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oc_第1页
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oc_第2页
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oc_第3页
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oc_第4页
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上海市某幼儿园为例【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教育观念、教育现状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目前,随着幼小衔接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存在很多新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指出:“当我们把家长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时,教师会了解到幼小衔接中园方无法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与想法,便于掌握幼儿、家长最实际的想法与需要。同时,社会、家长也会在角色意识、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等方面产生变化。幼儿将成为家园协同教育的真正受益者。”让幼儿成为最后的受益者即是家园的共同目标。然而,实践中许多幼儿家长尚未建立起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观念及价值取向会极大地影响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行为。近年来,随着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家长们对于幼小衔接的观念认识也不再局限于从前的认识,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本研究从了解大班幼儿家长当前的教育态度、教育期望、预备实施或已经实施的教育行为等着手,探究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解决方案,以期为幼儿园教师进一步有效地引导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第二部分:研究设计本次研究将研究范围确定在上海市某一示范性幼儿园中进行。研究范围为大班。主要向大班幼儿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子女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及预备实施或已实施的教育行为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一、 研究问题1、 家长对于自己在孩子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的认识2、 家长对孩子幼小衔接的教育态度3、 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价值取向4、 就目前而言家长预备实施的教育行为、或者已经实施的教育行为5、 家庭如何为幼小衔接阶段儿童提供一个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6、 小学一年级家长对于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二、 研究目的:了解大班幼儿家长当前的教育态度和家长的期望价值取向等,结合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家长们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做探讨,以期幼小衔接工作能够做到真正的有效的实施,让幼儿成为教育的最终获益者。(一) 研究对象:上海市某示范大班幼儿及其家长(二) 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向上海市某幼儿园大班幼儿家长发放家长对子女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如家长与幼儿的关系、家长的学历等;家长对子女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态度。如家长认为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幼小衔接教育主要是谁的责任、对子女学历的期望和对身体、品德、性格、能力、知识五大方面的价值期望取向;家长预备实施或已经实施的教育行为;以及关于父母会怎样陪伴孩子、对于家庭教育物力的投资等情况的大致了解。同时,对部分家长辅以随机访谈,通过对他们的的访谈交流,更多地了解幼儿在家时的真实表现和情况。2、 观察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大班幼儿在园的表现: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学习的能力;是否有秩序意识和任务意识;对待同伴和老师以及其他人的态度等;出现矛盾如何处理;观察幼儿的行为后可对幼儿进行随机访谈并作记录。3、 访谈法除了对幼儿及其家长的随机访谈以外,笔者还需要对幼儿的老师进行访谈。老师是幼儿一日在园活动的指导者。将从家长处获得的信息结合上老师的信息有助于笔者更深入了解幼儿的个性和共性,可以使研究更严谨。对老师的访谈内容包括:幼儿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独立性和毅力以及听课方式等;也可以随机了解一些幼儿从小班开始起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变化。4、 追踪调查为了探究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笔者对一部分已经上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家长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通过现在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儿童在小学校园及家里的表现,综合分析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第三部分:文献综述一、概念(一)幼小衔接的相关概念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使儿童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生活,减少因两种教育的差异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国外,研究幼小衔接被划分成两个不同视角切入进行的。一个是邓洛普借鉴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创立的发展生态学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另一个是罗戈夫(Rogoff 2003)和科萨罗等(Corsaro 2002)着重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幼小衔接。邓洛浦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包括四个系统。