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成岩开题报告书.doc_第1页
尹成岩开题报告书.doc_第2页
尹成岩开题报告书.doc_第3页
尹成岩开题报告书.doc_第4页
尹成岩开题报告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颠 覆 与 重 构 -评赵建秀小说对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塑造开题报告人姓名: 尹成岩申请学位类别:硕士所 在 院、(所): 外国语学院年 级: 2006级学 科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研 究 方 向: 华裔美国文学指 导 教 师: 黄际英 教授开题报告时间:2007年 月 日注: 在申请学位类别中填写相应的学位。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高校“两课”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填表说明和要求1、硕士研究生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5篇),博士研究生一般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10篇)。2、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3000字。3、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至四学期内进行。4、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不少于3000字,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不少于5000字。5、请各院、系(所)研究生秘书在研究生开题前,将审批表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6、此审批表要求用微机打印,可在研究生院主页下载专区中下载。7、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计3学分;开题报告计1学分,此表作为试卷保存。一、阅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题目(书目)期刊名称(出版单位)、时间1 Chin, Frank, Ganga Din Highwa, Minneapolis: Coffee House Press,1994.2 Chin, Frank, Donald Duk,Minneapolis, Coffee House Press, 1991.3 Chin, Frank,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Garden City, NY: Anchor Books, Anchor Press/ Doubleday, 1974. 4 Chin, Frank, 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Sea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0.5 Chin, Frank, The Big Aiiieeeee-An Ahthology of Chih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Litertur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USAInc, 1991.6 Eng, David L. Racial Castration,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7 Foucault, Michel,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Basil Blackwell: Cornell University ,1977.8 Meissenburg, Karin,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Social-Historical Aspects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1900-1980, Frankfurt: Verlag fu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1986.9 Perrin, Linda, Coming To American Immigrants from the Far East,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82.10. Said, Edward W. Orientalism, California: 1st Vintage Books Ed edition, October 12, 1978.11. Said, Edward W.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California: Vintage press, May 31, 199412. Said, Edward W.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s, London: Vintage, 1994.13. Victor, G.,Longtime CalifornA Documentary Study of American Chinatown,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2.14. Wu, Jean and Song, Min, eds,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 Reader. Rutger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0.15. Wuang Guanglin: Being and Becoming -on Cultural Identity of Diasporic Chinese Writers in America and Australia,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4.16. Wilfred L. Guerin: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7. Xu Yingguo: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418. Zhu Gang,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p.258-26019. Zhao Wenshu: Position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n Contested Terrains,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20. 