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社会学派简析.docx_第1页
新城市社会学派简析.docx_第2页
新城市社会学派简析.docx_第3页
新城市社会学派简析.docx_第4页
新城市社会学派简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浅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为了更好的理解城市的变迁、应对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解释力的困境新城市社会学派得以产生,其空间视角的引入、空间与社会的辩证、空间与资本、阶级的动态互动的论述,极大拓展了了人们的理解空间。本文拟通过对列斐伏尔、卡斯泰尔、戴维.哈维等主要的代表人物的观点的梳理,一则明晰其理论逻辑和发展脉络,二则以期更好理解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一新城市社会学派的的缘起。要了解新城市社会学派,我们首先对于这个“旧城市学派”有所了解,我们口中的“旧学派”便是那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学派。(一)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的兴起是在本世纪初, 由于产业的发展, 芝加哥市的人口激增, 185 0年仅有3万人口的芝加哥市到1900年人口已增加到170 万, 1934年增至340万。由于大量的各国移民的涌进, 除了人口数量的增加外, 人口的异质性也迅速增强, 给城市带来了激烈的变化, 如社区的分化, 第二次社会关系的产生, 城市犯罪的增加, 教会的不安, 道德秩序的解体,面对这些变化, 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用实证的方法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实脸室观察和研究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 以及社会构成体不断变化, 不断统合的过程。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有关城市的理论。例如沃斯的著名的“城市性” 的理论概括了构成城市的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诸特征的复合体。他把城市定义为“ 人口较多, 人口密度较高, 具有社会异质的人们永久的集落” , 沃斯对“ 城市性” 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的结构, 主要指人口的基础,技术以及生态学的秩序。 2 社会组织的体系, 主要指特定的社会结构, 社会制度和特定的社会关系。3一系列复合的态度和观念, 主要指社会意识。沃斯的所谓“城市性的理论是由于人口集中而产生的特有的生活方式, 社会诸方面以及观念和意识的变化。他的“ 城市性”概念常被概括为”人口、人口量和异质性”。 帕克( Park) 用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来解释城市社会。他认为: “人类是群生群居的动物,他无法单独生存,相对来看,人是弱小的,他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保护他,供他居住,还需要有同类伙伴的协同合作。”这和自然界的生态体系是相通的,因此,可以把城市看做是由栖息地和居住者构成的生态体系,人们通过竞争和相互依存,形成了城市的区位布局和社区结构。芝加哥学派因此得出了一些模型。伯吉斯 的同心圆城市结构模型指出,城市的中心是商业区,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外围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区,第四带是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是富人居住区。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指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着不同的交通路线逐渐向外围扩大,成为扇形地区。轻工业和批发商业依附运输道路成楔形,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区的地段,中产阶级和富人沿交通大道或河道向外发展,自成一区。概括起来其大体包括以下几种背景假设。1城市是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2 城市社区作为一个共生单位是建立在各个群体或部分的相互依赖性基础上的, 所以本质上是均衡的。3个人或群体在社会空间结构中的位置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位置的差别是由对环境的适应力差别决定的, 其过程是由生存竞争的原则支配的。 4 竞争和选择导致了一个群体或组织的社会层级体系, 体系的运行建立在统治原则下。 5变迁的原因来自于外部, 即环境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寻求人口、环境、组织、技术之间均衡的过程, 是通过功能分化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以此观之,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视角很明显带有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色彩, 它对于缓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解决城市问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 文化传统不同, 如果把这一理论视角作为城市社会学这一学科的理论视角显然不够妥当。随着各国经济发展, 尤其是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已超越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城市问题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视角必然会遇到严峻的挑战。(二)新城市社会学派的兴起极其特征。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可分的,对20 世纪初叶而言, 20 世纪下半叶的欧美社会具有以下不同的特征。