其中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进而其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尽管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职业、干预、当地的设施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指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的意义,以及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的影响。 李铃有关幼小衔接的综述J.高等函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7)24卷第7期罗戈夫认为发展是个体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参与其中的角色的过程。科萨罗等研究了儿童以协商、分享和创造文化的方式参加到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并且将幼小衔接构建成为一个人们和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科萨罗等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不是只关乎个人以及个人如何发生变化,而是被“共同创造的,儿童与他人一起分享的” 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十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G.比较教育研究2010.(05)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可以从发展生态学角度以及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不管哪种研究,最终都应该本着严谨全面发展的科学视角进行。(二)幼小衔接的内容幼小衔接“接什么”?相关理论有关研究者(La Paro,Kraft- Sayre,& Pianta,2003)总结了关于幼小衔接的四种理论模型, 2其中模式四考虑到社会背景之间相互作用对学校适应的影响,阐述了背景之间的联系,考虑了儿童因素与背景之间双向的作用。包括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儿童入学适应的因素,还考察了儿童与儿童社会网络的交互作用。基于间接影响模式的研究考察了学校、儿童保育、同伴、家庭和社区的影响以及他们的共同作用,明确了环境在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儿童特征的反作用。2就儿童的发展而言,需要衔接的有儿童自身、学校、教师、家庭、社区因素等这些交互的因素。基于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认为,要加强儿童的幼小衔接,促进儿童更好地入学过渡,不能仅仅着眼于提高儿童的“入学准备”,而应该在家庭、学校、托幼机构、社区等多方面做好“准备”。做好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给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插上“翅膀”,使他们能够达到小学的要求;“学校准备就绪”启示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填平托幼机构和小学之间的鸿沟,让学校为每一个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做好准备。良好的幼小衔接还要求加强多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与合作。2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都提出,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谢晓华认为,家园应该重视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谢晓华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10.24(012)版所谓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任务意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并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姚政玉认为,幼小衔接从幼儿的适应性准备(如孩子遵守时间的训练、独立性的训练和规则意识训练);学习准备(语言、空间知觉能力、拼音、数学能力以及早期阅读等)方面进行准备。 姚政玉根据儿童特点做好幼小衔接报纸铁岭日报.2006.(04)27 05版刘颖丽在研究中写,幼小衔接首先衔接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内容安排。幼儿园阶段的一日生活安排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良好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 而小学的一日安排则以“上课”为主,其他内容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133-140 以半日生活安排为例,幼儿园一个上午两个活动(室内和室外),45分钟的吃饭时间,1小时45分钟的午睡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完成,内容安排比较轻松,时间宽裕。而小学一个上午4节课,40分钟一节课后10分钟休息,中午返家或外出吃饭、午睡和返回教室的时间一共2小时左右, 高密度的学习、生活安排时间紧凑。另外, 还增加了迟到、早退、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如果孩子刚进入小学感受到的是辛苦和恐惧自然不会喜欢上小学。 刘颖丽幼小衔接需要接什么G.教育导刊.2011.(04)所以提前让大班幼儿适当适应小学生的作息时间是幼小衔接众多任务中的一项。吴晓春认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几个关键:教师、幼儿的习惯、幼儿的心理以及幼儿的家长。 吴晓春浅析幼小衔接J.新视角.2008.(08)教育教学方式的衔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幼儿园贯彻的是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将教学渗透到游戏中。让幼儿在自主性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林永海 幼儿教育心理学M上海 商务印书馆2007p55-59而小学对课程的定义, 通常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以上课的形式,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教育。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了不适应。因此,“幼小衔接” 要考虑到这两种教育教学方式的过渡和衔接,避免孩子因不适应上课的教学方式而产生“厌学” 心理。