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史考辨学的伟大先驱——崔述.doc_第1页
我国古史考辨学的伟大先驱——崔述.doc_第2页
我国古史考辨学的伟大先驱——崔述.doc_第3页
我国古史考辨学的伟大先驱——崔述.doc_第4页
我国古史考辨学的伟大先驱——崔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古史考辨学的伟大先驱崔述 一、生平事迹 我国有史以来,以作史而扬名的人确实不少,但能够称得上“大师”、“大家”的人却寥寥无几。所谓的“大师”、“大家”,是指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见解独到,开一代风气,奉为学界楷模的著名专家和学者。我们魏县历史名人崔述就是这样的史学大家、经学大师。他学识博大而精深,一生以研治经史为务,致力于疑古辨伪,考信求实,开了近代疑古辨伪风气之先河,成为古史考辨学的伟大先驱者。崔述,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府魏县(今河北魏县沙疙瘩村)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曾祖崔辑麟、父亲崔元森都是明道经世的儒家学者。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父亲崔元森对儿子崔述寄予厚望,家教严格。他牙牙学语时,父亲就教他识字,每每见到门联匾额、药橱菜谱, 父亲都指指画画,认真教儿子认读,并形象地讲解字义。他刚懂事,父亲就随读随讲,教他学习三字经、神童诗等启蒙课本。在父亲的教导下,他从五岁起,就开始攻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父亲教导有方,每讲授完一遍课文,就让他诵读百遍,自觉了解文义。正是在父亲的严加管束和悉心教导下,他才孜孜求学,熟读经书,学业有成。求学入仕,正是当时学子们的追求目标。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到大名府应童子试,名列第一,受到知府朱煐的赏识。朱煐把他召到府内晚香堂,延请名师执教,与他儿子士琬一块学习。他在晚香堂求学八年,学业大有长进,填词赋诗,著文应对,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风发泉涌,才华横溢,被称为“当世奇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他与弟弟崔迈应顺天府乡试,双双中举,一时传为科举佳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他奔赴陕西邠州迎娶大名才女成静兰。他们夫妻次年回归家乡。这时,恰逢魏县闹水灾,崔述一家流离失所,居无定处。大名知县秦学溥非常器重崔氏兄弟,特意在礼贤台畔购房置屋,供他们一家居住。他怀才不遇,此后五次到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他屡试不第,心灰意冷,再也无意仕进。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为了生计,他在武安设馆,走上了教书的道路。他先后在武安、魏县、邯郸、大名、彰德等地教学。嘉庆元年(1796年),吏部从会试落第举人中选拔官吏,他在五十七岁时才得已充任福建罗源知县。他为官期间,尽心尽职,兴利除弊,利公济民,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但他嫉恶如仇,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受到了当地达官显贵的忌恨和陷害。官场的险恶、虚伪、冷酷,使他的雄心抱负破灭了。他在福建罗源、上杭仅做了六年县官,就乞老还乡,专心著述。嘉庆二十年(1816年),他病逝家中,享年77岁,葬于礼贤台西侧(今魏县生态公园南)。 二、 著述立说 清朝中期,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强化思想文化控制,致使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术风气受到压制,而以考经证史为务的新风气考据学蔚然兴起。因以汉代学风相标榜,考据学又称为“汉学”。这一考据复古风气在乾(乾隆)嘉(嘉庆)时期“灿然中天”,鼎盛一时,故又称“乾嘉学派”。在当世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崔述一边教学,一边研治经史,著书立说。他承继家父明道经世之遗志,不以训诂考据为能事,而是专以辨虚实为要务。他在三十岁时,愈发觉得“经传多异”、“传经失误”,群经后世传注多与原文本义不同。他重新认识儒家经典及后世传注,由怀疑而转入辨伪、考信,由治经转而治史,“穷心经史”,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留传真经,保存信史,以维护儒家正统的权威性。他传承和发扬中国儒学批判与疑辨的精神传统,按照以经证史的的原则,以细于推求、长于考信的治学方法,对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乃至孔孟二圣的古书古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辨伪考信,批驳了先秦诸子的种种谬误之处,纠正秦汉以后千百年来群经注疏的诸多缪传与伪说。