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至为崇高的。诗经的源头性意义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方面的,有艺术方面的等等。不管哪方面,都有一个共同性质:原始性、典型性、重复性、模式性。下面选四例谈谈诗经所开创的诗歌模式,从而探讨古诗词的阅读鉴赏。一、魏风陟岵:形成后世诗歌思乡、思亲的模式。乡愁是人类普遍的主题。思乡与思亲、乡情与亲情时常牵连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而乡情的实质是亲情。表达思乡主题最早的、带有成功性典范的就是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凤夜无己。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岵第一章)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此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这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在原型意义上,陟岵确定了这样一种表现模式对面落笔,并时互想。此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描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之念己之心。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一个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当然,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真可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清人沈德潜说:“(陟岵)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而不言己之思父、母、兄,盖一说出,情便浅也。情到极深,每说不出。”这是深有体会之言。陟岵开创了从对方设想,以深刻地表达自己情思的表现手法。后代许多思乡诗都运用这种手法,唐人陈陶有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就是从这儿变化出来的。我们熟悉的杜甫月夜更典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要写的是对家里的妻儿的思念,而诗歌不说“我”如何想家,却通篇从对面落笔,写妻儿在家中如何思念他,把诗的视角从诗人这面挪到对方那里形成反观,使诗的意思更为曲折,诗的空间更为开阔。钱钟书说:“他日读杜子美诗,有句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却将自己肠肚,置儿女分中,此真是自忆自。”又如高适除夕诗云:“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亲:“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等等。白居易的这一首诗还被作为2005年全国高考卷的诗歌阅读材料,其中有一问:“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如果掌握了古诗中这一从对面落笔、并时互想的表现模式,对诗意的解读就容易了。二陈风月出:形成后世咏月诗歌望月怀远的模式。望月怀人的模式始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夜抒情似乎从月出而来,成为“月”意象的发端,并形成望月抒怀的抒情模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第一章)每章第一句写月色,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三章重章复唱,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说它是“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四野,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篇,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而唐代诗人中咏月诗最多最好的是李白,李白诗中咏月之多达三百余处。宋苏轼词中大量选择“月”,如水调歌头,从题序来看,这首词盖为丙辰年的中秋节日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词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明月衬托离别。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不管诗歌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和情调,最早在月出中已奠定。把握了咏月诗这一抒情模式,对咏月诗的阅读鉴赏帮助很大。如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鉴赏就以“月”意象进行命题,诗题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是:“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了解了望月怀人思乡的抒情模式,问题即迎刃而解。三、王风君子于役:形成后世诗歌黄昏起愁的模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是农耕人生的生命节奏。华夏民族是农业民族,农业人生的生命节奏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日落是当归之时,回家之时,人如此,鸟、羊、鸡都是如此。“黄昏”是一天中临界点,由白天到黑夜的临界点,是一个触媒,最容易引发生命消逝的忧思,也更容易触动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感叹,也容易触发生命的虚无感等等。人生的缺憾在黄昏当归之时会特别被放大。因此,日夕黄昏,是一天中最具情感归依意向的时刻。黄昏体验的原型,是由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确定的。诗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黄昏意象或许称得上是最古老、最具恒久感动力、最能触动诗人愁怀的感情符号。无怪乎有“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德麟清平乐),“最难消遣是黄昏”(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的慨叹,钱钟书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古,皆于昏黄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后代由“黄昏”取景造境的很多,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省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云 “愁因薄暮起”,皇甫冉归渡洛水 “暝色起春愁”等等。宋词中的黄昏意象很多,仅举一例,李清照的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词整个重点放在黄昏,所有的愁绪外化为“瘦”。日夕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别离远行,此情何堪!从而表达对丈夫的强烈思念之情。相传出自李白手笔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两首作品,是黄昏感受在词体中的最早、最成功的展示。其一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该词作为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材料,有一题目是:“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两者兼而有之。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解答这一问题只要抓住“暝色(或黄昏)起愁”这个特定意象含意,题目就不难解开。四、秦风蒹葭:形成后世诗歌间阻思慕的模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首怀人的诗,诗中的“伊人”是访求的对象,至于是谁,迄今尚无定论。诗歌基本景象:抒情主人公追寻“伊人” ;中心意象:“在水一方” ;两种境况:道阻不可达,虚幻不可近;基本模式格局:追寻者阻隔追求对象,可望难即。这里的“追寻者”可以是各种人,“阻隔”可以是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伦理的、道德的、性格的、必然的、偶然的、或然的等等各方面的原因。“追寻对象”可以是贤人、友人、情人,可以是理想、事业、前途,也可是升官、发财、幸福等等。这是世间一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的写照,表现一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中追求、失望、惆怅心情。如对人类的追求、理想抱负的追求,始终不能实现,不能到达彼岸,是间阻思慕,又坚执寻觅,既形成间阻思慕的原型,也形成坚执寻觅的原型。“间阻”在诗中表现为“在水一方”,间阻可以不断转换,“在水一方”是人类对理想、彼岸不断追求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在水一方为企慕之象征。”“一方难至矣。”他连引古今中外几十个同构例证,连类生发了但丁探索人生、人类追求理想、男女思慕佳偶,帝王追寻仙山、佛教寓禅彼岸、哲人寓理形神等诸多方面的例子,解读“在水一方”的意蕴。“溯洄”、“溯流”、“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则是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到魏晋南北朝时“阻隔”观念转变,由“道阻且长”变成“河水清且浅”,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仍是彼岸可望难即,但“阻隔”内涵已由敬畏大自然变为敬惧社会礼法。“河水清且浅”可望而不可即,更加重了咫尺天涯的痛苦。到唐朝有孟郊别古离:“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白居易在长恨歌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