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在暴风雨中(邱详).doc_第1页
牛顿在暴风雨中(邱详).doc_第2页
牛顿在暴风雨中(邱详).doc_第3页
牛顿在暴风雨中(邱详).doc_第4页
牛顿在暴风雨中(邱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课时:1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10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罕见、泛滥、心甘情愿”等词语,区别同音、形近字 “蓬”和“篷”。 2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尝试根据句中矛盾之处提出疑问。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模仿文中连动句式,学习把句子写具体。4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过程,感受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罕见、泛滥、心甘情愿”等词语。2 边读边思考,尝试根据句中矛盾之处提出疑问。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过程,感受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难点:1边读边思考,尝试根据句中矛盾之处提出疑问。2从字里行间感受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课前预习:(1)标小节(2)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词语。(3)正确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4)朗读课文9、10小结,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一、导入新课,简要了解牛顿1(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已学课文)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勤奋好学的陈毅、刻苦练功的梅兰芳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爱迪生。2(引出主人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英国科学家牛顿。板书:牛顿,指导书写“顿” 字,并简介牛顿。(出示牛顿图片)牛顿:英国人,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少年时期的牛顿是个怎样的人物,让我们走进故事3.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暴”字,齐读课题。说明: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外名人,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名人的故事中感悟名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在学习本文之前,引导学生回顾陈毅、梅兰芳、爱迪生这几位名人的优秀品质,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简介牛顿,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整体把握,了解文本内容1.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 (什么时候) ,牛顿为了 (什么) ,在暴风雨中 (干什么) ,他的妈妈看了后决定 (干什么) 。2.交流。说明:三年级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较弱,教师根据这一实际,通过设计填空练习引导学生抓住叙事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说简洁。这既为后文学习作铺垫,又渗透了叙事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一)学习14,感受暴风雨的猛烈。1.引导交流: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罕见、特大)相机理解:罕见:少见。 袭击:这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来势凶猛,文中用了2.自读第1小节,你从哪儿感受到这场暴风雨的特大?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是从河水、树木、木头房子、弟弟妹妹的表现这些方面具体描写了暴风雨的猛烈。相机创设情景,理解“泛滥”:江、湖水溢出,淹没土地。河水太多了,以至于都溢出来了。所以,你看,它们的部首都是(三点水旁)指导写字:泛滥3.师生配合朗读第1小节,整合信息,感受“概括-具体”的自然段结构。4.指导朗读第1小节。(这样来势汹汹的特大暴风雨的确百年难遇。谁能读好这段话。关注是否读出罕见和来势汹汹)过渡:这场百年难遇暴风雨让人望而生畏。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人们会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5. 引读第24小节,感受家人的担忧。遇到如此恐怖的暴风雨,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你看,牛顿的弟弟妹妹此时哥哥不在家里,弟弟担心地问妹妹惊慌起来雨越下越猛,风也越刮越大,此时的妈妈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焦急,害怕牛顿在外面遇到(危险)板书,她对家里的孩子叮嘱道说明:通过解决两个问题: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2、你从哪儿感受到这场暴风雨的特大?让学生感受到第一小节的内容是围绕第一句话展开,作者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写出了这场暴风雨的“罕见”和“特大”,再通过指导朗读和合作读加深体会。(二)学习58小节,了解牛顿测量风力的场景,感受他勇于探索的精神。1.出示第5小节,引导学生质疑。预设:牛顿真的被风刮跑了吗?“刮跑”一词上为什么加双引号?牛顿被大风“刮跑”了,怎么还心甘情愿呢?说明:“边读边思考,学习提问”这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之一。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尝试提问,并在提问中归纳“根据句中矛盾之处质疑”的方法,同时引出重点学习的内容2. 学习第7小节,释疑。(1)默读第7小节,此时的牛顿在做什么呢?找一找牛顿重复做的动作,用圆圈圈出来。(2)交流,板书:向上跳、测量、刻。理解 “向”:这里有两个“向”字,可它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向着风”:面对着风、迎着风“向上跳”:朝上跳、往上跳谁能用其他字来替换这两个“向”字,用一句话来说说牛顿是怎么跳的?(牛顿有时候迎着风朝上跳,有时候背着风朝上跳。)引读:每条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板书:测量 刻(师:不仅跳,还做记录)引读: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板书:撑开 理解:像:好像,什么想什么?(2)播放媒体。在罕见的暴风雨中,人们躲都来不及,可他却像个疯子般出示flash媒体,是配音朗读,让生感受当时的场景。(3)观看动画,师创设情境,理解性地诵读第7小节。(4)复述:“牛顿像疯子般在风雨中不停地向上跳。 。”(5)师生接力读:这时牛顿的样子已经是狼狈不堪,他的头发(接读第六节)不管狂风暴雨如何地吹打,牛顿依然沉浸在对风力的研究试验之中(接读) 牛顿当时看似像疯子般地不停地乱跳。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风力,请你用更加肯定的语气回答我。牛顿真的疯了吗?5、学到这儿,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板书:勇敢、坚持不懈、热爱研究 )说明: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结合老师带有提示性的情境创设,向学生展示暴风雨的特大及牛顿不怕危险,勇于探索的表现。再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再结合课文内容谈感受,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牛顿的勇敢、坚持不懈、爱研究等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也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复述第7小节,加深体验,内化语言。3.理解“刮跑”一词加双引号的作用。4.齐读58小节。?(三)学习9-10小节,了解妈妈的心意。1.此时,妈妈找来了。自读910节,学习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妈妈寻找牛顿,为什么找到牛顿却不把他带回去?说明:在第5小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根据句中的矛盾之处质疑”这一方法,在第910小节的学习中继续指导学生采用这一方法提问,对达成“边读边思考,学习提问”这一目标起到巩固的作用。2.释疑。(1)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你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更能看出妈妈寻找牛顿的辛苦,连动句式,学习把句子写具体。)说明:在朗读中比较句子,让学生知道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可以把句子写具体,同时感受妈妈顶风冒雨寻找牛顿的艰难。(2)出示第10节,思考妈妈看到了什么? 交流(3)借助所给的动词,选择其中几个动词,模仿妈妈寻找牛顿的句式,把妈妈看到牛顿跳的样子说具体: 向 背(bi) 撑 缩 弯 举 蹲 顶妈妈看到牛顿 , , ,使劲地向上跳。说明:补充“妈妈看见牛顿向上跳”这一说话练习,是让学生再次回味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情景,同时进一步学习使用几个动词把句子写具体这一方法。(4)引读理解第10小节,解决疑问“妈妈为什么找到牛顿却不把他带回去”,感受妈妈的良苦用心。(看来妈妈也是一个很懂得教育孩子的好妈妈,她很支持牛顿,既没有打扰他研究风力,而且还要送他去好的学校。)6.师根据板书,小结全文。四拓展延伸作业布置:想象一下,牛顿的妈妈回到家,他的弟弟妹妹会问些什么?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请至少选用两种对话形式来写。完成课后“爸爸查找资料”这一练习。说明:这一环节其实是通过弟弟妹妹与妈妈之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