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doc_第1页
北京地区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doc_第2页
北京地区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doc_第3页
北京地区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doc_第4页
北京地区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编号:101005323 中国政法大学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项目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题 目:NGO组织管理模式调查及其对外部发展的影响- 以北京地区NGO组织为例 项目负责人: 张樹沁 学院: 社会学院 指导教师: 郭伟和 学院: 社会学院 参与学生: 张北财 杨建梅 葛莹 李明静 项目执行时间:_2010_年_9_月 至 _2011_年_9_月 NGO内部管理模式述评及其模式产生原因分析 -以北京地区三个NGO个案为例 张樹沁 社会学院 张北财 社会学院 杨建梅 社会学院 葛莹 社会学院 李明静 社会学院 指导教师:郭伟和 社会学院 摘要 本文立足于现有的对NGO宏观研究的背景之下,针对不同种类的三种典型的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下NGO特有的组织模式,结合组织社会学相关理论、NGO发展历程和实地调研访谈,来绘制不同NGO之间的组织模式图,并分析产生这种组织模式差别的原因。小组成员历时一年进行田野工作,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这三个组织的日常志愿活动,并和组织内部的管理或决策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此提高本文结论的可靠性。成员初期依照组织内部的管理权力分配将三个NGO进行了模型区分,后期小组成员以自己的经验资料为依托,将资金来源、决策模式与受助对象的特性作为分析权力分配模式成因的重要因素,并辅以小组成员所能接触到的其他NGO组织的管理模式来进一步确证这三种模型,同时讨论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与政府关系的亲疏是否能给NGO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模式,权力分配,资金来源,决策模式,受助对象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macroscopic research of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 this thesis aim at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typical NGOs management model,which is developing in Chines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This research also combined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with investigation,interview and three NGOs development,in order to draw three organizational pictures of different NGO,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analysed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differentia among three organizations. Team members spent one year on the field work to be a volunteer of three NGOs, participating in the three organizations daily volunteer activities, and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it ca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researchs conclusio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search,team members took Division of Powers as the standard,and distinguish three model of NGOs. Later period, team members rely on themselves empiric data and decided that capital source,decision model and character of the recipient will be three key element of division of powers. As a complement,our team members provide other empiric data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which we contact with in this time of research, so as to prove the accuracy of three models.We also discuss that if the government can influence NGO fundamentally now. KEY WORD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model, division of powers, capital source,decision model,character of the recipien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非营利组织以及跨国性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发动了一场“全球结社革命”。