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 陈爱敏, “东方主义”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建构,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6期。22. 管建明, 华裔美国文学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及其文化生存策略,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23. 管建明, 唐老亚中的“隐性叙事”与华裔美国人历史的重建,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24. 郭英剑,冒现的文学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述论,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5. 黄际英,论当代亚裔美国人的精神生存空间,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26. 黄际英,50年代美国华裔的命运抉择,长白学刊,2002年第2期。27. 黄际英, 论泛亚裔族群意识的觉醒 “亚裔美国人” 的文化含义,长白学刊,2004年第3期。28. 胡勇, 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29. 李小兵,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0. 罗四鸰, 是华裔文学还是美国文学?,文学报, 2004年4月23日。31. 刘葵兰,历史是战争,写作即战斗赵建秀唐老亚中的对抗记忆,国外文学,2004年第3期。 32. 蒲若茜,论与中的“父与子”母题,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1期。33. 芮渝萍,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4. 宋伟杰,臣服激愤婉讽美国华裔英文文学三作家、三群落、三阶段,美国研究,1995年第1期。35. 首作帝、李晓梅,根的意义由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说开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6. 谭杉杉,求同与立异论甘加丁之路中父子两代华裔身份的自我建构,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7期。37. 徐颖果, “我不是为灭绝中国文化而写作的”美籍华裔作家赵健秀访谈录, /GB/14738/14759/21866/2373397.html。38. 吴冰,从异国情调、真实反映到批判、改造试论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反映,国外文学, 2001年第3期。39. 杨建华 徐颖果,美国华裔的移民经历,外国语言文化, 2004第2期。40. 俞宁,是“奠基人”还是“邪教主”试论华裔美国作家弗兰克秦创作道路的是非曲直,外国文学, 2000年第4期。41. 王光林,文化民族主义斗士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想与创作,当代外国文学, 2001年第3期。42. 王光林,论华裔美国男作家的主体意识,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43.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44. 张庆松,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5. 张龙海,关公战木兰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46. 张龙海:以梦为媒 重构历史 评赵建秀唐老亚中的艺术创作技巧,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3期。47. 张龙海,拼贴 零散叙事 戏仿 互文性论赵健秀甘加丁之路中的后现代派创作技巧,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48. 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 2000年第1期。49. 张子清,不同华裔美国作家构筑想象中的不同共同体,当代外国文学, 2001年第3期。50. 张琼,从皈依到寻找传统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轨迹的思考,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4年第4期。51. 赵文书, 华裔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解析华美文学中的“真”“伪”之争, 外国文学研究, 2003年第3期。52. 赵文书:,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的错置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沙文主义解析, 当代外国文学, 2002年3月。注:可加附页二、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3000字)主要内容(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类评价,初拟选题范围)文献综述 通过跟随导师黄际英教授的学习与研究,我对亚裔美国文学(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tudies)的分支之的华裔美国研究(Chinese American Studies)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 我阅读了大量关于亚裔/华裔美国人的社会,文化,心理,文学,史学等方面的作品与论著,从而使我较清晰掌握了华裔美国人的移民经历,社会文化心里变迁,及基于此的文学表白。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将注意力锁定在素有“华埠牛仔”“文化战士”之称的华裔激进作家赵建秀的身上,并将论文选题范围初步定为对于“赵建秀在小说中对华裔男性形象所进行的重新建构”的研究。现将对文献的阅读心得梳理如下。文献分类评价1 关于赵建秀及其作品1.1关于赵建秀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1940)在文学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鉴于他在亚裔美国文学领域的成就,赵健秀常被称为亚裔美国文学的“奠基人”。赵建秀少年时家境贫寒,后来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进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还有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背景,曾任教于旧金山州立大学,并在好莱坞从事电影评论。