1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形成, 各个国家、城市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每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发展。尤其是国际资本为追求利润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对城市的兴衰起了直接的影响。但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矛盾和危机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形成。2自从经济大萧条之后, 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经济政策中的影响日益加大, 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不仅体现在生产领域, 还体现在消费领域。这一变化导致了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日常生活政治化。因为消费是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 政府对消费干预得越多, 对消费品供给承担的责任就越大,这必然使消费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竞争的直接内容。二是集体消费供给和福利主义的推行势必引起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 最终导致政府的财政危机, 从而引发各种城市危机。 3城市中心区的衰败。二战后的四、五十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相对繁荣时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地区普遍经历了扩张和蔓延, 郊区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伴随着人口郊区化, 工业和许多服务业也随之迁出城市中心区, 结果就使得大城市中心区雇佣就业机会减少, 税收减少, 零售商业和社会服务减少, 公共设施和服务下降, 这一切均对大城市中心区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城市阶级斗争和社会运动不断。作为城市社会危机的具体表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骚乱不断, 各种政治斗争和社会反抗运动如火如荼。在欧美城市中, 各种社会阶级、社会团体为争夺城市资源和维护各自利益而发生的竞争和冲突, 各种罢工和抗议, 各种邻里组织的反抗活动等层出不穷。这一切使得城市里的阶级和种族不平等、社会冲突和社会运动备受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芝加哥学派的解释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如新城市学派的学者派对人文生态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演替而自动达致社会平衡的观点, 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 城市社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 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在他们看来,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是一种空间拜物教, 后者将城市中的一切问题或现象都看成是城市空间所决定的, 城市空间本身是城市社会的自变量; 而在前者看来, 城市空间只是因变量, 它受财富与权力的支配, 受资本主义制度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支配。又如卡斯特尔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 城市无确切定义, 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 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 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他还认为, 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 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 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 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 。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 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 而是一种意识形态, 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了芝加哥学派的没落,同时也致使一个新的学派得以产生-新城市社会学派的诞生。我们称之为“新”这个“新”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所谓“新”,沃顿有如下看法:即需要重新定义和解释城市主义本身,而非想当然地加以接受之;关注生产、交换、消费与权力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仔细研究城市主义的结构基础,即其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阶级冲突与利益之争成为关注点;反思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价值假设与规范前提。新城市社会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戈特德纳认为,新城市社会学相对于“旧”的城市社会学有如下特征:转向资本主义和大都会的全球视角;将空间、阶级、性别与种族歧视等元素包含在都市发展研究之中;尽可能整合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关注房地产发展和政府干预的推力;城市和郊区发展的多中心区域视角。从这两位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新城市社会学并非一个具有高度统整性的理论框架,而是由明显有别于芝加哥学派的关于都市的论述聚合而成。 