自此,不仅是在发达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当中,也逐渐开始出现与政府,企业并驾齐驱的第三部门,即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需要发达的非政府组织。据调查,美国非政府组织总数超过200万个,经费总数超过5000亿,工作人员超过900万人。如此庞大和活跃的非政府机构(NGO),是与美国“大社会,小政府”的制度结构相配套的。这种制度的来源,与美国建国之初移民互助自助的传统有关。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解除了民间自组织的禁令,让中国本土NGO有了发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活动涉及到环境保护、慈善救济和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对NGO的研究,国内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外至内的研究过程,最初主要是社会学或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在关注NGO的生存状况,主要探讨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以及仅仅是以归类的方式来分析NGO的发展现状。有学者按组织的形成过程、领导层的产生、主要领导的身份和经费来源等四个指标,把中国NGO分为官办型、半官半民型、和民办型三类(王颖等,1993) 或根据其起源分为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外部输入型三类;或者根据其是否实际进行活动而分为经过登记注册并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经过登记注册但无法人资格的社团,注册为企业法人的社团和干脆就不进行任何注册的社团等四类社团(康晓光,1999)。其实上述的分类方法的核心标准,都是该NGO是否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以及认可的程度如何,但是作为被称为non-governmental的组织,以和政府的关系来分类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2000年以后,学者们注意到了NGO内部的管理学实践,以期完善NGO自身的运作能力,并通过领导风格,资金来源和服务类型对NGO重新进行了审视。但这种审视往往局限于管理学的角度,即在原有的对企业管理的认知上,直接对非营利组织模式进行理论推导,缺少必要的材料辅佐,尤其是缺少对国内草根NGO的个案研究,多数是借用国外NGO实践和国内GO-NGO的发展来论述理论的合理性。 近几年国内学者逐渐注意到了深陷身份之困进而产生发展和债务问题的草根NGO,这类NGO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政府的认可,慢慢发展出自身发展的管理应对模式。国内对草根NGO 的研究,多是在描绘草根NGO的生存窘境而忽略了草根NGO和政府的“博弈”。 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必然需要在NGO发展过程中提供有力的支持,纵观世界成熟的NPO与政府的关系,无论是西欧的英、德、芬兰,还是亚洲的日本、香港,或者美国、澳大利亚,虽然政府与民间支持的比例不尽相同,但政府的资助(包括直接援助和政府购买服务)都在50%以上,其中政府管理严格的日本民间的捐赠只有3%,德国和法国的民间捐赠的比例为4%和6%【1】,美国的NPO获得的民间捐赠较多,也仅有19%。【2】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呈现两大极端,一是国有非营利企业,即事业单位,过去这个单位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中没有收入,依靠政府输血,统计显示,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占政府财政支持的30%以上【3】,并且这种关系直到国家倡导事业单位营利,即私有化、“鼓励创收”后,输血依旧没有停止;另一类就是没有得到政府部门认可的草根NGO,根据走访的多家草根NGO都表示,现在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社会,即民间捐赠,而政府似乎也没有想将这的担子接过去的意向,比如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的官网中写道;“政府全包全揽(社会福利)只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合理的做法应当是政府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间接的管理者,而具体的工作由民间组织和机构来承担”,并举例:“在蒙古,政府投入的资金比重只占全部资金投入的30%,其余全部来自国内外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资金和设施的投入。”【4】很显然,对于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政府希望的是民间多多捐赠,而政府自身只要提供政策就行,但从有发展较为完善的NGO的国家的经验来看,这样成功的概率比较小。前者大多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产物,从事的是政府垄断性质的业务,与政府有着“近亲”关系,组织内专职人员保持干部身份,组织与个人获得的体制内资源比较多,甚至受到政府的保护【5】。 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只是统治阶级行使其统治权的一种间接的工具,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也得到的自由主义者的承认【6】,但以此看来,作为市民社会的产物-NGO,应该无法在国内生存下去。