他以旧金山为大本营,携带一台打字机周游西部各州。赵健秀的作品个性鲜明,广泛而深刻地展现了文化及族裔问题。他在探寻华裔文学传统的过程中,以恢复华裔男性雄风为己任,在抵抗主流同化的语境中积极消解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华裔刻板形象。他抨击白人种族主义的偏见和他们心目中扭曲的华人形象,同时也激烈地驳斥任何在他眼中违背中国文化,为迎合白人文化而强化华裔男性“女性化”形象的华裔作品。他要为美国华裔尤其是处境尴尬的男性的生存而呐喊,他的作品不但要砸碎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男性的女性化刻板形象,更在这片瓦砾废墟上建构出了阳刚的华裔男性形象。台湾学者单德兴所著书写亚裔美国文学史:赵健秀的个案研究(载美国文学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选集,纪元文主编,台北欧美研究所出版,1997)为我们了解作者生平与其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和作品的创作过程提供了线索。1.2关于赵建秀的作品赵健秀是一位文学多面手,他既是文学评论家,散文作家,又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可分成三类:文集赵健秀与徐忠雄等人合编的哎呀美国亚裔作家选读( AiiieeeeeAh Ahthology of Asiah-Amemerican Writers. Washington D.C.: How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被称为亚美文学繁荣的奠基之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就亚裔美国人过去是什么,是谁等问题作了认真地梳理和分析。其序言被认为是与爱默生的“论美国学者”具有相同意义的华裔美国文学的独立宣言。作为哎呀!的拓展版,赵健秀等人于1991年又出版了大声哎呀!华裔与日裔美国文学选集(The Big Aiiieeeee-Ah Ahthology of Chih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Literture . New York: Penguin Books USAInc,1991),并引发了新的一轮关于华裔和亚裔文化身份问题的探讨热潮。赵健秀为此书所作的长文引言华裔作家:真真假假一起来吧!为身份问题的争论又增加了新的活力。剧本赵健秀发表过两个剧本鸡舍华人与龙年( Frank Chin, 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Sea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0),展现了在70年代那个有希望反抗却无希望获胜的时期里华裔的激愤与苦涩。鸡舍华人1972年在美国普雷斯剧院上演时,是第一部在美国合法剧院上演的由美国亚裔所写的剧本。龙年不但在1974年在普雷斯剧院上演,还在1975年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引起广泛关注。小说赵健秀写过两部小说。第一部小说唐老亚(Frank Chin, Donald Duk ,Minneapolis, Coffee House Press, 1991)讲述的是一个十二岁的美国华裔男孩儿唐老亚的故事。唐老亚出生在美国,深受歧视华裔的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讨厌有关华人的一切,是一个“小种族主义者”。唐老亚的父亲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对他进行强化的华裔文化的教育培养。最终,通过不断的反思,挣扎,重新认识,唐老亚在小说中完成了一次自我蜕变,从一个反华裔文化的“香蕉人”转变成了一个拥有完整自我的华裔文化捍卫者。第二部小说甘加丁之路(Ganga Din Highway, Minneapolis: Coffee House Press.1994.)探索了文学作品和媒体中华裔的模式化形象问题。关龙曼是一个一生在好莱坞饰演小角色的华裔演员,他的毕生愿望就是要成为第一个扮演陈查理的华裔,并对这一梦想的最终成功坚信不疑,而他的儿子尤利西斯却对他的追求始终嗤之以鼻。最终,“拥抱同化”的关龙曼郁郁而终,却未能得尝所愿,而他的儿子尤利西斯以一个主流文化反叛者的身份继续自己我行我素的人生。消解美国东方主义话语霸权下的刻版华裔男性形象,重建阳刚的华裔男性雄风一直是赵健秀的愿望所在,而这两部小说则完整的实现了赵的文学夙愿。书中再现了被主流文化消音的华裔移民史,指明了刻板形象对族裔生存的威胁,甘加丁不遗余力的颠覆了被媒体所丑化的华裔男子形象,清除它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流毒, 唐老亚以雄健的文风建构了华裔男子的阳刚形象。从甘加丁到唐老亚,赵健秀的两部小说完成了华裔男性形象构建的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2. 相关理论文献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介入政治,参与社会,强调历史,赛义德将文学研究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结合起来。赛义德是巴勒斯坦人,生于耶路撒冷。随父母在一些欧洲国家流浪,1951年到美国。他身处逆境,刻苦学习拿到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执教。这种独特的身世使得赛义德能以东方人的眼光去看西方文化,总是从社会、历史、政治、阶级、种族立场出发,去分析一切社会文本和文化文本。赛义德广为人知的东方学(Orientalism)、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al and Imperialism)、知识分子论(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s )三部书为我们了解他的东方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东方学(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California : 1st Vintage Books Ed edition ,October 12, 1979)中,赛义德以中东地区为对象,探讨了帝国主义是如何以话语想象地构想出所谓的东方形象。在他看来,在西方人的文化与地理认知中,东方向来是一个异化的空间;许多西方作家笔下的东方,往往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并拥有丰富资源的疆域,西方人既可以在那里驰骋其浪漫的情怀,又可实行经济剥削和资源掠夺。总之,在西方人的文化中,东方已然被定型为浪漫化和掠夺的客体。萨义德称此为“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Edward W. 