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单教语文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关于简单教语文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关于简单教语文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关于简单教语文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关于简单教语文的几点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简单教语文的几点思考 特级教师 支玉恒1、 备课思考要简单2、 教学目的要简单3、 教学过程要简单4、 教学方法要简单5、 提问设计要简单6、 板书设计要简单7、 洗净课堂上的浮华备课思考要简单我先讲两个故事,有一次我去听一位三年级老师的课。他教的是曼谷的小象。他教了四十分钟,因为设计太复杂,结果别的都没有顾上,只讲了小象,翻来覆去说那小象如何如何。就是那东一掀西一撬,这东一掀西一撬就区别了有六七分钟,最后也没有区别开,甚至连杠杆的原理都用上了,也没有把掀和翘区别开。下了课以后,我就招这位老师来谈,我说:“老师你怎么讲这一课光把小象讲得没完没了?”这老师挺有理,他说:“您看看课题是什么?曼谷的小象,这是一个偏正词组,小象是中心词语,曼谷的小象,它是修饰小象的,我不讲小象讲什么?”他这个听起来挺有道理,我大概也没得说了,我有一个办法,我说不来就给他举例,我说:“照您这么说,曼谷的小象,中心词语是小象,别的都不管,那么一个粗瓷大碗,一上来就是一个中心词语,连修饰词语都没有,光是正,你就光顾讲粗瓷大碗不讲赵一曼?”他说:“课题不一样啊!”比如金色的鱼钩,这也是一个偏正词组,那你就讲鱼钩不管那老红军,你怎么能光讲小象呢?最后他没得说了,他说你说怎么讲呢?我跟他说了半天也说不清楚,我来上你来看,我有一个没办法的办法,我来上你来看,这样就把它放在第三者的位置了,处于一个旁观者,俗话说旁观者清嘛,明天我上给你听一听。咱俩完了再研究。走出庐山来看庐山,明天我来上我备课思考思考什么呢?我的备课方法是,先把课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读一遍,只读一遍,不读第二遍,但是读得非常认真,非常仔细,读完了以后怎么办呢?把书合起来,我来想,我来思考。第一想什么?第一想这篇文章的整体内容。它是在讲什么?讲的是什么故事?它要表达什么?因为只读一遍的时候,课文的细节呀,都还没有进入脑子,这时候去概括文章的整体最好,等你读熟了,读透了,好几遍读完了,文章的枝枝叶叶和一些细节你心里都明白了,你再去思考他的整体思想反而不太好思考,所以第一个先整体思考。通过这一思考把握住课文的整体了。因为语文是整体性很强的一门功课,先把握住它的整体。第二个思考,思考这一篇课文在我读了一遍的情况下,脑子里留下了一些什么印象?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东西?我为什么要思考这个呢?因为如果只读一遍就在你脑子里留下印象的东西,一般来说,都是作者浓笔重墨写成的,就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事物,也一般来说它就是文章的重点了。所以这么两个思考,就把文章的整体和重点思考清楚了,然后翻开书再读,再读几遍看情况。再读的时候有一个工作,就是去印证一下刚才的整体感觉和对重点的感觉是不是正确。我在思考这一课一些难忘的情节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首先进入我脑子的就是曼谷郊区的雾。它不但雾很大,而且它的雾都是彩色的。我去过好多地方,也遇见过不少雾天,但不论哪里的雾都是白茫茫的。而曼谷的雾是彩色的。而且这个彩色在不断地变幻。一开始是橘红色的晨雾,后来变成了金黄色的雾,最后又变成紫薇薇的雾,这样的雾太特殊了,所以我一下子就想起来了,这是印象比较深的。这样想,初看起来好像很片段,很零碎,想起雾来,这和课文有什么关系呀?但是不要着急,也许左一个片段右一个片段,好多片段好多零星的东西凑在一起,它就要呈现一个整体的效应了。我接着想,第二我就想起曼谷近郊的景色很美,绿油油的禾苗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这景色不错吧,给我留下了印象。再一想,这个主人公阿玲给我的印象也很深。首先她的穿着,穿的是白底红花的上衣,还有同样色调的裙子。走出来了,看见汽车陷在泥坑里出不来,她微微的一笑,露出了整齐的牙齿。