而事实上,国内特殊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必须要本土化生存下来的NGO们,他们需要适应政府不优惠的政策,或者千方百计找到一家挂靠公司,或者从未有正式的打算,或者以另一个基金会的名义生存下来,这可能是其他国家的社会环境下不存在的,当然也无法直接运用国外的管理学经验。本文即通过和三家NGO直接的接触所得材料,大致描绘出能在中国生存下去的NGO是如何进行内部管理的,又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他们要这样进行管理的,进而思考中国的NGO到底需要如何解决本土化问题带来的挑战。 1.2 NGO概念的本土化解释 之所以要首先NGO组织进行界定,原因在于NGO概念的选择,关系到我们选择个案的标准。对于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和NPO(not for profit organization)两个概念的区分。学界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围绕NGO和NPO的概念关系来划分。 首先是从运营目的,资金筹措方式、盈余分配三个方面,将部门分为:非营利组织,企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其中非营利组织包括了非政府组织,Wolf Thomas根据以上三个方面为非营利组织下了定义:非营利组织具有公共服务的使命,必须在政府备案,并接受相关法令规章约束;必须为一个非营利或慈善的机构,且经营必须排除私人利益或财务的获得。其经营所得有免除政府税收的优待,非营利组织享有法律上的特别地位,其捐助或赞助者的捐款列入免税的范围【7】。 Friendman认为所有的组织都是一个社团【8】,在这个架构下,应该先区分政府组织(GO)和非政府组织(NGO),然后再以利益取向进一步划分,即非营利组织是非政府组织下属的分类之一。具体如下表: 表1 Friendman 的组织分类 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 营利或商业组织 非营利或独立组织 慈善组织 公共服务组织 资料来源:Gamwell Frankin I. Beyond Preferen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28 还有的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者的概念可以互换,只不过国内外使用两者名词的习惯不同,该论述见于张霞、张智河、李恒光主编的非营利组织管理。 检索资料后发现,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国外的差别不大,因为出去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府机关外,大多数政府已将社会和市场能够很好的解决的事情外包给了NGO(NPO),而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需要区别对待。组织的非政府性应该是首先需要关注的,在中国有太多的非营利组织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如中国红十字会,不仅依靠政府输血度日,还因为监管部门同为体制内的“战友”而难以起到实际的监督作用;再如公办院校里的校长和一些重要人员,和政府部门的编制是类似的,都有政府机关的职称评定,如果以他们的运行状况来评估非营利组织的现状,肯定还是一些草根NGO被平均而无法反应真实问题;其次就是要界定,什么是非营利?非营利是不是完全免费?从非营利的英文(Not for Profit)能看出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鉴于国内法律法规对NGO组织的认可度低,很多被认可的NGO组织都有官方背景,无法真正了解NGO组织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对NGO组织的界定遵循两个原则: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这是我们进行研究前对NGO的界定,萨拉蒙和安海尔在综合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政府组织所具备的五个特征:组织性、 民间性、 非营利性、 自治性和志愿性【9】。在之后的讨论中,我们又加上了几个标准:1)独立性,非其他部门的延伸分支部门,即拥有独立的管理模式 2)持久性,长期持久性的处于一类需要社会组织调节的领域中。这两个标准主要是为了区分两类情况,第一种是作为分支部门的组织,例如某企业的某类以塑造公共形象而专门从事社会福利的机构,或者处于某一庞大非盈利机构下的分支部门,例如校园学生会中的某些进行志愿服务的部门;第二种是出于短期的非盈利目的临时志愿组织,例如为完成一项学术研究而临时组成的针对受助对象的志愿服务,或者在突发事件中临时组成的没有后续活动的志愿服务组织,这仅能被看做是人们在危机下的应急行为,很难进行管理模式的研究。 1.3 三个NGO的简介 A组织,是一家为流动人口提供志愿公益服务的机构,为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公益委员会注册公益团体会员,被北京市政府部门评为“创业青年教育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该组织一直在倡导本土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创新,2009年,A组织的模式在南京与珠海复制成功,验证了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组织发展模式是可复制的、可推广的。该组织与2010年正式得到民政局认可,A组织被认为是当下中国NGO发展的基本模式,其内部结构相当完整,有专门主管财务,接待,组织活动的。 B组织是由北京众多高校(北大清华为该组织的核心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及工友组成的志愿团队,针对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朋友开展志愿服务工作。