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学年论文传统文化下的生态观 姓 名: 吴燕 学 号: 0702029 年 级: 07级 院 系: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专 业: 宗教学 指导教师: 谢路军 2010年3月1日传统文化下的生态观摘要 社会的发展抵挡不住人们的诱惑,这也使我们的家园受到了伤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才是最重要的,和谐文明的发展才是持久永恒的,道法自然,从道家生态哲学中我们认识到了和谐唯美,尊重自然的一面。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生态观 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生物圈逐步向智能圈转化。工业革命特别是现代工业的迅速崛起,人类消费自然资源的数量直线上升,并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干涸、土地沙漠化,任意捕杀野生动物造成生物圈被破坏,许多珍稀动物绝种,随便排放废气废水废料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料污染。随着生物圈的被破坏,生物的大量消失,掠夺式的开发日渐加剧,人类将失去越来越多的伴侣和资源,地球也将成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寂静的死球”。然而老子的“生态智慧”价值取向作为对中国古代诸学说之精华的集大成,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及其以降诸学说之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根在老子那里。欧洲中世纪重农学说创始人魁奈在自然法则一书中曾说:“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但所有国家都忽视了这一点,只有中国例外”此言诚是。受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影响,中国人形成了整体统一的宇宙观,以这种宇宙观观照世间万物,皆是有情、有义、有生命的体现。天地含情,万物化生。人与天地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天赖人以成,人赖天以久,正因此,整个宇宙的大化流行才得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人们爱莲,是因莲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德性。孔子观水,而产生“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感叹。苏轼观竹,有“其身与竹化”之联想。李白观月,有“低头思故乡”之意念,等等。这些都是天人感应意境的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代诗歌、绘画的影响尤为突出。寄情山水,向往田园风光,崇尚大自然之美的作品举目皆是。人们从中体察造物主之生意,领略自然宇宙的生物气象,得到大自然的仁爱,“与天地同流,与万化同归”(孟子语),“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屈原语),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出神入化,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完善和完美。 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因为在“天地人”这个整体宇宙系统中,人居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与天地既鼎足而立,又与天地合而为一;既受天地自然的制约,又有驾驭、统领、管理天地自然的本领。人能够统合天地,弥合天地自然之不足。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大自然的创造力,不是盲目的、不是功利性的、不是强制性的、不是破坏性的,而是“顺天应时”的。即通过对天地自然规律的体认和把握,加以巧妙地开发和利用。荀子强调做事要“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荀子天论)。中国人做事向来强调天时、地利、人和,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重视人的积极因素,如是,则可“事半功倍”、“巧夺天工”。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价值取向。一是从对大自然的和谐观念出发,引出对大自然的亲近、友好、爱护之情。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重要一端。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已经溶入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成为后世文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梦影。高官巨贾也罢,文人骚客也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始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向往。宦海沉浮,名利得失,世事荣辱,人情悲欢,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在山林的啸声中,疲惫的心灵才得以慰藉;只有在田园的翠色里,紧张的精神才可能松驰。二是由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进一步推及到保护大自然。儒家的仁爱,是待人与接物的统一。由仁爱而引发的社会管理原则和处世准则,基点在于保障人事的和谐,进而推及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保障大自然内部的和谐。荀子又主张对大自然的取用要和养护相结合,建立合理的生态结构,要畜养杀伐不失其时,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只有保障人与自然资源之间两者相持而长,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在人与自然和谐观念下形成了有着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超然卓识的财富意识。在中国人看来,财用出于山川,百物生于大地,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包括山川、河流、海洋、草原、森林、空气、阳光等,即现代人讲的整个生态环境,都是宝贵的财富,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大自然默默地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生存资料,具有奉献者的美德,我们怎能再去贪得无厌地掠夺呢?至于人们通过各种手段聚敛的钱财,与大自然所拥有的巨大财富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不值得去贪婪地追求,因为那样不但损害人的美德,而且也妨碍了自然生命的完善。所以,中国人向来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这种民族性格应该说是中华民族基于对自然财富的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高度的、超越现实物质享受的民族自觉,是对大自然的深层次的文化认同。这种自觉和认同把物质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发展,都置于人与自然持久和谐、共同增长的原则下,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长期存在的“均平”思想,不单指人之间分配的均平,应当还有更深层次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均平,强调人对自然财富的取用要有节制,要与自然财富的增长相适应,以达到人与自然同步、和谐、持久地共同增长。四是中国人对科学的价值判断来自对自然的价值取向。中国人认为,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体现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在于把握人在天地自然中的地位、作用和命运,在于完善人的心灵,也在于完善自然生命,更在于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谐。中华民族总的来讲,是追求善美真,把善放在第一位。善的涵义不单在于人间的善,还在于自然生命的本善,更在于深层次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善。因此,善是最博大的、涵盖一切的。吸取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把善作为科技发展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也体现了整个人类对自身命运和自然命运的终极关怀。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理论,认为人为大地所养育和承载,所以应当以大地为法则,效法大地,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地当效法于天,天为“道”所包涵,所以天当效法“道”,“道”并非由谁所生,它本身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如此的,“道”以本身自然之理为依归,所以“道”以自身的自然为法则。人如何效法地并以大地为法则呢?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指出:“人要跟大地学习很难。且看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我们生命的成长,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所有一切日用所需,无一不得之于大地。人活着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所有不要的东西,大便、小便、口水等等乱七八糟地丢给大地,而大地毫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长了万物,而且还承载了一切万物的罪过。我们人生在世,岂不应当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和儒家都有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比较而言,儒家强调“人定胜天”,推崇人化自然,带有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支配者的因素,道家则强调“道法自然”,高度重视天地自然的作用和力量,反对以人役天,无疑带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贵的思想因素。老子的大智慧我们在由衷地赞叹钦佩之余,应当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大力弘扬老子“生态智慧”及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之精华,全身心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之中,做出理应由老子的后代子孙和中华民族做出的、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全人类的新贡献!总之,老庄道家生态思想,除了物我为一的整体意识原则之外,酷爱自然、钟情山水并以自然为师友的精神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使他们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去和自然万物沟通对话,由此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殡仪服务职业认证考试面试要点及模拟题集
- 桃花心木课件教学
- 公务员应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艺术设计领域招聘考试试题预测及备考策略
- 2025年国家历史局选拔考试复习题目与答案详解
- 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最佳
- 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扶贫
- 莫言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呈现及其意义
- 2025年环境科学与管理专业高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时事政治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学期末质量分析会
- 公务车驾驶员安全课件
- 医院护工礼仪培训
- 地铁安检培训课件
- 2025年豪华别墅室内外装饰设计及施工一体化服务合同
- 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农村处理矛盾纠纷课件
- 2025年重庆对外建设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
- 2025年阿克苏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真题
- 2025年生猪屠宰检疫竞赛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