这一“笑”特别传神,如果看见一个汽车掉在泥坑里,那几个人着急地往后拉,拉拉不动,托托不来,这汽车满身污泥,闹得很狼狈不堪,她面无表情,那就说这个人太冷了,冷若冰霜;反过来如果看见人家汽车掉在泥坑里了,她看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这也就不好了,显得是幸灾乐祸了;她正好是“微微一笑”,这就是有反应,这件事是真的可笑,那么宽的马路他不走,非要往泥坑里走,这不是很好笑吗?所以微微一笑,露出整齐的牙齿。阿玲这个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儿我就想到了,哎,这儿的事情好像都挺美。你看,晨雾是那么美,禾苗是那么美,草地是那么美,阿玲这个人也是这么美,她做的事情也是很美。小象非常乖巧,听阿玲的支使,阿玲叫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阿玲叫它把汽车拉出泥坑,它就把汽车拉出泥坑,而且冲洗得干干净净,小象也很美。我一下子恍然了:哦,这一课,是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在一个故事里边来,来表现人们美好的生活,这么一篇文章。我最初概括内容是那个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呢?当时我想着这是不是就是一件新风尚,一件好事。但是我当时就有点怀疑:写新风尚为什么不写国内的事跑到外国去写新风尚?好像不太合适。现在我都明白了,它根本就不是在写什么新风尚。它就是要表达一个生活的美,完全是一个美的教育。到这儿为止,我把教材基本上想透了。这一课就是要尽其所能来表达事物的美,然后再翻开课文一看,又发现了一样美。发现了什么?小象身上戴的那铜铃。它那种声音也很美。从橘黄、橘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铃声,这铃声多美啊!首先它名字说的是悦耳的,然后又说它是飘来的,你要是炸弹的爆炸声决不能说是飘来的,火车的隆隆声也不能说飘来的,它既然是飘来的一定是很悠扬的,所以加起来就发现了好多美。咱们稍微统计一下就有这么多美:晨雾美,草地美,禾苗美,铃声美,阿玲美,小象美,就发现了这么多美。我在想这一课既然着意要表达世间的美,这课怎么讲呢?课文吃透了,教法就来了,教法就有了。因为任何方法它都是一种上课的形式。上课的内容决定了上课的形式。根据这个内容你就知道该有什么方法了。所以我就决定这一课也就很简单把它讲下来了。就是这么几个词,既然它在着意地表现这些美,那么我们引导儿童通过朗读、体会、体验、欣赏,去课文中寻找美,去发现美,去欣赏这个美,去体会这个美,去享受这个美,最后得到美的教育。这不讲课的方法也来了。所以上课以后呢,我就让学生在熟悉了课文内容,知道故事的梗概以后我就说:“故事你们说出来了,就是一个汽车陷在泥坑里了,一个妇女赶着小象把汽车拉出来冲洗干净。就这么一个故事。我说同学们,你们现在所知道的就是故事的表面上的情节,其实我发现这个故事在这个表面情节后面,还藏着一个字,你们想想这个字是什么?”有的孩子举手说是一个“情”,有的孩子说是一个“帮忙”的“帮”,有的说是“帮助”的“助”,有人认为是助人为乐的“乐”,但是都没有说到要害上面。后来我就说你们把书都合住,闭上眼睛,听我来描述。我就用很轻柔的声音给他们描述:在曼谷的近郊,天空中飘荡着橘红色的晨雾,在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铃声,一个泰国妇女带着一头小象出来了,看见汽车掉在泥坑里,然后怎么帮助他拉,怎么帮助他洗,这个时候雾已经变成金黄色的雾了。后来这些事情都做完了,他们再见,阿玲带着小象又走进了紫薇薇的晨雾中。你们现在再想想:这个故事怎么样?有一个什么字在其中?我说你们每个人拿一支笔,在手心上写出来,你发现了什么,藏着一个什么字,你写在手心上。这手心写字我是跟诸葛亮学的。一打开我一看,我看了一下,有六七个孩子写的是美字,为数虽然很少,但是有人认识到了就行。咱们根据认识到的东西再接着去深化它,再强化它,学生就都能感受到了。我说这几个同学都不错,是一个美字。咱们下面就好好读书,你们先把课文好好朗读一下,拿一支笔,发现哪里哪一句话,甚至哪半句话,就把它画下来,勾下来,找着一处算一处,找着两处算两处,能找着多了更加好,你们现在好好的默读,好好的朗读也可以,去寻找美。学生就低下头去勾画表达美的句子。后来就朗读,我说你既然认为它很美,那你就把它美美的读出来,学生一开始就读了。他说:“我发现这里的禾苗和草地非常美。他说,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苗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我说这段确实很美,但是你读得还不太美,然后通过一边指导学生朗读,一边让学生反复的读诵,这个美就读出来了。