B组织作为当下中国草根NGO 的发展模式之一,虽然组织成员都来自大学生,和A组织比起来非正式很多,但其在相关领域的建树也不容小觑,其动员能力和与大学内教授的配合为进行学术研究提供的丰富的材料。内部主要依靠的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而维持的,开展活动的时间也多在大学生空闲期间,如暑假和周末。 C组织是一家民办非企业慈善机构,创办人石校长,是一个充满传奇式的人物,他的家庭曾经因为一场意外而濒临毁灭的边缘,他们在经过流浪、走投无路的生活后,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在受到别人的帮助后努力地站立了起来。反过来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救助那些流浪、贫困的儿童。虽然没有专业的课程知识的学习,但是其因为有很强烈的认同感。所以能坚持以公益形象出现很久。C组织的管理模式,和我们另外调查的HA学校可以进行对比,以此来看C组织的管理模式与民办院校的不同。 三家NGO同属于发展模式较为良好的组织,其发展历程长,A组织有10年的历史,B组织有4年历史,C组织也有8年的历史,这三个组织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说明其管理模式比较优秀,而这正是本研究希望从他们的管理模式中得到的经验。 三家NGO和政府的关系可以作为本研究的重要变量之一,虽然三个NGO的服务对象、理念、决策模式等并不相同,但是同为草根NGO,没有政府背景,都和政府之间有一定关系,A组织的最受政府青睐,B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最为平淡,而C组织虽得到政府极大的认可但并没有被民政部“正名”,三者与政府关系的差异,可以看出政府在草根NGO中究竟将扮演什么角色?政府的介入是否有良好的效果? 1.4 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在建构模型中,首先我们需要找出与建构模型最相关的几个因素,南开大学的李维安教授根据公司治理的六因素提出了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六因素(图1),即组织、职员、出资者、政府、服务对象和社区【10】。我们基于该模式进行一些补充:因为非营利组织的出资者比较复杂,可能是政府、基金会或者服务对象,因此在进行调研的时候,需要弄清出资者的身份和不同出资者所占的比例;职员分为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职员,两者需要区别对待,志愿者主要考察如何管理,而职员主要考察如何相处;虽然提出了六因素,但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模式,应该要表现出来;组织内部应该有领导者和职员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来进行决策;除了六因素,还应该要有广义上的“社会“作为NGO宣传的对象和方式体现。 图1 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者 资料来源:李维安 公司治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P35(作者稍作改动:由于非营利组织中的特殊性,将债权人改为了出资者,将雇员改为职员) 借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网对于自身组织结构的介绍,我们初步的将传统NGO内部组织设定为图2的结构: 图2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基本组织结构图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网站:http:/ 图2中辅助性质的部门即管理组织日常事务的部门,具体职能部门即以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为主的部门,考虑到一般的草根NGO都不可能有能力有下属公司或衍生的研究所,所以在进行部门划分的时候,首先考虑辅助性质部门和具体职能部门这两大因素,同时需要了解部门理事会是由谁组成的,从理论上讲,理事会来制定该中心的目标、宗旨,确定总体发展战略,并对整个中心负责;秘书长会议的职能则相当于执行委员会的职能【2】。 2000年之后,管理学在NGO分析上的实践让领导作风、资金来源和服务群体成为审视NGO组织的新视角。 从领导作风来看,国内学者借用组织行为学的奠基者之一卢因(K.Lewin)的领导作风理论,即专制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种领导作风推导出五种非营利组织的领导风格【11】:1)居高临下型领导,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完成的任务上,靠发布命令来完成任务,下属的积极性不高;2)商量型领导,希望创造三方都赢的局面,他希望他的机构、下属和本人都获利;3)说服型领导,能运用积极的语言来使别人产生与他相似的感觉;4)以身作则型领导,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来使并肩之人更加努力;5)放权型领导,使下属深信自己的理念,从而不需要对下属过多的管束,下属也能做的很好。不可能有哪一类领导是仅是其中的一类,面对不同的问题时领导者所采取的策略可能不同,我们将领导的概念泛化,将其看做是决策模式的表现。 从资金来源上来看,现今NGO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直接拨款、政府购买服务、私人购买服务和民间私人捐赠。发达国家的NGO主要资金来自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直接拨款,民间的私人捐赠比较少。而在我国,一方面国有事业单位得到了国家的高额补助,而许多不被政府正式承认的草根NGO不得不依靠民间基金会或者境外基金会的帮助渡过难关。因此我们在进行调研时,必须注意资金的来源。 从服务对象上来看,我国民政部所采用的正式官方分类 ,是将民间非政府组织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前者进一步分为基金会、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 专业性社团、 联合性社团等;后者进一步分为教育类、科技类、文化类、卫生类、体育类、社会福利类等 ,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登记管理机关的级别区分为全国性组织和地方性组织。