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设1102--19--廖青--艺术考察报告.doc_第1页
工设1102--19--廖青--艺术考察报告.doc_第2页
工设1102--19--廖青--艺术考察报告.doc_第3页
工设1102--19--廖青--艺术考察报告.doc_第4页
工设1102--19--廖青--艺术考察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实习报告院: 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 工业设计 班级: 1102 学号: 201112020219学生姓名: 廖 青 导师姓名: 黄曦,蒋德军 完成日期: 2014 年10月30日 考察目录考察地点1:河南洛阳古城考察时间:2014年10月12日-10月14日考察内容: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和历史 丽景门历史 洛阳新、老博物馆考察地点2:山西平遥古城考察时间:2014年10月15日-10月17日考察内容:王家大院建筑造型和历史 双林寺壁画欣赏 古城内县衙、钱庄、古城墙等历史的考察考察地点3:陕西西安考察时间:2014年10月18日-10月21日考察内容:秦始皇陵兵马俑 西安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咸阳博物馆一、河南洛阳古城篇一、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口,距市区十二公里。春秋战国时期,龙门便有了“阙塞”之称。龙门东西两山对峙,东为香山,西为龙门山,远望有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关塞,是为“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中的“三涂”之一。水经注卷十五“伊水”条中云:“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而伊阙在于国都之南,若天然的大门。“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故又叫做龙门。但偶尔也有“凿龙”“禹门”之称。自古以来“龙门山色”就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冠。凡寓居洛中或游历至此的历代诗人,诸如李白、杜甫、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和欧阳修等,对洛阳第一胜境都留下了美好的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居洛十八年,常住在香山寺里,并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他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修香山寺记)他不仅自己自号“香山居士”,而且死葬香山,永远和龙门山水相伴,足见龙门山色感人之深。峡谷两岸共有十口泉水,出露点一般高出伊河水面2-5米深,总流量每秒0。229立方米,各泉温度无大的差别,一般为24度-25度,流量及水量年变化均不明显。龙门地区气温最高达44度,最低为负20度,平均年降雨量525。5毫米,年蒸发量为1760毫米,最大风速可达7级,冰冻期为154天。(资料摘自:苏良赫、纪思、王玉河、许以和洛阳龙门石窟地质踏勘报告二、丽景门丽景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月宣辉门。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自从代表夏、商、周三朝王权的九鼎置于洛阳后,这个古代称为“天中”的洛阳,(中国一名即由此而来)就成为历朝历代必争之地,英雄、枭雄竞相表演。隋唐时代,丽景门内是朝廷诸省(内侍省、门下省、殿中省等)、府(左、右卫率府,左、右御卫府等)、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威武卫等)、堂(东、西朝堂等)、馆(四方馆等)、局(尚辇局等)、台(司隶台、御史台等)、寺(太府寺、光禄寺等)的办公场所,另有内坊,左、右春坊等供官员居住。丽景门内右侧为大社,是百官及万民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由隋唐至宋,各代所设的官衙名称不尽相同,但所设省、府、台、卫等大抵如此。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丽景门缴枪投降,解放洛阳时,其它城门都攻破,唯有丽景门久攻不下,国民党被围自动投降,丽景门城楼屡经毁败、屡经修复,所以,宋代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据河洛民风记载:丽景门长期以来是百官及万民祭祀神的地方,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富贵吉祥,合家平安。这说明丽景门的兴盛繁荣、经久不衰是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的。三.洛阳博物馆1、概述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代帝王和达官显贵多埋葬在洛阳一带,特别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因埋葬东汉皇帝而遐迩闻名,成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墓地。此后,西晋、北魏皇家陵园均建其上,墓冢垒垒,星罗棋布,十分壮观。洛阳古墓博物馆就座落在邙山乡冢头村,占地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 博物馆复原历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汉,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汉“打鬼图”壁画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汉中后期贵族卜千秋壁画墓,壁画为卜千秋夫妇乘蛇(小龙)和三头凰在西王母信使持节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龙、枭羊、朱雀、白虎等神兽护卫下在空中飞升的情景。