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经济机制谈.doc_第1页
从语言的经济机制谈.doc_第2页
从语言的经济机制谈.doc_第3页
从语言的经济机制谈.doc_第4页
从语言的经济机制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语言的经济机制谈汉语联合式合成词的认知模式辛 菊 王丹凤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摘 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在交际时总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复杂完整的意思,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机制。本文将从汉语中语词的经济原则来分析汉语联合式合成词词序的存在方式、存在动因及其认知模式,来探求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关键词:经济原则 词序 认知模式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这个术语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在其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提出来的,在此之前,语言学家用省时省力这个原则来代指经济原则。汉语应该说是最为经济的一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都可以观察到“经济机制”在汉民族语言中的具体表现。人们在交际时总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复杂完整的意思,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寸金难买寸光阴”,其实“省时”比“省力”更有经济价值。限于篇幅,本文将从语言的经济机制来谈汉语联合式合成词词序的存在方式、存在动因及其认知模式。一、 从语言的经济机制看汉语联合式合成词的存在方式 汉语联合式合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构成联合式复合词的两个语素的排列顺序是否是任意的?否。如果两个语素任意排列顺序,显然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在交际时会给人们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由于语言中经济机制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和使用的联合式合成词都有固定的词序,但在词序固定之前,还经历了一个存在大量同素逆序词的阶段。汉语中存在着一类特殊的合成词,即将这类合成词变换其位置,广泛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邢福义先生称这类词为同素逆序词。这类词的大量产生是中古词汇发展的重要特点,到近代同素逆序词成倍增加。近代增加的同素逆序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伴随序位的变化其意义或结构也在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二是近现代也有许多同素逆序词保留了AB或BA中的其中一式,并逐渐固定下来。这类词主要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以及连词等几类。1、 动词。如:AB式在前BA式在后,下同)欢喜-喜欢、往来-来往、乏困-困乏、慰抚-抚慰、慰安-安慰、亡逃-逃亡、亡灭-灭亡、俭节-节俭、论议-议论、怖恐-恐怖、惯习-习惯、磨折-折磨、感伤-伤感、诱引-引诱、找寻-寻找2、 名词。如:资财-财资、祸灾-灾祸、本根-根本、死生-生死、魂灵-灵魂、家国-国家、容姿-姿容、贤圣-圣贤、友朋-朋友、笆篱-篱笆、凶吉-吉凶、地土-土地、面颜-颜面、误失-失误、识见-见识3、 形容词。如:和柔-柔和、朴质-质朴、重慎-慎重、宁安-安宁、小狭-狭小、暖温-温暖、侈奢-奢侈、苦辛-辛苦、整严-严整、闹热-热闹、虚空-空虚、善慈-慈善、康健-健康、松宽-宽松、奇稀-稀奇从以上所列的词语来看,大量的同素逆序词的广泛使用很繁琐,似乎不符合我们所说的经济原则,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上古到中古处于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过渡阶段,在开始使用双音节同素逆序词时,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尚未固定,词序也处于不固定状态,再加上写作诗文时,考虑到押韵、修辞等方面的因素,人们广泛地使用这类词。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一个过程,联合式同素逆序词从意义的发展演变上来看它们后来词序的最终固定下来是遵循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古汉语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同素逆序词的AB式和BA式两序意思不同,如:事故-故事、儿女-女儿、自私-私自、官客-客官、道知-知道、言语-语言等等。这部分词的两种形式在现代的口语和书面语中还广泛地使用着,即用相同的词语通过变换词序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是意义不同的两个词语。