民政部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分类其实就是立足各个社团不同的服务对象。我们对于服务对象的划分采用定性的方法,具体看服务对象自身的性格,不进行直接的归类。 2、研究方法与过程 2.1 和三个NGO组织的合作-田野工作 2.1.1 A组织 A组织是10年9月开始接触的,第一次去A组织就是以社团负责人的身份去的,并且因为有指导老师郭老师的介绍,和A组织的交流比较方便,小组成员中专门有一人负责联系,其他成员定期会参与研究。 A组织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小组成员的普遍青睐,大家都认为A组织是最为规范的NGO管理模式,他们的部门分工合理明确,领导者平易近人,甚至A组织那简单的小院都让我们为A组织的坚持喝彩。所以,半年后的材料整理,我们将该组织作为最标准的范式,即正式组织,而将其他组织看做是它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段,最终都将演变成A组织这样。于是我们绘制了一幅简单的模式图(附录八图1),主要的着眼点即他们较为完美的分工。 半年过去了,当我们用资金来源,决策者性格,受助对象这三个因素来分析这三个NGO时,我们发现,这三个NGO可能是中国现今NGO发展的三个不同的方向, 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也没有发展快慢之别,只是不同的使命让他们的组织建构不同。但同时我们也肯定,A组织应该是一个现今大部分中国NGO需要学习的模式,毕竟这才是NGO能得到正式认可和持续发展的模式。 八月,我们找到了该组织社工部的负责人刘倩和卢磊,通过她来了解这个组织,之所以没有找李老师,是希望职员对他的评价会更准确一些。 2.1.2 B组织 B组织也是10年通过指导老师郭老师的介绍才开始的联系,小组成员中有一人定期参加他们每周末的工地探访活动。B组织以北大清华的学生为主,周围的农大矿大中科大和中华女子学院都有人定期参加他们的活动。同时,远在昌平的法大,央财、房山的北工商也有参与,因为央财学校正在修建,所以央财自己也在办工地探访等。 不仅仅是针对工地的活动,B组织还经常组织一批志愿者开读书会、培训会,教授志愿者如何与工人对话,或者是当今社会的工人现状以及展望,倡导教授进行与工人的直接对话等,这样的活力,是其他NGO组织没有办法比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大学生NGO组织(强调这类组织的跨学校性),才很好的整合了各个学校的志愿者资源并将不同社团之间的优势进行了互补。 半年前我们对B组织的定义是“类组织”模式,也以此初步绘制的结构图(附录八图2),但是现在我们再来思考这类问题时,我们发觉这类NGO的组织模式确实有很多正式NGO无法企及的活力和动员力,大学生NGO社团现在也在慢慢的被学者接受,这类组织的发展本身已有了自己的体系,是否还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进化呢? 八月小组成员来到清华和该社团的负责人刘同学进行了直接的对话。 2.1.3 C组织 和C组织的合作从09年就开始了,那时小组中有三个人作为志愿者身份加入C组织,陪C组织的孩子们聊天。小组成员正式以组织的身份和C组织联系是从10年9月,依靠C组织中比较有地位的鲁老师建立联系,鲁老师是该组织分管教学的老师。 小组中有两名成员每周末都会去C组织,和那里的孩子进行交流,同时观察该组织的内部管理模式。在进行半年的田野工作中,我们初步建构了C组织的管理模式(附录八图3),作为民办非营利的慈善机构,针对的是一群自控能力差的儿童,确实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来管理和分配资源。 八月我们依靠鲁老师的引荐,见到了C组织的校长并进行了专访,将我们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与石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访谈全文见附录七。本次访谈石校长亲切诚恳的态度,彻底打消了我们在做志愿服务过程中对校长的疑虑。之前在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有志愿者对C组织的红心制度怀有疑虑,认为将食品抬高价钱(即需要很多红心才能换一个食品)“出售”给孩子们,是否其中有中饱私囊的嫌疑,并且据说C组织校长的亲戚很多都在C组织任职,这是否有瓜分财产的嫌疑。但在本次采访和之前的资料中,校长都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验证该组织的管理模式和一般的民办院校有什么差别,我们又找到了一所民办院校进行调研,即HA学校,八月份我们也对HA学校的李校长进行了访谈,从而进行两个组织之间的对比。 2.2 资料的整理和利用 我们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笔记,我们加以整理并成为最终访谈提纲的问题设计主要思路;二是以社团的身份动员的志愿者,根据逐个交谈得到的志愿者心得,和有NGO工作经验的同学。这类资料主要来自组织去C组织、HA学校和PY小学做志愿服务的负责人;去玉树做调研的FG同学与WW同学;三是网络上已经有的关于这三个组织的资料,这也被作为我们设计访谈提纲的参考要素之一;四是最终和三个组织负责人的访谈资料以及和HA学校李校长交谈的资料,这是本文结论以及分析所依托的重要资料来源,故附录全文摘录。 相对另外两个组织来说,与A组织的接触会相对少一些,所以所需要搜集的资料也比较多,从领导风格、资金来源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兼谈受助群体、政府与NGO的关系。A组织作为唯一被民政部认可的组织,必然要面对如何来处理政府与非政府的关系,因为A组织被认可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同样需要关注认可前后的不同发展模式。大纲的第一部分关注的是负责人李老师的性格,因为访谈对象并不是本人而是职员,所以所得结果应该更加客观,第二部分重点在制度建设和资金来源,并初步涉及比较敏感的NGO与政府接触的策略;第三部分则希望能以一个长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的视角,来解读中国NGO生长的土壤。 