综上所述,结合通过研究调查以及对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访谈发现,在一年级课堂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是幼儿课堂规则意识的缺失、学习兴趣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书写姿势不正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 周香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3)针对这些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家园可以共同做好准备:1)基础知识的准备: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中都可适当结合主题模仿小学要求让幼儿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笔盒等学习用具;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著名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者来说兴趣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动力。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园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大带小活动让一年级小学生带大班幼儿学习游玩等,从而让大班幼儿消除对原本一无所知的小学生活的恐惧,提前感受不同于幼儿园的气氛,可以避免幼儿由于一下子进入陌生环境产生的抵触和陌生感。而家长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比如用其他大孩子做例子让孩子产生适当的羡慕之情等。 李秀 陈宝华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3)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和任务意识:目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存在的较为普遍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幼小衔接是特指大班到小学这段时间的过渡衔接。 梁嘉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J.幼儿教育.2002.(09)其实不然,很多基本技能和其他能力都是儿童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便有各个阶段的敏感期。而幼儿秩序感的敏感期处在3-4岁之间。 李利蒙台梭利解读儿童敏感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1.01幼儿园和家庭需要共同建立幼儿的秩序感,幼儿应该懂得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同时,适当布置作业培养任务意识。加强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创设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加强数学方面的渗透,提高幼儿逻辑能力。(三)幼小衔接的意义幼小衔接使儿童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生活,减少因两种不同教育的差异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二、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分析(一)家庭教育与幼小衔接教育的关系许舒敏 许舒敏幼小衔接实效性研究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硕士论文.2011.(05)认为,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直接教养人,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及教育实践都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幼小衔接状态。因此,基于家庭教育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文化背景之下,由父母或者是其他年长者对幼儿施加的有助于他们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社会化形成、人格健全的教育影响活动。 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初步进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像是一块大理石, 要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周蕖 王义高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8.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并为其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基于家庭教育的目标来看,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也应包含在家庭教育当中,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要对子女进行幼小衔接教育。 王后玉 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G.教育导刊.2012.(02)下半期但是幼小衔接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二)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分析1、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面临的问题在李秀和陈宝华的调查研究中提到,通常刚从大班升上小学一年级的幼儿在学校会显现出更多的问题。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孩子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所面对的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化。儿童由事事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等。由于小学的协调工作存在着现实困难,因此,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10 2、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家长面临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急进心理而超前训练,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会了写字、拼音、算术,从而忽视了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6梁嘉提出就目前幼小衔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家长认识的表面性和教育行为的盲目超前性。7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围绕入学准备课题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环境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孙蕾 吕正欣环境与儿童入学准备:国外儿童入学准备教育实践的生态化取向及其启示 2007年五期34卷总第203期第一,父母养育认知存在误区。