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历史文化名人逸事.doc_第1页
如皋市历史文化名人逸事.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皋市历史文化名人逸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他看到海潮肆虐,民不聊生,上书朝廷,建议重修捍海堰。宋仁宗准旨,指定范仲淹负责修堰工程。1024年秋,范仲淹征调民工4万多人,按照他设计的方案,开工筑堤。到了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潮势又猛,已经筑起来的部分河堤又被冲垮。遇到大雨,流沙横淤。民工冻饿劳累, 死了200多人,以致少数人出来反对筑堤。宋仁宗派两淮转运使胡令仪前来察看。胡令仪赞同范仲淹修堤主张,上书仁宗皇帝,建议继续施工。一次,雨大风急,越往下挖流沙越多,工程越来越艰巨。范仲淹顶风冒雨,亲临施工现场督察。施工经费不足,他还将自己的官俸贴上。在范仲淹的这种精神鼓舞下,民工们不畏艰险,工程进展很快。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施工,一条长200多千米的新堤绵亘在黄海岸边。范仲淹为修筑捍海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皋地处泰州东部,在如皋境内的捍海堰占整个捍海堰的十分之三,约70多千米。据如皋县志记载:当这条海堤未筑之前,如皋遍地是碱,叫盐碱田,又叫洋田、荡田。海堤筑成后,海潮不再内侵,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农业、煮盐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人们把这条捍海堰称做“范公堤”。在如皋城里,还建了三座祠堂纪念他,一座在东水关内,叫范文正公祠;一座在北门外,叫报功祠,是合祀范仲淹、郑端简的;还有一座在南门内,叫二贤祠,是合祀范仲淹和胡安定的。到了元朝, 这条海堤又经修筑加长,南起启东的吕四,北迄阜宁,总长291千米。到了明清两代,堤外陆续涨出大片土地,但是范公堤仍然不“束内水,隔外潮”的作用。后来,堤外已成为顷良田,部分堤身改筑公路,变成通榆公路的一部分。其一在动工前。海水时时内侵为患,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威胁,民谚“三尺堤岸九尺蒿子,蒿子头上浪滔滔”,描述了当时海潮肆虐的情景。宋仁宗派宰辅范仲淹前来踏勘灾情。这年二月范公到了如皋,首先登上城楼一看,发现东北方向隐隐约约仿佛有一片绿茸茸的颜色,便转头问县令道:“远处分明见得一片绿草如茵,你为何说成是不毛之地?”县令恭施一揖,从容陪笑道:“大人眼前所见,不恰似当日韩文公所咏天街小雨润如酥之次句么?”范仲淹所罢含笑点头。原来“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次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县令颇有书卷气,不似一般俗吏语言无味,令人生厌。所以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面带喜色。其二在开工后。东乡有个刁钻财主,既盼儿子将来金榜题名,却又舍不得花一文束。他与家塾先生一位老秀才相约道:“小子不才,识字多寡,不怪先生。年俸三十两纹银,分毫不差。不过,若鄙人写的字,老先生有一个认不得,得扣银十两。”到了年三十结帐时,财主先写了个“水”字,又有“水”字下面写了个“石”字。老秀才楞了好一会,认不出。财主接着如此这般又写了两个更加古怪的字,老秀才苦着脸搜索枯肠还是认不得。转眼到手的三十两纹银扣除精光,白白干了一年。老秀才咽不下这口气,找到正在修海堤滞留如皋过的年的范仲淹诉苦,乞求大人作主。范仲淹找来财主请教:“水字下面一个石字,到底怎么个念法?什么意思?”财主洋洋得意地回答道:“念嗒。檐头水滴在脚踏石上不是发了嗒的声音吗?”范仲淹点了点头,微微一笑。他要了笔墨,上面烈写了个“竹”字,下面写了个“肉”字,又向财主请教。财主摇头说不认得。范种淹说声“我来教你”,作个手势,差人一拥而上,不问三七二十一扒掉财主的裤子,捺在地上,举起大板叭叭叭连揍三十大板。财主杀猪似的嚎叫一阵哀求道:“范大人,我认得了!竹板打在肉上叭叭响,念叭。”“我再写两个字你认一下。”“范大人,小的再不敢了!老秀才的三十两束我立即送去;少一毫,你打一板子!”这两则民间故事,作为范仲淹监修海堤期间的两支饶有趣味的小插曲,前者具体刻画了他的文墨涵养,后者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嫉恶如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惩治了为富仁的恶霸财主。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