B组织的访谈提纲主要围绕B组织的资金来源、决策程序、以及B组织大学生社团的特性,之所以淡化领导风格是因为前期研究发现B组织内部结构松散,很难有明显的领导者产生。第一部分问题意图考察B组织的资金来源和与资助老师的关系,是否B组织需要完成某种反馈才能得到资助,而老师和B组织的决策又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第二部分主要是B组织基本情况的求证以及组织的决策过程和B组织的特点所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针对B组织的发展方向进行询问。 因为我们之前一直认为C组织的传奇般的领导者石校长在C组织的决策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所以针对C组织的访谈,我们围绕领导风格,资金来源,人才来源和受助群体三个方面来设计。首先第一部分希望能先了解石校长的性格;第二部分主要围绕资金、人才的来源和受助群体展开,第三部分则是希望能和石老师谈谈有关他对NGO和营利企业合作以及政府与NGO合作的看法,并和之前的几次访谈进行比较,HA学校校长的访谈大纲设置与本大纲设计类似。 3.分析结果 3、1 三个组织的模式建构 3.1.1 A组织 A组织算是一般草根组织梦想的形态了,拥有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成功注册,和政府保持亲密合作关系,并将自己的理念推广,在全国几所重要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机构。而这样的NGO管理模式会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 1)决策模式与运作方式 A组织有理事会,工作人员会议和四个部门,理事会由各界精英组成,其中包括企业,教授,新闻的人,但比较奇怪的是,和C组织比起来,理事会中没有政府部门的人。卢磊坦言,理事会虽然名义上是制定一系列重要方针策略,但实际上却基本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这是中国NGO普遍存在的问题,而A组织却尽力推动这个理事会发挥作用,比如请教授过来做讲座,请新闻界人士进行报道或者通过企业界的关系来扩大自己的筹资能力。 真正进行决策的是A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李老师和A组织主要工作人员,李老师现在主要的责任是进行筹资和大方向的管理,当问及李老师的领导风格时,卢磊虽然没有正面的回答,但是强调了决策的民主性,并称民主决策在A组织已经被制度化了,机构重要事务是要共同决策的,旦遇到比较重要的问题,A组织全体人员都参与讨论,共同决策而这种决策政府并没有参与其中,据笔者实地观察,机构负责人李老师在言谈举止中依旧措辞犀利,一针见血。A组织一个大的优势和特色就是:A组织每年都会有大概两到三次封闭式的团队建设,一次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所有的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回顾A组织的发展方向、规划和机构运作当中的优势、挑战、问题。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你的专业技能,同时共同商议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A组织运作由四个部门组成,分别是项目中心、社工服务部、教育倡导部门、财务部,项目中心负责承接项目,评估项目和反馈项目,社工服务部主要进行实务工作,教育倡导部门则进行项目报告的撰写,项目结果的展示和宣传,财务部则负责管理财务审核账目。这种管理模式是和协作者本土化的理念结合起来的,这种本土化简单来讲,就是:以一种专业的视角先来审视服务的群体,通过考察需求得出一个结果,再以一个大众化的方式传播给公众,以扩大影响力,同时这种本土化还体现在针对受助群体的服务理念创新。 2)资金来源 A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基金会项目的承接,分为两块,海外基金会和国内基金会,二是政府购买机制。虽然A组织在民政局注册,并且其注册单位就是北京民政局自己(这说明A组织得到的民政局的很大认可),但A组织从政府那得到的资金很少很少,资金来源结构和10年9月还未注册时的结构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依旧是依靠完成海外基金会的项目来维持机构的运作。一项数据显示,北京市政府10年号称拿出一个亿用在民生问题上,却只有500万能到民办非企业的NGO口袋中,而这500万还是面向64家左右的NGO,每家NGO大约仅能获得不到10万元不到的项目经费,卢磊表示,这样“便宜”的项目基本难以让组织维持运行甚至这个项目的运行,“这对一个每天都有各种开支的机构来说作用不能算大” 现今,A组织的资金筹募可以说是主要依靠负责人李老师的交友广度,民间组织经常不定期的举行聚会,同时有些海外的基金会参加本活动,然后再承接项目进行反馈。资金的主要来源依旧是国外基金会,卢磊谈到:国内很多基金会的理念其实还需要再本土一些再开放一些比较好。有一些基金会甚至感觉走进了死胡同,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很多本土的基金会应该向本土的这些草根NGO去学习,理念更开放一些。A组织之前和仅在08-09年之间和友诚基金会合作过一个项目之后就再也没有和国内基金会合作过。 3)A组织与政府 作为一个被政府认可的NGO,A组织一直致力于推动政府对NGO的认可程度,并试图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北京市民政局作为A组织的主管单位,可见A组织的政府的关系算是相当好的了。 在NGO注册的方面,A组织的成效非常大。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时,北京政府向社会公布有四大类组织可以不用找业务主管单位而直接去民政局注册,很多草根机构都在范围之内。去年7月12号,北京开了一个资源配置大会,那个会当时就是A组织作为主要的协办单位在推动在做的,前期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的项目遴选、项目评估、大部分的设计都是A组织在做。