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方法学研究进展.doc_第1页
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方法学研究进展.doc_第2页
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方法学研究进展.doc_第3页
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方法学研究进展.doc_第4页
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方法学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方法学研究进展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方法学研究进展窦建卫 杜维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3):41-42) 前列腺液镜检不能将三者鉴别诊断,而尿四杯定位细菌培养试验被认为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即收集初段尿5-10()、中段尿20-30(2)、前列腺液及前列腺液后的初段尿(3),4个标本分别作细菌定量培养,比较其结果,如前列腺液和3明显多于1及2,可诊断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2。间接血球凝集法 王氏3应用间接血球凝集法对60例泌尿外科患者做了溶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抗体检测,其中慢性前列腺炎35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感染25例,检测结果表明:溶脲脲原体抗体阳性14例(23%),其中慢性前列腺炎及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5.7%和20%;人型支原体抗体阳性1例(1.6%)为慢性前列腺炎者,认为间接血球凝集试验主要反映血清中抗体的水平,较病原分离更为实用。可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体检测。放射免疫法田氏4对49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按-法分为慢性细菌性组、慢性非细菌性组、前列腺痛组,并将12例健康人组作为对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前列腺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经统计学处理,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组的前列腺液浓度明显高于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0.01)。故认为前列腺经细菌刺激后其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分泌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所以细菌性前列腺炎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有关,其平均值比正常组高,但统计学处理显示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组浓度最低,说明前列腺在正常状态下其值不会明显升高,故可认为前列腺液中升高可作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依据之一。但无法鉴别菌属之间的差别。 前列腺液内毒素测定 沈氏5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47例慢性前列腺炎、15例前列腺痛病人和11例对照者中段尿(2,称标本1)、前列腺按摩后前列腺液和尿液(3,与前列腺液合称标本2)内毒素浓度,同时作细菌培养。结果表明,革兰阴性(-)菌或-菌合并革兰阳性(+)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标本2的内毒素浓度较标本1升高,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前列腺痛组(0.001),显著高于+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或细菌数低于诊断标准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0.05);+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或细菌数低于诊断标准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标本2与标本1内毒素之差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前列腺痛组(0.05),表明前列腺按摩后尿液内毒素升高与-菌生长有关,所以前列腺液内毒素的测定对慢性前列腺炎特别是-菌感染者的诊断和治疗意义较大。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重要进展,使和迅速扩增,是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缺陷及寻找肿瘤标记的方法,具有可以确定单个靶物质的极其高度的敏感性。邵氏6对7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用技术检测其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并同时进行对照组的前列腺液检测,结果在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26.7%,而且均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对照组均为阴性;前列腺按摩前初始尿和尿道脱落上皮细胞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是前列腺液阳性者,尿及尿道上皮细胞均为阴性。胡氏7应用对113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淋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检测,结果阳性病人87例,其中淋菌36例,涂片找奈瑟双球菌仅9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可以看出,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传统的尿、前列腺液培养省时快速,且对标本保存要求得简单,处理方便8。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诊断方面值得推广应用。 尿流率测定 廖氏9将慢性细菌性及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归为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认为局部炎症、疼痛及会阴部肌肉疲劳可能是引起下尿路功能改变的因素之一,其对46例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患者进行尿流率测定,阐明此类患者尿流率改变,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表明盆底肌肉及尿道外括约肌痉挛所致的功能性尿道梗阻为其部分原因,选择24例上述患者,给予口服泌尿灵治疗,测定尿流率,评价其疗效,说明尿流率测定在此类患者的病因学研究、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廖氏10在另一组研究中,对72例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排尿期的尿路功能,进行排尿期压力-流率-肌电图测定。结果表明:72例中,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发生率为88.9%,逼尿肌-内括约肌协同失调者11.1%,并对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功能性尿道梗阻及逼尿肌一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有助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孔氏11测定了20例正常男性和110例下尿路障碍患者的尿流率及尿流率曲线,结果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上指标有明显异常,认为尿流率测定可用于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的筛选及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 超检查 吴氏12用经直肠超对73例前列腺进行了探测,其中43例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30例为正常人,检查发现慢性前列腺炎组前列腺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其中36例(84%)内部回声不均,周边区有低回声晕,5例(12%)发现有结节样强回声团,6例(14%)前列腺部尿道呈串珠样改变,3例发现有前列腺囊肿,另在测得前列腺各径中,前列腺炎组的长径、横径明显大于正常组,差异显著(0.05),因此认为经直肠超对前列腺内部结构显示清晰,亦可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辅助诊断之一。 线检查 据莫氏13引用国外文献报道:慢性前列腺炎引起尿道功能性梗阻,表现为:膀胱颈和前列腺部尿道平滑肌痉挛引起的前列腺部尿道压力升高,导致前列腺和射精管内尿液返流,造成“化学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甚至附睾炎。这种前列腺和射精管内的尿液返流,有时很容易在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片中显示出来。 其它 近年有些专著2曾介绍慢性前列腺炎在检查下的形态学改变,但因其特异性不强,费用昂贵,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膀胱镜检查,对前列腺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14,可见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粘膜充血,尿道内有絮状分泌物等,此法临床应用中患者有一定痛苦,不易被接受,因而很难普及应用。 综上所述,目前对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有些方法仍然只是对前列腺炎或前列腺痛的筛选诊断方法,不能用于慢性前列腺炎各型之间的鉴别诊断,其与“金标准”的要求仍相距甚远。尿四杯定位细菌培养试验是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最为可靠的方法,具有定位、定性鉴别诊断作用,然因其操作较为繁琐,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坚持应用。所以尽快寻求出一种快速、方便、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多聚酶链反应技术虽具有一定优势,但因其高度敏感,多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表现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间接血球凝集法反应血清水平的高低,放射免疫法是对前列腺液中水平的检测,二者只反映细菌感染情况,无法进行细菌类别的鉴别诊断。其它如超等,特异性不强,很少使用。为此,在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寻求出一种先进、方便、可靠的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2.郭应禄,等主编.临床男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56 3.王廷基,等.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男科学杂志.1995;9(2):76-78 4.男军,等.前列腺免疫功能状况在慢性前列腺炎分型中的临床意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12):743 5.沈周俊,等.前列腺液内毒素测定在慢性前列腺炎诊治中的意义.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4;9(2):89-90 6.邵强,等.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5):302-304 7.胡俊卿,等.慢性前列腺炎113例临床分析.江西医学院学报.1998;12.20;38(4):105-106 8.邓耀良,等.用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慢性淋病性尿道炎及前列腺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5;10(5);259 9.廖利民,等.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患者尿流率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4;15(5):370-372 10.廖利民.压力-流率测定评价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下尿路功能.北京医学.1998;20(4):263 11.孔祥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