由于缺乏科学的养育知识,一些家长进行的家庭教育活动对儿童的入学准备并不具有促进作用,甚至对儿童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12把入学准备等同于学习上的准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内涵 朱玉幼小衔接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少年儿童研究J.2011.(08)幼儿的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游戏是学习基本的形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强调幼儿学习是在生活和交往中进行的,强调真实经验和主动参与。3不少家长把孩子认得汉字、会读写拼音、能做加减法等认为是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准备。很多家长着急幼儿园大班什么时候开设相关衔接小学教学内容的课程,甚至将孩子送到一些校外机构学习。但是家长们往往忽略了一些问题。孩子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机械学习能够达到这些学习要求,但不一定懂得其中的本质。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与小学不同,很多知识是融在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活动中的。幼儿园班级内开设社会区域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们先到“银行”取钱,再到“小超市、西餐店、小医院”等进行购物、就餐看病等行为,孩子会拿到不同面值的钞票。这个活动就包含了数学内容;购物就餐看病等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钱物交换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游戏中学习最适合学龄前儿童,也最受孩子欢迎,比起机械地认字、做算术要高明多了。孩子做每件事情其实都是在学习。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游戏时间和自由,让他们在进小学之前爱上学习,而不因为过度、强制地补课而对学习产生畏惧。另外一点很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就是孩子的运动训练。笔者才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一个问题。幼儿园的运动和早操时间,老师会带着孩子进行攀、爬、钻、跑、跳等活动。有些孩子来园晚,错过了早晨的运动时间,但他们的家长并不在意,认为只要赶上上课就好。在幼儿教育中,运动与训练学习能力密切相关。不少孩子进小学后出现学习障碍,并不是智力有问题,而是运动能力没有发育好。运动中的适度冲撞、肌体运动等,对孩子大小肌肉的发育和前庭功能的发育都非常必要,大有好处。一些孩子上学后出现“多动”倾向、缺乏学习专注力,恰恰跟他们缺少运动有关。第二,家庭文化活动滞后于家庭文化资源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远滞后于经济投入,而文化资源若不能以家庭教育活动为载体,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根据研究发现,很多家长由于缺乏科学的养育知识,家长投入大量时间所进行的某些家庭教育活动对儿入学准备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些活动甚至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阻碍。一些家长认为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剪纸、陪孩子一起收看电视中的少儿节目或者动画片、教孩子识字和计算以及教孩子学习是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增加孩子一般知识、促进孩子思维和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 但研究却发现上述家庭活动对儿童的认知与一般知识、 精细动作、 语言发展和学习方式均无促进作用。目前家长普遍把带孩子去公园或野外游玩、带孩子去游乐场作为最主要的儿童户外活动形式,很多家长认为公园和游乐场所可以为孩子的体育活动提供足够广阔的空间和条件,可以促进孩子的运动技能的发展。但研究并未发现带孩子去游乐场或公园对儿童的各方面入学准备具有积极作用。相反, 家长带孩子去游乐场的次数对儿童学习方式以及入学准备总体发展水平均具有消极影响,家长带孩子去公园的次数对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甚至表现出阻碍作用。上述结果说明带孩子去公园或野外带孩子去游乐场并不像家长期望的那样可以充分地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目前家长普遍认为儿童最喜欢的去游乐场玩的活动并不能促进孩子的动作技能发展,反而有可能使儿童对认知活动的兴趣和专注力都受到负面的影响。第三, 家庭教育投入的失衡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双向作用。如果家长过于重视儿童某方面的发展,可能导致其他方面由于发展机会不足而受到阻碍。研究发现,家庭中图书资源、 益智玩具以及多媒体资源的数目, 对儿童的学习方式、 认知与一般知识、言语发展以及整体入学准备水平均具有积极影响。而事实上很多家庭也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图书、玩具、光碟等,同时也有很多家庭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家庭确实对儿童的入学准备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环境。 盖笑松 杨士君 孙蕾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分析与促进途径.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例如,当家长对亲子共读益智玩具资源、多媒体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教育投入过度时,上述活动在促进儿童认知水平和言语发展的同时,对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三、对优化促进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环境的建议(一)理念先导,树立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正确认识1、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戴耀红在她的研究中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面对从幼儿向学童角色转变时,他们对家庭的心理依赖表现的尤为强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孩子最初的学习适应更需要家校合作,家长是孩子幼小衔接中不能缺席的关键人物,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态度、能力等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衔接的效果。