结果却不甚理想。首先,这会让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使亲子关系受到影响。父母老夸别人的孩子,孩子就会感觉怎么父母对别人的孩子比对自己还欣赏呀,他们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呀?其次,家长经常性地念叨,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厌烦之感。父母总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而且总认为他比不上别的孩子,孩子心里就会想,反正我怎么努力父母还是不满意,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再者,父母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有时会使孩子产生妒忌心理,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 人生在世,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只和高的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便容易使自己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失败。 细节提示 1、不要以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苛求自己的孩子。 2、多夸奖孩子在某一方面的长处。 3、当孩子老拿自己跟别人比的时候,做家长反而要纠正孩子这种不正确的倾向。 细节之14 “一指禅”教育 着名家庭教育专家周弘的女儿周婷婷自小失聪,是个别人都认为出息不大的聋哑儿童,然而周弘却凭借着自己对女儿独特的赏识教育,改变了女儿的一生。周婷婷八岁就可以背圆周率一百位,小学跳了两级,十六岁成为少年聋人大学生,二十岁留学,不久前又被美国两所名牌大学录取读博士学位。成为了家庭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当被问及何为“赏识教育法”时,周弘幽默地告诉大家:我习惯于在女儿面前树起大拇指,不断地鼓励她表扬她。我女儿小时候不管干什么事,只要我在身边,大拇指总是晃来晃去,我从不用食指指着女儿脑袋说她笨,你们看现在我大拇指的肌肉多么发达。 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含义。在孩子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与这位教育专家相反的是,很多父母却习惯用食指对孩子指指戳戳:别的孩子都那么聪明,你怎么那么笨?是谓“一指禅教育”。这样的教育,早晚会培养出坏孩子, 做父母的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也不可因为孩子“没出息”就指指点点地嘲笑孩子,造成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有些父母习惯于采取讽刺、挖苦、辱骂和威胁等方式管教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人格将会被扭曲而畸形发展,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当孩子被指着脑袋说愚蠢或者笨拙时,这些话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有反应,厌恶、愤怒、憎恨就这样产生了。还有些孩子对父母的嘲笑会耿耿于怀,只是因为没有反抗的力量,暂时埋藏在心底,一旦长大了,往往会寻机报复。这些都极大程度地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初衷。 父母应当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尊严,当家长不假思索地指着孩子厉声斥骂时,是否应该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于双方都无益,一方面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或自卑心理,给他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父母们都应多翘“大拇指”,少用“一指禅”。 细节提示 1、对幼儿园、小学生只管竖起大拇指。 2、对中学生或者长期受压抑的孩子,突然竖起的“大拇指”可能会让他们一时接受不了,家长们可以用“”手势。 3、多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不可“出口伤子”。 细节之15 “条件交换”教育 小雪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她要求很严格,奖惩很分明,她如果听话,学习成绩好,父母就很爱她;如果不听话,考试成绩不好,则必定挨骂甚至挨打。 由于父母给予她的爱是有条件的,为了得到这份爱,小雪不得不舍弃童趣和童心,抑制自己的很多本能欲望,经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就连偶尔产生与朋友玩一玩或想看看电视的欲望,心中也感到焦虑和不安。时间一长,她这种为得到父母的“爱”而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行为方式,便逐渐固定下来,并影响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 此事例中,小雪父母实行的就是“条件交换”教育,即用女儿的优异成绩来换取父母对她的爱。其实,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是一种天性,是没有条件和理由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见这样的话:“你要乖、要听话,妈妈才爱你,才给你买玩具,你要是不乖、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也不带你出去玩了!”这样的说法也许可以取得管束的效果,但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这样一个观念:“我乖,妈妈才爱我;我不乖,妈妈就不爱我!”这样,父母对子女的爱自然而然地被冠以某些条件和前提。 首先要指出的是,为人父母者应无条件地去受孩子,爱孩子本身,而不是只爱他的表现和成绩。父母应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你是爱他的,无论责任、荣誉、苦难、欢乐,你都愿意无条件地与他分离与承受一切。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性格才会健全地发展。 不可否认,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鼓励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奖励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什么事都冠之以条件,就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会认为:“只要我成绩好,父母就会对我好!”