在诸种有关新旧城市学派差别的论述中,最显眼得差别莫过于空间概念的引入。关于空间的论述古已有之。马克思有强烈的地理和空间直觉,敏锐地注意到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时间对空间的消解,而空间的形态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大转型,这在共产党宣言里体现得最为充分。然而,空间主要被看作诸如生产处所、市场区域之类的自然语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城镇与乡村的对立内在地表达了对空间的某种程度的强调,并指出客观的表象外衣下隐藏着各种基本社会关系之内核,这际直指空间的社会性,而这正是1970 年以后新城市社会学空间理论之要义。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提出时间和空间是社会构造物,空间具有社会性,特定社会的人都以同样的方式去体验空间,社会组织则成为空间组织的模型和翻版,因此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齐美尔是经典社会理论家中对空间最有洞察力的一位,其论文空间的社会学可谓社会学视野下最早专门探讨空间议题的文献。在这一重要文献中,他指出空间具有五种基本属性:空间的排他性、空间的分割性、社会互动的空间局部化、邻近-距离、空间的变动性。他进一步洞察到空间在货币经济下的转型: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空间失去重要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交往开始脱离空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空间被赋予了意义从空洞的变为有意义的。帕克、伯吉斯等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虽提出了同心圆之类的空间解释框架,但他们从技术决定论和均衡适应的角度来考察,对空间模式背后的社会动力缺乏深入探究,更多的是进行生态的类比和经验的描述。吉登斯批评帕克“采取一种形式主义的空间观念,并偏重某种客观主义的立场。” 芝加哥学派更多着重于描述性论述,因而就无法从更高的理论层次去解读都市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模式。而随后兴起的新城市社会学派不仅关注空间过程的后果,更试图把握空间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机制。正如梅西所言:“城市是空间现象乍一看,这似乎让人困扰。城市毫无疑问是空间的:它们是空间,且位于空间之中然而,我们意在不在此。因为在社会科学之中,一个事件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即空间是如何被概念化的。空间我们在里面生活,世界在里面被形构 越来越被理解为社会产物,这些产物是由存在于人、机构和制度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提起新城市社会学派,其最具代表的代表的当属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三人,他们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去考察城市问题, 着重分析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和集体消费, 以及与此相关的城市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运动, 力图揭示城市发展如何连接、反映和调节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以及如何体现出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二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西方学界公认的“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以解决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的城市危机为理论旨趣和现实观照,开启了城市空间研究的范式转向,也即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空间转向”,完成了对城市空间属性的分析,揭示了城市空间所蕴含的社会政治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空间的内涵。 在马克思那里, 空间只是被视为诸如生产处所、市场区域之类的自然语境。正如哈维所评述的“马克思经常在自己的作品里接受空间和位置的重要性,但是地理的变化被视为具有不必要的复杂性被排除在外。他未能在自己的思想里建立起一种具有系统性和明显地具有地理和空间的观点, 这因此破坏了他的政治视野和理论。”列斐伏尔力图纠正传统社会政治理论对于空间的简单和肤浅的看法,他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的容器。从动态的方面来说。空间的作用不单单是使任何事情不在同一个地方发生的手段,它超越了这种单纯的、物理性的、自然的涵义。自然空间的地位早已如烟般逝去,它虽然产生了社会过程,但是现在已经沦为被社会生产力操纵的产物了。如今的空间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空间的研究虽然始于 “对自然节奏的研究,即对自然节奏及其在空间中的固化的研究”,但显然“这种固化是通过人类行为尤其是与劳动相关的行为才得以实现的。因此,也就是始于社会实践所型塑的空间节奏”这说明,社会空间是一种被用来使用的产品,或用来进行消费,而且也是一种生产方式自身在空间中的投射与固化,这也产生了空间本身,所以说,社会空间不但是行为的领域,而且是行为的基础。空间是富含着社会性的,它是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脉络,同时叠加着社会、历史、空间的三重辩证,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所支持,也被其所生产。空间还是一个模型,承载着商品生产性的使用价值。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必然处于一个个既定的专署的生产模式中,它的特殊性质架构出了空间,空间性的实践界定了空间,也赋予了空间社会实践性。因此,在此传承之中必然有着历史的溯源,社会的特性叠加在空间之中。