所以幼小衔接中的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戴耀红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理论教育J.2011.(08)李秀和陈宝华认为,10幼小衔接仅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受到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家校合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家庭教育几乎是一对一进行的,这就使得教育力量更加集中,教育优势更明显,更适合个别教育的展开。2、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定位孩子即将从大班升入小学一年级,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只要给足孩子他需要的物质的东西,而幼小衔接知识教师的任务。其实,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幼儿园的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毫无疑义,家长也担任着不可取代的角色。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定位是: 李竹梅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定位G.教育导刊.2005.(02)1)家长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者2)家长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着3)家长是孩子注意力培养的领入者4)家长是孩子不良习惯的纠正者。(二)树立家长对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正确认识1、关于孩子要不要“提前学”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带孩子参加很多学前班的学习;入学后家长们又担心孩子的学业是不是跟得上,对孩子的个性差异及心理情绪等的关注都缺乏。虽然在幼小衔接的档口家长应该为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但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上的准备,更多的是心理和习惯的适应。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小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来给家长提供一些规律性的东西。18比如提前学习的孩子可能一开始学得比较快一点,但未必能长久。孩子通过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当他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觉得很简单,当其他小朋友在养成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时候他没有,一旦进入到高年纪,他没有掌握到学习方法技巧等,反而会导致孩子的学习障碍。家长可以通过不同孩子的不同个性为孩子做不一样的准备,进行目的明确的准备。比如带领孩子参观小学熟悉环境、记得新朋友的名字等等, 2、关于家长陪读的问题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家长需要陪的是习惯、兴趣、环境、交流、活动和情感的多元化的陪读。 罗洪燕陪读中的亲子关系硕士论文.2012。05.01许多家长会把陪读作为对孩子的监督。但是往往在这中间没有和孩子交流,一味催促孩子快点完成学习任务,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家长可能会帮孩子解决但并没有做到授之以渔。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低落时也只是一味责骂和不理解。这样的陪读相见不如不见。要知道孩子真正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有什么困难,这样的陪读才有意义。(三)家庭进行有效教育的对策与建议1、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李海洲和边海平提出,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狭义的挫折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广义的挫折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度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抗挫折能力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增强抗挫折能力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幼儿的受身心发展水平限制,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遭遇种种挫折,如想做的事情做不好、与同伴发生矛盾、被老师批评等;稚嫩的幼儿可能会产生不良的挫折反应,如忧郁、哭泣、回避、退缩、放弃以及攻击行为等等。 刘丽英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西南大学目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自然情景下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二是通过专门设计的挫折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实生活中的困难使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到挫折带来的痛苦,在克服困难和排解挫折情绪的过程中获得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应对能力,这种亲身经历对人的教育作用是任何其他方式都不能比拟的。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分担家务、自己处理与小伙伴之间的问题等。而第二种人为制造一些挫折更适用与青少年,却不适用与年龄较小的幼儿。2、家园共育陈云俊提出,要做好有效的幼小衔接工作要家园共育。家庭方面应配合幼儿园进行作息时间的调整。 陈云俊 家园共育搞好幼小衔接。J.2001.(05)同时,家园应该注意实时的交流,交换孩子分别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不同表现和情况,以便老师和家长共同做出及时的准备可以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3、在行动中帮助孩子家庭对孩子幼小衔接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大班升小学的这个特殊阶段。幼小衔接应该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比如平时家长可以用不经意的言语等帮助孩子提起对小学生活的兴趣:那个大哥哥穿的校服好神气啊!以此激发孩子的羡慕事情。也可以带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玩,大带小活动可以让孩子适当的接触一点小学的生活,不至于孩子因为对小学的一无所知而产生恐惧。