今年北京市政府计划要拿出六千万投给NGO。因为北京第一批项目的遴选基本都在A组织这儿,所以在选择时A组织也就更倾向把项目放给这些真正的草根组织。 但A组织从政府那里得到的东西就相对少了很多,因为政府的机制还没有建立,A组织也难以从政府的项目中得到运营资金,A组织推动的不仅仅是政府购买,还有为NGO的工作人员建立最低工资保障,A组织的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有2500元左右,这和北京其他行业的工资相比还是少了很多。 之前和一些志愿者聊天时,他们对得到政府认可的组织一直怀有戒心,因为这就面临着可能被政府意志渗透的情况,但根据采访和实地观察,政府和NGO合作之后,反而不断的被NGO的意志渗入,以前一直对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持怀疑态度的政府突然发现,原来和NGO合作不但无害,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政府成本,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使得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比与私营组织的合作更加有保障。出去成本的节约之外,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机制、结构使他们与营利组织相区别,客观上保证了他们的行为目标,同时也降低了讨价还价的机会成本【12】。A组织的培训已经开始针对一些政府的官员了,这样的关系,有利于政府对NGO改革的推动。 4)A组织与受助群体 A组织的受助群体种类比较多,有孩子,社区,农民工等,卢磊认为A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工。因为农民工是社会矛盾焦点的体现,他向我们举例:比如说,在一二十年前,那些打工者面临的问题是找房子、找工作等问题,但近几年这些问题出现在了大学生的蚁族。打工者需要教育,现在各地的教育也是不平均的。 其实A组织之所以选择农民工群体,也是因为自己的理念,A组织的理念是:团结协作,助人自助,卢磊认为这个理念是一个相当新的想法,是本土实践的一个结果,A组织不断的在探求如何实现真正的本土化,谈到了与政府关系的本土化,受助群体的本土化和助人方式的本土化。与政府关系的本土化体现在推动政府接受NGO的存在,受助群体的本土化则是应该要解决农民工这个中国独有的大问题,助人方式尤其与西方不同,西方的NGO多数脱胎与社区,扎根社区,服务社区,但中国的NGO更像是一个救助机构,救助一个地方之后又要到下一个地方,因此,当机构抽身之后受助群体应该要怎么发展,是需要考虑的本土化问题。这就需要助人自助的理念,以授之以渔的方法来让这个群体持续的发展下去。 5)与绵竹QH社工服务中心对比 绵竹QH社工服务中心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红十字会在汶川大地震后合办的具有半官方背景NGO,红十字会在创办初期,资助QH社工服务中心50万的启动资金后,就不再管理这个组织,一直是这个组织自己在维持生计,维持生计的手法和A组织十分类似,就是承接各类项目,或者以自己的项目来寻求海外基金会的支持,我们找到了在这个机构实习一个多月的WW同学和FH同学进行了简答的交谈。 图3 绵竹QH社工服务中心组织架构图 资料来源:绵竹QH社工服务中心 和A组织相比,QH社工服务中心的中层架构并不明确,据WW和FH同学反应,在工作上几名工作人员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分工,仅有一个财务负责人和A组织的财务部类似。虽然是由官方一手建起来的,但是理事会中却早已没有了官方的影子,理事会和中心主任、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身份重叠,仅是依照结构完整性来建构的理事会,两名实习生反应,私底下中心主任对专家技术委员会的教授还存在着不满,推测这很可能是官方建完组织就撤走后留下的后遗症。 同样谈到理念问题时,QH的中心主任曾说:如果这个组织不按照我的理念走的话,我立马走人,该中心主任原是深圳一家企业的经理,工资不菲,财务负责人认为如果就干这一行是不行的,她也就是一个兼职,另一名工作人员没上过大学,现在正在努力的准备考社工从业资格证,还有很多的工作人员则是从以前的受助者中发展起来的。A组织的表态更显得乐观,卢磊和刘倩都很坚定的表示,现在的生活,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两人都在很早之前就考下来社工从业资格证书,A组织早期另一位负责人,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 6)A组织管理模式建构和外部关系图 图4 A组织管理模式图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A组织、QH社工中心以及C个组织,都有一个类似理事会的组织建构,这是一个组织结构正式的标志,但是三者的理事会作用都比较弱,主要还是下面的执行机构在进行重要的决策。相对QH的组织架构图,我们能看到A组织的分支明显更加清晰,每个部门的职能分配使得A组织的运作效率得以提高。 图5 A组织外部关系图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1.2 B组织 和A组织与C组织相比,B组织更加灵活而又有效率,它以北京众多顶尖高校为平台,以最广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依托,将组织的运营成本降至最低,但工作的质量却不逊色与任何一个比他们正式很多的NGO社团 1)资金来源 当我问到B组织负责人刘同学这个问题时,他显得很疑惑,因为B组织似乎并不需要什么资金来运营,刘同学笑称,B组织唯一的开支,可能就是车费了。 虽然B组织在举办活动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设备,比如投影仪,幕布等,或者B组织在举办大型活动的时候所用的舞台,但这些东西B组织总能想到协调的方法,一种是由学校里的老师捐赠,曾经就有北大的老师捐赠了一辆小面包车。另一类就是和建筑工地的工头进行协商,由工地提供场地和设备,至于一些比较零散的物件,如腰鼓,布置场地的小材料,则是各高校社团带过去的。