从静态的方面上看,空间是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列斐伏尔借助于“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等概念界说了城市空间的三维属性,即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空间实践”是围绕空间进行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作为社会构成的具体地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空间实践与城市道路、网络、工作场所、私人生活及休闲娱乐密切相连。这种具体化的、社会生产的、经验的空间即是感知的空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准确测量与描绘的空间。这是传统空间学科关注的焦点,是空间的物质基础或物质空间。“空间的再现”是指概念化的空间,是科学家、规划家、城市学家以及政府官员所构想的空间。它与生产关系以及由生产关系所设定的秩序相关联,是一个由话语、文本、逻各斯等要素组成的书写和言说的世界,这是一个乌托邦的空间,也即精神空间。“再现的空间”作为区别于前两类空间又将它们内蕴于其中的空间,既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层面相关联,又与艺术和想象相关联。它是一个“统治”和“被统治的空间”,这种体现“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空间存在于身体存在和精神存在之中,存在于性别和主体性之中,存在于从局部到全球的一切个人和集体的身份之中。就这样,列斐伏尔构筑了一个集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于一体的三维空间观。(二)空间的生产。在空间: 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一文中, 列菲伏尔明确指出, 社会生产的产品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这种生产是“空间中物的生产”,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城市急速扩张, 社会普遍进入城市化, 过去的这种由“空间中的生产”不得不转变为“空间的生产”即生产空间本身。也就是说, 人们需要生产出更多的空间以满足急剧膨胀的城市的需要。列菲伏尔第一次提出要从关心“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 从而将一个背景性概念变成一个实体范畴。这也就意味着, 空间自身直接与生产有关,生产将空间作为对象。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空间与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消费、阶级等核心概念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构成了列斐伏尔构建空间生产理论的基石。空间作为生产资料:它与生产力、技术和知识都是相关联的,区域、国家的空间配置相当于工厂增进了机器设备一样,增进了生产力。所不同的是,这样的层次是递进的,更高级的和不易察觉的。同时空间还可以作为消费对象:就像工厂里的机器、设备、劳动力和原料一样,他们是生产资料,同时也是消费对象,当作生产资料来被消费,以获得产出。同时,由于不同的空间承载着不同的景观、场景、物质,以及代表着特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迹,它是独特的,因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也是促成被消费的原因。 正是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诞生构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真实基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当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与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一旦具有了一种本质上的同构性,那么阶级的概念也就逻辑的被输入到了空间领域之中,即空间的政治也就相应的诞生了。在此,列斐伏尔正是按照经典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从空间的生产推出了空间的政治学,即空间的阶级对立。随着阶级斗争介入:阶级行动可以制造差异,反抗和阻止抽象空间的蔓延。并反抗内在于经济成长的策略、逻辑与系统。在这种形式与量化的抽象空间,否定了所有差异,包括那些自然和历史以及身体的、年龄、性别、族群等的差异,因为这些因素的意蕴,正好掩盖了资本主义的运作,属于富裕与权力之中心的支配空间,不得不去形塑属于边缘的被支配空间。在后资本主义中,经济与政治趋向融合,但是政治并没有凌驾于经济之上,直到经济与政治空间实现融合,才能消除差异。因此,空间应该,也能够成为一种政治经济学。空间虽然表现为客观的,是一种科学对象,因而看来是中性的,被当作是“无辜的”,“非政治的”,但就其本质来说,空间是政治性的空间,特别是城市空间强烈的表现出政治经济的痕迹,富丽堂皇的别墅和低矮破旧的贫民窟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无声的彰显了阶级的对立。空间的占有与划割就是政治经济地位的体现,继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和社会形态。“空间并不是某种与意识形态和政治保持着遥远距离的科学对象,相反,它永远是政治性的和策略性的。”我们容易将空间的内容视为中立性的,非利益性的,所以我们把它与政治性很难联想在一起,它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纯粹形式的、理性抽象的缩影,正因为“它已经被占用了”可见被各种历史、自然的元素模塑铸造,但这个过程是政治的,所以它脱离不开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其实,社会空间已经被列为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特别是其再生产的一部分。空间的生产和任何类型的商品生产并无不同。并且,商品的生产和空间的生产紧密交织,正因为有着空间的生产,使得占有空间的私人可以经营并产生剥削关系。进而列斐伏尔区分出了资本主义的空间和社会主义的空间。列菲伏尔概括了资本主义空间的六个功能特性: 空间是一种生产资料和生产力, 利用空间如同利用机器一样; 空间都有使用价值, 并能创造剩余价值; 空间是一种消费对象, 公园和海滨这样的场所, 都是被消费的地方; 空间是一种政治工具, 国家利用空间以确保对社会的控制; 阶级斗争已介入空间的生产, 空间既是斗争的目标, 也是斗争的场所; 空间还成为意识形态的力。