这是语言中的经济机制最为典型的体现,也只有像汉语这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颠倒词序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增加其他语素更为省时省力。第二类:有一部分同素逆序词两序意思同中有异,如:问讯、辩答、纳交、动劳、愧惭、秽污、送断。作为同义词,二者存在细微的差别,这部分词常用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可以使语言的表达更准确,但是它们的差别太细微有时很难区分,人们在交际中多使用BA式,发展到现代汉语这类词的AB式大部分已经淘汰。 第三类:大部分同素逆序词两序意思相同,如:亡灭、怖恐、慰抚、难问、间离、亡逃、磨折、骂辱、论议、叫呼、苦辛、住居、闹吵、面情、布摆、诵讽、死生、凶吉、地土、家国、感伤、往来、找寻。这类词的两个语素互换位置其意义不发生改变,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发展到现在只保留下BA式,但也有很小一部分AB和BA两式现在共存通用的。二 、 从语言的经济机制看汉语联合式同素逆序词的存在动因潘文国在汉英语对比纲要中指出,“在汉语构词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复合词,尤其是并列式复合词,占了汉语词汇中的绝大多数。”卢卫中在词序的认知基础中指出,“语言构成成分之间不是无序的、杂乱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对于汉语中的并列复合词而言,词内语素的顺序非常重要”,孙欣平在英汉成对词词序异同地认知和文化辨析中也指出,“汉语中的联合式复合词的两个语素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可随意颠倒的。”他们都指的是联合式复合词发展到现代最终固定下来的词序,这正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发挥作用的结果,但他们没有去关注在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数量不少的同素逆序词。 由于这类同素逆序词产生于古代,古人用这些词来写诗作文,在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受到语言中经济机制的作用,人们在使用词语时将逐渐淘汰掉不合人的认知模式的那些词语,从而把同素逆序词里两式中的其中一式固定下来。具体表现为:1、语音因素我们知道在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诗词骈文和赋文,它们要考虑到照顾韵脚、协调平仄。(1) 照顾韵脚 如:阡陌陌阡,两词意义无差别。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了押韵,南朝梁吴均行路难用“陌阡”:君不见西陵田,纵横十字成陌阡。君不见东邻道,荒凉芜没起烟寒。”诗中“田”、“阡”、“寒”押先韵。两词意思无异,指田间小道。(2) 协调平仄 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在诗词韵文中只有声韵协调才能琅琅上口,体现汉语的节律美。如:笑谈谈笑,两词意义相同。“笑谈”意即笑谑、谈笑。岳飞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又杨慎临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若换了“谈笑”,平仄就不相对了,也就减少了诗歌的韵律。 用于诗词骈文和赋文中的同素逆序词的频率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诗词骈文和赋文都不再是主要的文章样式,而这类词语中的AB式也逐渐被AB式所替代。2、词汇因素上古是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由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也是以两个语素互相颠倒为主要特征的同素逆序词产生的必要条件。复合词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凝固过程,起始阶段其结合很不稳固,既可颠倒次序又可合可分,有很大的游移性。其原因有一部分词是因为颠倒字序可以表达不同的词义,因此更精确、更简洁,但还有很大一部分词并无意义的区别,绝大多数逆序词产生的时代也不同,但是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如果两式共存的话,势必会给人们的交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所以淘汰掉其中的一式很有必要。很多词都逐渐淘汰了AB式而保留了BA式,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把语言的经济原则和汉民族特定的思维模式作为取舍的标准,当然也有极少数意义相同的同素逆序词的AB式和BA式都保留下来。3、修辞因素汉语中有些词语颠倒词序后虽然意义不变,但其修辞效果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1)地域色彩有别。中国幅员辽阔,山川众多,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同一个词有的方言用AB式,有的方言却用BA式。例如:闹热热闹。水浒传第三回:“入得城来见这市井闹热。”红楼梦第十六回:“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闹热非常。”又“正说的热闹,王夫人又打发人来瞧凤姐吃了饭不曾。”两词义同,区别在于:吴语、江淮方言用“闹热”,北方话说“热闹”。(2)时代色彩的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同素逆序词,两序的出现并不在同一时代,而有时间上的先后。如:坏败败坏。史记酷吏列传“温舒至恶,其所为不先言纵,纵必以气凌之,败坏其功。”