东汉出行图壁画墓表现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场面,有车骑一百多乘。另外还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孙清河王元怿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玮墓、唐代定国大将军安菩夫妇墓等。洛阳古墓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汉白玉制成的门阙、序幕大殿、图书资料室、陈列室、四角楼、望景亭等。地下部分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实际上就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地下古墓群,共有历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二座,上自西汉,下迄北宋,其中尤以一组壁画墓最为有名。 洛阳的汉墓壁画历史悠久,目前共有10座古壁画墓可供参观,主要包括西汉“打鬼图”壁画墓、西汉贵族卜千秋壁画墓、东汉出行图壁画墓等。 卜千秋墓的壁画内容为卜千秋夫妇乘蛇和三头凰,在西王母的信使持节仙翁、仙女和虺龙、枭羊、朱雀、白虎等神兽护卫下在空中飞升的情景。画中人物鸟兽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馆内展出有大量的生活器具、装饰品等随葬品,如西汉、魏晋时期的陶俑,唐代的唐三彩等。烧沟西汉壁画墓洛阳古墓博物馆这座墓位于洛阳金谷园车站以东 烧沟村以南,五十年代初发现,1957年发掘。1986年搬迁到古墓博物馆 此墓为洞穴砖室,除墓道外,分主室和耳室,主室用特制空心砖装配,耳室用小砖和楔形小砖并列券成 该墓内彩绘壁画。内容包括 神虎噬旱魃 二桃杀三士 鸿门宴 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另外还有日 月 星象图,以及和壁画结合为一体的羊头雕塑,还有反映乘龙升仙的透雕画像砖,在国内外美术界和文物考古界有比较大的影响。神虎噬旱魃 壁画位于墓门背后 其左半部用淡墨画树一株,枝干弯曲,叶呈红色,树梢间有黑色飞鸟,似不敢停留 树上搭一件红色衣服,树下一猛虎按住一名裸女,虎口咬其左肩,虎爪抓其头部 裸女的长发缠绕在树干上,右臂上伸,作挣扎状 画面上的裸女就是旱魃 红衣 红树梢和乱飞的鸟,象征大旱时象火烧一样的情况 在自然灾害中旱灾所影响的面积比其它灾害要大,神虎噬旱魃,反映了当时人们除魃消旱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的盼望 。另外画面正中偏上处有一高浮雕羊头,象征吉祥 旱情解除,就可谓吉祥如意了 二桃杀三士 壁画位于墓室中部隔墙横梁上 晏子春秋 中有一则故事:春秋时齐国的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于搏虎闻 但他们三人恃勇居功,目无名相晏婴于是,晏婴劝说景公:他们 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晏婴用两个桃子设计,使之 计功而食桃 ,结果三士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在所谓的 仁 义 思想支配下,皆扶剑自刎 整个壁画几乎没有背景,其着重点主要放在11个人物的描绘上 11个人物按情节可分为三组,右侧一组为三士,都束发,穿宽袖袍服 最右边两人昂首相对,一位抽剑,一位按剑,画面意思是指 取桃不让,是贪也 然而不死,无勇也 的公孙接和田开疆 他们二人 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俯身就几者为古冶子,他见二人自杀,就说: 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 耻人以言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 ,因而 亦反其桃,挈领而死整个画面所选择的瞬间,都是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刻,给观者留下联想的余地 中间一组五人,居中为景公,左右各有二侍卫,右侧一侍卫跪在地上,似乎在禀告 已死矣 整幅壁画不仅在情节上连贯呼应,而且也避免了画面人物布局的呆板 幕后室的后壁上绘有 鸿门宴图 背景为起伏的山峦。正中画8个人物 居中席地而坐 侧身对饮者为刘邦与项羽 项羽居右,右手执杯,上身前倾作劝酒状 刘邦居左,上身亦前倾,注视着项羽举止 项羽右侧二人庖厨,背后悬钩上挂有大块牛肉和牛头 刘邦左侧 两腿分跨 目视项庄者,就是项伯,他有意在掩护刘邦 画面左边手握利剑 张牙舞爪者,便是项庄,他在依照范增的授意,以席前舞剑助兴为名,伺机刺杀刘邦 这便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幅壁画在有限的空间中,将这一富有传奇故事性的复杂情节集中表现出来,并且充满了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一个个人物不同的心理状况跃然而出 这座墓是夫妇合葬墓 墓顶是用空心砖连接成的一条长方形平顶 墓前室顶脊由12块长方砖构成,彩绘日 月 星象图 这是古墓葬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的实例西汉卜千秋壁画墓洛阳古墓博物馆是1976年发现的一座西汉壁画墓 因为在该墓的随葬物中由一枚铜制印章,上面阴刻有 卜千秋印 四字,故知墓主人叫卜千秋 该墓除墓道外由主室和左右耳室组成 从其建筑深邃坚固 结构工巧 随葬物品以及壁画内容来看,当为一个郡级官吏的墓穴 整个墓葬全部采用空心砖结构所筑,主室则由特制的空心砖装配而成 壁画分别绘制在墓室门额 主室顶部和主室后山墙上 。