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California :Vintage press,May 31, 1994)把视野扩展到了中东以外的其他殖民地,如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区。他通过对简奥斯汀、加缪和康拉德等英法作家文学作品的解读,揭示了西方文学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即一方面欧洲人是如何通过这些文学叙事来建立其作为“他者”的殖民地的文化经验;另一方面,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又是如何借助来自欧洲的有关解放和启蒙的大叙事来反抗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Edward W. Sai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s, London: Vintage, 1994 )是赛义德作为身体力行的知识分子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多年关心的许多议题,如知识分子的角色,知识与权利的关系,反对双重标准,坚持批判立场,强调文本与语境的关系等。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指出,知识分子的重任之一就是努力破除限制人类思想和沟通的刻板形象(stereotypes)和化约式的类别(reductive categories).而具有多重文化背景,又不愿向主流文化卑躬屈膝的“流亡知识分子”应该是其中的核心力量。赵健秀在很大程度上应属于这种流亡知识分子。米歇尔福柯的对抗记忆福柯在语言,对抗记忆,实践(Michel Foucault, Language,Counter Memory, Practice Basil Blackwell :Cornell University ,1977)中指出了颠覆历史断裂性的一种方法:对抗记忆(counter memory) 可以“将历史转换成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形式”,它是达到书写“有效历史”的途径。与传统的历史书写的方法相比较,对抗记忆通过变换另一种方式来重叙过去的事件以根除传统历史中虚假连续性,瓦解人们把历史当作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知识和绝对真理的认识。 剥除传统历史的伪装以后,对抗记忆所提供的“有效历史”不象传统历史那样竭力保持一种“疏远”的态度来考察历史,而是“近距离地”“根据事件最突出的特性来考察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对抗记忆是通过重新组织、重新判断历史事件来重新记忆,旨在揭露历史的断裂性而不是继承传统历史所提供的虚假知识。在唐老亚中,赵建秀重叙了被消音的早期华工修建第一条美国横贯铁路的历史,揭露了华美历史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被恶意歪曲或抹煞的事实,运用的正是“对抗记忆”的手段。3相关评论性著作文章31赵健秀进行创作的历史背景:辛酸血泪美国百年排华美国被沃尔特惠特曼称为“众国之国”,可见各国移民都是美利坚这一独特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作为其中重要一支的亚裔移民,其在美国的生息繁衍与工作生活等活动为美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亚裔移民的移民经历却充斥着艰辛,他们的移民过程堪称是一部血泪史,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论”与民族偏见的直接受害者。相对于欧洲自由移民和来自非洲的非自由移民,亚洲人移民美洲的脚步要慢一些。Michael Kraus在其所作的Immigration, The American Mosaic: From Pilgrims to Modern Refugees, New York: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55(移民: 美国的马赛克)一书中,结合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详细论述了各国移民,尤其是西、北欧国家的移民,前赴后继,一如既往地移民他们心中的“理想国”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喜悦,满足,困惑,迷茫等心态,同时也中肯地指出了美国社会的(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情结。陈依范的美国华人史(韩有毅,何勇,鲍川运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l987)中对最早移民美国的亚裔华人在美国本土大陆遭受歧视,含羞百年的移民过程在有详尽的论述,该书在历史学界颇受好评,被认为是最是真是详尽的一部美国华人史。在美国国内,把华裔作为研究对象,做出开创性研究工作的是Victor G. 和Brett de Bary Nee. 他们的作品,Longtime CalifornA Documentary Study of American Chinatown,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把洛杉矶市的一个中国城(Chinatown,旧译唐人街,因含有贬义,后改为此称呼)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了华裔社区的单身老人的悲惨经历以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对于由于种族仇恨(racial hatred)而被驱逐进中国城的华人们开创的家庭式社会(family society)的兴衰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华裔从中国城的迁入迁出问题,书中叙述详尽。而Asian American Studies: A Reader (Wu, Jean and Song, Min, eds,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 Reader. Rutger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的几篇文章,如 Sucheng Chang的“Hostility and Conflict”, K Scottt Wong的 “The Eagle Seeks A Helpless Quarry”, C. B. Munson 的“Japanese on the West Coast”, 都对亚裔在美的不公正待遇有详细的专题论述。 其中“Hostility and Conflict”一文,把亚裔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分成七个类型,分别是:歧视,经济上的差别对待,政治夺权,暴力,拒绝移民,社会隔离,直至监禁。对于拒绝移民的一项,适用于一切亚裔移民,但表现最突出的是针对华人的“排华法案”的实施,以及其后的一再延长。对此,梁茂信的美国移民政策研究和张庆松的美国百年排华内幕都有详尽的论述。