与此同时孩子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在学习方面,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面临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时候不要诱以物质,而是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但在孩子面临的问题确实超出他能力范围的时候就不应再强求,可以给予一点适当的帮助简化他的问题。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1、 结论 (一)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结果统计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家长对于幼儿园大班孩子是否需要专门准备的观念以及家长们对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教育观有了新的认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需要做专门的准备,只有极少数的家长认为不需要做准备。 表一: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态度 不同意较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同意幼小衔接是否需要专门准备1.6%3.2%1.6%49.2%44.4%家长对幼小衔接也有责任01.6%022.2%76.2%表一显示:有1.6%的幼儿家长认为幼小衔接不需要专门的准备;也有3.2%的家长较不同意幼小衔接的做法;也有1.6%的家长不确定是否要专门的准备;49.2%认为幼小衔接比较有必要,44.4%的家长则认为幼小衔接很有必要。关于幼小衔接家长是不是也有责任的问题,76.2%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幼小衔接中也有责任,22.2%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幼小衔接中有一部分责任,这点上家长的认识还是很统一的。表二:家长对小学幼儿园差别的了解程度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非常了解有一定了解不了解一点不了解11.1%85.7%3.2%0表二看出,11.1%的家长对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非常了解,有85.7%的家长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别有大致的了解,也有3.2%的家长可能对二者的差别有一点了解。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统计发现,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表三:家长对幼儿身体方面的关注不同意较不同意不确定较同意同意很注重孩子身体健康1.6%004.8%93.6%注重孩子大运动(走跑跳爬)的发展0012.7%41.3%46%注重精细动作发展(手工)01.6%8%44.4%46%通过表三发现,绝大多数家长(93.6%)都很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有4.8%的家长对幼儿健康的关注一般,也有1.6%的家长不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在对部分家长的随机访谈中了解到,相比较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家长们同时也很关注学习能力方面的衔接。而对于幼儿大动作以及精细动作发展的关注度则低于健康的关注。表四:家长已实施的教育行为(或预备实施的教育行为)不同意较不同意不确定较同意同意排序有意识的向孩子介绍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03%14.4%39.7%43%8注重培养学习兴趣01.6%5%33.3%60.1%6注重孩子专注完成每一件事1.6%03.2%31.7%63.5%5注重说话与倾听能力1.6%01.6%22.2%74.6%2经常教给孩子一点生活、自然常识1.6%3.2%4.7%36.5%54%7经常和孩子一起阅读1.6%4.7%11.1%39.7%42.9%9注重与同伴相处能力1.6%04.7%22.2%71.4%3经常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03.2%3.2%22.2%71.4%3注重培养孩子按要求做事的能力1.6%01.6%31.7%65.1%4为孩子准备事宜学习爱的环境(安静的环境、学习用的小书桌等)1.6%01.6%15.9%80.9%1 经过对表四的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家长(80.9%)都积极为孩子提供适宜学习的环境,也有一部分家长也会适当为孩子准备一点学习用具等,也有态度不明确的家长。在幼小衔接的众多方面,家长们似乎更多注重孩子的说话和倾听的能力以及与同伴、老师相处的能力;其次关注到的是孩子是不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是按要求做事情,即关注到了孩子的任务意识以及初步的规则意识;而对于生活、自然常识或者是不经意的为孩子介绍小学则关注得相对少,有42.9%的家长会注重与孩子一起阅读或者是给孩子读故事。 (二)幼小衔接小学家长调查问卷通过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前都有上过学前班或者是暑期班,但是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后孩子的表现还是不尽如人意。在学习方面,孩子的注意力还是能勉强集中、认真听讲,也能独立的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握笔姿势大多数还是需要老师不断提醒,拼音掌握情况也很因人而异。在生活方面,上了一年级的孩子还是能够完成一些基本的日常自理,如自己穿衣系鞋带、整理学习用品等。此次调查中,最大的问题呈现在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很多家长提出孩子胆子小、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不是很善于沟通,而通过对小学教师的访谈得知,很多孩子还是不是很懂如何处理摩擦,还是会喜欢向老师打报告和寻求老师的帮助。孩子的受挫能力也比较弱,受不起失败、无法接受批评。在所有的问卷中,被提到最多的问题有:孩子没有很明确的时间观念,不能合理安排时间;也没有相当的受挫能力;也有出现行为能力倒退的情况。 (三)幼儿表现观察分析二、建议附录:幼小衔接基本情况问卷调查 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访谈提纲(家长版)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访谈提纲(教师版)幼儿观察记录表小学一年级家长关于幼小衔接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尊敬的家长:您好!本问卷调查的目的旨在了解当前幼儿入学准备的一些基本情况。您的回答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事实依据。请您仔细阅读题目后按实际情况作答,并在相应选项的数字上打“”(均为单项选择,在相应选项上打)。本问卷不记名,答案无对错,您无需顾虑。我们对您的回答绝对保密。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您孩子的性别: 1)男 2)女 是否独生:1)是 2)否您孩子所在年级:_ 您是孩子的:1)父亲 2)母亲您的学历:_ 您的职业:_您配偶的学历:_ 您配偶的职业:_选项数字对应答案:不同意;较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同意1.