从内容看,该墓壁画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打鬼图 在主室后山墙正中画一个猪头大耳 熊面的怪兽,赤膊裸足,身穿紫衣红裙,二目圆睁注视墓门,正张牙舞爪作驱赶捉拿状,奋力将墓圹冥府的鬼怪全部从里向外赶出,怪兽之下左绘青龙,右绘白虎 据考证此图所画为 方相氏,即古代举行傩戏仪式时打鬼的首领 在举行大丧时, 方相氏 先在灵柩前驱疫,然后进入墓室 以戈击四隅 ,逐除地下恶鬼 这与壁画内容相吻合 方相氏下边所绘的青龙 白虎则是为了避邪,同时也是为打鬼助威 第二部分是墓主人卜千秋夫妇升仙图 升仙图从前至后依次为女娲 月亮 持节方士 二青龙 二枭羊 朱雀 白虎 仙女 奔兔 猎犬 蟾蜍 卜千秋夫妇 伏羲 太阳 黄蛇等人神鸟兽的形象 在整个画面的近两端处画有日月,而且日中有飞鸟,月中有蟾蜍 桂树 这两个内容,充分说明了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这个神奇而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 在图中日月的两侧分别画有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二者的面容绘制较为逼真清秀,与古书所记载的 伏羲鳞身 女娲蛇躯 基本符合。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原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方夷族部落的酋长,后与女娲结为夫妇,成为人类的始祖 这种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夷夏两大部落之间融合的历史进程,因此在以后的石刻 绘画艺术中,人们往往将二者有意无意地绘制成交尾形象,用其来代表人类的繁衍生息 卜千秋夫妇绘制在伏羲的一侧,女在上,男在下 妇骑赤色三头凤,手捧三足鸟,双目紧闭,凌空飞行,夫乘一龙,状如一舟,手持弓,闭目,前有一兔,后随奔狗,旁有一蟾蜍,均为云中飞奔状 显而易见,这里反映的是卜千秋夫妇乘龙凤飞往仙境的场面 另外在主室的内门额上还绘有一幅人首鸟身像 此像中人首长发髻,两缕黑发下垂髻角,两长耳平伸,舞动双翅立于山岳之上 这里画的就是仙人王子乔从此图的位置和室顶平脊上的升仙图相互联系起来看,恰好达到了 千里乘龙,至此结穴 的效果,说明墓主人最终也成了神仙。曹魏正始八年墓该墓于1956年被发掘清理 全墓由前室 后室 耳室 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组成 因该墓曾被盗扰,墓内器物已乱,只有两耳室内器物保存较完好 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罐 盘 灯 俑 井 磨 灶 碗 鸡 猪 猪圈等48件,铜器有锅 博山炉等5件,铁器有帷帐架 灯等共10件,另外还有玉杯1个 玉杯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白色,制作精致,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见的古代艺术品 帷帐架是以圆铁棒制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状,三柱形的有四个,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个有四柱,其间以木柱连接,即成为长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维之,就成一个完整的帷帐 这为考证汉魏时的帷帐形制和制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中一件管状组件上刻有 正始八年八月 等铭文,又为该墓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依据。宋四郎墓该墓于1983年被发现 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有砖柱,柱顶系砖雕斗拱,八角之间除一面为砖砌仿木结构门楼外,七面墙壁皆有壁画和假窗 迎门的一面,彩绘墓主夫妇宴乐图 在下垂启开的红色帷幕下,夫妇二人左右拱手端坐 男墓主宋四郎头戴黑色幞头,身着圆领乳白色长袍 女墓主梳高发髻,身穿红色衣裙,夫妇二人脸形圆胖,相对微笑 中间桌上放满了壶杯碗盘和菜肴食品,另外还有一名男仆和两名女仆,三侍者身躯矮小,以示身份低微 这种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侧,是突出 夸张主题的艺术手法,世界各地都经常采用 而在我国汉魏至宋代的壁画上也突出主题,使主大奴小 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视觉上更和谐 舒服,并且主大奴小 主尊奴卑,也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墓门甬道两壁,各有两幅砖雕孝子故事 进门左侧靠内一幅,画面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笋破土而出,当为孟宗哭竹成笋 其它画面简单,难以确认。二号宋墓该墓墓葬形制与宋四郎墓基本一样 但其墓门外墓道右侧有一侧室 该墓平面作八角形,顶部用叠涩构成八角形藻井 壁间有壁画七幅 迎墓门第一幅绘门扉半掩,每扇门上有乳钉四行,每行四枚,还有衔环铺首 一侍女似欲开门而出,尤半遮面 第二幅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后站女侍,背置屏风,前侧立二人,年长者躬身作禀告状 年轻者肩扛扁担,扁担上系绳索 此画面颇似父子二人交租后向地主告辞 第四 五 七幅皆为砖雕假窗,第六幅砖雕圆茶几一件,几乎进一半凸出于墙面,成为镂空透雕 该墓还有许多砖雕牡丹图案作为装饰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中一共复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采用砖砌仿木结构,雕梁画栋 不过,墓室无前后之分,都是前堂后寝合成一体 墓室周壁或雕饰孝子故事 奇花异草,或彩绘墓主夫妇宴乐的风俗壁画,是宋代西京洛阳一般商人与官吏 地主生前生活的再现 这些砖雕画面的突出特点是背景简单,而人物形象皆为高浮雕,有些近乎圆雕 洛阳宋代仿木结构砖雕墓葬,是洛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墓室内的角柱 斗拱和藻井,基本上采用 彻上露明造 ,加之雕饰的门窗隔扇,将墓室建筑绚丽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仿木结构砖雕的建筑形式和 朝着柔和绚丽的方向发展 的建筑风格,是宋朝这一时代十分明显的特征 这是因为宋代建筑已开简化之端,斗拱负荷的机能与汉唐时期相比已开始减弱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梁架结构的变更,斗拱比例更为减小,补间铺作的朵数大为增多,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装饰品 。