而标志种族主义达到顶点的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20,000多名生活在西海岸的日裔被拘禁在人烟罕至的集中营,被无情地剥夺了公民权。 Personal Justice Denied 一书对此有深入细致的研究。美国移民归化法几经变迁,由建国初的“自由白人”可以入籍,到1870年内战后的“非洲本土居民及其后代”可以入籍,1943年修正案允许中国移民入籍,但直到1952年才彻底废除了以种族作为是否可以入籍的标准的执法机制。但这并不是说,美国社会是更加的开明,自由,已经到了不分肤色的程度,而是因为各种力量的消长才导致其政策的改变,主流社会骨子里的“种族优越感”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消除过。亚裔在西方人眼中的刻板形象从未有本质的改变。黄际英,姜立杰的论文论当代亚裔美国人的精神生存空间,对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及其反映的论述颇为精当。总而言之,华裔/亚裔移民在美的历史,就是一部随着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历史,间或也有鉴于国际关系的变换。实用主义大国美国,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大量招募亚洲移民而对他们的种族,肤色视而不见;但如果这样的需要一旦不再强烈,早已深入人心的“种族优越论”就会暴露无疑,就会为了保持白人血统的“纯洁性”,为了 “国家安全”,而对有色人种实施诸多的限制与刁难,因而造成了亚裔移民尤其是华裔移民不堪回首的苦难经历。但生命力顽强的华裔美国人,依然执着地在北美大陆继续着祖辈的梦想,努力奋斗。32对于华裔刻板形象的研究:懦弱的“他者”西方眼中的东方西方社会对亚洲的误读由来已久。亚洲男性尤其是华人男子被制作成“阉割”的、“女性化”的、甚至是专搞“同性恋”的“无性他者”形象,而女性则被定格为除了性以外则百无一用的“他者”形象。Gary Okihiro 在其所著的“When and Where I Enter”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 Reader,Wu, Jean and Song, Min, eds,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 Reader. Rutger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早自公元前五世纪就已经开始的欧洲人对亚洲与亚洲人的想象和构建,尤其是多次十字军东征及马可波罗回国以后,亚洲被欧洲进一步定格:亚洲是遍地黄金珠玉的福地,而亚洲人则是未开花的野蛮人,异教徒,特别是男人,被认定是缺乏男性特征的懦弱的 “准男人”。 存在这样的认知基础,当亚洲民踏足美洲大陆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要生活在白人种族主义的阴影下。无论是服饰奇特,拖着长编的中国人,还是西装革履,力求西化的日本人,都未能逃脱种族歧视的命运,统统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中国人最终被赶进“中国城”,以求自保。而针对从事农工的日本人,有外侨宅地法等一系列禁止他们获得土地的法令出台,到了战时,又有行政命令9066号的通过(依此法令,日裔被关进集中营。对于二代,三代及其以后的亚洲移民后代,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身份认同。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接受美国的教育,认同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对母国文化知之不多,但却因为肤色,他们也就同样无法逃出“刻板形象”,成为“永远的外国人”,“家中的无家可归”者。这样的心里错位,对于亚裔土生族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尴尬。他们不得不游离于两种文化之间,面对两种文化取向的错。Karin Meissanburg 在The Writing on the Wall :Social-Historical Aspects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1900-1980 ,Frankfurt: Verlag fu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1986中对此有充分论述。David L.Eng所著的关于亚裔种族男性特征被阉割的Racial Castra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中更是通过对中国佬,唐老亚,蝴蝶君,吃茶的几个文本的分析从社会,历史,心里等各方面反映了“阉割”的形象如何使亚裔美国男性尤其是华裔男性被排除在了主流社会之外,被剥夺了应有的权力与机会,被推进了生活的尴尬境地。对这样的西方对于东方的丑化分析的最为透彻的当属萨义德,他在其著作东方学(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California : 1st Vintage Books Ed edition ,October 12, 1979)中,认为欧洲人视角中的亚洲和亚洲人的“他者”地位“几乎就是一个欧洲人的创造”,是其殖民话语与文明的来源,是为了使“欧洲方式能够控制,重构和凌驾于”亚洲之上的一个策略,也是其“种族优越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通过表征实践生产出有关“他者”的知识,为帝国主义权力的运作提供帮助。西方主流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大众传媒等渠道生产出有关亚裔男性/ 华人男子的知识,将其有意制作成落后、退化、怪异的异类,这样的刻板形象是美国政府合理、合法地将亚裔/ 华裔排斥在美国公民行列之外,维护其自身的霸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国内在这一方面尚无研究专著,但研究华裔/亚裔美国文学的学者还是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中不乏对赵健秀小说中所颠覆的刻版形象的个案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爱敏在外国文学研究2004第六期发表的“东方主义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建构”,姜智芹在外国文学研究2007第一期所发表的“美国大众文化中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以付满楚和查理陈为典型个案”以及她所主持的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中的系列文章,以上文章指出像傅满洲和陈查理这种“东方化”的定型化形象通过纵向的继承,对当今海外年轻一代男性华人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心智,而赵健秀等一代华裔作家则致力于打破种族歧视性的定型化形象,重塑具有阳刚之气的新型华裔男性形象。