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空间是一种抽象的空间,他扩展的过程也必然会是差异消失的的过程,而其不可避免的结果便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化。然后它又谈到社会主义的空间,人为社会主义空间尽管不明晰,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个差异的空间,其结果便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空间的宰制的终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空间不是被宰制而是被挪用,同时空间不是被交换,而是被使用。 (三)城市空间的塑造。 列斐伏尔首先提出“城市革命”的概念,他说:“当我们使用城市革命一词时, 我们是指贯穿整个当代社会的转型, 转型带来了从一个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占主导的时期到一个城市问题占决定意义的时期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探讨适合于城市社会的方案和形式居于优先地位,城市问题形成一种世界性规模”。列斐伏尔进一步认为城市革命创生了一种城市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城乡的空间分离变的越来越不重要了。在列斐伏尔看来,城市是由三个相关概念构成的,空间、社会生活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通过它生产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生产;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生产和消费而被生产,空间本身被资本占有并从属于它的逻辑。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不仅在企业社会群体中发生,而且也在作为一个群体的城市空间中发生。空间打上了资本的烙印,因此他给整个社会生活标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例如城市的建筑象征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城市居民被分散到郊区也是一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产物,因为中心去被商业功能占据,居住空间的使用被挤压到边沿地区。至于空间的组织形式,不同地方在本质上的相似,不同场所的分离(工作场所和居住场所的分离)以及统治与从属区域之间的层级控制,这些关系附带了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是通过这种空间构造而被生产,城市也随之得以形塑。三哈维的资本循环和空间修复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是戴维.哈维, 1935 年生于英国, 在剑桥大学学习城市地理学, 取得博士学位后, 先在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教, 后移居美国, 任霍普金斯大学教授。70 年代, 他开始转向城市社会学的研究, 先后撰写了社会公正与城市( 1973) 、资本的局限( 1982) 、意识与城市经验( 1985) 、资本的城市化( 1985) 、后现代性的条件( 1989) 等。哈维继承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思想资源, 但他并没有沿着列斐伏尔较为抽象的空间理论走下去, 而是立足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由资本主义开拓的全球化空间,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批判入手, 分析当代空间构型的生产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具体解释为什么空间生产对资本主义的生存至关重要以及它是如何发挥这种重要作用的。哈维的空间生产批判是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思路, 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展开的。他首先肯定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揭示了资本运动的规律。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自我增值, 资本家受利益驱使, 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 最终必然产生资本的过度积累危机。过度积累危机是资本运动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这种危机最典型的特征是资本和劳动盈余,缺乏赢利机会。如何处理对剩余的占有和应用是资本主义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哈维指出, 资本主义是通过时间和空间转移来解决资本过度积累问题的。 (一)时间修复。时间修复大提上来说是通过投资长期资本项目或社会支出(如教育和科研) 来进行时间转移,以推迟资本价值在未来重新进入流通领域的时间,也就是进行所谓的“资本的循环”。作为20世纪8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代表性人物, 哈维比其他新马克思主义者都更加关注资本集中与循环在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周期性的原理, 哈维提出了资本三级循环过程的观点来解释资本运动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资本三级循环包括: 初级循环, 即资本投资于工业生产过程; 次级循环, 即资本投资于人造环境的生产; 第三级循环, 即资本投资于科学技术研究以及与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有关的教育与卫生福利等社会公共事业。在资本运动的初级循环内,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的作用, 会出现“过度积累”危机, 其主要表现为商品过剩、资本闲置以及工人失业等。资本主义应付资本初级循环产生的过度积累危机的办法就是将资本投向次级循环。