后汉书用“坏败”,孝顺帝记:“坏败城寺,杀害民庶。”再如:任放、康健等,古汉语只有AB式,发展到现代却用BA式。(3)作家写作风格不同。有的作家善用逆序词,以求高雅别致。如果这个作家的作品很有影响力,长期被人传诵,那么这个词语也就被社会承认并渐渐固定下来。例如“苦辛”和“辛苦”,颜氏家训中只用前者,而没有一例用“辛苦”,这和作家的写作风格有关系。以上都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AB式的同素逆序合成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这类词的AB式几乎不再使用。三、 从语言的经济机制看联合式同素逆序词的发展趋势由于人们在交际中受到经济机制的作用,绝大多数同义的联合式同素逆序词发展到现在淘汰了AB式而保留了BA式,因为被淘汰掉的一序大多数不符合现代汉语阴、阳、上、去四个声调的顺序;而保留下来的一序大多数符合。这可能与汉民族追求平顺协和、阴阳相调、平仄相济的心理有关。陈爱平和于平先生在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中指出:“两个字连在一起,顺着四声和阴阳的次序,发音就省力一些;反之,就费力一些。”但不排除例外,这与语音的演变有关系,例如:“狭窄”一词中,“窄”上古、中古为入声,近代为阳平,今上声;“狭”上古、中古为入声今为阳平。同时出于简约、经济,只有存在对立互补关系的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汉语一方面创造新词,另一方面又在淘汰意义相等的同素逆序词。也有极少的一部分同素逆序词意义完全不同或者不尽相同。这部分同素逆序词的两种形式到现在仍广泛地使用,这类词的存在有意义,这跟中国人言简意赅的思维定势有关,以尽可能少的语音成分表示无限多的概念是各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的特征之一。这一事实说明各民族的词汇系统都贯彻简约性、经济性原则,但通过改变词序来表示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是汉语所特有的。这是经济机制在汉语词汇方面的典型体现。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出现的同素逆序词中意义不同的这部分将会继续在交际中出现和使用,同中有异的同素逆序词AB式大部分被淘汰,我们所能见到的AB式大部分存在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而意义完全相同占同素逆序词绝大多数的那部分将分为两种:一小部分是AB和BA将长期并存和共用下去,其余的都将淘汰AB式而保留下BA式。在今后新出现的词语中多以新事物名词居多,而联合式的同素逆序复合词产生的频率将会很低,因为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中越来越讲求经济,而不会给自己增加一些语言学习的负担。四、 从语言的经济机制来看汉语联合式合成词词序的认知模式以上分析了汉语中同素逆序词存在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由于语言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时力求简洁、经济,同时还受到认知和思维方面因素的制约,最终使同素逆序词的词序固定下来,汉语中联合式合成词词序的固定是与人们在构词时崇尚简洁的心理定势分不开的,同时也把经济原则影射到人们认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及日常的生活和文化中,从而使得联合式合成词中的大量同素逆序词的词序最终确定下来,实现人们交际时所追求的最简原则。 1、时间顺序与词序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力求经济简约,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简单易懂的词语来概括复杂纷繁的事物,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人们的各项活动中。由于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皆有其时间顺序性,卢卫中在词序的认知基础中指出:“人类对此类顺序的经验与感知直接映照在语言描述的顺序(包括凝固词的词序)之中”。也就是说,此类词语的词序与时序相一致,即符合戴浩一所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首先,描写自然现象的词语多采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例如:“东西”,依据太阳升起于东方而日落于西方的自然规律,“早晚”则是每日开始与结束的两个时间段的直接写照,“生死”是人先有生后有死的自然规律,类似的词语还有:涨落、古今、日月、始终等等。以上从词语的这种认知的特点可以看出人的思维和认识活动即都是为了追求经济。 秦洪武在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中指出:“感知方式影响句法的排列顺序,同样也影响词语的内部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例如,人类最早感知和认识的颜色是“黑”和“白”,(转引自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因此便有了由黑到白的排列顺序,如汉语中的“黑白”、“黑白分明”、“颠倒黑白”,另外,就视觉感知而言,人类对动态的事物比对静态的更容易感知,故而形成了汉语中的“动静”之顺序。同时中国先民在感知循环事物时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对循环义场的词语也因自己的认识而有固定的词序。