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景点解说词.doc_第1页
余东景点解说词.doc_第2页
余东景点解说词.doc_第3页
余东景点解说词.doc_第4页
余东景点解说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 东 景 点 解 说 词南街口余东,古称余庆,又名凤城,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唐朝开元年间设盐亭,唐朝乾符年间设余庆寨,是当时南通五个兵防要塞之一,北宋时设余庆盐场,元代设立余东盐场,明朝建立余东城,清以后设置余东镇。现存的余东古镇区,面积0.89平方公里,为明代余东城所在地。原有的四城门、十庙、五山、五牌坊虽已不存在,但仍能保持明清时期余东城“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基本格局。余东是中国古代因盐成邑的一个代表,是明清时期两淮地区的一座盐业重镇,是明清两淮盐业商贸链起始端的代表。曾位于出江入海口的余东镇,是南通地区唯一保存城河环绕格局的古镇,对研究南通地区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明初为兵防而建余东城,有助于了解明初兵防要塞小镇的城镇格局及其发展过程。余东镇的大量民间建筑遗存反映了古代江苏沿海地区人民抵御海潮、台风等侵蚀的技术成就。余东古镇,体现了中国古代位于社会底层的盐民生活,挖掘他们的奋斗历史,能够为当代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条老街,始建于明代,是南通地区内唯一保存得最好的一条完整街道,至今有近650年的历史。整条街还完整的保存着2146块石板街道,长846米,石板底部为下水道,古时还兼藏兵洞功能,水道穿城至护城河。原先街内店铺相接,两旁还有盐店、堂子、十八弯等20几条巷弄,如百脚蜈蚣一样四处延伸,两侧前街后作坊,商业店铺遍布。老街周围,至今还保留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其中东岳庙、保安桥、姐妹井、武进士故居、张氏私塾、范氏宅院等都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老街走下去,去实地感受余东古镇古朴典雅的历史韵味。程氏大门堂大门堂是我们通东古老的最为显赫的古代建筑,它是通东民房外表的一种传统标志。余东原有大门堂108座,这是余东古镇仅存的大门堂中最大的一座。大门堂门檐砌有砖雕,两边还有凹凸不等的大小方棱形的装饰,以显美观,大门高低宽窄都按自家的门第高低而定。张氏私塾张氏私塾是清末秀才张兰轩的府第。张氏私塾最初为张氏四世祖张成(明探花崔桐之师)所建的张家祠堂,后经张兰轩改建为私塾,为余东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清末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曾多次应邀来此讲学。(展示张氏家谱、张独贤书法展示)南城门遗址此地为南城门遗址,南城门在文革后期拆除。古有“余东有四城,南通无北门”的美誉,余东原有四个城门,是一桩地地道道、实实在在的古镇资本。我们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有计划的修复四城门。郭利茂银楼该银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徽商郭利茂兴建。银楼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共有上下两层,集商用、加工为一体,是余东古镇辉煌一时的标志性建筑,主营银器首饰加工业务,生意十分兴旺,遍及通东地区,远近闻名。此为郭家金银制作手艺的三代传人。(郭家制银技艺展示、赵广昌缸爿饼(凤城特色小吃、杜锦章茶馆店)江村故居 此处为我国四十年代著名的戏剧表演家江村的故居。江村,原名江蕴端,曾参加了雷雨、棠棣之花、虎符、北京人等剧的演出,得到周恩来同志长达数十年的推崇。该故居为江村幼年生活之处。(江村事迹、图片展示)老剧场50年代建,是通东地区最早的剧场,解放后对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余东是京剧之乡,清代后期,不少昆剧、徽剧戏班进入南通一带,余东作为盐业重镇,自然而然成为戏剧班子演出的重要地点。京剧厉家班客居凤城,京剧大师厉慧良就降生在这里。直至今日,镇上仍有京剧联谊会,各类演唱活动经久不衰,凤城的京剧票友在海门独树一帜。每到周末,许多票友从海门市区等地赶到凤城,雷打不动地参加这里的京剧联谊会。(江志忠家京剧展示)范氏宅院范氏宅院是盐商范少卿的故居。