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的思想成就与艺术特点思想成就:它打破了过去中国小说塑造人物模式化的格局,写出了人物性格多侧面复杂发展的特征。显示出作者高超的任务形象塑造的笔力。比如第三回通过黛玉进贾府和与王熙凤初识的所见所闻,表现的凤姐的特殊地位;威势和雍容华贵。接着用它的明得体的言行,表现出她老于世故的性格特征。这无疑来自于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和认识。艺术特点:1红楼梦善于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发展故事,展示任务性格。比如,小说集中写了几次送葬。可卿之死,场面宏大,突出的展示了贾珍;王熙凤等人物的性格特征。贾珍“恨不能代替秦氏之死”,悲恸万分,尽己所有为儿媳料理丧事,其暧昧端倪已露。凤姐协理宁国府首次显示出她的刚强好胜;泼辣才干。2红楼梦还善于以典型环境的描写来衬托典型人物塑造,使人物和环境交相辉映,各得其趣。如探春所居秋爽斋中的陈设:大案;大鼎;大盘;宝砚等,显得大气;豪爽,与贵族小姐的娇羞;细腻不同,更加烘托出探春干练;精明;颇具男人气魄和胸怀的性格特征;3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是红楼梦成功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如第三十二回黛玉听到宝玉赞她不讲“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无疑是人物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道白,既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凸显了人物性格。4红楼梦囊括万象的网状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作品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穿插起一个个人物和事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完整严谨。5作品语言纯熟;精美而极富表现力,能把景物人情世故惟妙惟肖地尽现于读者面前。如宝玉挨打,王夫人;袭人;宝钗;黛玉;贾母等人的语言,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身份地位。6红楼梦有着情浓意郁的诗的韵致。如黛玉的葬花吟,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所创造的诗意美,构成了小说完美的艺术韵致。7独特而深沉的悲剧美,使作品更加具有感人的魅力。红楼梦则是一部描写理想爱情遭到毁灭的悲剧。尤三姐热烈地追求柳湘莲失败而自刎,不如愿,勿宁死,何等悲壮。宝黛的爱情是人世间美好理想的化身。那充满浓浓情谊的爱情发生、发展,不知激励鼓舞了多少追求至爱的人们。作者对宝黛爱情关系的描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小说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社会悲剧。作品浓墨重彩的歌颂了带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理想爱情,然而却被封建社会残酷地毁灭了。曹雪芹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增强了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红楼梦以十分饱满的创作艺术手法,成为古典小说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无论是多层次、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精深的创作艺术特色,启发着读者的认识,激动着读者的情感,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曹雪芹以其天才和真知灼见,创造了这部伟大的长篇鸿著,两百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学遗产,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爱情诗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写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并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诗经爱情诗,依据生活的逻辑,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 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诸葛孔明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伟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热情赞颂堪称千古定评。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对他仍怀着当年诗圣的那股敬仰之情。诸葛亮的智慧与精神,他所达到的完美境界,就像一首伟大的诗篇,让人受益无穷,百读不厌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著名的戒子书中道:“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五、谦恭待人。水镜先生有言:“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造成悲剧的原因社会制度中国人的思维比较讲发展的观点,讲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人也比较讲究和看重舆论环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让李甲受惩罚,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这一条。如何让官府来认定呢?就是用中国人联想的特点和中国人舆论的力量。中国人的证据思路和其中体现的理性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杜十娘死亡这件事中,与李甲无关的自杀事件,成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会基础上的,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声已经坏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但是实现以上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价是自己要搭上一条命。她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她也是无数这样做的中国妇女的一个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她们要获得法律的帮助,就要用生命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证据力量,在众人同情的舆论中去取得判决的优势,从而使仇人一举灭亡。这种复仇方式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而李甲则是一个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尽是宝玉,价值万金,父母性情再严,将来也可吃穿无忧,李甲也不可能终生不变对十娘的忠诚,因为李甲是富贵子弟、纨绔少年,他对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终生利益、家庭地位名声相冲突时,他便动摇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因此说李甲不可能对杜十娘终身忠诚。 