最后我说,你们喜欢这个草地延伸得远一点呀还是短一点呀,他们说越远越好看,一望无际。我说你们读一读,看看能读多远。学生就读了“延伸到海边”,我说你们读了有五里,能不能读到十里?读到十里,我就给他们打上拍子,一直延伸到海边,我说够了,够十里了。我说咱们读到十五里远,一直读到二十五里,“一直延伸到海边”我说怎么没声了?学生说太远了,听不见了。在读的过程中也理解了词语了。我说你们从五里读到十里读到十五里读到二十五里,这正是课文中的哪一个词语啊?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延伸!”这五里十里十五里二十五里会延伸吗?这比干巴巴的去讲“延伸”要好得多。它不但明白了意思,而且体会了那种情境。你要单去讲延伸“同学们什么叫延伸知道吗?不知道我告诉你,延伸就是延长和伸展?”讲对了没有?讲对了。但是这样讲是死的,没有灵魂在里面。你在读中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去体会这个延伸,这种意会效果更好。这课就这么讲下来了,后来把板书的这六点都写出来了。我说:“晨雾也美,草地也美,禾苗也美,铃声也美,阿玲也美,她带的小象也美,你觉得这些美集合在一起,你们觉得生活美不美呀?”学生说:“美,生活美!”生活美就是生命的美,我就打了一个回马枪,我说你们认为生活美,那汽车掉在泥坑里,上上不来,下下不去,弄得满身污泥,美吗?“不美!”我说:“怎么生活美这又不美啦?”有个学生说:“老师,生活总得来说是美的,但也有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会不美。”“那么有时候不太美为什么总体说是美的呀?”“碰到阿玲这样的人拉着小象拉出来了洗干净了这不又美了吗?”“那还是谁的美呀?”“阿玲的美!”“阿玲的什么美?”“阿玲的爱心美!”所以我说这就像一首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大家都贡献一点爱,生活就是美好的。但是我认为简单语文不等于浅语文,该有的深度还是得有,所以简单并不表示等于浅,我又增加了两个问题,我说你们认为阿玲很美,这课书啊,从阿玲出场到阿玲退场,阿玲一句话都没有说,这是怎么回事啊?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什么这里不对阿玲进行语言描写阿玲怎么连话也不说呢?做了那么多事情一句话都没说,怎么回事?学生第一个答案就是阿玲是泰国人,说也不懂,所以她干脆也不说。我说这可不一定,我们在街上看见外国人,他明知道你听不懂,但是他还是叽哩哇啦跟你说,忍不住要跟你说,这阿玲就能忍住一句话都不说?显然不是,后来有说这个的,有说那个的,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说法。有一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他可能是个哑巴。”我说:“是哑巴不是哑巴我们不知道,我们做个假设,如果阿玲真是哑巴,她还美吗?”学生说:“美!”我说为什么哑巴也美呀?“因为一个人美不美不是看他说什么,会不会说,而是看他做什么?”你看这又把美又深入了一步。然后我又说:“阿玲出场以后,除去写了一句,她微微一笑,露出整齐的牙齿以外就没有描写她的外貌,对她的衣服什么上衣什么裙子描写的很细致,为什么就不写外貌?”有的孩子说因为外貌不重要,不要看他长什么样,只要看她做什么就可以了。我说那为什么要写她的衣服呢?外貌比衣服还重要吗?结果还是莫衷一是。刚才那冒出哑巴的孩子又冒了一句,他说:“可能那阿玲挺丑的。”我说:“不要笑,我敢保证阿玲有缺陷。为什么?泰国属于东南亚,东南亚的妇女有一个习惯,就是嚼槟榔。阿玲的牙肯定也是黑的。”我又反过来问:“如果阿玲真的很丑,你还认为她美吗?”“美,因为美不美不在外表,在她的内心。”这就把她的美挖掘到最深层了。这一课就这么讲完了,所以备课思考的时候就不应该把她想的太复杂,这里也要讲那里也要讲,讲来讲去就可能重点旁落了。抓不住文章的要害。像今天上的儿子三岁重点抓两点:童心和想象。激励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和恢复学生的想象力,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想象力在逐步退化。孩子一开始答题,当然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识了,就爱从科学的角度回答问题了。我们为什么要上课,什么叫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发生变化。