范少卿,祖籍安徽,以“手捧水烟管,不岔山海经”的理念在余东经营盐业,生意十分兴隆,收入颇丰,其故居充分体现了余东盐业盛极一时的历史,现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大家刚才看到的张氏私塾、江村故居、此处的范氏宅院以及后面将要看到的武进士故居等余东明清古民居具有“过渡性”的特征,即兼受南北民居做法的影响,如山西民居的硬山做法,徽州的月梁的做法,扬州的穿斗、抬梁木结构等,同时又继承了元代以后的多样建筑技术,并逐步发展形成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我们准备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明清民居进行选择、组合申报省文物保护单位。护城河(运盐河)运盐河开凿于唐末,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余东是古代盐场和盐业集散地,运盐河发挥了重要的盐外运作用,它在流经余东时,古镇东、西、北三面被运盐河环绕,因此又是余东古城提防倭寇的护城河。保安桥保安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年,是海门境内现保存最好的古石桥。桥中宽4米,桥堍宽10米,桥拱8米,全长24米,有12对石狮相对,在麻石堆砌的桥墩上,“乾隆”字样仍清晰可辨,现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姐妹井姐妹井,两口井以老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为明代两姐妹同嫁余东城后同时开凿而成。两井圈面光光,口径虽小,但深不见底,常年水量充沛、水清如镜,饮用时生津甘醇,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喝茶、下棋、凤城脆饼制作展示)震丰恒布庄震丰恒布庄又称姚氏布庄,建于清末民初。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曾为北伐军驻地。抗战时期,做过伪南通县十一区区公所半年、镇公所一年。海门山歌(凤城居民自娱自乐学唱海门山歌,百岁老人聊天、娱乐)盐店弄此弄两边原为盐店,从石板街起经盐库、二分校、准提庵向西至西城墙,长达205米。现在在附近还保留有盐仓库、钱粮房、二团弄等遗址。凤城刻纸凤城手工刻纸源远流长,在通东一带广泛流传,具有浓郁的盐业文化气息。刻纸最初用于彩灯、门窗,以及喜庆时作为装饰欣赏之用,后来随着刻纸艺术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发展到用作镜框挂屏和装裱条幅。余东手工刻纸主要制作器具就是一把刻刀和一个蜡盘,那些民间刻纸艺人凭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制作出各种精美的艺术作品。(凤城刻纸展示)竹厂弄此弄因原来开金利源、庄復茂两家竹厂店而得名,现在仍然保留这门传统的手艺。(竹艺展示)凤城青描绘凤城人民酷爱作画,耕作之余、闲暇之时,往往是放下锄头、镰刀便拿起画笔涂抹,聊以自慰,逐步发展成为“凤城青描绘”,主要内容以生肖、脸谱、门神、紫薇中堂、菩萨为主,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神奇瑰丽的色彩、纯真质朴的艺术境界,焕发出现代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光彩。(凤城青描绘展示)民俗文化展示京戏、制香等展示(林卫忠宅、姜锦春宅北仁寿药店)武进士故居 姜锦球,明嘉靖年间武进士,其故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仍保存着两间明代居室,青砖黛瓦虽苍老班驳,屋梁雕饰还显露着明朝遗风。解放初期大门仍悬挂有二龙伴珠的圣旨匾额,可惜毁于“文革”之中。现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江志玉宅京戏表演 (法光寺西侧)法光寺始建于明代后期,原系吴氏祠堂。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江水逼近余东城南,邑人吴南章差人将江流漂来的一根川木雕刻成高约2.5米的东岳大帝,供奉于正殿,吴氏祠堂遂演变为东岳庙。正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明间为九架抬梁式,梢间为穿斗式梁架,月梁扁作,雕刻线条简洁流畅。东岳庙初为道教宗庙,后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庙。现存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其建筑形制具有地域特色与明代风格。后来复建了大殿、侧殿等建筑,供奉了重新塑造的佛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