初拟选题范围从黄玉雪的华女阿五到汤亭亭的女勇士,再到谭恩美的喜福会,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三个辉煌时代似乎都以女作家的成功为标志,而却很难听到华裔男作家的声音。赵健秀作为华裔男性作家的代表认为男性作家的消声乃是源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东方主义华语和英语世界中所创造的华裔男性刻板形象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已经危及到了美国华裔男性的生存,是以赵健秀在文学创作中一直以恢复华以男性雄风为己任。本文拟以甘加丁之路和唐老亚为研究对象,论证赵健秀如何以自己的两部小说为完整的体系,完成了对华裔男性形象的颠覆与重建的过程,从而为美国华裔男性创造出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综述人签字: 年 月 日综合评价(对文献阅读数量、分析问题能力、综述报告提出具体建议)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三、开题报告(硕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5000字)拟定学位论文题目颠 覆 与 重 构 -评赵建秀小说对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塑造学位论文框架: 导言 理论与作家作品 1 东方主义与文化霸权 2 赵建秀及作品(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族裔阉割中的华裔男性形象 11 族裔阉割:主流文化对华裔男性形象的丑化 111 历史原因 112 文化原因 113 政治原因 12 自我东方化:华裔内部对华裔男性形象的丑化 121 唐老亚中的唐老亚 122 甘加丁中的潘多拉 第二章 颠覆刻板形象 扫清重建之路 21 傅满洲形象的颠覆 211 “黄祸化身”傅满洲 212 种族主义之恨形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13 拉伯雷式的闹剧颠覆傅满洲 22 陈查理形象的颠覆 221 “模范族裔”陈查理 222 种族主义之爱形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23 美国梦的幻灭颠覆陈查理 23 性的反叛华裔男性“无性”历史的终结第三章 在对抗记忆中书写英雄传统 重建阳刚形象 31 书写被消音的历史 311 福柯的“对抗记忆” 312 被掩埋的华工奋斗史 32 书写硬派英雄传统 421 “关公” 422 “李逵” 33 尤利西斯的前行与唐老亚的重生 结论一、选题依据(包括题目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赵健秀以戏剧龙年和鸡舍华人成名,而他主编的哎呀大声哎呀文集更被视为独立宣言般的亚裔美国文学的奠基之作。因此,对于赵健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文集和戏剧方面,他的两部小说并为受到足够的关注。对于唐老亚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可分为两类。一者利用心理分析理论,分析赵建秀在唐老鸭中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技巧,把历史和梦境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颠覆霸权话语、重写华人和华裔历史的目的。再者从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父/子”关系的差异表述入手,在对赵建秀小说中的“父/子”母题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对华裔美国父系英雄传统的追寻,是对美国主流文化所制造的“阉割”的华裔男性“刻板印象”的反拨以及以中国“书生”的精神特质重构华裔父亲形象的可能性。对于甘加丁之路的关注则主要集中在对于小说中后现代创作手法运用的研究,如拼贴,互文,戏仿和零散叙事等。本文论题:本文拟以甘加丁之路和唐老亚为研究对象,论证赵健秀以该两部小说为完整的体系,颠覆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经年累月所制造的华裔男性刻版形象,又在重叙历史和书写英雄传统的过程中建构了全新的华裔男性阳刚形象,这对于消解美国社会对华裔男性的偏见,帮助华裔男性摆脱东方主义话语的控制,进而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是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的。2、题目的学术价值从黄玉雪的华女阿五到汤亭亭的女勇士,再到谭恩美的喜福会,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三个辉煌时代似乎都以女作家的成功为标志,而却很难听到华裔男作家的声音。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盛行,国内外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的关注也大多集中在了华裔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方面,与这一边的繁荣局面相比,对于华裔男性作家作品的研究可谓门庭冷落。从1980年至2006年国内发表关于华美国文学论文共191篇,其中对于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研究有28篇,占论文总量的14. 7%,对男性角色的研究5篇,占总量的2.6%;对女作者的研究有67篇,占论文总量的35%,而对男性作家的研究仅有6篇,占总量的4.2%.赵健秀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引起评论者些许兴趣的华裔男性作家之一,而对于他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他文集和戏剧方面,他的两部小说并为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拟以甘加丁之路和唐老亚为研究对象,论证赵健秀如何以自己的两部小说为完整的体系,完成了对华裔男性形象的颠覆与重建的过程,为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尤其是对于华裔男性作家的研究注入新的力量。3、题目的应用价值这种研究可以从文化视角、民生视角重新审视美国多元文化下第五代华裔生活的精神困境。他们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寻求同化,却从未被真正地接纳,这都源于二元对立的美国东方主义所制造的刻版形象早已把祖祖辈辈的华裔推进了“卑下”的深渊。赵健秀的作品启示华裔,生活既战斗。他们要走出困境,向主流文化献媚寻求同化是毫无益处可言的,只有尊重依托发扬自己的族裔文化,不断地战斗,才能把全文化中夺回自己生存的权利和空间。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1.梳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