今天这课可以看出点变化,一开始他们回答问题都不够有童心,有的挺有想象力,有的没有,但是上完这课,他们又回答附带的5个问题,都富有想象力,只是精彩程度不一样。这就是课堂的变化,我们要促成课堂的变化,要知道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有着方方面面的变化,只能有一个,最多两个变化。那么既然不能产生方方面面的变化,那么我们也不图谋去使他有很多变化。不如集中精力使他在一点,或两点上有变化,这就是我们课堂的成功。我想简约语文也在这里。简单在最重要的一点上。正因为这里简单,才能在选中的这一问题上着力进行挖掘到足够的深度上,看起来是舍弃了一些问题,但是辩证法是无情的,你没有局部的舍弃,就没有整体的取得,没有暂时的少,就没有长远的多。前些日子在南昌,跟一个老师研究课灰雀。那老师说,这一课讲的人多,讲不出新意来,等于失败。我让他先说说他的思路,他说,先讲这两只灰雀的美丽和欢快,(我个人认为“欢跃”更合适)然后列宁看见少了两只灰雀,不见了,这个段过程讲列宁和小孩的对话,第三讲灰雀又回来了,列宁怎样表扬小孩。一步一段讲下来,很详细,而且设计中有图像啊,录音啊。我说,我总的感觉很繁琐。他一下子瞪眼了,他说我已经简化了很多了,怎么还繁琐啊?我说,要是我讲这一课,我不这样讲,在学生通读了课文,通读了几遍后,对课文有了足够的了解后,再展开你的任何的教学活动,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读,后面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白费劲。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读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读几遍课文,然后问一个问题:第二天灰雀不见,课文没说跑哪里去了,你们根据课文的描述,你们说它们上哪里了?孩子们已经读出来了,是那小孩捉走了。第二天又放回来了。就这么一个故事,我下面就直接问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问题,是统摄、提携全篇的。我问:你们认为这个小男孩捉了又放了灰雀,他犯了个错误。你们觉得这个过失可不可以原谅?学生说当然可以。那你们到课文中找原因,为什么可以原谅?咱们估计,学生会找到:1.灰雀很美,他喜欢它,捉回家,爱护他,回家也会好好养,不会损害它,可以原谅。2.他受到了列宁话语的启发,接受了列宁对他的爱,他想到了要放回来。3.他真的放回来了,表现了他的真诚,表现他的知错就改的意识,所以他值得原谅。这3个原因涉及了3段。那个教师原来设计的问题这里都有了。我说这样教有几个好处:1.是整体性的阅读,把全篇把握在一个问题中。2.是一种简单的操作,减少了很多步骤。3.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他的阅读能力。一下子把全文交给孩子,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了3倍,难度是增加了,但是锻炼了、培养了学生把握课文的能力。4.你的问题减少了,给学生的学习留了巨大的空间,学生有了空间,他的思维就能敞开了,更加自由。我们现在提倡简约语文,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你的教学目标简化了,你的教学步骤简化了,教学内容简单了,实际上就是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活动就更多了。简单是老师简单了,学生沾光了。学生能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中深入思考,这就是简单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你这样一个提问更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分量。教学目的要简单一篇课文即使很简单,能够教给学生的东西也是很多的。如飞夺泸定桥可以教给学生的,作为教学目标的很多,比如,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2.按顺序记叙过程中详略得当;3.他的写法、笔法有两种,一种是概括介绍式的叙述,一种是具体描述式的描写。最典型的例子是课文中写天险的两段,第一段写得很简单,很巧妙。从桥、水、岸三个方面来写天险。各一句话,各一个词:“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只有一座”三个词描写了一个天险。