那么,他的学习目的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他们会把取得父母的赞美与鼓励作为学习的动力与目标,无法懂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 同时,“条件交换”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事事害怕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所带来的后果,从而生活在紧张压抑的情绪当中。 总之,“条件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做事情会有很强的目的性,可能短期内父母的条件交换会对孩子的行为有触动作用,但久而久之,条件交换容易使孩子的学习目的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形成作弊的诱因,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细节提示 1、不要常对孩子说利诱的话。 2、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家长而学。 3、对孩子的出色表现多进行精神奖励。 细节之16 “吓唬”教育 一个七岁的小姑娘从小就非常调皮,很少服从家长的管教。一次,她在院子里吃饭,上蹿下跳,家长怎么说她,她都不安分。于是,姥姥就吓唬她说:“你再不吃饭,小心饭里掉进壁虎屎!壁虎屎有毒,没有颜色看不出来,吃了眼睛就瞎了!”小姑娘听了害怕了,虽然把饭吃了,可是以后无论碰什么东西都会问妈妈,那上面有没有壁虎屎。大人说没有,她还反驳:“壁虎屎没有颜色,你又看不出来。这两天,我的眼睛好像看不清楚了,是不是吃了壁虎屎呀?” 中国家长恐怕都有类似小姑娘姥姥这样的“绝招”:当孩子不听话或不顺从大人的意志时,为了贪图省事或者掩盖自己的无能,许多家长拿出恐吓的办法来。例如:“再不睡觉鬼(或大灰狼)就要来了”、“不听话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或就把你送给别人)”、“不好好吃饭老虎就要来抢了”,如此等等。 对父母而言,“吓唬教育”似乎是使用方便而又十分奏效的方法,打骂要花力气、费精神,吓唬只需用吓人的语言加上严厉的神态就够了,如“你要是不考90分以上,你就不要回家!”或“你要是读不好书,以后去扫马路。”但事实证明,吓唬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还害了孩子。因为吓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强刺激,使孩子紧张,长期受吓唬的孩子胆小、懦弱。如果常用吓唬法,还会降低父母的威信,因为父母说的可怕后果并不总会出现。孩子到了初中以后,更不能吓唬了,因为孩子逆反心理强了,父母吓唬之后,孩子表面上臣服,可心里一定会嘀咕:“我非不我偏要我才不怕” 人的害怕心理是随着年龄增长,在与他人思想交流以及对外部世界认识过程中出现的。每个人都会有害怕心理,害怕心理太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自信心不强。中国孩子的自信心不够,与家长在他们小时候这样的吓唬是有很大关系的。与其等孩子稍大以后再鼓励他们要有自信,不如从小就杜绝吓唬孩子,杜绝“吓唬教育”。 细节提示 1、家长可采用耐心劝导、转移话题、缓和情绪等方法代替“吓唬”教育来管教调皮的孩子。 2、对于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最好要通过鼓励来代替“吓唬”教育。 3、对因被吓唬而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要多加以开导、鼓励。 细节之17 “分数”教育 一位做教育工作的年轻母亲向别人谈起她对自己孩子“分数”的感受,与一般的母亲有很大不同。 “我希望儿子将分数看淡些,他太在意别人对他的期望了,分数带给他的压力阻碍了他个人的成长。孩子的成绩好固然好,但成绩好坏并不能显示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实际上,创造力和想象力才弥足珍贵。” “我试着和孩子讨论课外的游戏及活动,这些活动不具任何分数竞争的色彩。如果我和孩子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我愿意带孩子多做一些户外活动,收集一些花草,询问一些科学性的问题,并让他以不同于学校的创造性思考方式学习各种事物。”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是“分数教育”下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语。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实际上,现在中国家庭教育大都仍属于分数教育。在“分数”教育盛行的今天,事例中这位母亲对分数的看法似乎更值得父母们借鉴。分数教育是中国应试教育在家教中的反映,而家庭的分数教育是学校的分数教育的反映。 许多父母并不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不顾一切地逼孩子拼命读书,从而让孩子稚嫩的心灵承受超负荷的重压,孩子非但没有做知识的主人,反而沦为分数的奴隶。那些成绩一般的孩子由于能力或其他因素所限,常常难以达到家长的高要求,因而遭到父母的否定。孩子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而且会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进化成自卑,由厌学变成厌世。 父母要尽量放弃传统的“分数教育”(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创造性思维。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分数高低为荣辱,更不要把孩子人生的最大砝码仅仅压在学习成绩的拔尖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格和良好的动手能力,远比考试成绩第一名还是第十名更为重要。 细节提示 1、永远不要对学习不好的孩子表现出失望。 2、仔细发掘孩子除学习外的其他才能。 3、父母要端正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细节之18 “面子”教育 某市重点中学初二男生小音,是一个难得的音乐天才,在全国和市级管乐器比赛中多次得奖。但是,小音的父母却向老师和心理医生反映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对学习管乐器也一直坚持练习。可是,他平时总是表现得情感淡漠,得了奖也没有激动的表现;在家里也不大说话,他是怎么了?”心理医生问:“知道孩子从什么时候成了这样?原因是什么?你们经常与孩子聊天吗?你们关心过孩子的心情吗?是不是把孩子变成了为父母争面子的工具呢?”小音的父母显然对这些问题从未思考过。 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要求孩子为父母争面子。他们觉得孩子成绩好、会弹钢琴、会画画,自己就会觉得很有面子。于是家长就会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惜重金把孩子培养成“栋梁、绅士、淑女”,不允许孩子失败。