您认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需要专门的准备。 2.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的事,家长也有责任。 3.您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吗?A.非常了解 B。有一定的了解 C。不了解 D。一点不了解 4.您很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 5.您很注重孩子大运动(如走跑跳爬)的发展。 6.您很注重孩子精细动作(如手工制作)的发展。 7.您经常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8.您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9.您很注重孩子专注地完成每一件事情。 10.您很注重培养孩子说话和听懂他人话的能力。 11.您经常给孩子读故事或和孩子一起阅读。 12.您经常教给孩子一些生活、自然常识。 13.您很注重培养孩子与同伴相处的能力。 14.您很注重培养孩子与教师或其他成人接触和交流的能力。 15.您经常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16.您很注重培养孩子按一定要求做好事情的能力。 18.您为孩子准备适宜学习的环境(如安静的环境、小书桌)。 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访谈提纲(家长版)题目: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访谈提纲访谈目的:了解家长对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家长的文化程度,研究对孩子的教育是否与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有关系;了解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希望孩子所能达到能力水平的期望(五大方面);了解家长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的疑惑或者担心以及家长会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目前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预备实施或者已经实施的教育行为。了解孩子在家时可能较之在园的不同的表现。访谈者:_ 访谈对象:_访谈时间:_ 被访者与孩子的关系:_孩子性别:_ 孩子年龄:_ 孩子所在年级:_家长文化程度:_ 职业:_1.您是否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2.在幼儿园期间,您是否为您的孩子进入小学做了专门的准备工作? 如果没有,您是否有预备实施的想法或者方案?您有没有一个侧重点?如果做了,您具体做了什么方面的准备工作?(有没有着重点?比如说知识准备、学习方法的培养、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培养、生活能力、同伴师幼关系、身体锻炼方面等)A、孩子在家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B、(知识准备)具体的方式。学前班学习?你如何权衡学前班的利弊? a学前班的学习主要学习什么?孩子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吗? b是否有打算进入学前班的学习?原因? C平时你会陪孩子一起学习吗?是陪读还是在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上做适当陪伴和相应帮助?C、您在家的时候是否有意无意会培养一点孩子的规则意识?比如按时上床睡觉。 您会通过什么方式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D、您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与陌生人接触吗?您觉得这样对孩子处理与他人关系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吗?E、孩子在家如果有什么不合心意、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会怎样表现?您或者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会怎么对待他?F、你会很注意孩子身体的锻炼吗?有么有为孩子制定特定的运动锻炼计划?3.您是否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某些方面的不适应?您最关注哪方面的不适应?如果出现这些不适应您会怎么做?4、您对孩子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的人财物力的投入如何? 家里是否有适合孩子进行学习的安静适宜的环境、为孩子配备了什么学习用具(可以是电子产品也可以是图书等)可能碰到的问题:1、 被访者不配合回答2、 访谈地点人群干扰3、 访谈中被打断4、 感觉被访者的敷衍应对方案:1、 根据一两周时间的观察,选取适当的访问对象,明确告诉被访者访谈的目的。2、 寻找合适时机对家长进行快而有效的访谈,避免因为访谈过程太过冗长导致家长不耐烦。3、 可以进行一对多的访谈,但数量也不宜过多 控制在3-4个之内。4、 礼貌地尽早结束此次谈话,感谢被访者,但同时此次访谈作废。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访谈提纲(教师版)访谈目的: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可以尽可能多的了解孩子从小班一直到大班的每个生长期的不同表现,对孩子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有更多的了解;了解孩子上课时候的状态(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等);了解幼儿园和老师可以为家长提供哪方面的帮助;访谈时间:_访谈对象:_ 1、 现在是大班下半学期了,孩子都面临着升入小学一年级的问题。现在不少家长都会在除了幼儿园以外的机构报名学习,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 班上有提前出去上学前班的孩子吗?若有,对于该幼儿来说有必要吗?有没有要上学前班幼儿的家长来和老师交流情况寻求意见的?3、 进入大班后园里的课程会不会着意培养孩子的读写算和阅读的能力?如果有,那么孩子们的接受情况如何?是否真的都有兴趣去学习?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学习,您有什么建议或者是已经实施了的教育教学活动吗?4、 园里会带大班孩子去小学提前感受小学的环境吗?若有,孩子们的反应?5、 您了解幼小衔接具体需要衔接哪些方面吗?你会根据这些不同方面将他们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吗?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幼儿观察记录表幼儿在园一日活动观察记录观察事件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情况及反应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进餐环节时的进餐情况和洗漱情况;午睡环节;活动前后穿脱衣服;上厕所等;)在课堂上的规则意识(能否做到举手发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