但是跟敌人赛跑后,赶到泸定桥边亲眼见到了天险,还是桥、水、岸三方面,写法不一样了,具体了,详细了,和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概括,一个具体。4.“夺桥”部分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了几个点,团长政委,勇士,吹号的司号员,难道不可以告诉学生吗?5.比喻,生字,词语,6.展现红军奋不顾身的精神。如果能教的都教,你这课将是什么课呢?将是大杂烩啊。简单不了,所以也要简单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选定1、2个目标,重点来抓。舍弃一些东西,重点突出一些东西。而这课舍弃的东西可能在在别的课中突出体现,做到课课有重点,最后实现全面丰收。如曼谷的小象教学目标就简单,就是寻找美,欣赏美,体会美,进行美的教育,突出了这课的特点。教学过程要简单刚才的例子灰雀,一个问题统摄全篇,教学过程就简单了,不用一段一段教学。但是有的课文需要一段一段的,怎么简单他,要学会概括。如“鲁迅”这个人有很多突出的特点,各个方面都有。我们有很多描写鲁迅的课文,最全面的就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个怎么简单处理。这课分段很明显,不能用一个问题统摄。就得一段一段来,一段一个事。先读课文,最少读2遍,读完后一步一步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带着学生走。先问他们,这个课文有几件事,可以看书。知道后用个小标题概括出来,没有概括就没有一切知识,时时刻刻别忘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四件事分别是(板书:评论水浒谈说碰壁救助车夫照顾女佣)。四件事情写好了,就一段一段讲吧。这四段讲来讲去就概括成一句话,(板书:)语重心长育后人 借题笑骂世道昏 多少爱心多少恨 关心他人忘自身前面部分是课文内容的概括,后面是对鲁迅人的概括。这样概括一个人还是太多了,不好回答,不能这么回答,再概括。(板书:爱,憎)爱憎2个字了,就是表明鲁迅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全文就剩下2个字,你说是不是简单语文?教东西也要教到最简单,但是最简单的东西是最深刻的。再举例可爱的草塘。一开始有些老师,总把它看成写景的文章,后来一讲觉得别扭,原来这一课是写情的,写作者对草塘的喜爱之情。这是重要描述的东西。(中场休息)(会场的标语:给学生的心灵以昂扬奋发的旋律为学生成长提供阔海高天的背景)可爱的草塘这课,课本内容多,也较杂,一会儿写景,一会儿写物,一会儿写感受情,而且是穿插的,在看景看物中穿插感受的。怎样教给学生简单呢?抓住“可爱”一词。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给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开展的。再简单也不要把“读”删掉。在学生读的基础上,问学生,作者说是他爱的草塘,那他刚去的时候爱不爱草塘?谁发现了,读一读。刚到草塘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都看完了,觉得没意思,呆腻了,还爱草塘吗?肯定不爱,(板书:不爱)为什么不爱呢?他刚到北大荒,北大荒不是处处都是草塘,他没去,根本不知道草塘是怎么样的,(板书:不知草塘)为什么不知道,没有接触草塘的实际,是远离的,所以他不爱草塘。(板书:远离草塘)你愿意进行个训练,你可以让他用关联词语说一下这个关系。后来呢?后来看看了草塘,亲眼看了,这叫“目睹”。(板书)小玲又给他讲了,“叫耳闻”。(板书)有了目睹耳闻了,现在还不爱了吗?爱的很结实,很深吗?不是,刚刚有了赞美之情,还没有爱,说明对草塘的了解还不深,只是知道了点,这叫什么?初知。(板书)第三个过程都下水捉鱼了,这还只是“目睹”,还只是“耳闻”吗?是“亲身体验,感受”。(板书)有了亲身体验,对草塘的认识就很深了,所以现在是“深知”了(板书),爱的程度很深了,深到什么程度了,读最后一句。水面上,映照着一些倒影。即使暂时的破坏都不忍心,这说明是“珍爱”草塘,(板书)不爱草塘 不知草塘 远离实际赞美草塘 初知草塘 目睹耳闻珍爱草塘 深知草塘 亲身感受(体验)课文讲到这里了,现在课文可以分几段,一看就明白。实际上该分的还是要分。分段不是简单的为了分段,是为了了解作品的思路。当然不要去课课分段。分段不要先去找起止点,先找找说了几个意思,从意思中入手找起止点。横着看是三段课文,现在竖着看。竖着看可以分成3个栏,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栏写人的情感发展的,第二栏写认识过程,第三栏写认识方法。