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全新解码.doc_第1页
现代文阅读全新解码.doc_第2页
现代文阅读全新解码.doc_第3页
现代文阅读全新解码.doc_第4页
现代文阅读全新解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全新解码广东省惠阳中山中学 方巧敬现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让人望而生畏的难度,多年来一直是考生心中一块高悬的巨石。许多考生苦功了十载,对之仍未能熟练驾驭;即使汗水淋漓,有时却孕育不出几个青果子。归根到底这跟每个人的文学功底有关。究竟怎么样才能在这块土地上育出硕果?现代文阅读的信息密码究竟何在?现就此问题作出以下探究。 一、现代文阅读的题材选向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现代文阅读内容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三方面的选材,通过十几年的运作,已涉及到各个文学领域。1、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如93年的关于国外创造性思维的论文;94年的钱钟书先生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的文艺学方面的文章;95年吕叔湘先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选)的教育学方面的文章;99年陶行知先生创造宣言的创造精神方面的文章;01年铜奔马正名的历史学方面的文章。2、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从92年起到00年几乎每年都有一篇短文(中微子、生物降解、四角龙、外星人、造纸厂、颅脑与肠脑、转基因作物、光速)都属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自2001年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类文章交替出现在第卷,并且都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命题。3、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而近几年高考以散文阅读为主,尤其是具有鉴赏和陶冶情操价值的文学作品,则更是阅读类型中的台柱。从2001年起,第卷成为文学作品的天下,突出了文学性。这一板块的考查,除了最后一题是双项选择外,其余三题都是主观表达题。二、现代文阅读重要考点及解题方法1、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正确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而词语是构成文章语言的基本材料,能否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快速阅读领会一些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几年高考,这个考点总是不期而至,颇让考生费煞思量。如何正确理解重要词语于文中的含义呢?我们都知道,词义包括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一般来说,文中的词义大都不指本义、而指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词语。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以把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被引申或被具体化了的意义和词语所指代的内容。2001年全国高考第21题:“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关门的含义。”很明显,作者在文中给“开门”“关门”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开门”和“关门”已不是平常的两个动作。文章首句,对此已作了开宗明义的说明。把目光往下搜索,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第六段的“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以及第七段的“每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正是对这问题的解释。据此可得出: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古人云:“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可见,阅读时一定要把词语的所在的句子以及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得出真义,若孤立地、单纯地去理解词义,必定会造成字词句疏离,思维断截。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这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每年必考,04年高考广东卷第8、19题就是这类型题目的检测。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指那些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如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对文章主旨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包括中心句、段首领起句、段末总结句、过渡句、含义较深刻的句子)及能够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观点、立场的句子,都是重要句子。对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我们可以通过划出句子主干,分析其修饰成分来揭示其内涵;而对于含义较深的句子,则需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联系相关段落的内容才能领悟。米洛斯的维纳斯第五段最后一句:“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这句话乍看上去,颇让人费解,但当我们明白了维纳斯雕像美的原因及作者对于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态度时,这句话的含义就明显了。从文章第一部分我们可以得知:维纳斯正因断掉双臂,才给人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使它产生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第五段作者列举了种种复原的方案,认为复原的双臂即使再精妙绝伦,也是有限制的、不充分的“有”,“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因此,我们可推断出这句话的含义是:双臂完好,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一旦真正的原形出现,由残缺产生的美感就会丧失殆尽,那是令人愤怒的。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布局谋篇。它是作者的思路于文中的具体表现。若能正确地分析文章结构,也就能正确把握文章思路了。高考现代文阅读对此考点的检测,可以通过考查标点,分析某个段落的思路、划分段落层次来进行。打开这类题锁的钥匙很多,譬如扣中心,以纲带目;抓标志(首先、其次、再次、总之、由此可见、因此等),分析逻辑关系等。但除此之外,我们在阅读时还得注意内容间的联系,不要一味地死搬硬套,以致马失前蹄。下面,我们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解决一道题: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节选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遇”,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有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斗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志;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对标有序号的7句话之间的关系,标注正确的一项是A、 B、C、 D、以上这一语段,讲的是李白的政治悲剧(第句)及造成其政治悲剧的主观原因(句),据此可分成两层:。这时可排除A、B选项。究竟是选C是选D才合适呢?继续探究第二层语义会发现,第句是第二层的中心句,与后面的句子的总分关系,以“首先”和“其次”为标志,分别从“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两方面具体分析造成李白的政治悲剧的原因。因此,句为一小层(第句虽有“因此”这表因果关系的词语,但只是承接第句前因而小结其结果),句为一小层(第句是对第句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瞬息多变”的进一步解说,第句是对李白这种情绪多变的政治素质所导致的结果的小结),答案应选C。若考生在做题时单纯从标志性词语的角度去考虑,就很容易陷入总分总的结构框架里,而选择A。因此,我们在做题时,既要循法,也要实事求是,一味地想当然,其结果只会让人扼腕痛惜。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是每个考生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无论归纳还是概括,都要以分析、梳理为基础。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总览全文,不能锁定在某些句段,要善于抓关键句,理清各段各句间的关系,做到全面、准确、简洁,不遗漏、不离题、不走样。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方面:一是内容,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及写作意图。