他回归儒家原典,“考信于六艺”,对于注文相符部分,给予肯定;对于注文不合部分,一一辨明;而对于无证无考的部分,宁缺存疑,也绝不妄言惑世。他以儒家经书为准,遵造“考古必确、析理必精,考而后信”的治学原则,对于战国秦汉以后关于上古史的种种说法,一概溯其根源,细加考察,一件一件辨其真伪,澄清了其中诸多曲解附会之说,提出了不少独到而精当的见解。他在唐虞考信录中,考证三皇根本不存在,唐虞以前的帝位,既无禅让,也无继承;在洙泗考信录中,他指出了史记孔子世家的种种不实之处,批驳了孔子家语的诬罔之说,甚至对论语的谬论也有所指责,清除了汉儒美化、乃至神化孔子的虚妄、夸大之词,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古文尚书唐宋以来,长期被奉为儒家经典。他在古文尚书辨伪一书中,从古文尚书的著述源流、文体形式、语言风格入手,以“六证”、“六驳”的论述方式,考辨二十五篇经文之伪,成为明清以来考证古文尚书之伪的力作。他辛勤笔耕,潜心著述,历经40多年,终于写出了史学考辨名著考信录。该书三十六卷,包括考古提要二卷、上古考信录(考证开辟之初,三皇五帝之史实)二卷、唐虞考信录(考证尧舜之事)四卷、夏考信录(考证大禹及其以后事)二卷、商考信录(考证成汤前后事)二卷、丰镐考信录(考证西周史事)八卷、洙泗考信录(考证孔子及其弟子事迹)四卷、孟子事实录(考证孟子之事)二卷、考古续说二卷、别录三卷、余录三卷、附录二卷。此外,他还擅长诗文,造诣颇深,著有无闻集、知非集、小草集等文集16卷。他的诗以五言、七言为主。回文诗春日观赏景物细致,耐人寻味。他在诗中写道:“细雨春濡柳,轻风晚落花。砌幽生草碧,城古带斜烟。”蓼花诗表达了对故土美景的留恋,而负薪行、秋夜独坐等诗,则把他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崔述的一生著书立说,忙忙碌碌,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写作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他在自吟一诗中写道:“家贫身病两相牵,不望寒儒到木天。花怜寂寞秋犹放,月伴凄凉夜不眠。独有文章缘未绝,愁时开卷即欣然”。 学术贡献和影响 崔述作为我国对先秦古史做系统考证的第一人,其“考而后信”的治学态度、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对后世史学界的疑古之风和后来的“考信学派”或“古史学辨派”的出现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由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考信录一书,考辨范围广,考证精深,体例严密,学术贡献尤为突出,成为近代疑古学派的奠基之作,开山之著,被后世誉为“探索科学古史体系的先导名著”。崔述在当时考古研究还没开展的情况下,敢于疑古辨伪,超越了乾嘉学派训诂考据的藩篱,其学术成就“高出笃信汉学的经学家之上”。然而,由于他的治学之道不合乎当时考据学常规,始终无法进入学术主流,故不为世人所看重。在他过世的近百年间,其人其书无声无息沉沦,几乎被人遗忘。直到清末民初,随着史学近代化的展开,打破传统偶像的疑古风气逐渐兴起,崔氏之学才得已被学界关注和重视。日本学者首先发现了崔氏之学的学术价值。1903年,近代汉学家那珂通世校订刊行了崔东壁遗书。其中,考信录以精辟的识见和缜密的考证,震动了日本史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那珂通世认为:“其议论精确,超越支那古今之儒家流”。国内最早重视崔氏之学的是刘师培。1905年,他在东方杂志发表了崔东壁学术发微、率先宣扬崔氏之学。他赞扬崔述能从理论高度来总结治史方法,能“自标界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同当时反传统思潮相适应,顾颉刚、胡适、钱玄同等史学专家开始对古书和古史真伪问题进行探索,他们重新评价了崔述的学术地位,对他推崇备至,赞誉他是“疑古辨伪学的伟大先驱”。顾颉刚高度赞扬了崔述的考信录,称该书“ 是一部极伟大又极细致的著作”。胡适将崔述称为“二千年来的一个了不得的疑古大家”。钱玄同对崔述的疑古儒学更为服膺。他不仅认为崔述在辨伪方面有独到的见识,而且还把他与朱熹、颜元、章学诚并称为“宋代以来的四大学者之一”。蔡元培为考信录题词说“其推陷廓清之精神,迄今犹不朽也。”梁启超对考信录评价也很高,说:“此书考证三代史事最谨严,宜一阅览,以为治史之标准。”正是在这些著名学人的倡导和弘扬下,崔述的崔东壁遗书在1936年得已重新校订出版,崔氏之学才彰显于世,声名日振。崔述的疑古儒学恰逢其时地被学界重新发现,成为刺激、推进中国史学近代化的重要动力和契机。顾颉刚潜心研究崔述治学之道,进而发展崔氏之学,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并领导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史辨”运动,把中国儒学史上的疑辨传统推向极致,从思想的最深处动摇甚至颠覆了两千多年的古史观念。 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了顾颉刚编订的崔东壁遗书。2001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