例如:“日夜”和“夜以继日”,是把“日”作为认识的起点还是“夜”是认识的起点,“日夜”一词反映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而“夜以继日”则反映了人们以夜作为起点的人们劳苦的生活,这种词序的认知有相对的灵活性。 2、空间顺序和词序汉语中表空间方位的联合式合成词的词序可以反映出汉民族对空间顺序的认识。汉民族对事物的感知通常是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由外及里,这是因为我们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和事物的垂直度的影响,而影响到人们的视野范围。“高、上”的视野空间总比“低、下”的范围要更加开阔,莱昂斯在J.Sementics指出,“垂直纬度(verticaldimension)的方向性即上下的区别是由我们对万有引力的经验建立起来的,通常是由天空在上地面在下这一事实以及人体在垂直纬度上的非对称性所建立起来的”由此,垂直性在物理和心理上都是最显著的空间纬度;在语言上是基本纬度。如:上下、高低、天地、山水、项背、手足等等。同时莱昂斯还认为,“在水平纬度上,人对前后方向的感知也呈不对称性,因为人的主要感知器官面对着前方”,因此,人类在思维与语言表达上呈现出先前再后的顺序,这反映在以下表达式中:前后、进退、序跋、瞻前顾后等等。人们就“里外”空间关系来认识时分为两种情况:当人在事物的外部时通常是由表及里,先感知外部的表象再去观察其内在的实质,符合人的正常的认识和感知事物的顺序,如:出入、表里如一;当人位于物体内部时通常是先看到事物的内部再看到外部,认识的顺序是由里到外,如:里外、进出等等。当事物有里外之分,而我们通常只能看到其外部,而无法观察其内部时,采取的认知顺序也是由外向内,如:鞋袜、口舌、唇齿等等。这些词语的词序和人们在感知空间顺序时的一致性说明人们趋简避繁,如果AB式和BA式同时存在就会和人的思维相抵牾,并且毫无必要。3、词序与传统文化心理认知契合我们从一个民族语言中的词序可以透视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汉语中的联合式合成词词序的最终固定是与说话人感觉上和心理上的倾向度以及相近成分有关,通常人们总是向往美好的、重要的、褒义的、正面的事物出现,表现在词语上也倾向于把说话时能引起说话人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感受的事物放在前面,这和汉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社会地位的长幼尊卑之分,主次大小之分,美丑好坏之分,高低贵贱之分以及先后轻重之分有关。这些都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反映在词汇上,如:长幼尊卑次序,如:母子、师生;男女次序,如:夫妻、儿女;好坏次序,如:生死、吉凶;先后轻重次序,如:圣贤、姓名;大小次序,如:国家;优劣次序,如:荣辱、盛衰、甘苦、雅俗、安危、爱憎、善恶、褒贬、正负、强弱、利弊、优劣、正反等等,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认知特点,这里不再赘述。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汉民族在表达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和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特定的文化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上是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认知的角度对汉语中的联合式复合词的词序所做出的解释,这些因素对意义相同的大多数联合式同素逆序词最终确定下来的词序的原因具有解释力,因为语言和人们的思维习惯是紧密联系的,语言的经济机制必然会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都讲求经济,而语言交际中的各种机制都充分体现着语言的经济机制,语言的经济机制对语用经济逻辑的研究也将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从语言的经济机制入手来分析汉语中联合式合成词的存在方式,重点对联合式的同素逆序词存在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人的思维、认知顺序的角度论证了词序不是任意的、杂乱的,但联合式复合词的词序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诸多因素,非拙文之偏所能概全,还有待于更多的语言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参考文献1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2 5卢卫中,词序的认知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3 孙欣平,英汉成对词词序异同的认知与文化辨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4)4 陈爱文,于平,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J.中国语文,1979(2)6 秦洪武,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J.外语研究,2001,(1):39-427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2):17-22.8 9 Lyons, J. Seme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From the Language of the Economic Mech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