哈维指出, 城市空间的本质是一种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环境要素混合而成的人文物质景观, 它包括工厂、铁路等生产性人造环境和住房、商店等消费性人造环境人造环境是人为建构的“ 第二自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城市人造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初级循环内的工业资本转向次级循环的结果。也就是说, 城市空间的生产是资本控制和作用的结果, 是资本的利润驱动的结果。所以, 哈维认为, 资本主义的城市化过程实质是资本的城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城市空间建构和再建构就像一架机器的制造和修改一样, 都是为了使资本的运转更有效、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哈维认为, 资本在次级循环投资是城市发展和变迁的主要决定因素, 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物质基础设施的创建。人造环境不断地创造价值的能力,使资本在次级循环中获取利润, 于是吸引更多的过剩资本进入次级循环, 当城市中心区可建面积趋于饱和时, 资本便迅速地向郊区移动, 从而造成城市中心或中心城市的衰落。为了追求新的且更具有生产力的固定资本形式, 不得不加速对老的项目投资的贬值甚至毁坏, 这又会破坏既存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被重新建构。然而, 重新建构的空间结构势必成为进一步积累的障碍, 使过度积累这一基本矛盾在城市人造环境的生产和使用中重新产生。为解决资本次级循环中的危机, 资本向第三级循环转移, 即投资于科学技术研究以及教育与卫生福利等社会公共事业。哈维认为, 通过时间转移方式吸收盈余资本和劳动具有很大局限性。这是因为, 在资本的初级循环(直接的生产与消费领域) 中产生的盈余资本和劳动虽然可以通过资本的二级循环(固定资本和消费基金等) 和资本的三级循环(直接以生产为导向的科研与开发或技能培训; 教育和卫生保健) 得以吸收,但资本在二、三级循环中也会出现过度积累问题,即基础设施和教育系统的容纳能力都出现饱和, 资产将会在二、三级循环中自动终止贬值。解决由二、三级循环引发的危机的办法就在于开拓新空间, 实现资本的空间修复, “空间” 发挥着转嫁危机和深化资本积累的双重作用。(二)空间修复哈维认为“空间修复”的角色与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相关。他强调长期投资对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需求便利了其它资本的流动, 同时对研究这些投资是如何影响地区的变迁发展史有重大意义。哈维主要关注了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对“空间修复”的巨大影响。通讯和运输产业的发展状况能够影响商品、生产能力、人和金钱在空间中的流动。纵观整个资本主义历史,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改变了空间条件, 并且在资本主义空间经济内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运输和通信能力的提高减少了工业资本的周转时间, 加速了商业和金融资本的循环速度。基础设施除了可以以时间消灭空间差距和扩大市场以外, 哈维还强调在一般生产条件下, 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固定资本投资“购买”时间,经济危机倾向可以在短期通过投资吸收当前的剩余资本和增长未来的产量和利润的方式被克服。“空间修复”同时提供了一个通过扩大市场逃避危机的可能性。但是,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 通过持续的空间生产,全新的劳动区域分工形成,新的和更便宜的合成资源的开发, 作为资本积累动态空间的新地域的开拓,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制度安排,对先前社会结构的渗透, 都为吸收资本盈余和劳动盈余提供了重要的途径。然而,这种地理扩张、重组和重构经常会威胁已经固定在空间中但是还没有实现的价值。这一矛盾不断出现,而且由于新的地域实现有效运转也需要在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建筑环境方面投入大量固定资本, 因而将会不断重复出现。大量固定在空间中的资本成为别处实现空间修复的障碍。换言之,如果资本没有或者不能转移, 过度积累的资本一定会由于通货紧缩导致的衰退或萧条而直接贬值。因此,经过几轮的“空间修复”虽然便利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更新,但是更新形式会根据资本是否在寻找一个“空间修复”克服生产过剩,减少剩余人口,利用新材料,处理局部的过度积累等而多样化。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工作中的固定资本和劳动力只能维持资本循环到空间中的下一个地点。所有这些意味着对于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而言,没有长久的“空间修复”。 但哈维指出空间修复, 即在全球寻找新的投资地方, 投资转向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使得空间关系和全球空间关系的建构与再建构, 乃是资本主义能够存活到20世纪的主要手段。资本的伟大本能就是要穿透各种空间障碍, 这实际上是全球化的动力, 资本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地盘, 不断地将非资本领域资本化。资本主义的这种扩张带来的结果就是全世界的空间被非领土化, 被剥夺了它们先前的各种意义, 然后再按照殖民地和帝国行政管理的便利来非领土化。全球空间就是在这样的资本和贸易的控制和支配下得以重新铸造和组织。空间自身的固有屏障在资本的流动本能之下崩溃了。根据哈特在帝国中的观点, 资本的本能就是流动, 帝国主义为了满足资本的本能,只好重新塑造新的地理空间。世界市场无非是空间障碍的消除, 战争实质上就是空间的重新配置。四卡斯特尔集体消费和社会运动理论。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 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他1942 年生于西班牙, 1967 年毕业于巴黎大学, 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1970- 1979 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 1979 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 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 马克思主义思路( 1972) 、城市、阶级与权力( 1978) 、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 1980) 、城市与百姓( 1983) 、高技术、空间与社会( 1988) 和信息城市( 1989) 等。 (一)集体消费。在其代表作, 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 卡斯泰尔明确的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 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 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 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 经济系统的发展不是被思想, 而是被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系统所决定; 经济系统本身由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资本家三要素构成。在卡斯泰尔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 集体消费。他认为, 劳动者起初主要是通过个人提供的私人消费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 如休息、休养、生殖、学习等) ; 在农业社会中, 农民个人为自己提供食品、衣物、房屋、出行手段以及其他所需的大部分东西。但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变成以国家为中介的社会化集体消费。从住宅、城市环境、医疗、社会保险、福利事业, 到教育、治安、文化娱乐、交通设施以及供水供电等都成为社会公共事业, 而它们又无一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投入。这些公共事业的特点在于不是劳动者个人独占式的消费, 而是社会上每一个劳动力都可以公共进行消费的资料, 故称之为与个人消费相对应的集体消费。而对于这些集体消费资料( 有人称之为社会资本) , 任何私人资本都不可能独立兴建。因此, 只有通过国家的介入, 直接干预公共事业的生产、分配、管理与消费的组织过程才能提供集体消费资料。所以, 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成为一支凌驾于社会生产方式之上的独立力量, 它不仅对资本主义生产工具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进行调控, 而且直接介入到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消费过程中,成为日常生活的真正管理者 。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与消费要素两方面集中、积聚的场所, 也就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再生产或集体消费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场所中, 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是强调资本积累, 希望国家把大部分投资主要用在社会性生产过程中, 如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建设方面, 而将集体消费的投资压到最低水平。由于集体消费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供资本家重新榨取剩余价值的劳动力, 因此, 国家对生产与消费的投资比例从根本上讲是服从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但是, 劳动者阶级则要求国家加大对集体消费投资的比重; 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对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资料的生产也提出了日益高涨的要求, 例如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与技能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 如果国家不能提供充分的教育与就业培训机会, 必然会造成失业工人增多和在业工人收入水平下降。由此不难看出, 追求资本积累的资产阶级与要求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本质上是阶级对立的矛盾。卡斯泰尔明确提出, 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经济系统中两个相关和关键的特征。他认为, 城市只是由国家政府政策加以补充的市场机制的物理扩展; 国家一方面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措施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社会动荡; 随着资本的市场运动, 政府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组织和介入集体消费过程, 必将极大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动。但是卡斯泰尔指出, 那些服务于资本利益的城市计划和政策, 并不必然符合广大城市居民和贫困阶层的利益。(二)城市运动。在城市与民众一书中, 卡斯泰尔还着重分析了欧美社会中蓬勃发展的城市社会运动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城市中, 社会冲突不再只是围绕生产阶级而展开, 还围绕消费利益群体展开, 这种冲突并不必然引发和加剧阶级斗争, 它往往以社会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卡斯泰尔将城市社会运动定义为/ 由于社会的统治利益已经制度化并且拒绝变迁, 所以在城市角色、城市意义、城市结构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一般来自民众的要求和民众运动, 当这些运动导致城市结构变迁时, 我们就把它称为城市社会运动。在卡斯泰尔看来, 城市社会运动本质上是广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