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简单.doc_第1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简单.doc_第2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简单.doc_第3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简单.doc_第4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简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理学自己整理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希望对即将考老师的同学有所帮助。祝各位同学都能考上教师名词解释: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直觉。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期间,个体对于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习的特征: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受以下条件制约:1.新学习的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他认为组织学习的原则有: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况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结果。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倾向性。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成分),行为成分。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的成分包括:道德认知(核心成分),道德情感(分为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作用:激活,定向,强化,调节。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要求凭借自己能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在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帮助下,接触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简答题:第一章:一、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第二章:一、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二、小学生观察力: 1.从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 2.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三、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1.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 4.注意的范围较小。四、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特点: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记忆开始发展。从增长速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变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五、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1.有意想象不断发展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3.想象的创造性增强六、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1.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情歌的稳定性日益增强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儿童在9-12个月的时候获得客体永恒性,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思维仍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儿童还存在“万物有灵论”的现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思维具有刻板性,儿童尚未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性,具体逻辑思维,获得了物质守恒的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能够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和演绎推理。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能够进行系统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不在恪守规则。八、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4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自我统一性角色混乱12-20岁九、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第三章一、学生学习的特点: 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二、加涅学习的分类: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运动技能5.态度三、桑代克的联结说:准备律: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 练习律:对于已经形成的某情境与某反映的联结,正确的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效果律,指一个联结的结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四、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强化,实施奖励 负强化,撤销惩罚。五、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解释,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的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2.学生观: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面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3.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构建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经验体系的过程。第四章一、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 3.学习材料的内容。二如何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水平: 1.扩充利用感性经验 2.运用变式和比较 3.知识的系统化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5.照顾不同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因材施教。三、知识巩固的途径: 1.提高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 2.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记忆方式,是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3.合理组织复习四、概念教学的建议:1.概念分析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运用变式4.运用比较5.正例和反例的辨别第五章一、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心智技能:内潜性,观念性,减缩性。操作技能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训练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心智技能形成可以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培养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二、加里培林心智技能理论: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三、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第六章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道德阶段1-2岁2.他律道德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2岁4.公正道德阶段12岁之后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 2.习俗水平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 3.后习俗水平墨守陈规和契约定向良心和原则的定向三、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第七章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和功能固着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策略和方法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避免机械式的练习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三、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答错题时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第八章一、需求层次说: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排成一个层次,较低的需要至少得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在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种又被称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的更美好。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相对意义上来说的,一般来说,低级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需要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惹人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为“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是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加以嘲笑和惩罚。二、动机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韦纳认为,学生对自己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人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授再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要联系其学习进步和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学生付出同样的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予最低的评价,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有成就行为进行的主观推测和判断。班杜拉提出。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是: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这一基本论调并不十分确切。因为,未来行为的出现,并非直接取决于当前行为的结果,而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产生了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对结果的期望,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推测。 自我效能感具有的五方面作用:1.决定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四、学习动机的激发 p142 1.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由于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胜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提高,因此,正确使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具有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但是,如果使用不当,竞赛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竞赛要少用慎用,竞赛要注意方式。 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由于奖励能对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应奖励多于惩罚。不过,奖励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消极的结果。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实际运用中应注意: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公正奖励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是每天及时反馈。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激励。学习的进步很小。原则: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 4.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良好的归因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归因模式不仅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相反,还会因为学生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产生“习得性失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梳理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成功。五、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1.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 学生的个性特点2.学习需要的培养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九章一、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自我监控原则 6.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二、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训练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第十章一、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