二、山西平遥古城篇一、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之所以能誉满天下,不仅因为它完满地具备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内涵到规模气势,从地势选择到内部结构设计,都体现出了一种磅礴大气和匠心独运。整个建筑在合乎礼制和讲究实用的前提下,把造园艺术与造院技巧融为一体。既保存了北方民居的传统风格,又充分借鉴了南方园林的设计思路。其布局、其穿插、其连贯、其分隔,注重运用明暗虚实、浓淡轻重之手法,使整个建筑群或如丝竹声声,或如群鼓激越,错错落落间,神形俱立,成为不朽于世的民居建筑艺术精品。王家大院与王氏家族灵石王家大院,为太原王氏后裔所建。太原王氏之一支最初是迁至灵石汾河岸边沟营村的(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间(1312-1313年)复迁静升之始祖,初为佃农,兼营豆腐,尔后人丁渐旺,以商贾起家,由读书入仕,才门庭日显。据现存静升王氏源流碑记,王家早在明朝天启年间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静升王氏始祖最早修建的屋舍据说在村西临街的张家槐树底附近,已无文字可考。之后,临街的拥翠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今被称为王家巷。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钟灵巷建于乾隆间(具体年代不详)。还有拱秀巷内的义安院,至今仍可见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于嘉庆元年(1796年)的记载。此外,黄土高坡上的崇宁堡,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 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街外的拱极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总之,静升的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至少有“五沟六堡五巷”基本上属于“王土”。其中有的堡子(如和义堡)虽参有异姓,但也是王家人牵头,“延众相商”,“竭志经营”而成。王家在静升的建筑总面积,粗计为15万平方米,目前已有45000平方米列入省级保护文物。现已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高家崖面积19752平方米(院落35座,房屋342间);红门堡面积25000平方米(院落88座,房屋776间),连同孝义祠428 平方米,总开放面积45000平方米。高家崖与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具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国内目前不可多见的传统民居建筑。故我国老一辈建筑学权威郑孝燮先生在第三次来王家大院考察后就深为赞叹地题词“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预祝更上一层楼”。截至目前,郑老先生已七次来王家大院深入研究。高家崖、红门堡是王家在清代鼎盛期留下的一部分杰作,还有另一些建筑,目前看已难以恢复。当时的王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及祠堂、坟茔外,在本村还兴办义学,捐修文庙,开设义仓,同时修桥筑路,蓄水开渠,并赈灾济贫;在县城则捐修学宫、会文馆等,纪有诸多善行。其时,王家绅士列全县绅士的“十之一”,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王氏家族到十八世以后,也就是从清道光年间开始,逐渐衰败,其衰败之由,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因素外,在其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将先祖勤俭创业之优良品德尽弃。一些人不是通过读书奋进趋向仕途,却经不住以钱捐官的诱惑,竭力贪图捷径。更有甚者,染瘾于鸦片,彻底堕落,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其间,虽有如21世王饮让者,到1937年,其商号除占静升半条街外,南至洪洞、赵城、霍县,北经介休、平遥直到京津一带,都还有其店铺,且生意兴隆;可芦沟桥一声炮响,日寇侵入,他的全部家业也不得不顿然收聚,而举家南迁。其后人或可子承父业,却随着时代变迁,也就渐渐散落于四川、北京和台湾、美国了。于是,王家纵为一方望族,至此消声匿迹,正史自难进入,口碑日益遥远,即在地方志书内,也一鳞半爪难得多见。如今我们只能从其族人珍存的家谱,和村里尚可见到的一些碑碣、匾额或其它资料中,力图窥其当初。这样,王氏家族留下的这一片片住宅群,便不能不具有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包括其观光价值。从1997年和1998年相继开放以来海内外游人和专家学者热切关注的情况看,我们相信,在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工艺美术范畴,以及今后旅游业的继续发展中,二百多年来,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王家大院,它一定还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更加有效地被古为今用,发挥其应有的潜在功能。