以B组织曾经组织过的一场活动来做例子,B组织每年的12.5日会举办建筑工人关爱日活动,这是一个比较大型的活动,到场的人数目测估计有五百人左右,这样一个活动的器材来自各个社团的集资,比如租用的道具由各个社团节目自行筹备,横幅是负责布场的社团出资做的,音响设备则是来自联系到的NGO工友之家的“新工人艺术团”,B组织则是作为各个社团之间的纽带,传递信息,组织会场。 B组织的日常经费来自一家德国的基金会,在北大清华老师的推荐之下,B组织成功的申请到了这个针对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成长的专项经费,解决的B组织日常运作的问题,每一次B组织办完读书会都会给继续参加工地活动的同学购买晚饭,而这一部分的开支是可以报销的。 因此,如果将B组织的运营资金来源渠道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学校教师捐赠,社团合作出资以及基金会补助三块,但正如刘同学所说,B组织的运营本身就不需要多少资金。 2)决策模式 因为B组织的三个负责人中并没有哪一个明显的强势,因此不进行领导风格的讨论,而B组织的决策模式和其他组织略有不同。 B组织的决策大致分为三层重要性和三个决策基本单位,如果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比如兴办一个未曾办过的大型活动,决定B组织的发展大方向或者发布机构调查报告等,B组织负责人会请教一下经验丰富的老师,这些老师大多来自北大清华,一直在做一线的农民工研究,因此事情重要的话,决策的基本单位是B组织三名负责人加上联系紧密的老师,这些老师也是B组织得到认可的象征;如果是一些平时的活动,不是特别重大,比如和一个新的工地恰谈,与NGO、高校社团的合作,三名负责人员商量一下就行,决策单位就是三名负责人;如果是负责人分管的协会事务比如读书会主题,或者工地播放的电影,讲座的主题,那负责人就能够定下来了。 从决策单位来看,关系到B组织整体发展、性质转变和官方发言的需要老师和负责人共同决策;关系到B组织活动安排、协会建设的则需要三名负责人共同决策;关系到B组织日常活动展开的则仅需要分管负责人直接决策就行。B组织三名负责人分工为:读书会、工地活动和对外交流,但同时三个人时常交换自己的分工, 这个分工并不是固定的。 3)受助群体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是一个在各类媒体中最经常报道的弱势群体,而和这个群体联系最紧密的就是讨薪和工伤事件了,因此也成为矛盾丛生的焦点,B组织在进行服务时,不仅仅要考虑上工友自身,还要和工头、项目部搞好关系。 刘同学认为,B组织针对工友以启发其中的积极分子为主要服务手段,即“在建筑工地通过新闻播报、法律普及、宿舍探访、个案讨论这样面向这个大众群体的这样一种普遍提高的方法,然后逐步的发现一些积极的工友,依靠这些自身意识不断提高的工友,在他们所在的班组里面做一些改善,比如卫生条件的改善、高温补贴的发放等等,让他去团结他周围的工友。”让建筑工人自己来领导自己,这和A组织“助人自助”的理念十分相像,同样这也是大多数NGO组织践行的理念。 这些建筑工人是否给B组织的组织模式带来什么印象?根据对刘同学的访谈和自己的观察,发现影响并不大,除了B组织为使志愿者适应建筑工人这个群体,举办一些小的座谈会来传授和建筑工人交流的方式与技巧,适时的对志愿者进行知识的补充。 B组织的成立,是因为07年左右北大清华的老师有想做建筑工人这一个课题,于是发动了北大清华的社会学系的的研究生本科生学生参加工地探访和调研,之后这些研究生本科生就将这个活动维持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常规性的活动。B组织的发起,是因为一次学术研究,因此,可以推测,如果从受助对象这一角度来考虑的话,学生是否也算是B组织的一个“受助对象”呢? 和刘同学谈到志愿者问题时,刘同学说到,不同的组织,对志愿者的定位不一样,有些NGO只是想把志愿者拉过来帮助他们做活动,但B组织这边,会不断的帮助志愿者有自己的成长。B组织不仅有一个工地探访活动,还有调研和读书会,这是一般的NGO不会有的,B组织不断的将交流的技能传给一届又一届的新志愿者,志愿者在活动中不仅是扮演一位出苦力的劳动力,而是在不断的输入知识。A组织和C组织的活动和B组织相比的话,则显得志愿者自我提高的空间小,A组织比如卫生体检,志愿者在完成整个过程后发现,没有什么收获,只有“孩子很可爱”这样的直观浅层感觉;C组织的支教就更是一个让志愿者输出知识的过程,输入的知识相当的少,最多是被孩子们感动了。 B组织的活动要求的更高,读书会上众多志愿者进行辩论,是一种知识输入,去工地和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群体对话,也需要掌握很多的技巧,B组织会倡导一些积极点的志愿者做PPT给工友普及法律,于是我在参加活动时总会看到一位学化工的同学和一位学电路的同学在探讨劳动法,探讨如何讨薪。正如刘同学所说,B组织本来就是一个由学生组建的社团,在践行大学生的理念的同时,也要让志愿者获得成长,这是一个双向的作用,可能工友并未给这个组织的管理模式带来什么影响,但大学生这个因素,很大程度上了这个组织的发展方向。 4)B组织运作模式的优势和困境 借用高校的平台,B组织以自身强大的连结能力(这种能力算是北大清华特有的,北大清华一般都会作为跨校活动的发起者),连结到了各个高校的志愿者社团,连结到了一批在该领域有很高水平的老师,并又通过这一批老师连结到了专业的NGO组织,这样的连结,几乎使得B组织没有基本运营费用,而只要进行倡导就能有各高校的响应,但也正是因为B组织在高校中运作,很难独立于高校而存在,这使得B组织向正式NGO转型显得难以实现。 据刘同学所说,现在大约有十几个社团在和B组织一起合作,比如做建筑工人关爱日就有十几个社团,如果说是有联系的学校可能会更多。这些社团多为各校的三农社团,B组织为各校三农社团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不同的高校的三农社团的建设程度差距都还比较大,这也是各校三农社团愿意和B组织合作的一项原因。B组织也经历了一个从艰难到现在低成本运行的变化,曾有媒体采访过上一届负责人梁同学,梁同学表示难以得到更多的认同、资金短缺的尴尬和组织结构松散是B组织面临的三大问题,现在三年过去了,认同感很难进行量化,B组织运用名声降低的运营成本,组织结构虽然看似松散,但其实中坚力量一直没有改变,B组织展开活动依靠的是志愿者而不是B组织的工作人员,因此三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决策。 B组织的自身定位是一个学生社团,正式的可能要面临工资这样的资金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