孩子没考好,便冷眼相待;孩子犯了点错误,就认为他没出息。殊不知父母的这种“面子教育”无形中给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剥夺了他本应快乐的生活。小音就是长期生活在这种压力下,才变得十分冷漠。 王林凯是2004年济南的高考理科状元,可他在中考时却连重点高中都没有考上,这对当时踌躇满志的他是个不小的打击,同时他也觉得愧对父母,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我没有给你们争面子,没考上重点中学。”他的父母却很平和地对他说:“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给谁争面子,即使你没有上重点中学,我们也一样爱你,只要你尽了最大努力,你就没有给我们丢脸。”后来王林凯上了高中以后,始终牢记父母的话,终于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种教育方法,确实值得家长们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但绝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梦想的延续,当作自己长面子的工具,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们吧。成绩也好、各种技能也罢,都要因人而异,切不可让你们的殷殷期望与所谓的“面子”成为孩子前行的包袱。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就已经是每一位父母最大的骄傲了,“面子教育”要尽快丢弃。 细节提示 1、对于孩子的失败要理智分析,摒弃“觉得丢人”的错误想法。 2、告诉孩子凡事只要努力争取了就不算失败,没有“丢面子”一说。 3、学会正确面对孩子的“成功”,不要过于虚荣。细节之19 “陪读”教育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了一组名为“沉重的爱”的图片,让人刻骨铭心。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年仅7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他有一个十分舒适的家,有电脑,有沙发,可他却很少享用,因为他所在的重点学校离家太远了,为了能让儿子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母亲办了病退,在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又小又潮的屋子,陪儿子一起读书。只有周末,他们一家三口才能团聚。屋子里除了一张单人床,一张权当课桌的茶几和做饭的炊具,便全是孩子要读的各种各样的书了。每天放学,母亲就陪着儿子一起读书。母亲说,他们要在这小屋子里“战斗”12年,直到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国家的栋梁。 相信每一位读了这篇报道的人都会深切地感觉到这份母爱的沉重。可怜天下父母心,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陪读教育”近年来已悄然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然而,这种饱含母亲爱心的“陪读教育”是否有效,或者说是否有意义呢? 父母陪读,原因不外乎三种:一种是认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二是认为孩子的自制能力差,三是为孩子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其实,对于这三种孩子而言,陪读都只会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变得更差,因为陪读剥夺了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是一种不良亲子关系。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能力都是在后天学习、培养的,如果在后天教育中,剥夺了这种学习的机会,只会使他的生活能力日益弱化,进而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甚至可能出现心理疾病。而且父母全心“陪读”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发展,这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他会想“全家人为了我倾尽全力,如果我成绩不好,怎么有脸面对他们”,父母的爱变成了他们的精神包袱。 在生物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小鸟在羽翼未丰的时候,鸟父母就已经开始教孩子飞行的本领,而不是等到孩子羽毛都长丰满之后,因为那时再教的结果只能是已经长大却不会飞翔的小鸟掉下来摔死。鸟类都明白的道理,人类难道会不懂么?其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陪读教育”不可取,父母要做的是培养、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孩子才会更茁壮的成长。 细节提示 1、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要与老师多沟通,教会孩子自我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意识。细节之20 “私塾”教育 新学期开学后两个月,小学教师们惊讶地发现,能认识几百个汉字并完成100以内加减法的一年级新生竟然不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洞察杨树菇凝集素与天花粉蛋白晶体生长及成核奥秘
- 室内框架封墙施工方案
- 市政挂灯工程施工方案
- 多色橡胶跑道施工方案
- 泄洪洞标准化施工方案
- 林西县室内绿化施工方案
- 丽江水系施工方案设计
- 【正版授权】 ISO 24049:2025 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Aconitum carmichaelii parent root tuber
- 水电公区安装施工方案
- 油毛毡自粘施工方案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 《质谱分析法》课件
- 人工智能技术在火炮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中的应用研究
- 2025年陪玩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保健产品全国总代理商协议模板
- 渠道预制块护坡施工方案
- 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课件:购并日的合并财务报表
- 辅警公安基础知识笔试模拟考试题(六)
- 孩子患脑炎后的护理
- 《rfid技术与应用》课件
- 2024年初中七年级英语上册单元写作范文(新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