(板书)孩子说,第一栏和第二栏有联系,认识得越深爱得就越深。情感的发展是由认识的发展决定的,所以心理学上有一条联系,认识决定情感。反过来,再启发一句:对美好的事物认识的越深就爱的越深,如果对丑恶的事物,认识越深,就恨的越深。这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所以我们讲语文该简约的一定要简约,但是有些教学内容不能随便丢掉。那第二、三栏之间呢?学生说:要想认识一个事物,就必须亲身体验他,只有目睹耳闻是不够的,如果远离实际是根本不行的,这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啊。这课简单但是又很深入。把目光集中在“喜爱”上思考,就能挖的很深。面收的窄了,简约了,但是掘的深了,简约才能掘得更深。举例匆匆教学过程一共两步:1用心灵诵读;2用心灵倾诉。80分钟两节课就诵读了有65分钟,读中感悟、理解、体会情感、接受作者的思想。最后15分钟用心灵倾述,把你们的感悟以格言的方式写下来。你要是也那样一段一段分析,那课堂就繁琐而低效。教学方法要简单结合儿子三岁教学过程是三步,一让学生回答问题,在没看课文前回答问题;二让他们自己读,在读中将自己的答案进行对比,发现孩子的答案更有意思,有童话的味道;三自己写童话式的句子。一读一比一写,很简单,没有过多的活动。例如金色的鱼钩(比较难讲的课文)那么长的课文,从头到尾读读25分钟。如果我们充分地读,读了两遍,连课也忘记下了。那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去概括课文,怎么概括呢?如:他从走入草地,一直到走出草地,前后一共40天左右。走了几天青稞吃完了,走了20天了,老班长支持不住了,奄奄一息说了一句:还有20多天才走出去,一共40天。让学生好好读读课文,在读的时候告诉他,看看有哪几天是最重要的几天?用这个问题概括课文。4天最重要,1.老班长青稞吃完了发现鱼可以钓;2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吃草根跟鱼刺;3.第2天早晨;4.老班长牺牲的日子很重要。4个日子相比下都一样重要吗?把“发现鱼”那个日子去掉了。抓住3个重点日子来阅读来感悟,将长长的课文简化了。抓住3个日子,突出表现老班长精神品质的日子,就等于抓住了老班长的人,就等于抓住了课文。举例再见了,亲人,不用一个人一个人去研究,大娘,大嫂,小金花。我教的时候就写了两行字“是亲人,不是亲人”。揭题时先认识了“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我就从这点出发,说,那么作者就错了,既然“亲人”是有亲人关系的,血缘关系的,那么志愿军和大娘们,连同胞都不是,更不用说血缘关系。所以我说作者错了,我在黑板上写了不是亲人。学生急了,都要跟我辩论,我说,别急。你们要跟我辩论,先把课文读透了,读了课文再跟我辩论。读透课文了才有资格,有能力跟我辩论。这样全文我没提一个问题。我说,你们读课文可以这样读:之前都默读,可以这样读,抓2个,1抓事实,好好读,你加以理解,理解了后一会用你的道理说服我。(板书:抓事实理解说服理还有个抓情感,抓语言,通过朗读好好去体会,体会了你来感动我。(板书:抓情感体会感动(情)你们就这样读,读后再辩论。我说:发言的时候先说,老师我要说服你,然后先读课文,把你抓的事实读出来,然后谈理解,看看能否说服我。要是要感动我,就很动情的读出来,看能否感动我,我感动了,我就承认我写错了。学生积极性很好。既然抓事实,大娘的,小金花,大嫂的抓不?事实抓不抓?情感抓不抓?这些原本要设计的内容,所要的答案都很自然的在发言中说出来了,而且说得有声有色,有理有据。简单不简单,一个问题没提,就用两行字把课上完了。但是把理解的权利,体会的权利都教给孩子。增加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有了真正的自由。课堂中只提了2个问题,说是问题是,说不是问题就不是。一个问题是,谈到大娘给志愿军送打糕,说是雪中送炭。我说:作者写错了吧,明明是送打糕啊,怎么是送炭啊?学生说了,这个雪中送炭是成语,原来是什么什么意思,现在在课文中是什么什么意思。我说是的,我的目的就是要你说说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你们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那志愿军在朝鲜打了3年仗,又驻守5年,整整8年,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子弟兵联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