那么,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从情节发展过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剧中透着许多偶然性,但这些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的关系,这些都与杜十娘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也许你会说,杜十娘有不为人知的百宝箱,她可以自己赎出自己,或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却选择沉入江底,这究竟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长恨歌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后又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诗经赋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围绕中心,层层展开描写,或写景物,或写气氛,或记所历,或叙所见,或抒所感,触手而发,左右逢源,却又句句紧扣中心,形象而全面地展示出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图景,使人感到生动真实,哀痛感人。比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运用比喻细致地刻画了庄姜艳丽绝伦的肖像柔软的纤手,鲜洁的肤色,修美的脖颈,匀整洁白的牙齿,直到丰满的额角和修宛的眉毛,将文本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女通过比的手法生活化、情绪化了,栩栩如生使人不禁产生怜爱之心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如国风卫风氓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诗小雅采薇是一首以远戍归来的士兵的口吻写下的追述征战生活的诗篇。全诗共6章(每8句为1章),以采薇起兴,前5章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情绪结束全诗,悲苦之情感人至深。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如诗经商颂烈祖,这也是祭祀商汤的乐歌,通过祭祀烈祖,祈求“绥我眉寿”、“降福无疆”。全诗一章二十二句,分四层铺写祭祀烈祖的盛况。开头四句是第一层,首先点明了祭祀烈祖的原由,就在于他洪福齐天,并能给子孙“申锡(赐)无疆”;“嗟嗟”一词的运用,可谓崇拜得五体投地。接下八句,写主祭者献“清酤”、献“和羹”,作“无言”、无争的祷告,是为了“绥我眉寿,黄耇无疆”。这种祭祀场面的铺叙,表现了祭祀隆重肃穆的气氛,反映出主祭者恭敬虔诚的心态。再接下去八句,写助祭者所坐车马的奢豪华丽,以此衬托出主祭者身份的尊贵,将祈求获福的祭祀场面再次推向高潮。结尾两句祝词,点明了举行时祭的是“汤孙”。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和“义”的侧重比较三国演义宣扬“忠”、更突出表现“义”。“义”在三国演义中的内涵非常丰富:君主之义在于爱民;臣下之义在于忠君;朋友之义在于一诺千金、知恩图报;兄弟之义在于生死与共等等。在刘备身上,这些“义”更是得以充分的表现。他仁政爱民,任安喜县尉时,“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理政新野,安抚百姓,获得了“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的好评。正是刘备尽到君主之义,才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更是赢得了很多人才为其忠心耿耿,从而创造了他的蜀汉事业。而朋友之义和兄弟之义在更是表现突出。小说开头,刘、张、关桃园结义,三人对着皇天后土誓同生死。后来关羽不幸身亡,刘备得知,数次“哭倒于地”,“泪湿衣襟,斑斑成血”。于是“吾今即提兵问罪于吴,以雪吾恨!”赵云谏道:“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学士秦宓也谏道:“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但在刘备看来,“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最终决意兴兵讨吴,以结义始,以殉义终。“义”高于江山,高于一切。而三国中关羽更是“义”的化身,毛宗冈将其品格概括为“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报主”表现的是“忠”,“酬恩”表现的是“义”。而他的忠更是建立在“义”即桃园三结义的基础之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中所表现的义在于忠之上,忠建立在义之上。水浒传的主题历来是很有争议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小说自始至终都突出了“忠”,即忠于宋王朝,所以小说最初起名为忠义水浒传;另一方面正是他们的“忠”倒致了最终的悲剧。小说中的宋江更是被塑造成十足的“忠义”形象。明代人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里说:“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也。”宋江走上梁山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宋江在杀死阎婆惜之后,却没有直奔梁山,而是在清风寨、江州等地转了一圈,直到浔阳楼上题了反诗,在刑场上被梁山好汉救出,他才不得不上山。这样就突出忠义的主题,说明宋江本不想造反。宋江做了山寨主后,首先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厅”,两个“义”含义大有不同,前者是指晁盖智取生辰纲、白龙庙英雄聚义;后者是义服从忠,忠是核心,义是实现忠的手段。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聚义的时候,宋江申明了两大心愿,:“一则祈保众兄弟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作品再三借宋江之口宣扬“忠心报国”、“专待朝廷招安”的主张。“忠”和“义”虽然贯穿整部作品,但关键时刻,“忠义”是两难全的。众好汉推崇宋江是因为义,而宋江最终选择的是忠。因为忠,自始至终主张招安;众好汉因为对宋江的义,不得违心招安,最终也以悲剧结束。因此,相对三国演义的义在于忠之上而言,水浒传应该是忠在于义之上,义为忠服务。 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史记各行各业都有,范围广泛,人数众多。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对历史人物特征的准确捕捉和精心选材。司马迁描写人物时最注重的是性格特征,其他方面的特征及传记选材大都是围绕性格特征精心进行的。为此,他在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不排斥小事。此外,为表现人物性格,他在选材、安排上还十分注意互见法的运用。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 其次,史记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和虚实相生手法刻划人物。前者如“完壁归赵”、“渑池之会”的描写,便是通过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