二、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我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现存古城最完美的范例。平遥古城是古朴而独特的,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与之雷同的古城;平遥古城是鲜活而厚重的,现存古城风貌已经历了500余年的风雨历程,至今仍有数万民众在城中居住生活。凡到平遥古城游览者,无不流连忘返,为之倾倒。它充分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民俗风情,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晋商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是山西全省乃至全国极具知名度的旅游胜地。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平遥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名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是中国古代县城的珍贵孤例。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雄伟壮观的古城墙,长几千余米,高十余米,整个城池对称布局,特色鲜明,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城内道路框架纵横,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几百多家古店铺,拥有几千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几百处。平遥古城文物遗存集中丰富,是中华灿烂文明的实物载体。在平遥古城内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平遥包含了全部几十个人文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时期的文物珍品。古城墙在国内保存最为完整,日升昌票号是民族银行的“乡下鼻祖”,文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全国罕见。另外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这都是平遥丰富的旅游资源。平遥古城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平遥古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留下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印记,建筑文化、寺庙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儒学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构成古城的文化特色。平遥牛肉、推光漆器、剪纸、布鞋等土特产品享有盛誉,传统的制作工艺保留至尽。百余种地方风味小吃、民间传统风土人情等赋予了古城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平遥古城的商业金融曾经繁荣一时,是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早在明代,平遥就已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素有“小北京”之称。平遥古城是晋商发祥地,平遥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十余家古城票号占清代全国票号总数的将近一半,分号遍布全国大小商阜和日本、新加坡等地。古城西大街风韵犹存,被誉为清代“华尔街”。号称“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以其超前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吸引了众多金融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与考察。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成为晋中旅游业发展支柱与龙头,是晋中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以古城为载体,旅游产业已经成为那里的龙头产业。不难想见,平遥如果没有古城,它将是一座不为人知的贫困落后地区,平遥拥有并且利用好了古城资源,使之一跃成为闻名海内外且带来巨大收益的旅游胜地。三、陕西西安篇一、秦始皇陵兵马俑首先去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佣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造。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佣装束千人千态,据了解最高1.96米,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色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在兵马俑的面部设计上,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特征,兵马佣大多数是单眼皮的,话说秦始皇是单眼皮的,所以他认为单眼皮的人就是好看,这也体现了当时朝代审美观,都是以皇帝为标准。侧面说明了王权的集中!