概括中心思想,更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把握,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达到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如果只看部分忽视整体,或粗枝大叶,就很容易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每年的高考,每次的考测,总会有人因此而栽倒。如99年全国高考24题: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本题考查的就是归纳、概括能力及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不正确的是B、E。B之所以错,因为勇气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接下来作者就自我补充说:“这只是一半真理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E项的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可以从文章的体裁特点方面入手:记叙文、散文要注意把握住所写的人、事、景、情;议论文要分析作者的主张、见解,并注意写作意图;说明文则需注意其说明对象、特征。但不管哪文体的文章,都需特别注意抒情、议论的地方。总之,为避免犯以偏概全的毛病,需落眼全文,高瞻远瞩,细心分析。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是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要求一要严密,二要合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一定要对该文章内容有个清晰的了解,才能对其所涉及的事实的发展趋势或结果有个合情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其解题方法几乎囊括前面四个考点的解题方法,这里不作详释。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要求能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A、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这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这些大气候的影响下进行,并受其左右。B、挖掘人物语言、行动、神态。这是人物性格的最直接表现。C、从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人物形象。因为在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体现得最逼真、最彻底,这是一个人的灵魂暴露最真实的一刻。D、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物的命运走向。譬如鸿门宴中的项羽,他以少数军队打败了秦朝主力,年轻威武的他真可谓意气风发。当听到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触伤他的尊严便马上勃然大怒要攻打沛公,一个自矜攻伐、刚烈暴躁的霸主形象就真切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当获悉沛公谢罪,便相信他会臣服,并在席上泄露了告密人的姓名,可见其骄傲轻敌又寡谋轻信;在剑拔弩张的鸿门宴上,他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又不听范增的劝告,在杀与不杀刘邦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可见其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他对形势缺乏冷静的分析,对对手缺乏正确的估计,不理忠臣谏言,最后放虎归山,以致酿成乌江自刎的悲剧。可见,项羽是个具有严重性格缺陷的失败英雄形象。(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能品味文章语言的特色,分析其表达作用。如辞藻华丽,极其事物之情致;朴实清新,传达出深切的感情;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使音韵和谐;准确生动,描摹细致;简洁凝练,言简意丰;委婉动人,别有韵致;豪迈劲健,气势充沛等。这要根据文风,结合内容才能分析准确。(3)、鉴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要求能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我们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目的?有什么作用?这属于表达技巧方面的题目。表达技巧的范围很广,而且概念又庞杂,许多同学对其混淆不清,以致做题时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有必要对其类型、作用作个清晰的解说。 人称类第一人称(我、我们):便于直接抒情,感情抒发更真切;第二人称(你、你们):感觉亲切,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或使得立场较中立,感情较客观。修辞类(被列入考试大纲范围的主要是八种)比喻:生动形象;拟人:亲切,感情色彩浓;夸张:感情表达更强烈;对偶:整齐,节奏鲜明;排比:气势充沛,突出强调;反复:强调,增强表达效果;反问:强化表达效果;设问:引起注意,突出强调。在确认了修辞手法后,我们还得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契诃夫的外貌言行的描写就采用了夸张的写法,以便突出其封闭、保守、胆怯的套中人性格,和表达作者对沙皇专政统治的憎恨。表达方式类: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都有各自细致的分类和不同的表达作用。如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描写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智慧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细节描写:细致、传神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叙述 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补叙:补充说明,清楚明了表现手法类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又形象鲜明;对比:突出事物特征;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渲染:为下文铺垫,营造气氛;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行文段落开头:统概全文,引起下文,泻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巧设埋伏。过渡: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照应前文,深化主题,卒章显志。表达技巧属于文章的“形式”,总是依附于具体的内容上,所以在解题时,一定要确定形式,结合内容进行分析,不可陷入“套板反应”里去。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何启益等。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众能力中层次最高的,它受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是一座很难攻破的知识堡垒。看到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许多同学往往会心存畏惧,敬而远之,草率答之。而那些一往无前的敢死队,雄心勃勃地想闯进去,却又往往犯了“拔高”的错误,把某些问题看得过于深刻,广泛,以致一脚踩空。如01年全国高考24题,许多考生都误选了D(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而D项的错误正在于“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说这五个生活场景具有“典型意义”还可以,但若是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就谈不上了。A项错在“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因为这根本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E项错在“反映了作者对最终判决的畏惧和对一个结束的悲伤”,因为关门意味着结束,世间万物有长有消,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并不表达作者的畏惧与悲伤。所以面对这高难度的题目,我们一定要立足于文章内容,对它进行仔细的分析,不可凌空想象,胡断臆测。以上是对现代文阅读中各考点的明确及各解题方法的详析。接下来将化零为整,把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和考生在解题时的误区进行整体探究。三、整体阅读解秘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本是我们的解题依据,一切问题与答案都由此产生,因此,必需在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的前提下再作进一步探究。有许多学生在平时阅读时,都有直闯问题,对号入座的坏习惯,这往往导致对文意的理解支离破碎,甚至是误解。2、分析题干信息,确定答题方向题干限定了答题范围,指示了思维方向,应该要对此反复琢磨,力求明确细致,不可马虎视之,大而化之。如03年全国高考第20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细心审读,我们会得出三条有用信息:“第三段中”限定了答题取材的范围;“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明确了答题中心、方向;“概括”指示了答题方式,是概括非原文照录。如此确定了要求方向后,我们也就心中有数,而不会像无头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