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结构.doc_第1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doc_第2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doc_第3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doc_第4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固定结构所谓固定结构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结构做些归纳说明。1不亦乎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何以为(恶以为、奚以为)“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凭什么(为什么)”,“为”是疑问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 “凭什么(为什么)要呢”。如:(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何为“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为什么要)能告辞呢?(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4何之有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5何之(主谓倒装式)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主谓倒装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翻译为“是为什么”,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主语“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由主谓短语构成主语中的一个取消主谓独立的助词。如:(1)何得车之多(主谓短语构成整句的主语)?(庄子列御寇)得到的车多是为什么?(2)何许子之不惮烦(主谓短语构成整句的主语)?(孟子腾文公上)许行不怕麻烦是为什么?6何所(主谓倒装式)“所”加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所字词组前面用疑问代词“何”组成“何所”的形式,应理解为“所者为何”的倒装和紧缩。也就是说,这个句型是充当主语的所字词组倒装在了谓语“何”后面。如:(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问女儿想的是什么,问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2)齐王曰:天下何所归?(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齐王说:“天下人归附的对象是谁?”7无乃乎(与)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的一种惯用句型。可译作“恐怕吧。”(1)求!无乃尔是(提宾的标志)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吧?(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军队长途行军劳累得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早有防备,恐怕不行吧?8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当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的吧”(1)日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2)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堂下该不会有讨厌我的人吧?9将乎这也是一种表测度的惯用型。用委婉的疑问形式来表示肯定形式。可译为“大概(恐怕)吧”。如:(1)君将哀而生之(我)乎?(捕蛇者说)你大概(恐怕)是可怜我而想叫我活下去吧?10奈何 若何 如何 奈何 如何 若何古汉语中的“奈”“若”“如”,与之搭配的“何”,它们结合以后便形成一个用来询问办法或原因的固定词组。从意义上讲,“奈何”“如何”“若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的意思。从它在句中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第一,如果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末尾,就是用来询问办法的,一般充当谓语,可译为“怎么办”。如:(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拿走我的美玉,不给我城池,怎么办?(2)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那些骑兵说:“匈奴兵多而且越来越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有时,在“奈何”“如何”“若何”这个词组的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奈何”“如何”“若何”的形式,如果它的位置在句末,仍然是询问办法的“把怎么样”“对(拿)怎么样(办)”。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尚且不能平掉魁父这个小土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史记酷吏列传)陛下您纵然自己不珍重自己,(那么)对宗庙和太后怎么办呢?(3)虞姬、虞姬,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虞姬,把您怎么办呢?(4)钱粟已足,甲兵有余,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钱粮已经充足,铠甲和兵器也有多余,(但是)我拿没有箭怎么办?第二,“奈何”“若何”“如之何”或“若之何”如果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而是询问原因了。这时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样”。如:(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使他们害怕呢?(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废之?”(论语微子)子路说:“不出来为国家做事情(当官),是不道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道义怎么能废弃它呢?”(3)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乡校)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毁掉它呢?11何其 一何多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怎么这样”“怎么”“多么”等。(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官吏喊叫的声音怎么这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怎么这样凄苦?(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等到将士们剪下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这种情景又是多么衰败凄惨啊!12之谓这是个惯用句型。“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译为“说的就是啊”。如:(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俗话说:“听到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2)夫子之谓也。说的就是夫子。13之谓和前一种句型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可译为“就叫做”,如:(1)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这就叫做失掉了他的本性。(2)大而化之之谓圣。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14有所,无所这种句型中“有”“无”是谓语动词,“所动词”(所字词组)是宾语,其意义相当于“有什么”“没有什么”。如:(1)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女儿也没有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15有以 无以这个句型中“有”和“无”是动词,“以”是介词,可译为“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也可简单译为“有办法”或“没办法”,而且这种泽法居多。如:(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不半步半步地积累,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小的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大江大海。(2)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没有用来回答的话。(3)吾必有以重报汝。(史记淮阴候列传)(韩信)说:“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酬谢您。16孰与用在表比校的疑问句中,比较人的高下优劣或事情的得失好坏。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或“与比较怎么样”。如:(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与您比较,哪一个年龄大些?(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漂亮?17与其孰若有比较选择、认定(肯定)的意思。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怎赶得上)”。如: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掉这个孩子,哪比得上卖了他,与其卖掉他两人平分钱财,哪比得上我一人独吞呢?18有(今)于此(斯)这是个用假设来打比方的惯用型。可译为“如果有”或“假设有”,而不是“有在这里”。如:(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假如有个楚国大夫,想要他的儿子说齐国话。(2)有美玉于斯,韫椟(yn d 藏在柜子里)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沽”通“酤”,贾:价钱。)假如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好的价钱卖掉它呢?表示打比方的假设句型,有时只用一个“今”字,如:(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如果有一个人,进入别人家的果园,偷人家的桃子和李子,(4)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子梁惠王下)如果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的声19.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