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三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一号坑最大,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三号成平面凹形。1975年开始挖掘,并建造展览大厅,每天吸引着近万名中外游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共有4个,其中佣皆仿真人、真马制成。从服饰、排列位置可以分为将军、军吏、材官、射士、骁士、伍卒等,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此外,陵旁还出土两组铜车马佣,雕镂精致,金壁辉煌。1976年在一号坑的遗址上修建了博物馆,馆内复原了兵马俑坑千军万马的威武阵势。1978年前法国希拉克总统参观后说:“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佣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 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佣不算到中国!”这些不由又让我们想到天之骄子秦始皇。还有他为我们留下的长城。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老社会文明的发展情况,与我而言,只后悔历史知之甚少从史前(最早的蓝天人),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选2000余件珍贵文物,分为“历史文物陈列”、“石刻艺术”、“碑林”三个部分,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兴起与鼎盛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天下六国统一天下气势的青铜剑,经机,兵马以及显示秦汉奋发崛起精神的钢建筑物,大型瓦当,还有反映封建盛世繁荣景象的精美的唐式金,银器和唐三彩,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示,反映了陕西地区古老灿烂的文化,也反映了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从最早的石器,铜器,历代陶佣,历代陶瓷器,唐代墓葬壁画,汉代铜镜,金银玉器,历代货币)整个展馆,一路走来,如果走过时间隧道,领略先民的精神、物质生活及追求,更惊叹他们的智慧,勤劳,对艺术的追求,这些都已成为今天历史的结晶,更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流连忘返”。 碑林博物馆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以石碑雕刻艺术为主,在石碑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了历史中的不少文人骚客文章真迹的雕刻。历千万沧桑,载古都辉煌,孔庙留青砖碧瓦,碑林聚百宝之藏。西安碑林,佣碑林三千,溯长河一脉,书法真草隶篆,史通汉魏隋唐;读经史万卷,守文明一方,濡沫华夏精神,陶冶民族风尚;塑八方石刻,开一片圣土,萃四海名家,起一座殿堂,代有妙笔,各擅胜场,文化源远,艺术流长。它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闻名,秀出东方。在这里,可以感知荣耀与责任,可以懂得珍爱与弘扬,孔庙旧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保存至今的多为明清建筑。进入博物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其南是照壁,其北是泮池;进入棂星门,便可看到处于中轴线上举架平缓、出詹深邃、朴素稳健的戟门;穿过戟门,则是东西两边和相互对称的6座碑亭。整个建筑群在参天古柏衬映之下,分外古朴典雅。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经历代整修充实,现有大型碑室7座,碑廊6座,碑亭7座,收藏从汉至今历代碑石、墓志3000多件,展出1000余件。这里碑石如林,名家荟萃,书法名碑有汉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以及秦李斯、汉蔡扈、晋王羲之、隋智永、唐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大师的杰作。碑林藏有大量古代石刻文献资料,如唐开成石经,114石列联成屏,共刻65万余字;唐玄宗作序、书写并注释的石台孝经,形制独特;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空和尚碑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此外,碑林还保留了大量古代石刻图案,其文化内涵丰厚,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接着我们有同行秦砖汉瓦博物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自西周至明清各个时代、各种纹饰的瓦当和古砖2600个版别3000余块。博物馆共分为六大展区,展品以秦汉瓦当为主,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出土的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以及山东、河北、四川、内蒙古出土的各种纹饰的瓦当,秦砖汉瓦其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颇高。瓦当文化始于周而造极秦汉,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些递进。它是文字、文学、美学、书法、雕塑、装潢、建筑等多门类综合共蕴的艺术。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神话、图腾、历史、宫廷、宫署、陵寝、地名、吉语、民俗、姓氏等等,反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美学、政治内容和历史文化。