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博尔赫斯文章后的理解和感悟.docx_第1页
阅读博尔赫斯文章后的理解和感悟.docx_第2页
阅读博尔赫斯文章后的理解和感悟.docx_第3页
阅读博尔赫斯文章后的理解和感悟.docx_第4页
阅读博尔赫斯文章后的理解和感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博尔赫斯文章后的理解和感悟作者/木木文章写得真好,让我在轻松看故事的同时还令我的脑细胞进行了一次有利的新陈代谢。镜子与面具,故事一开始国王便要诗人用文字来歌颂他的胜利,以求名垂千史。可最显赫的战绩即使用最华丽的诗章来装饰也会在瘟疫与叛乱前黯淡无光。作者并没有着重写战争后带来的痛苦,而是极力勾画出骄傲的皇帝,趋炎附势的臣子,以及一些在得意洋洋地舞文弄墨的文人。徒有虚表的华丽辞藻并没有表达出它的本质,就像国王自己所说的:“脉管里的血流并没有加速。手没有抓起弓箭。谁的脸色都没有变。谁都没有发出战斗的呐喊,谁都没有挺起胸膛面对北欧海盗。”我觉得这个国王还是很聪明的,至少他不会像中国的一些皇帝,听了宦臣的花言巧语便乐晕了头,此时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子民们发自肺腑的称颂。于是他赐给诗人一面银镜,予以嘉奖。同时也暗示着希望诗人能写出让人激情澎湃的真实文字。机灵的诗人也明白,银镜虽美,可所照出来的终究只是一些幻影。即使银光闪闪,也是半真半假的。诗人怀着一丝愧疚清醒的回去了,等一年后他再次面见国王时,带来了一些充满悬念、令人惊讶的作品,我想那应该是些返璞归真的文字吧!比之前篇又是更上一层楼了。而国王依旧未能满意,银镜子与金面具应该是同样的道理,戴着面具看镜子,看到的也终究只是张精致的面孔,国王想要的是心灵的结晶。于是便有了第三篇的出现。诚然,第三篇的确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文字,国王之所以赐予诗人一匕首,我想在某种程度上,它在赞美诗人的勇敢:诗人用利刃般的器物划破虚伪的面具,击碎虚无的镜像,割露出脆弱的内心。此时此刻,国王才明白,战争的胜利虽是那样的完美,然而那些苦不堪言的百姓却是多么的凄凉。一些美的东西,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无辜的代价。看见了美的对立面,于是“了解到美的罪孽”。最后国王在他曾一手打造出来的辉煌王国中沦为了乞丐,四处流浪。难道是在四处乞讨着人民的原谅吗?我不得不承认作者是位伟大的建筑师,他创造出了一座奇异的迷宫,出路有无数条,我以不下于五次的阅读,绞尽脑汁试图去完全破解它,最终却发现,除了上述由战争作为引线能艰涩地走下去之外,其他没有哪条路是能贯穿全文一路畅通无阻的,只有些迷惑的让人头疼的却又惊喜连连的顿悟:诗人的三次写作,似乎一次比一次进步,并且每一次都有所改变,无论是创作的心态还是语言的风格。从这可以看出,作者通过诗人三次不同的作品,隐喻出了无数个写作者的创作历程。镜子象征的是一种写作者初期的模仿阶段,就好比一个学院派诗人,最初写出来的一定是规规矩矩的抑扬顿挫的铿锵文字,那是一种最初的无意识的模仿效果。当这种模仿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时,势必出现一种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过渡。“你给每一个词以它真正的含义,你用的形容词无一无出处,都有最早的诗人的先例。整篇颂歌中的形象在古典作品中都有根有据。战争是人们壮丽的交织,剑头淌下的水是鲜血。海洋有它的掌管神,云彩预示未来。你熟练地运用了脚韵、叠韵、近似韵、音量、修辞的技巧、格律的呼应。”-文中这段话说明诗人此时已经踏上了模仿阶段的顶峰。接下来,在经过“照着镜子画脸”的阶段后,诗人开始重塑另一张脸,于是便有了面具的出现,很容易理解文中面具象征的是一种推翻再创造的阶段,在这阶段中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这让我想起我曾喜欢过的两位现代诗人:阿斐与丁成。阿斐最初成长于“下半身”的诗歌环境中,后脱离“下半身”,自成一体;丁成最初的诗中运用的海子诗歌中的元素屡屡见之,在03年之后的作品中,开始逐渐远离海子式的咏叹而贴近世俗生存。而此阶段依旧未抵达诗歌圣地的神殿中作者的思路继续指引着我们朝着圣地的光辉前行,可就在我以为曙光即将出现的时刻,我的思绪赫然止步了:诗人以心灵滋润了诗歌,却换来了一把匕首?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海明威曾说过的一句无比极端但却让我无力反驳的话-“一切故事,讲到相当长度,都是以死结束的”。海子碎了,顾城走了,戈麦也潜水了,虽然现在有很多心理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企图以各种观点说明他们是因“爱”而做出的极端行为,可我依旧固执的觉得他们的死都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难道那就是他们历经尘世穿越无数峡谷登上顶峰时的喜悦或归宿?是否穿越那扇虚掩的门,就此会抵达永恒的快乐之所?我不知道他们心中是否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孤独?或是高处不胜寒的凄凉?当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征服了一座又一座,一座又一座的山峰时,不知道会在哪座山峰上丧失掉所有激情? 是否注定到最后就是一种空虚的破碎? 国王说,“曾向西方航行。在一个岛上,我看到银的猪大咬死金的野猪。在另一个岛上,我们闻到魔苹果的香味肚子就饱了。在一个岛上,我见到火焰的城墙。在一个最远的岛上,有一个通天河,河里有鱼,河上有船。-这一段也是曾让我迷惑的一处,甚至困扰了我很久,开始思来想去,以为作者写这些事物会有什么寓意,后来才发现只不过是为了衬托出当时国王听完诗人的诗之后的惊讶程度。(发现有时自己挺笨的,呵呵,聪明反被聪明误了)“正是我们两人现在共犯的罪孽,”国王悄声说。“了解到美的罪孽,因为这是禁止人们问津的。-美的罪孽?现实中的美是一种世俗规范的美,当我们超出那范围尺度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衡量它时,发现一些至纯至真至善至美的事物在现实面前是那样的脆弱不堪。相对来说,第二篇沙之书,理解起来就轻松些,不像镜子与面具里一样迷雾重重。不过两都是很精练成熟的:情节的张弛井然有序,词语的掌控游刃有余。“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有点不假。”仅仅看这一句,我就喜欢上这篇文章了,“虚构”、“千真万确”、“故事”、“不假”-构成的反逻辑思维。呵,原来喜欢真的很容易。“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我愿意把点、线、面、体积、无数体积分别理解成秒、分、时、岁月、记忆体系。那本”沙之书“便成了记忆体系的隐喻。结合全文,再看看,很容易就懂了,记忆是早不到起点与终点的,沙之书的页码问题也正是如此。同时,记忆又是错综复杂的,于是有了“我”翻阅这本书时出现的荒诞的编码。记忆是一块朽木,岁月是一群蛀虫,事隔多年之后,即使我们有心去回想以前的事情,但也无法还原出一模一样的真现,甚至很多时我们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加工记忆,等我们迷恋上它时,便无法自拔了,沉溺其中后,甚至会出现一个挥之不去的恶魔,清醒过来时,才发现记忆是多可怕的东西,如同生命中邂逅的一个美丽女魔头。“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这一刻成了下一刻的记忆。“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有时间你可以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