古代工匠在瓦当这一普通的建筑构件上,在那小小的半圆形、圆形空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瓦当艺术。其画像之精美,图案之瑰丽,文字之隽秀,备受世人珍视。瓦当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会引发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秦汉盛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就是凝聚在这秦汉瓦当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它们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能超越一个又一个时代,至今仍使人们感到惊讶和钦佩。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的图案、文字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分期断代的重要实物资料。古代工匠通过瓦当上的各种动植物图像、几何图案和文字等纹饰,来美化建筑,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于是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穿越时空的精美的瓦当艺术。瓦当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会引发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古代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是凝聚在这瓦当纹饰中的古代无名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它们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能超越一个又一个时代,至今仍使我们感到震惊和钦佩。 告别西安的路途,我们全体来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洛阳,这座历史古城、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历代王朝竞相建都的地方,此刻就在脚下,心里有些激动,憧憬着每一处的所见所闻。而观后心里则多了一丝感慨:千年古都,不知饱受了多少历史创伤龙门石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是能用语言所表达的宏伟壮观了。一个个庄严肃穆、举止各异的佛像,刻在山石上,场面很令人难忘。龙门距洛阳市南约12公里,伊河从中间流过,北魏时开始营造石窟,相继开凿四百多年。据考证现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多个,佛塔40多座,佛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3600多品。唐高宗时建成的奉先寺,是龙门规模最大,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大量的碑刻题记,更是研究古代书法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洛阳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龙门石窟确实为我国佛教艺术的宝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卢舍那大佛,爬上长长的石阶,不经意间抬头一瞥中的那份震撼,让你不得不驻足仰视,那丰腴秀美的脸庞,夺人心魄的眼睛,雍容大度的气派,让每个第一次站到它面前的人,都会觉得时间在这一刻凝滞了。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卢舍那以凌傲长空的气派端坐在这里,这颗顶着螺形发髻的巨大头颅,已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乃至东方文明的象征。这是一座东方的雅典娜。中国的蒙娜丽莎,它那神秘的,若有所思的微笑,如同一个能包容所有外来文化的民族的坦然的微笑,这就是盛唐气象!尽管在方圆一公里的山上分布着许多的石窟佛像,但是,我停留时间最长的还是在卢舍那大佛前,在游人如织的台阶边上,仰视中发现那双夺人心魄的眼睛总在注视着你,这是因为在佛像眼睛里镶上了琉璃,感叹古代人的智慧!只是,赞叹之后,无法不深思。石窟已经开始风化,再古老的文明终究也是敌不过时间的侵蚀吗?何况,还有不懂珍惜的人们的破坏和加速催化。石窟的佛像们,命运将会如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保护不周,窟中的佛像大多在近代被西方人盗走,据导游说,有不少头像目前保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有一部分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砸毁,当然还有受到风化的摧残。即便如此,就现存的一些完整佛像来看,这批雕塑的艺术价值是相当惊人的,线条清晰,面目雍容,体现了北魏、唐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这次考察看到那么多宏伟的古建筑群体,连廓庭院,刻石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气势雄伟 ,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以此引导我们去领略由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特别是碑林博物馆的碑刻书法和龙门石窟中的造像记对我印象颇深。勤礼碑始平公造像 碑林中李斯的峄山碑,李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